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莪术联合5-氟尿嘧啶对CT26.WT原位移植瘤小鼠CXCL10/CXCR3轴和CCL3/CCR5轴表达的影响

来源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mm8708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黄芪莪术配伍联合5-氟尿嘧啶(5-FU)治疗结肠癌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1只BALB/c雄性小鼠作为种鼠,生成原位瘤体,80只BALB/c雄性小鼠采用移植种鼠瘤体的方法建立CT26.WT原位移植瘤小鼠模型.将80只BALB/c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5-FU组(25 mg/kg)、黄芪莪术高剂量组(12 g/kg)、黄芪莪术中剂量组(6 g/kg)、黄芪莪术低剂量组(3 g/kg)、联合高剂量组(12 g/kg+25 mg/kg)、联合中剂量组(6 g/kg+25 mg/kg)、联合低剂量组(3 g/kg+25 mg/kg),每组10只,连续给药3周.处死小鼠取肿瘤组织,计算抑瘤率.采用Western blot和Real-time PCR法分别检测各组小鼠肿瘤组织、淋巴组织和肝脏组织中CXC趋化因子配体10(CXCL10)、CXC趋化因子受体3(CXCR3)、C-C趋化因子配体3(CCL3)、C-C趋化因子受体5(CCR5)蛋白和mRNA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的抑瘤率均升高(P<0.01).与5-FU组比较,黄芪莪术高、中、低剂量组,联合高、中、低剂量组抑瘤率均降低(P<0.01).与黄芪莪术高剂量组比较,联合高剂量组抑瘤率升高(P<0.01),黄芪莪术低剂量组抑瘤率降低(P<0.01).与黄芪莪术中剂量组比较,黄芪莪术低剂量组抑瘤率降低(P<0.01),联合中剂量组抑瘤率升高(P<0.01).与联合高剂量组比较,联合中剂量抑瘤率升高(P<0.01).与联合中剂量组比较,联合低剂量组抑瘤率降低(P<0.01).与联合低剂量组比较,黄芪莪术低剂量组抑瘤率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均能下调CXCL10、CXCR3、CCL3、CCR5的mRNA及蛋白的表达(P<0.01).与5-FU组比较,黄芪莪术中、低剂量组CXCL10、CXCR3、CCL3、CCR5的mRNA及蛋白表达均升高(P<0.05,P<0.01);联合高、中、低剂量组的CXCL10、CXCR3、CCL3、CCR5的mRNA及蛋白表达均降低(P<0.01);黄芪莪术高剂量组原位瘤、淋巴结、肝组织中CCL3及肝组织中CCR5的蛋白表达升高(P<0.01),黄芪莪术高剂量组CXCL10、CXCR3的mRNA表达升高(P<0.05,P<0.01).与黄芪莪术高剂量组比较,联合高剂量组趋化因子及受体的mRNA及蛋白的表达降低(P<0.05);黄芪莪术中、低剂量组原位瘤、淋巴结中趋化因子及受体的蛋白表达升高(P<0.05),肝组织中CXCL10、CX-CR3、CCR5的蛋白表达升高(P<0.05);黄芪莪术低剂量组的趋化因子及受体的mRNA表达升高(P<0.05);黄芪莪术中剂量组CXCR3、CCL3、CCR5的mRNA表达升高(P<0.05).与黄芪莪术中剂量组比较,联合中剂量组的趋化因子及受体的mRNA及蛋白的表达降低(P<0.05);黄芪莪术低剂量组原位瘤中趋化因子及受体的蛋白的表达升高(P<0.05),淋巴结中CXCL10、CCL3的蛋白表达升高(P<0.05),肝组织中CXCL10、CCR5的蛋白表达升高(P<0.05);黄芪莪术低剂量组CXCL10、CCL3 mRNA表达升高(P<0.05).与联合高剂量组比较,联合低剂量组趋化因子及受体的mRNA及蛋白表达升高(P<0.05),联合中剂量组原位瘤CCL3、CXCL10的蛋白表达升高(P<0.05),淋巴结CCR5、CXCL10、CXCR3的蛋白表达升高(P<0.05),肝组织中CXCL10、CXCR3的蛋白表达升高(P<0.05),联合中剂量组CXCR3 mRNA表达升高(P<0.05).与联合中剂量组比较,联合低剂量组原位瘤CXCL10、CXCR3、CCR5的蛋白表达升高(P<0.05),淋巴结CXCL10、CXCR3的蛋白表达升高(P<0.05),肝组织CXCR3、CCR5的蛋白表达升高(P<0.05),联合低剂量组中CXCR3、CCL3的mRNA表达升高(P<0.05).与联合低剂量组比较,黄芪莪术低剂量组趋化因子及受体的mRNA及蛋白表达升高(P<0.05).结论 黄芪、莪术配伍能够抑制CT26.WT原位移植瘤增殖,且联合5-FU具有增效之功,其治疗结肠癌机制可能与下调CXCL10/CXCR3轴、CCL3/CCR5轴mRNA及蛋白的表达有关.
其他文献
旨在深化络脉研究,在络脉分为气络与血络的基础上,首次提出津络学说.认为津络是经络的一部分,与气络、血络相伴而行,以流通和渗灌津液为主要功能的、密布于全身的网络.气络以运行气机为主,血络以运输血液为主,气络、血络、津络三者功能上互补,结构上相伴,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络脉网络系统.本学说的提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造成患者心血管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经过再灌注治疗可快速恢复冠状动脉血流供应,使损坏心肌得到血流灌注,降低患者病死率。目前,临床上对AMI的再灌注治疗方案主要包括溶栓治疗、经皮介入冠状动脉手术(PCI)等,溶栓药物近些年已逐渐更新换代,且溶栓效果也取得了明显提升,PCI治疗有直接PCI、补救PCI、择期PCI三种,不同时机行PCI治疗对患者预后影响也不一样。本文主要从溶栓治疗、PCI治疗等方面对AMI再灌注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希望能为临床提供参考。
目的:分析儿科腹腔镜手术配合过程中的风险因素,并制定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的效果。方法:2020年1月至2021年7月我院收治的110例腹腔镜手术患儿为对象,电脑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55例患儿接受常规手术配合及护理措施,研究组55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优化配合与护理措施,对比手术护理风险事件发生情况,以及手术时间和出血量。结果:研究组的风险事件发生率、手术时间和出血量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儿科腹腔镜手术治疗中,针对手术配合风险因素分析,制定并实施针对性防控措施,能够降低手术护理风险
目的:探讨对耳聋耳鸣伴抑郁焦虑患者实施护理预案的效果分析。方法:选取于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的耳聋耳鸣伴抑郁焦虑患者1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与研究组,每组50例。常规组患者采取基础护理内容,研究组患者则在基础护理内容之上给予护理预案模式,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各项指标评分及满意度。结果:两种护理方案实施后,对比患者护理后满意度,常规组患者为70%,研究组患者为90%。患者护理后SAS、SDS两项指标评分,研究组患者明显优于常规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预案在耳聋耳
失眠是临床最常见的睡眠障碍类型.成人中符合其诊断标准者高达10%~15%,往往呈慢性化病程,其中约50%患者的病程可持续10年以上,严重损害了患者的身体健康,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公共安全,对个体和社会均造成严重危害[1].
围绝经期综合征是妇女围绝经期因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水平波动或下降而引发的一系列躯体及精神症状,因其临床表现多样,个体间差异较大,更需要中西医结合协同诊治,制定个体化诊疗方案,以期获得更好的临床疗效.中西医在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方面各具优势,西医以绝经激素治疗(MHT)为主要手段,起效迅速,对围绝经期血管舒缩症状、泌尿生殖器绝经后综合征和骨质疏松症等疗效确切,但必须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密切监测副作用的发生;中医则强调运用整体观念对患者进行全身调治,中药内服、外用及针灸、推拿等疗法丰富多样,安全性较高;中西
目的:探讨营养缺乏原因观察在儿童维生素D摄入水平改善中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2月至2021年8月6630例儿童,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对照组,研究组营养缺乏原因观察,对照组单纯进行健康教育,比较两组维生素D水平检测结果、满意度等差异。结果:研究组不良事件发生率1.05%,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1.47%,两组维生素D指标、满意度评分、健康知识掌握评分、依从度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生长发育离不开维生素等微量元素,其中维生素D水平直接影响了儿童智力、身体的生长发育效果,
关于“脾约”的内在涵义、与麻子仁丸证的关系,以及麻子丸证的病机为胃强脾弱均存在争议.本文从《注解伤寒论》入手,结合对《伤寒论》原文及其他医家的相关论述后认为,在理解“脾约”时需把握两点:“脾为胃行其津液”的功能受到约束,津液但输膀胱;患者需有小便数、大便硬等临床症状;“脾约”为“太阳阳明”的一种转归,根据病势之不同,可分为小承气汤证、麻子仁丸证等.“脾约”不等同于麻子仁丸证,但麻子仁丸证属于“脾约”.麻子仁丸原方是针对胃肠燥结之实证所设,若患者兼有脾气虚或脾阴虚,麻子仁丸原方并非适宜,故在临床运用该方时需
目的 观察育肾活血方对子宫腺肌病继发性痛经血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0年1—10月就诊于上海市中医医院的子宫腺肌病继发性痛经血瘀证患者,共6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试验组给予育肾活血方颗粒剂,对照组给予屈螺酮炔雌醇片,共治疗3个月.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COX痛经症状量表(CMSS)评分、子宫腺肌病血瘀证中医证候积分、子宫体积,以及血清CA125、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含量.
基于《黄帝内经》相关理论探析胃癌的发病机制,邪气循经络入胃腑,阻滞机体气血运行,产生痰饮、水湿、瘀血等病理产物,蓄积难消,变生为毒,癌毒阻塞经络而致胃积.同时,食邪亦可伤其胃,停聚阴脉,汲取精微,化腐为脓,阻滞经脉而成胃积.胃癌转移的靶器官也是有一定的倾向性,可能与胃癌循经转移相关.治疗以分经论治、搜经剔络为主,灵活运用引经药、风药以治其本,并辅以针灸匡扶正气,迫邪外出,以消胃积,达到防治胃癌及其转移的目的,为临床防治胃癌提供又一诊疗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