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小班化生物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低效的因素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milymem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班化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课堂教学改革的一部分,是一种重要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然而,通过在本校、邻校听课中,发现不少生物教师将课堂合作学习视为课堂教学点缀,偏重形式,没能真正深刻理解课堂合作学习的内涵并发挥其实效,导致这一学习方法低效甚至失败。其因素有:
  1.准备不充分,流于表面形式
  在听课过程中,发现老师课堂教学欠准备,表现有三:一方面是教学思想上欠准备,没有很好理解新课标的精神,不熟悉教材、分析教材;另一方面是没有去备教材、备学生;其次是没有合理地预设合作的契机,安排合作的环节。如上课时只是让学生前后两三张课桌拼靠在一起,学生4~6人围而坐之,没有异质分组、合理分配,没有为操作类合作学习提供足够数量和品种的学具,包括记录合作学习过程和成果的报告单、记录表等。就一声令下“小组合作一下”“小组讨论讨论”,如此这般便是“小组合作学习”,似乎有了这样两三次的“合作学习”就是一堂“课改课”了。实则一堂课下来,学生或争吵或偏主题,或茫然无所得,使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只流于表面形式。
  2.问题不明确,难易发问不当
  在随堂听课中,有的教师把合作学习看作是学生自主的学习,是开放教学的一种形式。认为给学生提供了活动平台,放任自流,张扬了个性,就是“自主”,就是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却不能在合作学习中,正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上课老师对课堂合作学习中,提出的问题没有精心设计,问题难易不能适中,提问问题乱而无序。有的老师对提出的问题不加思考就随口而出,有的问题提得太难,让学生难以回答;有的问题过于浅显,不用讨论就能说出答案;有的问题不够恰当,学生在匆忙“合作学习”中,草率无序,热闹的背后满是无奈和仓皇。
  3.要求不到位,合作却不合心
  一种是课堂合作学习要求不明确,学生不知道怎样做才好,就是做了,也是各做各的,即使是合作了,也是马虎了事,小组汇报了,也回答得不明不白,不问不答,没有真正参与到讨论与合作中来;另一种就是没及时宣布要求,学生准备得不够充分,甚至少数学生就不去准备,埋怨老师没安排好,有一种“敌对”情绪,造成上课时学生头脑一团糟,无课堂学习意识,更谈不上“合作学习”意识,一堂课下来学生对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内容掌握不好,达不到课堂教学目的,这样的课堂教学能叫“合作学习”吗?恐怕叫“作而不合”吧。
  4.时间不充足,合作半途叫停
  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值达不到合适的长度,易使学习煮成“夹生饭”。如学生做“尝试探究水温的变化对金鱼呼吸的影响”实验开始后,学生只把实验做了一半,甚至才刚刚进行实验操作,老师怕自己教学内容完不成就叫学生停止实验;接着就问“本实验的实验变量是什么?如何改变实验的变量?如何改变水温?如何精确测量金鱼的呼吸次数……”各种问题接踵而来,让学生实验没做好,问题就来了,给学生来了釜底抽薪、煮成夹生饭。这无疑在客观上阻碍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与发展,让学生在思考问题方面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模仿性和依赖性,这也是导致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低效的因素。
  5.指导不及时,合作似放散牛
  听课时发现,教师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和小组代表汇报合作学习成果时,不能给予学生及时有效的指点和引导。一是有的教师在讲台上等待或做自己的事,好像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与己无关,看上去学生主体地位突出了,但教师成了失去主导作用的旁观者;二是有的教师下组查看似隔岸观火,盲目巡视如蜻蜓点水,学生不作为的、玩的、打闹的也不去过问,不能及时介入调控。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进度和质量不管不问,等上课时间差不多了,简单对各小组提问一下,就认为完成了一节课的教学任务。使本节课堂教学合作无果、学生无获,难道突出了“主体”就不需要“主导”了吗?
  6.评价不到位,浅薄庸俗夸饰
  一次偶尔听课,课题是《饮食与营养》学生讨论问题后教师不能给予积极有效的褒奖和激励,评价主体单一、形式单一,在各小组汇报时一味说“很好”或单纯说“这一组最快”,不能敏锐地判别、及时地引领。误导学生浮躁求速,扼杀学生的不同意见。在教学时把评价和奖励过多地集中在小组整体上,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只奖励合作学习的汇报者,忘却小组学习的合作者,使评价变成了一种甄别过程,导致小组合作学习片面而低效。教育的评价应是对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学习终极目标的高屋建瓴式的宏观调控,而非急功近利的浅薄庸俗的夸饰。
  7.多媒体展示,看似走马观花
  运用多媒体教学时,发现有许多老师在投影教学图片时,只是流于过程,不能引导学生真正去把图片上的知识点内容搞清楚,就一带而过了。如在听课时一位老师投影“子房的结构”图片时,用教棒一指,说一遍就投放到另一幅“传粉”图片了。学生还没来得及回味、记忆,没看清楚“子房的结构”和“传粉的过程”过程就展示完了,不考虑学生的感受。为了尽早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紧接着让小组讨论回答“子房的结构”、“传粉的过程”,学生只能照本宣科,对老师所教的知识根本不能理解掌握。
  以上生物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低效”的因素,是自己在听课过程中点滴汇总,希望能给大家在以后“小班化课堂合作学习”教学中提个醒。
  (作者单位:江苏省邳州市炮车中学)
其他文献
上世纪70年代,秘鲁遭遇了一场历史上少有的大旱,这场自然灾难让首都利马北部的植被几乎绝迹。灾难过后,经济陷入萧条的政府无力组织群众进行大规模植树造林。然而,让人想不到的是,3年过后,在这片荒芜的土地上却出现了大片大片的甜柳树林。  奇迹是怎样发生的呢?经过考察,人们发现,这些树木的种植者,竟然是一群叫卡西亚的鸟。  原来,卡西亚鸟喜欢吃甜柳树的叶子。就在这片荒芜土地不远处的一个水塘边,就有几棵甜柳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tanα=34]”是“[sinα=-35]”的( )  A. 充分不必要条件  B. 必要不充分条件  C. 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2. 已知[cos(π2+α)=35],且[α∈(π2,3π2)],则[tanα=]( )  A. [43] B. [34]  C. [-34] D. [±34]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