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民而歌

来源 :杂文月刊(选刊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tiep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一种作家或诗人,并没有彰显的声名,他们通常被人遗忘,只在文学史的某一页上,有他一个寂寞的名字。因为他不是特别重要的作家,但却别具特色,就像僻地的山阴背后孤独生长的一株野海棠,偶一品尝,就有独异的味道,使你不能忘怀。
  譬如柯尔卓夫。
  这是多么陌生的名字,即便我对苏俄文学有巨量的阅读,居然也从未与他相遇,他隐藏得很深,对我不存期待。
  近来,现实之上,“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成为导向,便让我对人民性、民族性和民间性的理念有大兴味,隐隐约约地感到,在俄罗斯三大批评家———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和杜勃罗留波夫那里,这样的论述是有的。便在网上搜买,旬月之后,居然齐备。堆在几案上,黄黄暗暗、薄薄脆脆地一列,翻开书页,沉香扑鼻,纸屑散落,须加倍地小心。但也加重了贵重和神圣的心绪,让人想到周作人的一个读书意象:譬如蝶衣之美,不能经人手沾捉。
  在别车杜的论著里,除了普希金、果戈理、冈察洛夫和莱蒙托夫之外,三个人都论述到的诗人就是柯尔卓夫。其中杜勃罗留波夫是长论,近一百个页码,从出身、生平、创作道路到作品特色、艺术价值,周到细致,不厌其烦,推崇备至。
  为什么?
  别林斯基说,柯尔卓夫拥有的才能不多,但却是真诚的,他的创作禀赋并不深厚,却是货真价实的、不矫揉造作的———他忠实地描绘了俄羅斯的乡村情况,真实地呈现了平民百姓的生存痛痒,其强烈的人民性和民间性,构成了历史性的书写和文学性的历史,是可以触摸的时代脉搏和现实情感,对深刻地理解社会趋势和民族性格有益。
  由着别林斯基的指引,我从网上邮购了柯尔卓夫的诗歌选集《两度别离》,做数日的耽读,以穷究内里。
  柯尔卓夫只活了33岁,一辈子没有离开过故乡的土地。因为贫穷,他只念了几年小学,便在家里蓄养牲畜,以贴补家用。贫穷容不得“多余的”感情,即便是爱上了农奴姑娘杜尼亚莎,也无奈地任父亲偷偷地把她卖给别人,以换得勉强度日的生活之资。贫穷剥夺爱情,他心灵受到巨大伤害,变得异常敏感,块垒郁结,本能地借助诗歌倾吐。
  所以,柯尔卓夫的写作,与天分和才华无关,其直接的诱因是稀释痛,能够活下去。
  这不免让我想到贫穷与写作的关系。
  爱尔兰的彭斯,也是个农民,土地的重轭,压得他喘不过气来,每日的耕种,即便是疲惫了身心,得来的也只是作物的歉收,不敢放开胃口,撙节而饿。饿中无眠,顿感命运的捉弄。不甘之下,抻来纸笔,怨,感慨———“麦田上有好埂,好埂上有好姑娘”,他憧憬爱情,温暖之下,生命的神经柔韧。
  鄙人也是农民。少时曾在暑期陪母亲到山地上去锄耪,起初还与母亲保持相同的节奏,后来便被母亲远远地甩在身后。母亲回过头来,看着她力不可支的儿子,怜爱地微笑着。但在我眼里,她的笑疑似嘲弄,我便愤怒地追赶,不让她拉下。到中午了,我便感到了极端的疲乏,筋骨似被抽去。母亲将干粮摊在地头,我却无一点胃口。这时我总想笑,神经有一种莫名的兴奋。我呵呵地笑起来:看到一只蚂蚁爬进地隙里,呵呵地笑;看到一尾蜣虫在树梢上蠕动,也呵呵地笑。
  “你是累脱了神经了。”她说。我仰面望天空。山顶上的天空,因为再没有山树的遮蔽,就显得特别空阔。空阔之上,也无一丝云,就蓝得无边无际。一只苍鹰在上边翱翔,虽然不断振翅,却看不出在飞,好像一直就停在那里。
  再回看母亲———不老的山谷,一片空茫,荷镐而立的一介农妇,相映之下,渺小如蚁,几近虚无。
  我觉得母亲和我一样,都可笑,索性就放开了大笑,直到笑出泪来。
  晚上回到家里,情不自禁地在练习本上涂抹,居然把白天的感受很连贯地记述下来,收笔之前还冠上了一个题目:《母亲的岁月》。
  现在稍一联想,觉得柯尔卓尔、彭斯和我的写作,最初的起点,不过是累脱了神经之后,下意识的、不受控制的傻笑。
  这样的写作,注定了“为生活而歌”的创作本色,一切都是以现实为依托,以切身的感受为驱动,而不是在先天才华作用下的“为艺术而艺术”。但人间性的丰富内涵和人人心中皆有的“典型情感”,却在普通读者那里,引起强烈共鸣。因为平凡的人,即便是有万千的锥痛,他们也都隐忍地承受,但他们也希望有人代他们发声,感动在自己的感动中,在倔强中保持自尊,内心和谐,永远向上生长。
  柯尔卓夫的一首《人》,最能突显他诗歌的品质———
  大千世界的一切造物
  是这样美,这样好!
  可是大地上没什么东西
  比人更美丽!
  他一会儿憎恶自己,一会儿珍贵自身,他一会儿爱,一会儿不爱。
  为瞬间的生命战栗终生……如果给希望以自由———鲜血会灌溉土地;如果让雄心随意施展———大海会在他的脚下翻腾。
  但是意向改变了,
  智慧显露出光芒———
  他以自己的美,
  叫世上万物黯然无光……
  别林斯基因而喜不自胜,充满感情地评述道———
  柯尔卓夫是名副其实的人民之子。他受抚育和成长的环境,是农民的生活环境,他便不是为了优美的文句,不是为了华丽的辞藻,也不是在想象和幻觉中自我陶醉,而是通过心灵,通过血肉,爱俄罗斯的自然,爱一切像萌芽一样、像种子一样生存在俄罗斯农民身上朴素而纯净的美。他不是口头上,而是在实际上跻身于普通人的痛苦与欢乐。他了解他们的生活,懂得他们的感受———他不需要书本,不需要研究,他是在生活的本身中找到了诗。因而不粉饰、不夸张、不做作,虽然展示的是平民的日常生活,却自然而然地呈现出了生活的本质,让人信服地揭示出了人的价值、人的崇高。这样的作品是可贵的“人民性”的存在,是靠天生禀赋所无法成就的伟大的“艺术性民谣”,在文学史上,或许不显赫,也不被看重,但永不会磨灭。
  换言之,才华终有耗尽的时候,但生活永恒,“外部情况”是常新常在的生存土壤,它生生不息,为写作者提供着永不枯竭的创作源泉,于是,生命的脉动、历史的脉络和时代的脉搏,就自然而然地融入了作品之中。这就是存在的价值,即便是默默无闻,但只要翻开书页,独有的气息就会扑面而来。它伟大在无名之中。
其他文献
翻阅剪报,再读二十余年前作家梁晓声写给他妹妹的信,信中劝他妹妹过小百姓的生活,直到今天依然感动着我。  這篇文章让我想到了一位同学:他和老伴的退休金都不多,老两口却能精打细算,将日子过得有滋有味。这大概就是梁晓声所说的小百姓的生活景况吧。由此可见,不论是名作家的妹妹,还是如我的同学之类的众多小百姓,他们要活下去,活得好,最可贵的是,就像俗话说的那样,泥菩萨还有股土腥气嘛。  小百姓要想活得舒心,就
期刊
“年选”一词,对于出版社、作者和读者来说,并不陌生,它指的是几家出版社每年编选的各类文学作品的年度选本。不过,引动笔者聊发议论的并非那种“年选”,而是另外的一度出现于清朝官场的“年选”。  史称“年大将军”的年羹尧其人,《辞海》上的诠释简明扼要:“年羹尧(1679年—1726年)清汉军镶黄旗人,字亮工。康熙年进士。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任四川巡抚。五十七年(1718年)授总督。世宗即位,代贝子
期刊
美国《时代》周刊公布2017年度人物,五位“打破沉默者”登上该刊封面。其中有女演员泰勒·斯威夫特、优步女工程师苏珊·福勒、女公务员阿达玛·伊武、摘草莓女工伊莎贝尔·帕斯夸尔,以及最早揭露好莱坞制片商温斯坦性丑闻的阿什莉·贾德,她们大都是性侵犯、性骚扰事件的受害者。  女性“打破沉默者”的奋起反击,表明性暴力、性骚扰已然波及各个领域,构成美国的严重社会问题。这同时证明,受侮辱的女性正在“團结起来,迎
期刊
你去参加一场音乐会,在十字路口遇见一群人,他们一个个仰望天空。你不假思索,也仰头观看。为什么?从众心理。音乐会期间,当表演到一个精彩段落时,一个人带头鼓起掌来,于是整个大厅里顿时掌声雷动,你也会跟着鼓掌。为什么?从众心理。音乐会结束后你去更衣室取你的外套,你看到前面的人将一枚硬币扔进一只碟子,虽然更衣室的费用是包含在票价里的。你会怎么做?你恐怕也会留下一份小费。从众心理(有时被含糊地称为随大溜)是
期刊
酒、色、财、气,哪个字都不好对付。尤其“气”字,只要沾惹上它,不要说凡夫俗子,就是圣人也再难以温、良、恭、俭、让了。请看《论语》:  “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  孺悲登门欲见孔子,孔子不想见他(肯定有原因),命人传话,说有病不能接待。却又把瑟取出,鼓瑟而歌,故意让孺悲听见。你看孔圣人多逗,这一招,用老百姓的话说,学会不生气,再学气死人。  齐白石也有过不舒心的
期刊
“观川流之不息兮,悟有本之无穷。”闲翻《朱子箴言录》解闷,见有下画红线的这一句,不禁握卷而思之。我曾撰文谈水的多种美德,这分明又是一条观水心得,在“水五德”外别添一德。然则,“有本”怎解?  编者的解释已见译文:“望着那滔滔不绝流个不停的河水啊,(我)明白了它的本源是无穷无尽的。”初读亦通,但在比对还原之下,犹觉好像少了点儿什么。坦率地说,如果我来翻译,第二句应该是这样子的:“(我)领悟到有根本的
期刊
曾经有朋友说我处世消极,他说:你这样,说得好听些是看淡、不计较,说得难听就是废物。我笑着回答:也不曾立志当废物,我这个人最大特点也许就是懒。  可是若说我不认真,我是不承认的。我有我在乎的事情。比如:茶要好,朋友要有趣。这么多年断断续续地在纸上涂涂抹抹,基本上是“从流飘荡,任意东西”的状态。  最佩服的就是每年都有写作计划而且总能完成的人,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在我看来,这和规划哪一年要开始恋爱、一生
期刊
电影《苏菲的选择》是三十几年前的老片子,我后知后觉,最近才看。总怀疑自己有“选择综合征”,拿来一堆片子,挑半天也决定不了看哪个。但只要电视台播放的,哪怕名字并不吸引人,我也会安然接受,从头看到尾。  片中苏菲的扮演者是著名影星梅姨(梅丽尔·斯特里普),那时还很年轻,漂亮是没得说。苏菲是个波兰女子,二战后来到美国,跟犹太科学家内森同居。内森是个怪人,平时热情似火,魅力四射,跟苏菲爱得死去活来。可常常
期刊
很喜欢一句话:只要我们心里有光,就会感应到世界的精彩。  前段时间,我一口气读完了赵美萍的《我的苦难,我的大学》。这是一部讲述作者挑战苦难人生的励志佳作,全书没有一句废话。赵美萍家境贫寒,自幼丧父,历尽无数磨难。但无论生活给予她怎样的考验,我始终觉得她是个心里有光的人,相信雨过天晴、苦尽甘来。书中有一个情节让我印象特别深刻,赵美萍凭借自己的才华和发表过的文章,去应聘《知音》杂志的编辑。考官说:“来
期刊
過去,政出多门,让干部做工作左右为难,也让群众利益受到损害。新一轮国务院机构改革,将对现有部门进行优化整合,有利于解决机构重叠、职责交叉、权责脱节、效能不高等一系列矛盾和问题,避免继续出现政出多门、责任不明、推诿扯皮等现象。  这正是:  各吹各号乱糟糟,  左右为难听谁好?  基层治理盼高效,  步调一致方正道。  摘自《人民日报》2018年3月21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