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氏家风:毛泽东最初的精神摇篮

来源 :党员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peed51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毛泽东在毛氏家族的“文化场”中整整生活了17年,并负载着它的文化信息走出韶山,搏击时代风云,最终成长为中华民族的一代伟人。他的人生道路和心路历程,与毛氏家族的传统精神即“毛氏家风”有着紧密的联系。
  勤奋进取的奋斗精神
  毛泽东后来的名言“天下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便是从中汲取的精神营养。
  韶山毛氏家族是典型的移民家族。明朝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始祖毛太华携长子毛清一、四子毛清四从云南来楚,定居湘乡北门外绯紫桥。十多年后,毛清一、毛清四兄弟再迁居韶山冲,从此揭开了在韶山创业立家的序幕。
  与韶山的其他地方相比,韶山冲一带因山高林密而开发最晚。可以想象,当毛清一、毛清四兄弟刚来韶山冲时,所面临的生存环境是多么严峻,他们及其子孙必须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才能获得起码的衣食之源。正是在与环境相斗争的过程中,毛家人形成了勤奋进取的奋斗精神。
  历500余年奋斗,毛氏家族从自己的奋斗史上得出的结论是:“天下无难为之事,性能不囿于难为之见,不生其畏难之心……”毛泽东后来的名言“天下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便是从中汲取的精神营养。
  家族如此,家庭亦然。毛泽东的父母都非常勤劳,特别是他的父亲毛顺生,不信命运,不靠祖业,完全依赖自己辛勤的经营而兴家。他对子女要求严格,在家里容不得他们闲着,稍有不从即斥其“懒惰”。这种家风培养了毛泽东从小做事勤快、善始善终的习惯。
  强悍好胜的尚武精神
  逻辑性地引导毛泽东走上以枪杆子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韶山毛氏家族的民风以劲直尚气、强悍好胜为主要特征。这种民风的形成,一方面归因于长途迁徙、开创新基的家族背景,另一方面则源于从军打仗、驰骋疆场的家族传统。
  毛氏家族的始祖毛太华便是“以军功拔入楚省”。毛太华的子孙秉承他的刚毅和血性,投身行伍、闯荡天下者代不乏人。
  19世纪50年代初,以曾国藩为首的湘军兴起。韶山毗邻曾国藩的老家湘乡,得风气之先,大批毛氏子弟加入湘军,形成一股从军潮。毛氏子弟参加了从湘军出师到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历次战役,并在此过程中获得不同等级的功名。
  他们的经历和功名,直接感染到同乡子弟,特别是他们卓厉敢为、闯荡天下的品格,更对人心风俗产生了重要的导向作用。从军打仗,成为毛氏子弟改变社会地位和生存状况的重要途径。
  毛泽东父亲毛顺生早年亦曾外出当兵谋生。毛泽东就是在这样一个具有从军打仗传统的家族中成长起来的,耳濡目染地接受到他们尚武精神的影响。毛泽东从小好角力,喜欢玩打仗的游戏,对《三国演义》《水浒》《说唐》等描写战争的书爱不释手。
  到长沙求学后,毛泽东的尚武精神更为突出了。辛亥革命爆发后,他毅然投笔从戎,在新军中当了半年兵。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毛泽东不仅以学识、才华闻名全校,而且以爱好体育、胆量过人博得同学的交口称赞。他的体育锻炼方法五花八门,爬山、游泳、冷水浴、风浴、雨浴、露宿,举凡一切能坚固肌肤、锻炼意志、增加气力的运动项目,他都尝试过。毛泽东的尚武精神很快在实践中得以运用。1917年11月,他和同学智缴了北洋军阀部队的一枪,轰动了整个长沙城。
  毛氏族人在闯荡天下的过程中,培育了家族的尚武精神,并代代相传,相磨相荡,积淀为家族共同的心理素质。毛泽东从家族得来并在青年时代不断张扬的尚武精神,逻辑性地引导他走上以枪杆子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他半生戎马,“九死一生如昨”,从几条破枪到拥有雄兵百万,实有赖于强烈的尚武精神和钢铁般的意志。
  刻苦向学的求知精神
  从家族的文化背景中走出的毛泽东,终生爱好读书。博览群书,成为毛泽东经纶天下的重要条件。
  毛氏家族生活在偏僻的韶山冲一带,文化发展受到经济状况的严重制约,文化资源的积累较为困难。尽管如此,毛氏家族仍是一个重视读书和教育的家族,其立家兴族之本一为耕田,一为读书。在艰难的生活条件之下,毛氏家族从未放弃过以诗书振家声的梦想。毛氏家族虽然没有出现过“科第蝉联,仕宦赫赫”的景象,但也产生了许多名重乡邦的文化人。
  家族先贤们的求学事迹给毛泽东以潜移默化的影响。毛泽东在读私塾时所跟随的六位老师中,有四位(毛咏薰、毛宇居、毛简臣和毛麓钟)为本家族的人。在这些家族先贤的引导下,毛泽东步入国学之林,初步具备了作为读书人的涵养和习性。
  毛泽东读书很认真,尽管对经书不喜欢,但仍能熟读它们。他最喜欢看的是中国的旧小说和关涉现实的时论及新书。少年毛泽东的求知欲非常旺盛,他到处借书来读。韶山冲的书读完了,就跑到湘乡外婆家去借。在停学在家的两年中,他白天下地劳动,晚上还坚持读书到深夜。
  1910年,毛泽东听外家表兄文运昌介绍后,想到湘乡东山高等小学继续求学。毛泽东向父亲讲了自己的打算,但父亲坚决反对。毛泽东为说服父亲,特意把毛麓钟、毛宇居等老师请到家里为自己说话。在族亲的压力面前,毛顺生最终不得不答应了儿子的请求。
  这年秋天,毛泽东挑着简单的行李,在表兄文运昌的陪伴下,踏上了外出求学之路。行前,他改写他人的一首诗留赠给父亲:“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暂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从家族的文化背景中走出的毛泽东,终生爱好读书,尝言:“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博览群书,成为毛泽东经纶天下的重要条件。
  成全人格的修炼精神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极为重视道德人格的表率和激励作用。他对各种丑恶现象深恶痛绝,并将它们消除殆尽。
  毛氏家族到韶山后,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必须倾全力解决生存问题。社会生活尚比较简单,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家族先贤开始制定严格的文化规范,以指导和约束族人的行为,保证家族的兴旺发达。
  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毛氏修族谱时制定了家规18条,家训和家戒各十则。其中家规第1条规定强调“孝”:“凡为子弟者,务宜服务奉养以事亲,逊顺恭让以尽弟。苟有不孝养父母,不弟事兄长,大则忤逆违悖,小则言语撞触,族长传祠,从重惩戒,训之不悛,送官究治。”
  又如,第5条规定强调“教”:“子弟之成败,全在父兄之教训,故父兄之教不严,子弟之率不谨。凡我族人于子弟知识稍开,天真未遭之际,提撕训导以保天性。及长,教以正業。如有听其游荡,放辟不加约束,先以容纵处父兄,后以不肖治子弟。”
  毛氏家训十则为:培植心田、品行端正、孝养父母、友爱弟兄、和睦乡邻、教训子孙、矜怜孤寡、婚姻随宜、勤劳本业、奋志芸窗。
  毛氏家戒十则为:戒游荡、赌博、争讼、攘窃、符法、酗酒、为胥隶、为僧道、谋风水、占产业。
  毛氏家规制定于1881年,毛泽东则诞生于1893年,且在韶山生活了17年,因此,家规对毛泽东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从家规的内容来看,排除其极端的封建礼法观念,其中存在许多积极因素,如孝养父母、尊老敬长、严格教子、婚丧从俭、怜恤孤寡等。这些都是毛氏家族的优良传统道德,并在毛泽东身上打下了深刻烙印。
  毛泽东历来反对那种父辈对子辈享有绝对权威的封建孝道,但他对父母的养育之恩是深深感戴的。父母病重期间,他忧心如焚,到处寻医问药,甚至不远百里到南岳为母亲许愿还愿。父亲去世时,他不在家,未能给父亲送终,他一直为此感到内疚。
  1959年回到韶山的第二天清晨,毛泽东便到父母的坟前拜祭。回到寓所,他对随行的罗瑞卿等人说:“我们共产党人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不迷信什么鬼神,但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党、同志、老师、朋友也,这也得承认。我下次回来还要去看他们二位。”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极为重视道德人格的表率和激励作用,同时向往一种纯洁高尚的社会生活。他对各种丑恶现象深恶痛绝,并将它们消除殆尽。这些都与早年的文化熏陶有联系。
  (李云贵荐自《党史博览》)
其他文献
赵大爷逛到县城一座桥的桥头时,脚步渐渐缓了下来。大冷的天,一个50岁上下的女人歪着头翻着白眼蜷缩在地,身上只盖了一条毛毯,露出一只血淋淋的断脚。  都是苦命的人啊!赵大爷不由想起了可怜的老伴。几年前,老伴遭遇一场车祸,搭上了一条命,留下赵大爷孤零零一个人。  赵大爷摸了摸怀里的一沓纸币,那是他刚从银行取出来的2800元,是儿子汇来的生活费。  赵大爷走到那女人面前,掏出纸币,递了过去:“妹子,拿着
2016年10月,中央电视台播出了历时一年多制作的专题片《永远在路上》,落马的省部级甚至副国级官员忏悔的画面直接曝光于公众面前,引起社会极大的关注,但人们更多领会到的是其中的深意。  展示的是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反腐意志。中纪委拍《永远在路上》这样的反腐大片,不是想证明自己的业绩,也不是在故意刻画细节,而是想通过展示审查的严格细致,凸显党中央反腐的决心和全党全国人民支持反腐的民心。其意志之坚定再度表明
2016年9月22日,脸书(Facebook)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与妻子普丽西拉·陈共同宣布:将在未来10年投入超过30亿美元,用于研究疾病的治疗,期望在本世纪实现所有疾病的治疗、预防和管理。这也是这对夫妇承诺捐出脸书99%股份后的进一步落实。  希望女儿这一代生活得更好  “我们一起努力,可以在我们的孩子有生之年内,治愈、预防和管控所有疾病吗?马克和我都相信,这是可能实现的。”在第一次公开的
寇准是北宋著名的宰相,他敢大胆进谏,又敢挺身抗辽,是忠诚刚直的代表人物。但人无完人,寇准也有缺点,那就是喜爱奢华。  景德二年,正值中秋节,寇准在家中大摆宴席,门外车水马龙,室内高朋满座,寇准的炫富开始了。他请来开封城最知名的歌姬助兴,席间吃的是极品山珍海味,比如著名的“鸡舌汤”全用鸡舌头熬成,要杀上百只鸡才能做出一小盆汤。他府里的蜡烛也有半人高,連庭院里都摆满,寇府上下耀如白昼。  觥筹交错间,
在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监察制度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制度设计,对维护政治秩序的运行、社会秩序的稳定以及阶级关系的调整,起到了重要作用。  先秦已存在监察活动  在阶级社会里,几乎所有时期,在国家公共权力行使的过程中都出现过失职、渎职和以权谋私的现象。因此,统治阶级就通过设立职官或机构,对国家公共权力掌握者的权力行使进行监督,以防止其失职、渎职和权力滥用,从而提高行政效率,维护政治秩序,这就
那些被房子捆绑的人,会嘲笑创业者,嘲笑“文青”,嘲笑诗。在他们看来,房子的财富等于所有这一切之和,只是自己的财富暂时还不能变现而已。  知名物理学家李淼先生最近在某平台发了三篇短文,谈买房的那条阅读超过10万次,讨论科学家和演员收入的阅读3000多次,而谈自己所写的科幻故事,阅读量只有可怜的1000次。大数据或者算法会告诉他多谈房价,但是在我看来,最有价值的却是科幻与物理。大数据没有错,它展示的是
摘要:[目的/意義]在社会化标注系统中,用户通过自建或引用标签对资源进行标注,最终形成反映大众分类标准的社会化高频标签集。分析用户协同标注行为的特征,有助于促进对协同标注过程和大众分类标准涌现的认识和理解。[方法/过程]本文采集豆瓣网的电影标签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揭示社会化标签系统中用户协同标注行为的特性和规律。[结果/结论]研究发现,用户协同标注行为呈现以下特征:用户倾向于使用多种类型的标签进行标
〔摘 要〕知识审计是知识管理项目实施的首要步骤以及知识管理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比较30种知识审计架构的审计活动过程的基础上,依据过程展示图的元过程图和元展示图的原理与技术,建立起企业知识审计的活动与子活动列表及其所包含的概念列表,深入揭示了知识审计活动的内在逻辑关联与相互作用关系,为现代企业更好地认知与实施知识审计,促进知识审计效益最大化提供帮助和借鉴。  〔关键词〕企业;知识审计;审计活动;过
〔摘要〕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农民可获取农业信息的途径逐渐增多,处于不同层次的农民有着不同的信息渠道,而这次研究的重点是了解最普通的小农生产农户选择的信息渠道。本次研究以采用半结构化访谈的方式入户调研为基础,其调研内容包括学历,工作经历,国家政策了解情况及获取渠道,种子了解购买渠道及影响因素,粮食收购渠道及影响因素。通过以上调研内容获得了农户的信息获取渠道以及影响其渠道的原因,并剖析其原因背后的理论依
月上柳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牙哈镇的街上行人寥寥。街道两旁的商铺早已打烊,唯独一家打馕店还灯火通明,几个人影仍在忙碌。  经营这家打馕店的是一位叫艾尼瓦尔·吐木尔的中年大叔,胖嘟嘟的脸被馕坑里的炭火烤得通红,笑起来眼睛眯成一条缝。  与平常一样,艾尼瓦尔和妻子正在为牙哈镇中学的40个贫困学生赶做营养馕,等待他们晚自习下课后来取。  初步统计,艾尼瓦尔八年来累计送出“爱心营养馕”30多万个,折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