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毒者

来源 :杂文月刊(选刊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jiele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谁都知道吸毒不好,甚至包括吸毒者本人,他也知道不好,只是难改。怎么就那么难改呢?据说有一个很理智的人不信这個邪,他决心吸毒,然后猛然改正,给吸毒者做个示范。结果,据说这个人吸了之后,也没能改过来。人就可以这样没出息。
  吸毒者之所以难改,其实不怪他,怪人本身有此劣根。这个劣根不只表现在吸毒上,也表现在日常生活中。何为毒?对自己身心不好的东西即是毒。何为滋养?对自己身心好的东西即是滋养。人都喜欢好东西,所谓收藏,即是把好东西归到自己这儿来,让自己时时在惬意里。到景区也是,看山看水,也是将喜欢的收摄在心。但是人在看人的时候,却往往变得非常怪起来,总喜欢看人的不对,特别是身边人,总能挑出毛病。因为看不惯,所以不舒服。一日不舒服,两日不舒服,日日不舒服,就会积秽成病。成病之后,再看人,怨气所结,触处皆蛊色,会更不舒服。
  其实,看人毛病本身即是毛病,且是大毛病。他不对,你就对么?所谓你这样他那样,往往是因为性情不同,角度不同,站位不同,处理方式不同等等所致,并非他即是错了。即便真错了,也不是你生气他就能改的。你说,他真有毛病,我能不看么?那么我说,公园里有垃圾桶,有谁天天蹲在那儿看呢?
  其实,我们都是吸毒者,且是主动吸,程度不同,但性质同样恶劣。
其他文献
你去参加一场音乐会,在十字路口遇见一群人,他们一个个仰望天空。你不假思索,也仰头观看。为什么?从众心理。音乐会期间,当表演到一个精彩段落时,一个人带头鼓起掌来,于是整个大厅里顿时掌声雷动,你也会跟着鼓掌。为什么?从众心理。音乐会结束后你去更衣室取你的外套,你看到前面的人将一枚硬币扔进一只碟子,虽然更衣室的费用是包含在票价里的。你会怎么做?你恐怕也会留下一份小费。从众心理(有时被含糊地称为随大溜)是
期刊
酒、色、财、气,哪个字都不好对付。尤其“气”字,只要沾惹上它,不要说凡夫俗子,就是圣人也再难以温、良、恭、俭、让了。请看《论语》:  “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  孺悲登门欲见孔子,孔子不想见他(肯定有原因),命人传话,说有病不能接待。却又把瑟取出,鼓瑟而歌,故意让孺悲听见。你看孔圣人多逗,这一招,用老百姓的话说,学会不生气,再学气死人。  齐白石也有过不舒心的
期刊
“观川流之不息兮,悟有本之无穷。”闲翻《朱子箴言录》解闷,见有下画红线的这一句,不禁握卷而思之。我曾撰文谈水的多种美德,这分明又是一条观水心得,在“水五德”外别添一德。然则,“有本”怎解?  编者的解释已见译文:“望着那滔滔不绝流个不停的河水啊,(我)明白了它的本源是无穷无尽的。”初读亦通,但在比对还原之下,犹觉好像少了点儿什么。坦率地说,如果我来翻译,第二句应该是这样子的:“(我)领悟到有根本的
期刊
曾经有朋友说我处世消极,他说:你这样,说得好听些是看淡、不计较,说得难听就是废物。我笑着回答:也不曾立志当废物,我这个人最大特点也许就是懒。  可是若说我不认真,我是不承认的。我有我在乎的事情。比如:茶要好,朋友要有趣。这么多年断断续续地在纸上涂涂抹抹,基本上是“从流飘荡,任意东西”的状态。  最佩服的就是每年都有写作计划而且总能完成的人,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在我看来,这和规划哪一年要开始恋爱、一生
期刊
电影《苏菲的选择》是三十几年前的老片子,我后知后觉,最近才看。总怀疑自己有“选择综合征”,拿来一堆片子,挑半天也决定不了看哪个。但只要电视台播放的,哪怕名字并不吸引人,我也会安然接受,从头看到尾。  片中苏菲的扮演者是著名影星梅姨(梅丽尔·斯特里普),那时还很年轻,漂亮是没得说。苏菲是个波兰女子,二战后来到美国,跟犹太科学家内森同居。内森是个怪人,平时热情似火,魅力四射,跟苏菲爱得死去活来。可常常
期刊
很喜欢一句话:只要我们心里有光,就会感应到世界的精彩。  前段时间,我一口气读完了赵美萍的《我的苦难,我的大学》。这是一部讲述作者挑战苦难人生的励志佳作,全书没有一句废话。赵美萍家境贫寒,自幼丧父,历尽无数磨难。但无论生活给予她怎样的考验,我始终觉得她是个心里有光的人,相信雨过天晴、苦尽甘来。书中有一个情节让我印象特别深刻,赵美萍凭借自己的才华和发表过的文章,去应聘《知音》杂志的编辑。考官说:“来
期刊
過去,政出多门,让干部做工作左右为难,也让群众利益受到损害。新一轮国务院机构改革,将对现有部门进行优化整合,有利于解决机构重叠、职责交叉、权责脱节、效能不高等一系列矛盾和问题,避免继续出现政出多门、责任不明、推诿扯皮等现象。  这正是:  各吹各号乱糟糟,  左右为难听谁好?  基层治理盼高效,  步调一致方正道。  摘自《人民日报》2018年3月21日
期刊
有一种作家或诗人,并没有彰显的声名,他们通常被人遗忘,只在文学史的某一页上,有他一个寂寞的名字。因为他不是特别重要的作家,但却别具特色,就像僻地的山阴背后孤独生长的一株野海棠,偶一品尝,就有独异的味道,使你不能忘怀。  譬如柯尔卓夫。  这是多么陌生的名字,即便我对苏俄文学有巨量的阅读,居然也从未与他相遇,他隐藏得很深,对我不存期待。  近来,现实之上,“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成为导向,便让我对人民
期刊
看人不惯,是格局太小,境界太低。人生在世,难免有看不惯的人和事。  庄子说: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万物都有其存在价值和存在根据,没有什么不可以存在,没有什么没有价值。所以世间善恶美丑,从道的观点来看是可以相通为一而存在的。  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角度不同,立场不同,人生的境界也不同。不必随意就对别人的行为、言语看不惯。  庄子说:“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庄子告诉我们,要遵从
期刊
“水至清则无鱼”,出自《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汉书·东方朔传》也有同样的表述,与之对应的是“人至察则无徒”,意思是说水太清了,则没有鱼;人过于明察秋毫,就没有朋友。  国人自古崇尚“中庸”之道,若以是观之,“水至清则无鱼”似乎有些道理,但以现实的视角来衡量,却未必经得起推敲。  笔者在甬南邹家河畔住了十余年,十多年前,这里还是庄稼成片,蛙声齐鸣的田园风光,河边常见钓鱼者。后来随着城市扩张,这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