24亿“金缕玉衣”估价很伤人

来源 :中华奇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wxy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事件:近日,“金缕玉衣”骗贷案曝光:自制“金缕玉衣”,经几位顶级专家鉴定估价24亿元。持有者借此骗取银行贷款6.6亿余元。案件引发了各界对文物造假、虚假评估的热议以及关于“专家信任危机”与市场乱象的讨论。“天价”、“专家”、“评估”再成敏感字眼,也不禁让我们联想到石界的类似现象。
  估价很伤人
  “金缕玉衣”案件中,几位权威专家收取了若干“评估费”。然后隔着玻璃柜走了一圈,就得出24亿的评估结果。这里有两个细节,一是“收费”,二是“估价”。按照常理,评估专家通过鉴评、鉴定的工作获得应有的劳动报酬无可厚非。但如果专家是为钱而估,评估的结果以及可能引发的后患不得不令人担忧。
  花钱找专家:在奇石界,请专家评估也是普遍意愿。石界“进门易,精深难”的特点,使普通藏者常更依赖专家的评判。为数不少的收藏者认为,专家的好评可以让自己藏石的含金量增加,从而提高在这个圈子里的专业地位和知名度,提高石头的市场售价。事实也往往如此。有这样一个例子,一桌奇石宴,藏者本来的期望值是二十万,最终却以三十五万元的价格成交,卖价几乎翻番的原因,正是一张代表专家肯定的某石展颁发的获奖证书。用卖家的话说,“很多顾客看重这个”。这就难怪展会上总会有人为了一个金奖而争吵不休。
  于是,催生了各种想尽办法请专家“点石成金”的行为。有石界专家透露,曾经受到藏者邀请,为其石头做出评估,并事先准备了“评估费”,而待评估的石头多不入流,更不值几个钱,却被藏者自己标出了千万高价。可见其目的已不仅仅是想要让石头升点值这么简单了。虽然最终这样的请求被拒绝,但试想一下,如果类似藏者的标价得到专家肯定,在圈内人看来或许只是一个新闻或谈资,但最终是否会操作成石界的“金缕玉衣”呢?正如业内人士所说,奇石是自然产物,是文化的体现和艺术的发现,它的价值评估存在很多不确定性,目前仅靠人的公信力及文化素养来评估势必会引起利益评估、花钱买鉴定的现象。观赏石的鉴评亟待一个系统的价值评估体系。
  不专业的“专家”:赏石界不乏评估亿元的奇石,北京一家都市报这样介绍奇石“中国版图”:一块中国版图形状的葡萄玛瑙被估价9600万元,这是中国地质大学及中国文物学会玉器研究学会等单位主办的“中华奇石——葡萄玛瑙‘中国版图’珍品鉴赏评估会”上评出的价格。吸引眼球的无疑是“9600万”的天价,但业内人士发出这样一个疑问,评估结果出自宝玉石鉴定机构、地质专家,而这些并非真正来自石界的专家对奇石的认识了解又有多少呢?看似权威,却并不专业。于是有石友戏称,宝玉石专家评估观赏石,就像中餐厨子做西餐,会做饭和专业是两回事。如果评估再与利益挂钩,就如针对“金缕玉衣”案某评论员指出的那样,“有关专家说现在文物或者古董在鉴定的过程中,所谓的专家收钱是根据最后估值的1%至5%来拿的。因此,可以想象一下,这可就是鼓励很多专家把价值评估的越高,拿到的钱就越多,私心还是难免的。”
  神话了的专家:专家似乎被神话了,难道专家的话就该全信,恐怕他们也会有评估的偏差。现实为我们列出了许多专家评估偏差的可能:除了金钱利诱下的妥协,还有碍于朋友情面,评估中假话不能说,真话不敢说。有些聪明的专家选择“回避”或“不做评论”,赏石界最常听到的评论就是“喜欢就好,要定价,还是到市场中去检验吧”;专家也会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裹挟、被误导;专家更多专于学术上的研究,造诣上的权威,却远离市场。行业对专家有这样的分类:即所谓的学院派和市场派。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二者结合起来,势必会更科学更准确,这也是行业所期待的。正如上海著名理论家俞莹先生说的,奇石的评估需要理论体系与市场数据积累相结合。
  24亿“量缕玉衣”是笑话,10亿帕奇石是什么?
  “目前全世界最贵的中国文物,是2010年拍出的“清乾隆粉彩镂空瓷瓶”,价格5160万英镑(约5.5亿人民币)。马未都说,10年前把‘金缕玉衣’估价24亿,这本来就是‘一个笑话’。”
  看看赏石界的天价,过亿已不鲜见,然而市场上,实际成交能到百万的又有几例?某石展上,一位参展人展示的10张奇石照片,一律标价10亿元,他给出的解释是“玉有价,石无价”;网上还有这样一则消息并附有石头的图片:四川一块由绿泥石与绿泥石玉组合而成的三米多高的巨石,藏者标注为引领中国奇石文化的核心力量——中华黄帝石,标价9.5亿元。藏者说,它的唯一性、独特性决定了它的价格也应该是国内第一,绝不能有奇石逾越它的价格。24亿的“金缕玉衣”是个笑话,那10亿的奇石又算什么呢?不可否认。这些离谱的价格确实达到了制造眼球效应的目的,但好奇、惊讶过后,它又能留下怎样的影响呢?
  有石商认为,天价奇石可以刺激消费、带动市场、提高一类石种的知名度。但也有专业人士回应:这种想法确实有些异想天开了,浮夸的标价已脱离奇石本身的价值,有碍于奇石向高端艺术品发展。奇石天价给行外人造成奇石价值混乱的印象,而令收藏投资领域无人敢进,现实只能是赏石圈里这点人自己玩,还谈何发展。天价,让观赏石本身的基础价值无限被扩大,导致一般奇石价格虚高;而文化价值却无法附加,真正的好石头价格上不去。对此,著名奇石理论家文珄先生说:“奇石要走出自己的圈子,争取得到广泛的文化社会的认同。”
  评估,需要可以服众的依据
  “金缕玉衣”的估价尚有拍卖成交记录作为参照,而奇石的估价却没有相对公开的成交价格作比对。虽然,市场上的成交案例不少,但复杂的交易环境和许多未公开的信息以及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已获公开的市场价格也常常未必准确。有专家指出,艺术品拍卖市场是观赏石未来要进入的主流市场,不仅因为拍卖市场是相对公开、公正、公平的环境,可以准确的为艺术品定位,最重要的是可以通过拍卖变现,真正体现其应有的价值。建立观赏石价格评估体系可以为未来奇石拍卖市场估价以及专业鉴评组织提供借鉴的作用。正如马未都说的,“二流的制度强于一流的人”。由此,我们回到最初的话题,“金缕玉衣”案中所映射的石界的一些群体、事例,都会在市场的发展与探索的交替过程中,逐渐得到检验、淘汰与蜕变。“金缕玉衣”案,留给我们的警醒,值得思考。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本刊讯】(记者张鑫杨兰)2011年9月17日上午,首届中国·银川观菊赏石艺术节暨第二届花艺大赛隆重开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委员会主任委员马启智,宁夏回族自治区主席王正伟,巴勒斯坦前驻华大使穆斯塔法,乌干达驻华大使查尔斯,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领导崔波、郝林海、屈冬玉、孙荣山、王儒贵、马凯、代荣民、刘国强,《中华奇石》杂志主编陈西,宁夏军区原司令员陈二曦,著名表演艺术家蓝天野,深圳市龙岗区龙岗街
期刊
【本刊讯】(记者 严丽娟)《中华奇石》杂志即将走过第五个年头,它承载着无数关心、期许与赞誉,而有幸参与制作的我们,也因此收获了一份人生可贵的财富——石友与读者。金秋之际,借银川观菊赏石艺术节的东风,《中华奇石》邀请来自甘肃、广东、广西、湖北、陕西、内蒙、云南、四川等省市自治区的三十多位石友、读者以及《中华奇石》通联站站长,新朋老友欢聚一堂,共叙情谊。  联谊会由《中华奇石》杂志编辑部主任吴蕊贤主持
期刊
一、前言  中国雅石界传统的赏石理念推崇“瘦、皱、漏、透”的赏石原则与丑石观,这是北宋文学家苏东坡与米芾玩赏灵璧石时提出的赏石理念,对两岸的赏石、藏石、论石理念影响颇深。笔者特地到徐州奇石市场探访这段珍贵历史典故的由来,并揭开灵璧石的魅力之谜。  二、灵璧石的由来  灵璧石又称“八音石”,因产于安徽省灵璧县磬石山一带而得名。根据宋代杜绾《云林石谱》记载:“宿州灵璧县地名磬石山,石产土中,采取岁久,
期刊
2010年6月,在乌鲁木齐展会上,哈密石友带的土古玉受到了疆外藏家的喜爱,呈现了销售良好的态势。随后,他们去北京、青岛、上海赶展,该石种也格外受青睐。在青岛,一刘姓石友摊前还出现了“围抢”的局面;更有北京的藏家在展会后专程赶到哈密拿货,批发了近百箱。有知情人透露:京、沪高端藏家很多人已经悄悄收集了几十块变化大、品相好的土古玉,并还在继续收购中。  土古玉为岩浆岩类奇石,多为小块,大者不过20公分,
期刊
                                     
期刊
印象中的龟阴柔、负重、隐忍,这方石却颠覆了旧识。红白之间,清爽凝润。圆的甲、圆的头、圆的眼,圆圆嘟嘟、灵动可爱真想收揽于怀、磨蹭于掌。石是快乐的,龟是快乐的,我也是快乐的。赏玩于此,悠然于心,真真感到一种简单幸福。  古人认为龟的活动空间大,阅历广,是长寿的象征。《雄书》:“龟千岁而灵,此禽兽知吉凶者也。”《柳氏龟经》:“龟一千二百岁,可卜天地始终。”且龟和贵谐音。旧时年画里,龟、鹤、鹿同画.叫“
期刊
一是玩了个健康,要说拣石头的趣事——石缘、锻练、体会,三天三夜都说不完。  二是结识了不少良师益友,犹如在良田里拾麦穗,受益匪浅,收成颇丰。  三是充实开心。人说“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我这十之八九就被石头化解了。  四是家里拥有几方自己十分欣赏的好石头,能享受发现和拥有的喜悦自豪。赏石读石的宁静修行,是精神层面最大的享受。  ——刘霄谈十余年的玩石收获  “老子”领进门  刘霄开始跟石头打交道,
期刊
六月入暑以来,台北接连下了好几天的大雨,故愚夫妇12日就离开了台北,去参加台湾图案石协会于16日在南田石的故乡——台东达仁乡举办的2013年度会员成果展。我们由西岸一路南下,顺道拜访各地石界前辈、各地《中华奇石》杂志的石友联络站、采风并为杂志收集石友们的宝贵意见及建言。  14日晚,我们便已到达台湾图案石协会设于南田的石友服务处,理事长黄武炎及秘书长司木炎热情地为我们安排了住宿,次日早晨十点就看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