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霄:何以解忧 唯有爱石

来源 :中华奇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ESH_ST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是玩了个健康,要说拣石头的趣事——石缘、锻练、体会,三天三夜都说不完。
  二是结识了不少良师益友,犹如在良田里拾麦穗,受益匪浅,收成颇丰。
  三是充实开心。人说“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我这十之八九就被石头化解了。
  四是家里拥有几方自己十分欣赏的好石头,能享受发现和拥有的喜悦自豪。赏石读石的宁静修行,是精神层面最大的享受。
  ——刘霄谈十余年的玩石收获
  “老子”领进门
  刘霄开始跟石头打交道,还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那时,内地赏玩奇石的风气刚刚兴起,兰州在西部省市中算是起步较早的,不仅城隍庙一带常有奇石和古董一起出售,还有不少人亲自到黄河边上捡石头。
  1994年,刘霄的爱人张辟疆从兰石中学退休,习惯了工作、习惯了和孩子们打交道的张老师骤然赋闲在家,情绪很不好,觉得自己大把的精力不能就这么白白浪费了。当时在兰州市七里河政府任职的刘霄,尽管工作繁忙,还是想尽了办法让张老师放松心情。一天下午,忙完工作的刘霄又拉着张老师去黄河边上散步,俩人不知不觉走到了北郊的白塔山上。山上的白塔寺里有人摆了一些石头,夫妇二人立刻就被那些花花绿绿的石头吸引了过去。一番翻翻拣拣之后,他们被一块名为“老子”的黄河石打动了,素净的石面上,一个清晰的轮廓,形象古雅飘逸,似能活过来般,令人惊叹。他们第一次领略了石头的魅力。回家后,两人还时不时想起“老子”,想起那些似有灵性的石头。想着想着,也就有了搬一些回家的念头。
  你有“双枪”,我得“鸳鸯”
  自从开始捡石头,张老师退休后的生活再也不寂寞了,情绪也好了很多,这可让刘霄松了一大口气。1995年,刘霄调任到街道办,这个时候的张老师,已经将全部精力转移到石头上,没事就往黄河滩上跑。有一天下班回家,张老师兴奋地拉着刘霄去看他当天的收获——一块“双枪”,他在黄河铁桥段捡来的河卵石。“你看,这上面是不是有一个头戴毡帽的古人呢?……”看着张老师拿着石头用心的比划着,刘霄心里暗暗舒了一口气,没想到这石头还真让张老师换了个人,她自己也开始动心了。这块“双枪”该是刘霄的启蒙老师了,在她手里把玩了几年,此后被南韩一位林姓朋友买走,也算是对黄河石的一种推广。
  随着城市建设不断发展,可以捡石头的河段也逐渐延伸。街道办的工作时间相对自由,有了闲暇,刘霄也开始陪张老师去捡石头。
  刘霄还清晰地记得1996年3月12日的植树节,那是个阴天,天空还飘着雪花。按照惯例单位又组织去植树,那年的地点选在马滩。已经对石头产生了兴趣的刘霄,植树也不忘留个心眼儿,不停地用脚翻弄着挖出的小石头。突然,一只拳头大小的石头锁住了她的目光,活脱脱一只小“鸳鸯”,那毛色、那姿态、那造型,无不令人心动。刘霄欣喜地将石头捡起来,擦干净看了又看,摸了又摸,深深地被这“小精灵”打动了。她高高兴兴地装回家给刘老师看自己的第一件收获,俩人少不得开心一番。
  “江山多娇”首获金奖
  玩石几年了,收获也不算少,可那时刘霄夫妇还属于“编外人员”,没有加入任何的社团,是纯粹的自己玩。而1998年兰州中山陵举办的石展,成了他们玩石的分水岭。
  怀着几分好奇,刘霄夫妇也精心挑选了一块石头去参展。由于没有经验,光是送展就费了很大周折。不成想这块“江山多娇”还真争气,竟然被评为金奖!这奠大的肯定,真让俩人无比兴奋。“那种喜悦真的无法用言语来表达……”刘霄这样描述自己的石头第一次获奖时的心情。要说这“江山多娇”,还真是超值回报呢,它是有一次张老师在黄河大滩花7块钱买来的。
  这块7块钱的金奖,让刘霄变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石头谜,甚至到了把两个人的整月工资全部拿来买石头的程度。她也开始发现自己之前捡石、买石都有些盲目,很多都交了学费,真正像样的石头还不多。此后,她开始更留心地向石友学习,选石头也变得越来越“挑剔”了。
  “邯郸学步”坚定脚步
  这时的刘霄,早已告别了“玩玩看”的心态,开始用心琢磨领悟。她也慢慢发现,石头圈真是个“怪圈”,它就像一个漩涡,会让人不由自主地陷进去,无力自拔,却又乐在其中。爱石人总喜欢眉飞色舞地讲述自己的爱石,以及玩石的喜怒哀乐,大家品茶、聊天,一块接一块地看石头,直到深夜……收获了石头,收获了朋友,生活似乎从未有过的充实和快乐。
  那时候,除了捡石,他们也经常到城隍庙、河滩买石头。二三十块钱一块的石头,每次买上三五块回去,慢慢攒起来,也有了四五百块的积累。随着和石友的交流逐渐增多,刘霄夫妇已逐渐在兰州石圈小有名气。他们家中的展架也已换过四代。
  刚开始单独买石头,刘霄常常被张老师“打击”。花不少钱买到的得意之作,回去却被丈夫批得一无是处的事儿是常有的,但刘霄越挫越勇。她说:“我自己心里有一股子劲儿,为什么别人家有好石头,自己就不行呢?我脑海中常常浮现出别人家架子上的好石头。”一次在石友李宪奇家,一块“邯郸学步”精彩得让刘霄几乎迈不动步子:“巴掌大小的黑石头上,四个宽袍大袖的小人物,形象生动,各有姿态,真是让人心动呀”,至今说起那块石头,刘霄仍觉得似乎它就在眼前。“邯郸学步”勾走了她的魂儿。她日思夜想,暗下决心:我也一定要找到一块好的人物石。
  带着这个念头,再去石友家看石头,刘霄都特别用心。每每被那整架整架的石头吸引着停住脚步,赞叹之余,她更会如饥似渴地听大家讲如何选石。如何摆放.如何买卖等等。加上张老师的不断指导,慢慢的,此前对风景、画面、色彩的懵懂追求都开始明晰起来,刘霄对石头有了自己的独特认识。这时,不仅是人物石,画面,象形,刘霄都有了自己的选石标准,手里受人赞叹的精彩藏石也越来越多。刘霄在玩石的道路上一直走了下去.且越走越高,越走越深,越走越欢喜.成了全国石头圈里众人皆知的“刘大姐”。
  托付给石的幸福生活
  一晃十几年过去了,回首自己的玩石路,刘霄说“玩石就是一场模仿秀”。对她来说,这是一种经历过后的总结,一种波涛汹涌之后的平静。在她眼里,玩石是循序渐进的,人对石头的追逐却是无止境的,因为美是无止境的。我笑说她已历练成了一块石头,她却说:“这可把我说得太高了。石头。我哪敢比。全国那么多玩藏大家,把我扔到他们的堆里,找都找不着。”
  而在她的追逐过程中,丈夫对他的支持与引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她曾经花一百块钱买了块还算得意的双峰山形石,喜滋滋地拿给张老师看时,却被告知“缺树,山上太光了”,于是她又去找有树的山。找到了有山有树的石头后,一句“山水不分家”。又给她出了新题目;继而到“水中有物方为活”,三番五次之后,从最初的“双峰”,到“夕阳晚照”,再到“南湖曙光”,她就这样被丈夫牵引着,一步步地完成着对石的认识与升华。
  在她看来,人这一生,什么都不属于自己,只有健康是自己的。她说,和许许多多同龄的老朋友、老同事比起来,自己这些年过得很充实,尽管生活中有很多的不如意,自己也经常有那种满腹苦衷无处诉的境遇。但只要看到那些默默的石头,轻轻地抚摸他们,静静地和他们对话,把所有的不快与烦恼都和他们诉说,整个人便会无比的放松,一种超脱感让我觉得心里很踏实。
  这么多年下来,刘霄积存了不少石头,尤其是早期较好的黄河石。而对于经营,她则是很冷静的。她说,到了自己这阶段,那么多的好石头,能交流一些应该是件好事,留太多对自己是一种压力。虽然曾经也因各种需要卖过一些,但大多数还是舍不得。她想把自己的珍藏交给那些爱石头的人,至少要能保留一段时间,“卖石头就像嫁姑娘,一定要找个好人家。”简短的一个比喻,蕴含着多少爱石情,唯有身在其中的人才能懂得。
  听说要把自己玩石的经历总结一下,刘霄沉思了良久说到:“看海的时候,心胸就像大海一样广阔;看石的时候,心便如石头一样沉静。与石相伴十几年,我的烦恼、我的郁闷。基本都被石头所化解了。放眼现代社会,报纸上天天唠叨着形形色色的负面新闻,人若陷进去,会很苦恼,很压抑,很无助,会怨天宿命、仇富笑穷,所以还是继续玩石头吧,因为岁月荏苒,玩石之心却有增无减。”
  是啊,人生之路是崎岖的,但听刘霄谈起石头,似乎就只有快乐。正像她自己总结的:信马由缰的玩石经历,就是辛福的经历,幸福的生活。
其他文献
  
期刊
张甬,2004年从江南嵊州来到边陲瑞丽,第一次看见满城珠宝,自此踏上了玉石大道。在玉石前线有所见有所闻,记录的玉石故事散见于《中华奇石》、《宝藏》等杂志。  构建着自己小而美的珠宝商店,在简单的生活中学会了赏玉的快乐。  曼德勒囧途  从云南瑞丽口岸出境,一路颠簸。王冠龙去过曼德勒,这次他有思想准备,同行说了,今年去缅甸进翡翠难,不仅价高而且货少。身边的导游也在嘀咕,这半年到曼德勒看翡翠的人特别多
期刊
  
期刊
     
期刊
【本刊讯】(记者张鑫杨兰)2011年9月17日上午,首届中国·银川观菊赏石艺术节暨第二届花艺大赛隆重开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委员会主任委员马启智,宁夏回族自治区主席王正伟,巴勒斯坦前驻华大使穆斯塔法,乌干达驻华大使查尔斯,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领导崔波、郝林海、屈冬玉、孙荣山、王儒贵、马凯、代荣民、刘国强,《中华奇石》杂志主编陈西,宁夏军区原司令员陈二曦,著名表演艺术家蓝天野,深圳市龙岗区龙岗街
期刊
【本刊讯】(记者 严丽娟)《中华奇石》杂志即将走过第五个年头,它承载着无数关心、期许与赞誉,而有幸参与制作的我们,也因此收获了一份人生可贵的财富——石友与读者。金秋之际,借银川观菊赏石艺术节的东风,《中华奇石》邀请来自甘肃、广东、广西、湖北、陕西、内蒙、云南、四川等省市自治区的三十多位石友、读者以及《中华奇石》通联站站长,新朋老友欢聚一堂,共叙情谊。  联谊会由《中华奇石》杂志编辑部主任吴蕊贤主持
期刊
一、前言  中国雅石界传统的赏石理念推崇“瘦、皱、漏、透”的赏石原则与丑石观,这是北宋文学家苏东坡与米芾玩赏灵璧石时提出的赏石理念,对两岸的赏石、藏石、论石理念影响颇深。笔者特地到徐州奇石市场探访这段珍贵历史典故的由来,并揭开灵璧石的魅力之谜。  二、灵璧石的由来  灵璧石又称“八音石”,因产于安徽省灵璧县磬石山一带而得名。根据宋代杜绾《云林石谱》记载:“宿州灵璧县地名磬石山,石产土中,采取岁久,
期刊
2010年6月,在乌鲁木齐展会上,哈密石友带的土古玉受到了疆外藏家的喜爱,呈现了销售良好的态势。随后,他们去北京、青岛、上海赶展,该石种也格外受青睐。在青岛,一刘姓石友摊前还出现了“围抢”的局面;更有北京的藏家在展会后专程赶到哈密拿货,批发了近百箱。有知情人透露:京、沪高端藏家很多人已经悄悄收集了几十块变化大、品相好的土古玉,并还在继续收购中。  土古玉为岩浆岩类奇石,多为小块,大者不过20公分,
期刊
                                     
期刊
印象中的龟阴柔、负重、隐忍,这方石却颠覆了旧识。红白之间,清爽凝润。圆的甲、圆的头、圆的眼,圆圆嘟嘟、灵动可爱真想收揽于怀、磨蹭于掌。石是快乐的,龟是快乐的,我也是快乐的。赏玩于此,悠然于心,真真感到一种简单幸福。  古人认为龟的活动空间大,阅历广,是长寿的象征。《雄书》:“龟千岁而灵,此禽兽知吉凶者也。”《柳氏龟经》:“龟一千二百岁,可卜天地始终。”且龟和贵谐音。旧时年画里,龟、鹤、鹿同画.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