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的学习倦怠

来源 :教育前沿·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32447324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习倦怠研究是学生心理健康领域的热点问题。国外学者认为学习倦怠指的是因长期课业压力或负荷而产生的精神损耗,对学校课业及活动的热情逐渐消失,对同学态度冷淡和疏离的行为、及成绩未如预期的好而对学校课业呈负面态度的一种现象。目前国内对于学习倦怠性质的研究还不够成熟。杨丽娴和连榕等人在对高校大学生进行研究后,提出大学生的学习倦怠是“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或缺乏动力却又不得不逃避学习的行为”。此概念是基于中国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的学习现状提出来的,强调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是大学生学习倦怠的最主要原因。笔者认为学习倦怠是介于厌学和乐学之间的一种可调状态。适当引导,学习倦怠状态可以进化为乐学状态;任其发展,学习倦怠状态则会退化为厌学状态(见表一)。
  学习倦怠作为一种长期的负性应激形式,会损害学生健康。可能会导致学生非确定性的生理紧张症状,如头痛、恶心反胃、肌肉酸痛和过度疲劳,还可能引发溃疡和肠胃疾病等。学习倦怠还会引发心理症状,使个体感到压抑、愤怒和沮丧,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和心神不宁,还有可能导致焦虑、抑郁和睡眠障碍之类的心理问题。
  近年来对中学的调查显示,学习倦怠状态在中学生中也有所表现,且呈扩散趋势。因此对中学生的学习倦怠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对于维护中学生的身心健康以及促进其学习动机具有重要意义。
  
  中学生学习倦怠的具体表现及特征
  
  中学生学习倦怠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学习时经常感到疲劳,精神萎靡不振。课堂上表现为精力不足,不听讲, 甚至睡觉,表现出疲劳状态;课后不复习,不做作业,不思考问题,不愿提出问题供自己钻研、解决,更不去请教同学和老师,总是依赖老师在书上指明要记的内容、给出的答案,自己再按照这些内容和答案去死记硬背,应付考试,并对学习产生冷漠感,三天两头请病假、事假,逃避测验、考试,更想逃避上课,即使考试也是胡乱做做,快速交卷,在情绪上缺乏热情与活力,产生厌倦感,对各种活动都不感兴趣。
  (二)注意力涣散,学习效率低。课堂上总是无目的地遐想,脑子里似乎一片空白,常常坐着发呆,东张西望,做小动作,看课外书籍,人际关系十分敏感, 常与他人发生纠纷, 表面上忙忙碌碌, 实际上学习效率不高。
  (三))自我评价降低,缺乏自信,缺乏学习上的动力。课堂上表现为对学习无强烈兴趣,无所适从,感觉学什么都学不好。当他们感觉到无法从学习中获得更大进步,自己付出的努力没有效果或收效甚微时,就产生了较强的自卑感,认为自己笨,不是学习的材料。当较低的成就感与学习倦怠的状态混合在一起时,它们就会大大减少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陷入因学习的无力感而导致的精神萎靡不振的亚健康状态。
  综合胡俏、连榕及其他学者的观点,可以概括出中学生学习倦怠的特征:
  第一,情绪耗竭: 情绪耗竭是源于学生在学校学习中所面临的一些夸大的要求, 从而表现出一种超负荷和耗竭的情绪。这在中学生学习倦怠过程中往往表现为缺乏活力,有一种情绪资源耗尽的感觉,学生在学习时感到紧张、挫折,自认为无法专心于学习,对学习有着负向的情感体验。
  第二, 乏人性化:是指个人以玩世不恭和不带感情的方式与态度回应周围人际关系。有研究表明不良的师生关系会引发学生的情绪和行为问题,教育者常常把学生当作操纵、控制和知识灌输的对象。特别是学生在学习上处于消极状态时, 往往受到教师的批评、惩罚,由此引发学生对教师的消极体验并在情感上产生疏离教师的倾向。学习倦怠的学生可能不会对同学和朋友产生疏离感,但会以一种消极、疏远、否定的态度对待教师和学校。
  第三,低成就感:多数中学生在学业中体验到挫败感,认为学业的难度远远大于其可以接受的程度,伴随着这种认知产生精神上的紧张、消沉感以及对学习消极的自我体验和评价,这是中学生学习倦怠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据《华商报》报道,共青团西安市委学校与少年工作部不久前对西安市13个区县39所中学(含中专、中技)195个班初一至高三的中学生,就思想、学习、消费、情感、家庭伦理等方面做了一次抽样调查。在回答“你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最大心理障碍是什么的问题”时,23.14%的被调查者回答是“孤独感”,32.86%的被调查者回答是“迷茫感”,27.83%的被调查者回答是“挫折感”。
  
  中学生学习倦怠的影响因素
  
  影响中学生学习倦怠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方面的因素,也有客观方面的因素;既有内在因素,也有外在因素。但概况起来,可以把造成学习倦怠状态的影响因素归纳为三类:
  (一)人口学变量的影响
  首先,性别方面,女性比男性体验着更多的倦怠;其次,高年级学生和毕业班的学生可能会比低年级学生和非毕业班的学生更容易出现倦怠现象;再次,学习倦怠学生的学业状况普遍不良,对学习的价值感出现偏差,对学习缺乏兴趣,以消极态度、情感对待学习;最后,不稳定家庭对子女教育问题处理不当,更容易导致学生学业倦怠。
  (二)内在个体因素
  首先,具有特定人格特征的个体更倾向于出现高倦怠,个体情绪稳定性低的学生倦怠程度显著高于情绪稳定性高的学生;第二,低自我效能感者倦怠水平高,高自我概念者倦怠程度最低。自我实现的需要得到满足的个体更具有倦怠的可能性;第三,外控组的学生在学习倦怠程度上要显著高于内控组的大学生,内外控信念对学习倦怠程度的预测力最高;第四,积极的应对策略与低水平的倦怠感相联系,消极的应对策略与高的倦怠水平相联系。
  (三)外在情境因素
  情境特征。学校以下情境因素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倦怠:学习负荷、缺乏控制,奖赏不足、缺乏适宜的人际关系(团体破裂)、教师对待学生缺乏公平性等。
  社会支持与倦怠。社会支持的人数和社会支持的满意度能够有效预测学生在学习倦怠上的变量。父母支持与倦怠的情绪耗竭及人格解体因素呈负相关,教师支持与人格解体呈负相关,朋友支持与倦怠中的情绪耗竭和人格解体相关。
  
  中学生学习倦怠的应对策略
  
  根据中学生学习倦怠产生的影响因素的分析,要消除学习倦怠,就必须辩证施治,对症下药,采取以下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减轻中学生的学习负担是弱化学生学习倦怠心理的关键。减轻中学生的学习负担是一个迫在眉睫而又未能得到有效解决的问题,其前提是要建立符合人全面发展的人才选拔机制。从学校和教师方面来讲,应该统筹好各科作业,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鼓励学生通过上网、读书、翻阅资料等办法来自学,还可以有计划地组织中学生开展校外实践活动、撰写调查报告、制作科技作品。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转化学生学习倦怠心理的前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教案,以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用兴趣来激活他们的思维,唤起他们的学习注意,进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去,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转化学生学习倦怠心理的途径。教师要注重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其良好的归因方式,提高自我效能感,减少焦虑。鼓励中学生学习并掌握合适的学习方法,是提高其自我效能感的有效方法。
  (四)加强家校联系,营造和谐成长环境是预防学生学习倦怠的基础。学生积极健康的学习心理的形成既要靠学校教育的正面引导,也要靠融爱心与亲情于一体的家庭教育的有力配合。因此,学校和教师要积极开展家校联系活动,促进家长对子女的了解、尊重,努力为学生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
其他文献
高职院校多校区办学是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必然产物。一方面,多校区办学给高职院校发展带来了广阔的前景,迅速扩大了高职院校的招生规模,拓展了办学空间,并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型;另一方面,多校区办学也伴随者一系列问题。当前,如何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体制和有效地运行机制,以化解多校区办学中的矛盾,规避多校区办学的风险,成为高等教育理论研究者和管理实践者面临的新挑
期刊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领域的不断扩大以及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高等教育也逐渐国际化。在越来越多的交流与合作中,中外合作办学作为一种新的办学模式,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通过中外合作办学,不仅可以借鉴、引进国外优秀的教育资源,而且能吸纳国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管理经验,从而促进我国教育改革的进一步发展。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有效补充形式,对满足我国高等教育多样化的需求、提高高等院校人才培养
期刊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提出的一个重要理念即课堂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走向学生的生活世界。这一理念的提出,针对以往课堂教学中过于强调学科知识教学的严密性,完整性,较少联系学生的生活与社会实际需要,使学生感觉不到所学内容对他们的生活和将来求职的意义和价值,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的状况,从而引发了人们对课堂教学的本质与目的的更深入的思考,同时对课堂教学过程中所采取的方式方法
期刊
在职业中专学校,学生心理成长具有一定特殊性,他们正面临着心理性的断乳期。如何引导学生的人格健康完整地发展,如何确定师生的心理距离,是摆在班主任面前的首要任务。    确定师生心理距离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与经济社会生活的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得到国家和社会的认可与支持,职业学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作为基本教育单位的班主任,合理进行自身角色定位,平衡好师生之间的关系,教育、引
期刊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高校提高办学质量的关键环节之一。教育家梅贻琦曾说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当前,面对人才加速流动的大趋势,高校要想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必须转变观念、创新制度,不拘一格地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  转变观念,建立开放、合理的人才培养、流动机制。建设一流师资队伍,既包括培养、引进教学骨干,也包括培养、引进学科带头人。当前,我国高校普遍缺少一流学术人才,特
期刊
中国绘画教育的发展经历了由神韵到意境,再到格调的追求过程,中国绘画不能背离自己厚重的文化传统和艺术主体,要正本清源,从“科学化”转向“精神化”,合理构建符合自身教育实际和创作规律的学科体系。    当代中国绘画教育的现状    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的基本特征是学习欧洲美术教育、提倡写实主义和科学精神。在早期,康有为、陈独秀等就认为中国画应取西洋画之长,极力主张以“科学的写实主义”来改造中国画;新文化
期刊
近几年,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取得了重大的突破,表现在数量上是职业教育规模迅速扩大,已经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周济部长在答记者问时指出:“职业教育下一阶段就是要不断提高质量”。职业教育质量的提高主要依赖于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因此研究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方法与途径具有重要的意义。高职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全方位、多渠道的系统工程,关于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就其途径和方式而
期刊
西昌市民族教育的发展历程    西昌市位于四川西南部,是凉山彝族自治州州府和政治、经济、文化及交通中心。全市幅员面积2655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成区面积27.3平方公里。辖37个乡镇、6个街道办事处,14个居民委员会,231个行政村,177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65万人。其中民族聚居乡15个(高山彝族聚居乡13个,彝族聚居村2个,回族聚居乡2个),少数民族人口近14万人。  13个彝族乡镇多位于高寒
期刊
奖励与惩戒互为教育教学行为的重要组成手段。在这一点上,大多数专家与学者都达成了广泛的共识,在此不做赘述。本人在阅读关于惩戒权的文献资料中意外发现,关于教育惩戒自由裁量权却鲜有涉及,针对这一权限的研究成果也屈指可数。    学校教育惩戒自由裁量权古以有之    1、惩戒的工具  (1)夏楚。在古代,仅有文献资料可供考证的用于教育惩戒的道具就有“夏楚”、“戒尺”等。其中《说文解字》中对于“夏楚”的解释
期刊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追求发展是每个国家和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共同愿望,而如何看待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关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确立科学的教育模式,则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出发,分析了科学发展观对教育发展的指导意义。    科学发展观对教育改革和发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