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近十年听障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综述

来源 :教育前沿·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atif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我国聋人( 听力残疾) 有2004万人, 约占残疾人总数的1/3。听觉语言障碍儿童(以下与聋生交替使用)由于听觉、语言等方面有缺陷,社会交往的范围狭小,参与社会、受教育、就业以及同伴的接纳度等等方面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限制,由此导致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影响了心理健康。
  
  听障学生心理状况问题的研究
  
  近年来, 听觉障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已经受到一些学校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国内开展了一些关于听觉障碍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工作,这些研究所采用的调查工具通常为目前国内为研究心理健康状况而引进修订的问卷。如调查聋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一般采用临床症状自评量表(简称SCL - 90) 、艾森克个性问卷(简称EPQ) 、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 和中学生自卑心理自我检测问卷等 。但关于听障学生心理现状的研究结果却大有不同。
  蔡希美、林于萍、郭金美李强、冯年琴、徐方忠等对儿童到大学不同年龄阶段的听障学生所做的研究显示:聋哑学生存在着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聋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低于国内常模。其焦虑程度高于普通学生,躯体化、强迫、偏执是他们最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对于7岁下的听障儿童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认知水平低;交往能力差;社会适应能力不强 。除以上使用标准化量表外,还有一些教育工作者采用自编问卷和访谈的方式对聋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或者心理健康的某一方面,如社会交往能力、自卑等,进行了调查(徐美贞2004),慕淑萍(2000)对宁夏聋校初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调查表明,多数聋生存在自卑心理、缺乏自信心;不少聋生有较严重的孤独倾向,存在焦虑、疑心、防范的心理等 。
  但是在2006年,西南大学的张宇迪等在对重庆的5年级到高二的180名聋生做的关于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时却得到不同的结论:聋生的心理健康总体状况良好甚至聋生的学习焦虑和过敏倾向较普通学生为轻,而孤独倾向较普通学生为重 。李强等在2003年同样对天津理工学院聋人工学院的158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调查得到的结果类似。刘毅玮(2005)也认为初中聋生和健听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从以上的研究结果我们可以看出来,在对中国的聋人学生的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中,对聋人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探讨存在一定的分歧。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还需要继续研究。但是研究对象的年龄不同,生活的区域不同,家庭经济条件不同,所受教育不同等方面对这种研究结果的差异性一定影响。首先听力障碍儿童心理健康研究样本过于狭窄从上文我们可以看出来,近十年对聋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聋生的研究上,特别是对中小学聋生的研究。对学龄前的听力障碍儿童的心理健康关注很少,对聋人大学生的研究也相对较少。在对聋生进行研究时选取的不同年龄阶段的样本数量太少,选取的样本地域较为集中这也会导致国内学者对聋人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结果也有出入。人们对聋生心理健康标准的认识不一致,各人按照自己对聋生心理健康内涵的理解去设计问卷而导致的。加强聋生心理健康标准的研究,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课题,它不仅可以作为指导我们编制聋生心理健康问卷的理论框架,更为重要的是它能指导教师在实践中如何正确看待学生的各种心理表现 。听力障碍儿童心理健康研究方法和工具过于单一。大部分常用的标准化量表都是国内学者修订的国外问卷,都是为健听人制定的,对于听觉障碍的儿童来说,它们的信度效度是否合适还需要继续研究的。另外由于聋生在认知思维方面的落后,对问卷的内容和一些术语理解的可能会存在偏颇,单一的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是否能准确的反映出聋生心理健康问题还值得商讨。总之从整体我们可看出残疾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比较严峻了,需要呼吁学校家庭加大对聋生心理健康的教育。
  
  外在客观因素对听觉障碍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的原因:李强(2003、2004)、冯年琴(2004)、刘在花(2006)等在研究中认为家庭因素是聋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李静华(2006)在对聋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分析时认为家长对聋哑儿童很容易出现两种极端态度,要么是漠不关心,要么是过渡溺爱。聋哑儿童由于身患残疾,家长往往出于负罪心理对聋儿的要求百依百顺,给以过分的关怀和照顾,而这样过分溺爱则导致了聋哑儿童不尊重别人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以及攻击行为等不良品质。刘毅玮(2005)也谈到初中聋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受性别、父母文化程度、家庭环境等多因素影响 。
  学校的原因:学校是聋生一个重要的生活环境,当聋孩子步入校园上学的那一天起,他们大多是住校的,学校的校园环境和人际关系将对聋生的心理健康产生重大影响。在上述对聋人心理健康现状的描述中慕淑萍(2000)谈到在聋生产生的心理问题中学校的健康教育跟不上是根本原因之一。刘德芳(2003年)也认为聋哑学校应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心理健康教育深入课堂教学、营造良好的环境及建立心理辅导中心用以加强聋人学生的心理健康 。
  社会因素:社会风气的不良影响。社会上的丑恶现象、残疾人遭歧视、就业难、在工作中的同工不同酬等问题,虽然这些情况在正常人中也存在,但对于聋人来说却更严重地伤害他们的感情,加剧了他们的自卑心理和敌视心理。李强(2003年)在对聋人心理健康和社会支持的研究中认为:聋哑大学生社会支持总分、客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显著低于健全大学生,应加强聋哑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做好聋哑大学生心理卫生工作。
  
  听觉障碍学生内在自身因素
  
  认知和语言沟通的障碍。由于听力语言障碍的影响,聋人大学生对外界事物的认识和了解有着明显的缺陷,他们仅仅用眼睛去观察,看待事物和事情具有很强的片面性和主观性,因而更易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当面对激烈的学业竞争或遇到挫折时倾向于压抑内心感受,缺乏向外界寻求支持的有效手段,久而久之容易产生躯体化、焦虑、抑郁等症状。另外,由于聋哑大学生不能通过有声语言接受外界信息,容易曲解视觉信息,导致认知偏差,容易对其他人产生敌对和偏执心理 。
  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身存在的认知与体验,是个体把自己视为客观对象所作出的知觉,是自我的主要成分,在人格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自我概念决定着个体对经验的解释以及经验对个体的意义 。
  聋生的自我意识的产生晚于正常儿童,独立性不强。自我评价能力形成较晚具体性大抽象概括水平不高。他们的自尊心强于自卑感,自尊具有一定的盲目性。这种自我意识影响了聋生的心理健康。有学者在研究中认为聋学生的心理健康测验得分几乎与所有的自我概念因子分(躯体外貌与属性因子除外) 及自我概念总分显著负相关,且焦虑、行为、合群、智力与学校情况及自我概念总分对聋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显著的预测作用。李祚山也认为不同自我意识水平的听障学生其心理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显著差异。
  
  聋人学生的应对方式
  
  天津理工大学余丽在对聋人大学生的应对方式进行研究时发现:聋人大学生在面对生活压力、面临应激状态下,使用各种(成熟的和不成熟的)应对方式的频率均高于正常大学生,其中成熟型应对方式——解决问题、不成熟型应对方式——自责和退避、混合型应对方式——合理化的差异均达到了显著或非常显著的水平,反映出聋人大学生总体的应对行为集成熟与不成熟的应对方式于一体,在应对行为上表现出一种矛盾的心态和两面性人格 。
  聋生的人格缺陷。李祚山认为听觉障碍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恐怖倾向、身体症状、对人焦虑和冲动倾向四个方面。听觉障碍儿童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问题检出率高,这与其存在的人格缺陷有关。首先,听觉障碍儿童由于知识经验的贫乏,对事物的认识肤浅,情感体验不够深刻,在人格特征中独立性和稳定性较差,依赖性强,这种人格上的缺陷可能会导致这些孩子只要是一个人独处便会产生焦;另一方面由于听力受到损伤,主要依靠视觉来接受信息,所以他们害怕呆在黑暗的地方,这也可能是导致其恐怖倾向焦虑过高的原因。人格上的这些缺陷是导致产生上述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其他相关因素的研究
  
  聋人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因素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性别、不同年级、不同经济条件、不同专业、以及不同的障碍程度和生源地对聋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1.国内学者在对聋生心理健康研究时认为男女生在心理健康状况存在差别。男女聋生在过敏倾向(E) 上的得分有显著差异,在恐怖倾向(G) 上的得分有极为显著的差异,且都是女生的得分更高 。也就是说性别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主效应是显著的 。但李强等在对聋人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时发现聋人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性别差异不显著;只有精神病性因子存在显著性别差异(P<0.05);此外男生、女生在敌对和偏执两因子上也存在较大差异,但未达到显著性水平。这与国内有关大学生心理状况调查结果有较大不同。这和所选样本的不同有关 。
  2.不同年级心理状况的差异。2000年林于萍对5、6、8、9四个年级的聋生做了心理健康的情况的初步调查中发现:不同年级的聋哑学生,其焦虑倾向存在着显著差异。西南大学的张宇迪等在对重庆的5年级到高二的180名聋生做的关于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时认为从五年级到高二聋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同呈M状发展。徐方忠(2005)也认为。随着年级的升高,中学聋生在强迫、人际关系敏感、忧郁、焦虑、恐怖等方面阳性率升高,提示高年级聋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比低年级聋生更为突出。提示对聋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随着年级的增高而增强 。
  3.家庭经济情况是影响聋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经济状况处于较差、一般和较好三个水平上的聋人大学生各因子得分较少存在显著差异,但是,家庭经济状况较差学生和经济状况一般学生之间在人际敏感、恐怖和偏执三因子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
  4.不同专业对聋生的心理健康也产生影响。李强等在对天津理工学院聋人工学院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专业、计算机及应用专业、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学生心理健康研究时发现发现聋哑大学生所属专业和SCL-90 总分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1215,反映两者具有显著相关。在服装专业和计算机专业之间SCL- 90总分存在显著差异,服装专业学生的人际敏感、焦虑、偏执等因子分在0105水平上显著高于计算机专业学生,且前者的躯体化、抑郁等因子分则在0101水平上显著高于后者。
  5.障碍程度和生源地对心理健康的主效应作用不明显。这和李强等得到的结论一致。
  
  对听觉障碍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策略
  
  1、注重聋人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加强聋童社会性的发展
  北京联合大学特教学院张海丛认为学校教育应注重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聋生由于听力障碍与语言发育迟缓,因此在社会交往上也比正常儿童迟缓。主要特点是伙伴范围狭窄,社会交往欠缺,社会知识贫乏,社会适应能力差 。同时听障生在兴奋性、忧虑性、独立性上与健听生有显著差异,从而导致二者在心理健康因素上差异显著。事实上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听障生的个性心理上更多地表现出自控性差、偏执、自我中心冲动、忧虑、不自信等特点,这种情况很不利于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发展。因此,学校的教育更需讲究方式和方法,更要细致入微。针对学生忧虑、自卑的心理,要给予学生更多的关爱,突破口语表达的障碍,多方面多角度地体察学生。只有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才能及时发现学生认识和心理上的误区,纠正现实人格中的种种偏差,建构有利于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理想人格 。
  2、创建美好的学习环境和校园文化
  由于聋生生活范围、交际范围、沟通方式受阻,听觉存在障碍、视觉代偿,更需要美的环境的刺激,使他们感到校园亲切、温馨、充满友爱,受到尊重,这样使聋生愿意来到学校,愿意接受教育,这样聋生才能安心学习、受教育,才能使他们增长知识、提高校园文化丰富多彩,与社会文化交汇最多,学生的自发性最强。校园文化是个十分广阔的育人环境,对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活跃思想、陶冶情操,加深和拓宽课堂知识、发展特色、开发潜能,尤其是对满足学生个性心理的充分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它是课堂文化所不能代替的。加强学生的生活技能教育。以改变一直以来的空洞说教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学生的体育训练。南京的黄伟认为体育锻炼可以降低大学生的应激反应,愉悦身心,消除身心疲劳,增强社会联系。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心理保健有着积极的作用。它也是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改善心理状态。调节情绪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要多组织聋人大学生开展有益身心健康的文娱体育活动。
  3、家长角色的适应
  家长要学会接纳自己的孩子,接纳自己是听力儿童父母这一“特殊身份”,不再因为这个特殊身份而痛苦,接纳自己的孩子为孩子付出一切,如时间,精力,财力等;接纳孩子听力问题的事实,不再抱怨不再有不切实际的幻想,面对现实,不过渡保护孩子,不溺爱孩子,积极的培养和教育孩子。加强和学校交流沟通。家庭环境对聋生影响很大。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否和睦,教育方法是否正确得当,心理健康教育是否到位,对孩子的学习、成长、人格、心理都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家长在家庭中应承担起培养孩子的义务。家长不但要哺育孩子,还要教育培养他们成人。在家庭中,多让孩子承担些家务,培养他们家庭责任感和自信心。当孩子心理上出现问题时,不能简单粗暴,非打即骂,使孩子心灵受到创伤。可以采用家长联系册的方法,将学校和家庭紧密联系起来,及时沟通情况,这样才有利于孩子心理健康发展。
  4、加强对聋生的社会支持
  与健全大学生相比,聋哑大学生(尤其是阳性组) 的社会支持状况显著低于前者,且聋哑大学生社会支持状况与SCL-90 结果呈显著负相关。此外,聋哑大学生阳性组的社会支持状况显著低于阴性组,这也提示聋哑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其社会支持状况是相关的。社会各界应进一步加强对聋哑大学生的社会支持,以便发挥社会支持作为环境中介因素所具有的缓冲应激压力、改善情绪体验等心理保健功能。
  根据上文所述的问题与不足,笔者有如下建议:首先要确实认识到聋人学生的心理健康不良的现状,学校积极加强聋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呼吁社会给聋人学生更多的支持。第二 对聋人心理健康干预时可以参考普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对研究工具进行研究修改,以便更准确真实的反映聋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最后加强开展深入的专题研究、干预研究和纵向研究。
  心理健康问题关系到了聋儿的健康成长。在加强聋儿心理健康方面要做的工作还是很艰苦的,长期的需要耐心和理解的。需要学校家长社会的共同合作,要考虑聋儿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理论和实践互影响,促进社会主义和谐。
其他文献
奖励与惩戒互为教育教学行为的重要组成手段。在这一点上,大多数专家与学者都达成了广泛的共识,在此不做赘述。本人在阅读关于惩戒权的文献资料中意外发现,关于教育惩戒自由裁量权却鲜有涉及,针对这一权限的研究成果也屈指可数。    学校教育惩戒自由裁量权古以有之    1、惩戒的工具  (1)夏楚。在古代,仅有文献资料可供考证的用于教育惩戒的道具就有“夏楚”、“戒尺”等。其中《说文解字》中对于“夏楚”的解释
期刊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追求发展是每个国家和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共同愿望,而如何看待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关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确立科学的教育模式,则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出发,分析了科学发展观对教育发展的指导意义。    科学发展观对教育改革和发展
期刊
学习倦怠研究是学生心理健康领域的热点问题。国外学者认为学习倦怠指的是因长期课业压力或负荷而产生的精神损耗,对学校课业及活动的热情逐渐消失,对同学态度冷淡和疏离的行为、及成绩未如预期的好而对学校课业呈负面态度的一种现象。目前国内对于学习倦怠性质的研究还不够成熟。杨丽娴和连榕等人在对高校大学生进行研究后,提出大学生的学习倦怠是“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或缺乏动力却又不得不逃避学习的行为”。此概念是基于中国文
期刊
我国的教育已经进入了“全面提高质量的新阶段”,能否提高教育质量,教师的干系最重大。人们把教师视为“蜡烛”、 “园丁”、“人类灵魂工程师”等角色,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教师的角色要求也在不断地变化。教师要善于在角色的变化与冲突中找到自己,在提升人格魅力中完善自己,真正做个能实施有效教学的有效教师。    当前,我国的教育已经进入了“全面提高质量的新阶段”。如何提高质量?首先要有能实施“有效教学”
期刊
爱因斯坦曾说过:只教给人一种专门知识、技术是不够的,专门知识和技术虽然使人成为有用的机器,但不能给他一个和谐人格,最重要的是人要借着教育获得对于事物和人生价值的了解和感悟。《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
期刊
给中小学生“减负”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是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一件大事。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报告里明确提出:“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减负”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它是提高民族整体素质,使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提高人才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我国竞争实力的需要;是巩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成果,提高教育普及水平和质量的需要。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对此有
期刊
20世纪60、70年代以后,美国等发达国家特殊教育界推广的一体化教育(Educational Integration)、回归主流(Mainstreaming)运动、全纳教育(Inclu- sive Education),让特殊儿童这一“支流”回归到“主流”,使他们在最少受限制的环境(The Least Restrictive Environment,LRE)中与正常孩子一起接受教育,这一观念在世界
期刊
小专题的定位是“小”而“专”。以小专题研究为抓手,能把教师的眼光引向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之中,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进行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成长的有效途径,也是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措施。近几年,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和实践。    做好小专题研究前期准备工作    为了创造一个良好的研究氛围,要求学科教师人人参与其中,确保小专题研究顺利有效进行。  1.明确目标。首先组织教研组长培训,明确
期刊
培养学生初步的共产主义道德观念,明确的行为准则,使之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和行为习惯,这是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的,为达此目的,就要求在教学中努力让学生学会全面正确的看待问题,增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下面我谈一谈思想品德教学实践中的一点尝试。    巧设思考问题,激发辨析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想办法让学生对思想品德课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是教学思想品德课的前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通
期刊
职业学校如何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从传统上的就业教育向创业教育转变,广泛对学生开展以培养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为核心的创业教育,引导、支持和帮助学生自主创业,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创业型人才成为学校面临的重大课题。    德育教学中创业教育的作用    德育课属于思想政治品德教育,在其中贯穿创业教育,其主要的教学任务是培养创业意识与创业精神,增强学生对创业的认识,主要作用具体体现在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