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脚写字”与怀才不遇

来源 :管理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lch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朝历代,怀才不遇的人比比皆是。确实有许多杰出人士,或因忤逆上意,或因谗言诋毁,或因特立独行,或因政见相异,被排挤出政治舞台,浪迹江湖,有的甚至根本登不上庙堂台阶,沉沦草泽,空有满腹经纶,遗恨终身。人们一般都为其打抱不平。当上位者是尸位素餐的无能之辈时,尤其会加剧社会反感。用人不公的感叹,多与这种情形有关。
  平心而论,造成“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局面,多数是上层的责任。例如,唐玄宗时李林甫担任宰相,口蜜腹剑,稍微出众的和才能胜己的,一概被排斥在外。为了压制下面的官员,防止下面官员乱说话,李林甫告诉大家:看见朝廷仪仗队中的马了吗?这些马好草好料供养着,就是为了好看,站在队列中不能乱叫。一旦乱叫,立即就会被从仪仗队开除。然而,假如上面主事的不是李林甫,下面遭到排挤的有没有可能是怀才不遇者自己举措失当造成的?有一个“用脚写字”的故事,似乎可以映证这一点。
  晚唐有一位十分有名的诗人罗隐,文采堪称一绝,狂傲也堪称一绝。正因为他的狂傲,他的仕途倍遭坎坷。他曾经参加过十多次科举,然而每次都名落孙山。这倒不是因为他文章不好,而是因为他桀骜不驯的名声。他的诗句脍炙人口,有“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的名句,流传极广。如果唐代科举像后来那样实行糊名弥封,罗隐中个进士会十拿九稳,但唐代科举的卷面公开,而且要靠名士推荐,主考赏识更为关键,罗隐之狂,导致没有一个主考愿意录用他。所以,他落下个“十上不第”的外号。按照《吴越备史》的记载,罗隐本名罗横,就是因屡屡科考不中,才改名为隐。“隐本名横,凡十上不中第,遂更名。”罗隐自己的《逼试投所知》一诗中写道:“桃在仙翁旧苑傍,暖烟轻霭扑人香。十年此地频偷眼,二月春风最断肠。曾恨梦中无好事,也知囊里有仙方。寻思仙骨终难得,始与回头问玉皇。”(《全唐诗》卷657)对于大才子的这种命运,人们多抱以同情和惋惜。
  实际上,罗隐的困局,与他自己的行为不当有很大关系。《唐语林》卷七就记载了这样一件轶事:“罗既频不得意,未免怨望,意为贵子弟所排,契阔东归。黄寇事平,朝贤意欲召之。韦贻范沮之曰:某与之同舟而载,虽未相识,舟人告云:此有朝官。罗曰:‘是何朝官?我脚夹笔,可以敌得数辈。’必若登科通籍,吾徒为秕糠也。由是不果召。”大致意思是,罗隐屡考不中,牢骚满腹,认为是权贵子弟阻断了自己的进身之路。黄巢起义被平定后,朝廷慕罗隐之名打算召用。担任要职的韦贻范说了关于罗隐的一件往事:罗隐回老家时,韦贻范与其同船,互相并不认识。船夫为了小心起见,告诉船客,船上有朝官在座。罗隐很不以为然,当下大不咧咧回嘴道:“什么朝官?我用脚夹笔写字,也胜过他们数辈。”韦贻范认为,像这样的狂徒一旦重用,那些他看不上的读书人还有活路吗?经过韦贻范这么一搅和,罗隐的仕途彻底泡了汤。
  从罗隐之事可以看出,怀才不遇,沉沦下僚,很可能是两种情况造成的:一种是上面的执政者小肚鸡肠,压制俊杰;另一种就是当事人自己过于狂傲,不尊重他人,从而遭到他人的抵制。当你“用脚写字”时,你自己认为这是一种才情表现,但是,其他人一般会认为是你不知道天高地厚。
  改变这种情形,需要从两个方面努力。对于掌权的上层来说,应当时时刻刻反问:组织的制度是不是不允许下层冒尖?制度的执行上是不是过于照顾平庸?主事的领导人是不是胸怀不大?没有这样的反问,管理就难以提升,杰出人才也难以脱颖而出。对于怀才不遇者来说,则应当从自身角度反思:是不是自己过于张狂?自己有没有表现出好高骛远、恃才傲物?要知道真正有才能的人大半是谦谦君子,那种靠外在气势来赢得别人另眼看待者多数底气不足。没有这样的反思,当事人自己的素养就难以养成,与同事的合作也会遇到障碍。即便是组织不如人意,同事水平较低,领导心胸狭隘,怀才不遇者也要适当注意自己的言行。这种注意言行,不是放弃原则的阿谀奉承,更不是低眉下气的拍马溜须,而是保有自己尊严的不卑不亢。哪怕你已经对组织和上司产生了严重看法,除非你打算辞职离开,否则,趾高气扬只会加剧矛盾,怨天尤人不能带来任何改进。如果认为自己不被领导赏识是因为领导人过错造成的,那么,这类员工应该记住一句话:即便你没有任何过错,所有问题的责任都在对方,那么,对方改变行为最终要靠对方的认知,而不是靠你的态度。退一步说,你的态度和行为要改变对方的行为,得以对方的注视和接受为前提。
  孔子曾经说过:“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论语·宪问》)任何情况下,不能同你的价值观不允许的现象同流合污,但特立独行并不一定要言辞对抗。在宽松的组织条件下,行为上坚持原则,言论上同样坚持原则。在逼仄的组织条件下,行为上坚持原则,言论上则要逊让避害。这一点,值得恃才傲物者斟酌。
  部下用脚写字,实际表达的是你根本没把写字当回事,写出来的是不合作的狂傲。当然,如果领导人也用脚写字,那么,写出来的就不是字了。而是权力的专横。不管谁,都还是不要用脚写字为上。
其他文献
“世俗”,一指民间流行的气习;一指平常、凡庸的人。提到世俗,就算目不识丁,大家也顷刻心领神会。当你想问题、办事情以及处理生活中的琐事喜欢从众、按照与别人一样的套路进行,那么你就世俗了。  其实,世俗是人类生活秩序的来源之一,所谓约定俗成,入国问俗,入乡随俗;世俗也是低成本生活的一种选择,如阿时趋俗,安于故俗,从俗就简。人们的生活自然会受世俗影响,即习俗移性;当然也以自己的行为不断为世俗的发展做出贡
期刊
GE不是六西格玛的发明者,但却是做得最有声有色的一个,被商界奉为成功样板,六西格玛也因GE的成功而声名大振,为何GE能将六西格玛发挥到极致?  GE在几个方面是比较著名的:一是人才培养,全球500强企业的CEO里有三分之一曾经在GE工作过;二是文化建设,企业比较难以形成的是核心文化,GE的每个员工却都能意识到,并且认同六西格玛这一核心文化。如果问六西格玛给GE带来了什么?可以说,一是竞争优势,GE
期刊
资耀华(1900-1996)本名资朝琮,字璧如,我国金融界耆宿。17岁留学日本,26岁毕业于日本京都帝国大学经济学院。1928年入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直至1950年,历任调查部主任、天津分行经理、华北管辖行总负责人,是上海联合征信所创办者之一。文中资先生回顾了解放前上海联合征信所创办时的缘由及其经营情况。  在1931年,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的调查部已办得有相当成绩,对银行业务帮助很大。其他几个大银行也纷
期刊
叔孙通是秦汉之际的一个特殊人物。论学识,他没有多少出色的见解;论功绩,逃不出鲁迅讽刺的“帮闲”行列;论人品,后世儒家对他多有微词。然而,他却成为汉代倡导儒术的第一人,值得管理者仔细品味。  作为一个儒者,叔孙通的学术应该有很好的基础,否则也不会被征召为博士。在秦朝儒学不是主流,叔孙通很清楚自己不过是朝廷的一种装饰,所以,他大概属于那种小心翼翼讨好上级的太平官员。陈胜吴广起事,秦二世为此询问博士和儒
期刊
西安标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标准股份)是一家典型的中国制造业企业。1946年创建,其前身为上海惠工铁工厂,计划经济时代,它顺应国家需要,向内迁至陕西临潼,更名为陕西缝纫机厂。改革开放之后,国家大形势转变为先发展轻工业,后发展重工业,中国标准缝纫机公司成立,并将总部迁至西安,一路兼并小企业迅速发展,成为中国缝制设备行业的龙头企业,并成功上市。  像中国其他制造企业一样,标准股份在改革开放浪潮中
期刊
在传统的企业战略研究中,“竞争”通常被视为基本的出发点:市场就是这么大的一块蛋糕,你多吃一口,就意味着我要少吃一口。不过,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环境剧变的今天,这种战略思维已变得越来越不适应当前的现实  何谓“竞合”  “竞合(co-opetition)”,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内勒巴夫(B. J. Nalebuff)和布兰登勃格(A. M. Brandenburger)在专著《竞合》(co-opetiti
期刊
近期有一派来自理论界的声音认为,绝大多数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和人力资源经理经常处于弱势地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是否真的处于弱势地位?  近期有一派来自理论界的声音认为,绝大多数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和人力资源经理经常处于弱势地位,主要表现为:人力资源经理提出的观点难以被企业采纳,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难以发挥自身作用等。有研究认为(Beer,1997;Barney、Wright,1998),由于组织中的
期刊
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及时、快速满足用户需求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霍尼韦尔集团这样一个百年老店构建的业务逻辑框架的顶层设计模型(GDM)、基于IT技术的企业内外部的业务流程集成、以及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运营管理模式,为企业实现行之有效的价值链管理奠定了基础,使其在创立127年后的今天仍呈现出强劲的增长活力,其经验值得我们研究。  全局最优观念  近年来,我国企业借鉴学习了CIMS、精益制
期刊
霍华德·E·麦克迪(Howard E. McCurdy)近日在《国际项目管理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上发表文章,分析了NASA在1992年至2008年的31个低成本项目。他发现,在“更快、更好、更省”哲学取得了初始阶段的成功之后,一系列失败接踵而来,NASA不得不又回到充足预算的心态中。这种反复对那些考虑低成本创新模式的企业来
期刊
就像被城墙和护城河环绕的城堡,很多组织在自身与外界之间设下了牢固的、难以逾越的边界。20世纪早期以来,大多数组织都视自己为价值链中独立的、孤立的单位,在确定发展战略、营销目标、资源配置等管理活动中,只从自身的发展考虑,不考虑价值链中与其紧密相连的单位,这会导致价值链中的某些环节间的不匹配。例如,空调制造商把自己的设计改动得对压缩机供应商保密,供应商就很难满足其供货要求,尤其是供应商已经全力准备按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