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一下忽略的爱

来源 :人生与伴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oxic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六岁的儿子问我:“妈妈,你为什么把我爸爸的妈妈叫妈妈?你又不是我奶奶生的!”
  我说:“我和爸爸是夫妻啊,就是一家人了。那爸爸的妈妈当然就是妈妈的妈妈了。”
  儿子并不罢休:“那你叫,你现在大声地叫个妈妈我看。”
  我有些尴尬,虽然平时也“妈,妈”地叫,但被儿子搞得这么正式还是头一回。但为了应付儿子,也只能边吃饭边大声地叫一声:“妈!”声音是发出了,但眼睛是瞅着盘子的。
  儿子马上抓住把柄了,他得意地叫起来:“看吧,你没有看我奶奶就叫妈妈,说明你害怕了,你不敢看着奶奶叫妈妈。”
  我怎能如此败下阵来。马上把身子侧向婆婆,迅速再叫一声:“妈!”
  婆婆跟我一样,平时都不是善于直白表达感情的人,虽然相处得很融洽,但这样直接的感情交流却是没有过的。婆婆听我叫她,也不好意思,眼神闪烁着,也不看我,斜看着饭桌旁边的墙壁,嘴里答应一声。
  我想,这次该算过关了。但鬼精的儿子还是看出了端倪。“你们两个就像贼一样,一个都不敢看另一个。这下你看着奶奶,奶奶也看着你,我数完一二三你再喊妈妈!”
  迫不得已,我转身注视着婆婆。
  婆婆也转身注视着我。
  目光碰撞得如此胆怯和心虚。恨不能都把目光从半截处定格了,在相撞之前就收住。恨不能及时地在目光延伸处寻找一个飘忽的烟尘,让眼神有个实在的着落。我和婆婆,就这样对视着,感觉目光不是直的,而是曲里拐弯的,最后不得已交叉。
  儿子终于数完了“一、二、三”!我终于圆满地完成了叫“妈妈”的任务。
  然而,心绪却再也无法平静了。
  我从前那么多次叫过“妈”,我注视过她的眼睛吗?没有。“妈”就是一个合适的称谓,可以把婆婆唤应叫响的恰当的名词而已。我在叫婆婆的时候,已经把“妈”的内涵给省略掉了,“妈”的后面是空白……
  为什么我注视着婆婆叫她“妈”的时候,会这样生涩和艰难,甚至尴尬?因为我从没有想过她可以替代我的母亲的位置,因为我只是把她当成先生的老人来对待。面对她,我想到的是我应该尽到什么责任和义务!虽然我对他们很好,但这好,和责任有关,与爱无关。从心底里,我没有真正“爱”过他们!
  刚才我看着婆婆的眼睛,我看到了什么?我看到了婆婆眼睛周围刀刻一样的皱纹,看到了婆婆在乡下长期劳作被风雨吹得粗黑的肌肤,看到婆婆同样心虚和晃悠着的眼神!她早已习惯了我随口一叫的“妈”,我做着我的事情,她忙着她的事情,我看着电脑叫声“妈”,她看着手里的针线活答应一声,不掺杂任何感情色彩!
  我把婆婆叫“妈”的时候,都使用过怎样的语气?有没有像叫自己的母亲那样——快乐的、亲切的、娇憨的……没有过,我从来都是一声短促的“妈”,声音的符号而已!甚至婆婆,在叫我的时候也是这样,她从来没有叫过我的名字,而是面对着我叫“昊昊”。
  我和婆婆之间,就像两个被搭错了的音符,感觉不和谐,但谱曲的人偏偏就这样搭配了。我们都把这当成是命里注定的事情,婆婆没想过要降个调,我没打算要升个调。放在一起就放在一起吧,形体上的和谐,精神上的距离。
  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天底下有那么多婆婆和媳妇不能和睦相处。
  因为她们在互相呼唤的时候没有认真地注视过对方的眼睛!
  眼睛是心灵之窗。当你看着婆婆的眼睛,你就走近了她心灵的边缘,你能感觉她的眼神是温暖和善的。也许,第一次你会觉得陌生,但时间长了,陌生的罅隙就会缩短和消失。婆婆,就成了自己的亲人,真正的亲人。
  我得感谢儿子,他给我上了一堂课,有关“爱”的训练。
  编辑 / 孙鲁宁
其他文献
女排主教练陈忠和曾有过两次婚姻。前妻王莉莉因车祸去世后给他留下了年仅3岁的女儿陈珑。直到几年后,陈忠和才渐渐从失去前妻的伤痛中走出来,再次组建了幸福的家庭。然而,再婚的幸福却由于年幼女儿的误解而横生枝蔓,陈忠和无奈成了妻子女儿间的“夹板”男人……然而陈忠和没有放弃,最终凭着一腔真情和像对待中国女排一样的执著,解开了女儿十几年难解的心结,在妻子与女儿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再婚忽略女儿情感,婚
2008年4月上旬,继中央电视台一套之后,很多电视台在热播电视剧《乡村爱情2》,剧中那些个性鲜明的普通人物成了令人关注的焦点,饰演淳朴村姑“谢大脚”的于月仙也一“脚”成名。其实在现实生活中,于月仙长相漂亮洋气,而且她真实的爱情和饰演的“乡村爱情”反差很大,颇具浪漫感和文化味呢!    工作的掩护下,爱情之花悄悄萌芽    于月仙出生在内蒙古赤峰市一个工人家庭,她是长女,家里还有两个妹妹和一个弟弟。
解藥要提前吃
期刊
如何让亲情不因时空的距离而淡漠,江西省金溪县八十多岁的老人王玉同创出办“家报”维系亲情的新方式,近7年来,老人亲任“家庭主编”,笔耕不辍,创办的《家庭导报》以分布于全国各地的200余名王氏家庭成员为读者对象,平均每次以电邮及印刷方式出版发行30多份,至今已出版88期,不仅丰富了晚年生活,平添了乐趣,而且让王氏家庭结出绚丽的精神文明之花,在当地传为佳话。    让亲情不因时空的距离而淡漠,离休老人萌
儿子吸毒,夫妻反目    林红玉曾经有一个令人羡慕的幸福家庭:丈夫黎东亮是重庆市东郊镇的建筑总公司经理,工作辛苦,但收入丰厚;唯一的儿子黎明聪明活泼,乖巧懂事,成绩优异;家里自建了一座气派的小洋楼,现代化家具一应俱全。1997年秋天,儿子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市重点中学。黎东亮动员在镇政府当会计的林红玉辞职回家做了“全职太太”,专门照料儿子念书。  儿子刚念初二时,要钱越来越勤、越来越多。此外,儿子精
2006年10月9日上午10点左右,靠拾荒供儿子读大学的邓大姐进入一个工地,拾了价值仅2.6元的烂玻璃,却遭受五六个男子长达半小时的非人折磨:工地称她和一同进入的另一个也是靠拾荒供儿子读大学的大姐偷了东西,对她们扇耳光,用脚踢,罚跪,在深秋的天气里对她们浇冷水……邓大姐正读大二的儿子,得知母亲受此大辱后,痛苦地思考着自己该如何面对——站出来为母亲奔走维权吗?身边的同学不就全都知道自己有个拾荒母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