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心理弹性是个体在身陷困难和险境时自我恢复和发展的能力,是衡量心理耐受力的重要指标。文章旨在分析农村中学教师心理弹性的特点以及影响的主要因素,探讨农村教师科学应对各种压力和挑战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进而更好地了解乡村教师、服务基层教育。
关键词:心理弹性;应对;挫折;资源
自古以来教师这一职业就被贴上了“奉献”的标签,人们对于教师往往有着过高的期待和要求。事实上,教师本身也是社会之中的普通人,他们也会有自己的烦恼和忧愁,在无法承受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时,教师易被职业倦怠、焦虑、烦躁等各种心理问题困扰。尤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教师行业的要求也水涨船高,教师的压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大。由于教师不良的心理状态不仅导致教师自身的身心健康受到威胁,也使教学的质量大打折扣,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学业成绩,因此很多研究者将关注的焦点转向了教师心理弹性的研究。
一、 心理弹性的内涵
综合各种关于心理弹性的定义,研究者们一致认为心理弹性是一个人身陷困难和险境时自我恢复和发展的能力。首先,心理弹性是个体基于长期的生活经历所形成的一种抗压能力,这种能力可能因人而异。当然这种能力不是固定不变的,经后天的训练可有所提高。其次,这种能力可以帮助人顺利地处理各种压力,并度过各种艰难险境,甚至在逆境中获得进一步发展的契机。一个具有较强心理弹性的教师,当工作中出现压力事件或者突如其来的变故时,能够乐观、主动地去接受自己当前的处境,并充分发掘和利用自身以及周围的各种资源,从而消除或者改变影响教学工作的各种不利因素,确保教学过程的高效进行和教学目标的出色完成。
那么,心理弹性是如何起到调节作用的?普遍认为的观点是,心理弹性中的保护性因素发挥了非常关键的作用。这些保护性因素不仅包含个人内在的心理因素和生理因素,如乐观、恒心、毅力等优良的心理品质和良好健壮的体魄,还包括外部的因素,如人际支持、物质资源等,这些保护性因素与外界的危机之间形成了一种暂时的平衡状态。当个人不足以应对危机事件时,心理弹性就会受到负面影响甚至是丧失功能,进而导致个体精神大坝的垮塌,甚至丧失对未来生活的希望。
二、 农村中学教师心理弹性的特点
(一)农村教师的心理弹性两极分化明显
纵观以往的研究,可以发现农村教师的心理弹性呈现出两极分化、参差不齐的特点。首先,部分农村中学教师的心理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脆弱,总体上看,部分教师的心理弹性水平还是比较高的,当然也有少数教师心理弹性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农村教师长期身处较为艰苦的环境,相对封闭单调的生活环境造就了一些教师在苦难中求生存的本领。农村中学教师在不断适应和磨炼中逐渐提高了自己应对挫折和困难的能力。其次,有一些教师心理弹性水平较低,对困难缺乏耐受力,情绪容易受外界环境影响。当外界刺激来临时,情绪易失常崩溃。这些现象的产生一方面与教师自身的人格特质有关,他们先天的是情绪的动物,另一方面,这些教师也可能在多次应对各种压力和困难失败的经历中渐渐丧失信心,导致出现了习得性无助感,面临一些不良的处境时感觉自己无力去应对和处理。再次,还有一部分教师的心理弹性处于正常人的状态,与所处农村和城市没有直接关系,这些教师情绪稳定,对待困难会做出常人的反应,既没有过激行为的产生,也没有过于乐观积极。
(二)农村中学教师的心理弹性因子中自我效能感较低
研究者大多认为一个人的心理弹性是由多种因子组成的,包含人际支持、自我效能感、归因方式、情绪调试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综合以往关于农村中学教师心理弹性的研究结果,笔者发现当下农村教师普遍存在自我效能感较低的问题。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身是否具备胜任某种任务的能力的一种主观评估,低的自我效能感意味着农村教师具有较低的创新意愿和工作情绪。以上问题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农村学校相对闭塞,教师在专业上进一步发展的机会可能较小,加之对农村教师这个职业缺乏必要的价值认同,因此当长期处于这种劣势的环境之中,教师的心态和能力或多或少会受到一些消极的影响,比如时常怀疑自己能力,认为自己改变不了什么,自己在或者不在没有质的区别。尤其是当生活和工作出现一些难以应对的事情时,会担心自己不能处理好,这种消极回避的态度严重影响了教师的工作胜任感。
(三)农村中学教师的心理弹性表现出性别和年龄差异
相关研究证实农村中学教师的心理弹性存在性别差异和年龄差异,在心理弹性的表现上,女性优于男性,年轻教师优于年龄较大的教师。女教师心理弹性水平更高与女教师自身的性格优势有关。女教师比男教师更善于处理不良的情绪,她们更喜欢与朋友倾诉自己的烦恼和忧愁,在遇到困难时,多倾向于寻求朋友的支持和帮助,这使得她们能较快地从负面的情绪中解脱出来;男教师面对压力,倾诉意愿较低,同时男性承担着更大程度的经济压力,因此心理负担更重。此外,不同年龄的农村中学教师其心理弹性也存在差异,年龄较大的教师心理弹性水平较低;年轻教师在工作中干劲更足,有更强的上进心,同时人际交往的圈子更大,即使遭遇逆境,也能够及时进行调整,并能高效完成既定的工作目标。而年龄较大的教师,觉得自身的教学能力很难再有提高,只是按部就班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面临有挑战性的工作会时常感觉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心理的可塑性較差。
三、 农村中学教师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农村学校的环境因素
城乡学校之间的差异是导致教师心理失衡的重要原因。一方面,就环境而言,农村远离现代文明的中心——城市,生活与现代文明脱节,物资相对匮乏,生活相对单调乏味。城乡差距不仅是基础设施的不同,而且也伴随着生活方式、文化认知和价值理念等的差异,这些都是城乡之间巨大的鸿沟,看不见但却真实存在。另一方面,城乡校园环境也不一样。城市学校已经早早接触了现代教育的先进理念,拥有更为优质的教育资源,加之家庭资源的加持,这使得城市教师受到的来自社会和家庭的支持更多,成就感也多。农村学校多留守儿童,家长对家校合作这一理念缺乏认同,因而很多时候农村教师只能靠自己,教学难度更大。 学校环境也是影响一个人心理弹性的重要因素,通过作用于内在因素进而产生影响。近年来,农村的教育环境在整体上有了非常大的改善,但农村学校在教学设施、教学资源以及教学水平等各方面与城市学校依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因而长期身处农村的教师可能在主观上感觉自己处于较为劣势的地位,这无形中影响了他们在逆境中自我恢复的能力。此外,随着近几年农村学校学生人数逐渐减少,教师的工作任务较以往轻松很多,而安逸的环境容易使人失去奋斗的动力,尤其是当受到突如其来的困难侵扰,教师可能会一时间难以应对和适应。
(二)教师自身的心理因素
心理弹性与教师自身的人格特质有重要关联,与生俱来的优秀品质往往是形成坚强人格的关键因素。积极自信的教师面对困难环境更容易形成积极的心理认知,面对问题时会迎难而上;反之,消极颓废的教师遇事容易怨天尤人,喜欢逃避问题,推卸责任。有研究表明,拥有优秀心理品质的人更能直面困难和挫折,并迎难而上,喜欢参与有挑战性的任务,将困境视为进一步发展的良机,这些品质包括自信、乐观、坚强、独立、幽默和主动等。一个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即使身处困境之中,也能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保持较为稳定的情绪,冷静客观地分析现实情况,因而先从心理层面减轻了困难所带来的恐惧和焦虑。所以,教师要有意识地去培养和发展积极的心理品质,有效地缓冲困难和挫折带来的消极影响,更加幸福地生活和工作。
(三)人际关系状况
人际关系是个体在群体生活中的重要支持,是个体在社会群体中的一笔隐性资产。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满足了人们倾诉的需要,而且在关键时候会提供给人们实质性的帮助。每个人都有与他人亲近和建立亲密关系的需要,而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在人们遭遇困难时给予精神上的慰藉,给予及时的帮助。因此,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战胜困难的有效助力因素,在农村环境教书更是如此。如果一个教师在生活中没有信任的知心朋友,在遇到短期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又没有对象可以倾诉自己的苦恼,或者得不到朋友的支持,那他走出困境可能需要更久的时间和更多的精力。农村青壮年人口大量流失,教师能够接触的社会阶层少之又少,因此农村中学教师更要珍惜友谊,注重搞好与他人的关系,构建良好的人际支持网络。
(四)面对困难时的应对方式
在遇到问题和压力时,有的人会主动寻找和尝试解决的方法,而有的人则一味埋怨和逃避,这两种不同的应对方法将直接影响一个人能否成功度过困难时期,并重新获得心理上的平衡。有效的问题解决策略源于教师长期的生活阅历,以及在不断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的过程中所积累的个人经验。一般来说,工作年限稍长一些的教师生活阅历和工作经验更加丰富,在对待突发事件时比新手教师更加得心应手。一方面,新教师要对自身能力有一个深刻的认识,不仅要看到自己的优点,也要正视自己的不足;另一方面,新教师可以多参加一些有挑战性的工作任务,提高自己面对压力时的处置能力,间接地提升自己的心理耐受力;同时,也可以请教其他经验丰富的教师,学习他们的优点来逐步提高自己解决工作中各种困难的能力。
四、 提高农村中学教师心理弹性的策略
(一)增强职业认同感
职业认同感是个体对于自己所从事职业的意义和价值的一种发自内心的认同。作为任教于农村的中学教师,要认识到农村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所具有的重要性,以及自己身上所肩负的重任。农村人口占了人口总数很大的比例,因而农村教育的质量直接关系着未来人才的培养。此外,对于成长于农村的孩子来说,读书是最容易实现的改变命运的途径。教师要坚定最初的职业理想,以更高的热情投身于农村教育工作,这样才能更加主动和积极地应对工作中的困难和挑战,进而更好地提高自身的心理彈性水平。只有自身认可自己的价值,坚持当初的从教决定,才能够平和地与学生相处,与自己相处。
(二)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和能力
身处知识爆炸式发展的时代,时常学习的习惯是人们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障。农村教师尽管身处偏僻之地,但是仍要重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不能因为所处的环境并不符合自己的理想而放弃努力,甚至是自暴自弃。在日常的生活和教学中,要大量观察、积极思考、主动完善自我。同时,要保持一颗好奇的心,积极接受新鲜事物和新奇观点,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当教师在工作中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优秀的教学能力可以使其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从而以更加积极的状态迎接困难和挑战。各地教育局和学校也极其重视教师专业技能的培训,每年都有相应学时的网络培训和集中学习,教师要改变应付培训的消极态度,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断在教学技能上有进一步的提升。
(三)建立积极的归因模式
归因就是寻找产生某种结果的原因的过程,不同的归因模式会产生不同的认知倾向,进而产生不同的处事心态。如何对自己行为进行解释,将会对之后的心理和行为产生较大影响。在遭遇困难时,积极的归因会使个体对战胜困难更有信心和动力,并多次进行摸索和尝试,而消极的归因会使个体对当前的处境感到失望和灰心,觉得自己没有办法去应对和处理。农村教师要意识到自己在困难中所持有的一些消极的想法,如觉得自己的能力、水平太低,导致教学成绩总是止步不前,当然承认和接受这些想法是大多数人都会出现的,而试着去质疑和挑战这些不好的想法,从更加积极的角度重新审视自己当前的处境,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感触和领悟,从而能够较快找到突破困境的途径。
(四)加强人际交往的能力
农村常住人口少、社会阶层少,教师人际关系相对简单。人是社会的动物,长期处于这样单调的人际关系中人容易产生疲惫感。同时,部分教师由于工作的原因与家人长期分隔两地,因而与同事或者朋友相处的时间可能更长。良好的人际支持是一个人战胜困难的坚实后盾,农村中学教师要主动学习和掌握一些人际交往的技巧和方法,如多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掌握沟通的有效方法等,注重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并恰当处理与他人的矛盾与冲突。在与同事相处时,要求同存异,和谐共生;在与学生交往时,要调整姿态,刚柔并济;在面对家长时,要不卑不亢,坚守原则;在与朋友相处时,要人格独立,换位思考。
总之,农村教师心理弹性存在着显著的个体差异,这是教师内在修养与外界客观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要振兴乡村教育,一方面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心理耐受力,纠正以往的错误认知,树立服务乡村教育的意识;另一方面,政府要出台相应的扶助政策,振兴乡村经济,改善乡村环境,大力提高乡村教师待遇,让乡村教师成为值得尊敬、人人羡慕的职业。
参考文献:
[1]欧嘉雯,潘霭明,张旭东.农村教师心理弹性的现状及特点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6,32(11):100-104.
[2]郑珊珊,廖悦诗,廖洁敏.农村教师心理弹性与应对方式的中介机制[J].肇庆学院学报,2016,37(6):58-63.
[3]陈江婷,林梓龙,黄华.农村教师工作压力与应对方式的关系:心理弹性的中介作用[J].肇庆学院学报,2017,38(1):74-78.
[4]郭琴.幼儿教师职业倦怠与心理弹性的关系研究:积极情绪的中介效应[D].陕西师范大学,2018.
作者简介:
张振亚,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思源实验学校。
关键词:心理弹性;应对;挫折;资源
自古以来教师这一职业就被贴上了“奉献”的标签,人们对于教师往往有着过高的期待和要求。事实上,教师本身也是社会之中的普通人,他们也会有自己的烦恼和忧愁,在无法承受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时,教师易被职业倦怠、焦虑、烦躁等各种心理问题困扰。尤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教师行业的要求也水涨船高,教师的压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大。由于教师不良的心理状态不仅导致教师自身的身心健康受到威胁,也使教学的质量大打折扣,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学业成绩,因此很多研究者将关注的焦点转向了教师心理弹性的研究。
一、 心理弹性的内涵
综合各种关于心理弹性的定义,研究者们一致认为心理弹性是一个人身陷困难和险境时自我恢复和发展的能力。首先,心理弹性是个体基于长期的生活经历所形成的一种抗压能力,这种能力可能因人而异。当然这种能力不是固定不变的,经后天的训练可有所提高。其次,这种能力可以帮助人顺利地处理各种压力,并度过各种艰难险境,甚至在逆境中获得进一步发展的契机。一个具有较强心理弹性的教师,当工作中出现压力事件或者突如其来的变故时,能够乐观、主动地去接受自己当前的处境,并充分发掘和利用自身以及周围的各种资源,从而消除或者改变影响教学工作的各种不利因素,确保教学过程的高效进行和教学目标的出色完成。
那么,心理弹性是如何起到调节作用的?普遍认为的观点是,心理弹性中的保护性因素发挥了非常关键的作用。这些保护性因素不仅包含个人内在的心理因素和生理因素,如乐观、恒心、毅力等优良的心理品质和良好健壮的体魄,还包括外部的因素,如人际支持、物质资源等,这些保护性因素与外界的危机之间形成了一种暂时的平衡状态。当个人不足以应对危机事件时,心理弹性就会受到负面影响甚至是丧失功能,进而导致个体精神大坝的垮塌,甚至丧失对未来生活的希望。
二、 农村中学教师心理弹性的特点
(一)农村教师的心理弹性两极分化明显
纵观以往的研究,可以发现农村教师的心理弹性呈现出两极分化、参差不齐的特点。首先,部分农村中学教师的心理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脆弱,总体上看,部分教师的心理弹性水平还是比较高的,当然也有少数教师心理弹性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农村教师长期身处较为艰苦的环境,相对封闭单调的生活环境造就了一些教师在苦难中求生存的本领。农村中学教师在不断适应和磨炼中逐渐提高了自己应对挫折和困难的能力。其次,有一些教师心理弹性水平较低,对困难缺乏耐受力,情绪容易受外界环境影响。当外界刺激来临时,情绪易失常崩溃。这些现象的产生一方面与教师自身的人格特质有关,他们先天的是情绪的动物,另一方面,这些教师也可能在多次应对各种压力和困难失败的经历中渐渐丧失信心,导致出现了习得性无助感,面临一些不良的处境时感觉自己无力去应对和处理。再次,还有一部分教师的心理弹性处于正常人的状态,与所处农村和城市没有直接关系,这些教师情绪稳定,对待困难会做出常人的反应,既没有过激行为的产生,也没有过于乐观积极。
(二)农村中学教师的心理弹性因子中自我效能感较低
研究者大多认为一个人的心理弹性是由多种因子组成的,包含人际支持、自我效能感、归因方式、情绪调试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综合以往关于农村中学教师心理弹性的研究结果,笔者发现当下农村教师普遍存在自我效能感较低的问题。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身是否具备胜任某种任务的能力的一种主观评估,低的自我效能感意味着农村教师具有较低的创新意愿和工作情绪。以上问题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农村学校相对闭塞,教师在专业上进一步发展的机会可能较小,加之对农村教师这个职业缺乏必要的价值认同,因此当长期处于这种劣势的环境之中,教师的心态和能力或多或少会受到一些消极的影响,比如时常怀疑自己能力,认为自己改变不了什么,自己在或者不在没有质的区别。尤其是当生活和工作出现一些难以应对的事情时,会担心自己不能处理好,这种消极回避的态度严重影响了教师的工作胜任感。
(三)农村中学教师的心理弹性表现出性别和年龄差异
相关研究证实农村中学教师的心理弹性存在性别差异和年龄差异,在心理弹性的表现上,女性优于男性,年轻教师优于年龄较大的教师。女教师心理弹性水平更高与女教师自身的性格优势有关。女教师比男教师更善于处理不良的情绪,她们更喜欢与朋友倾诉自己的烦恼和忧愁,在遇到困难时,多倾向于寻求朋友的支持和帮助,这使得她们能较快地从负面的情绪中解脱出来;男教师面对压力,倾诉意愿较低,同时男性承担着更大程度的经济压力,因此心理负担更重。此外,不同年龄的农村中学教师其心理弹性也存在差异,年龄较大的教师心理弹性水平较低;年轻教师在工作中干劲更足,有更强的上进心,同时人际交往的圈子更大,即使遭遇逆境,也能够及时进行调整,并能高效完成既定的工作目标。而年龄较大的教师,觉得自身的教学能力很难再有提高,只是按部就班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面临有挑战性的工作会时常感觉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心理的可塑性較差。
三、 农村中学教师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农村学校的环境因素
城乡学校之间的差异是导致教师心理失衡的重要原因。一方面,就环境而言,农村远离现代文明的中心——城市,生活与现代文明脱节,物资相对匮乏,生活相对单调乏味。城乡差距不仅是基础设施的不同,而且也伴随着生活方式、文化认知和价值理念等的差异,这些都是城乡之间巨大的鸿沟,看不见但却真实存在。另一方面,城乡校园环境也不一样。城市学校已经早早接触了现代教育的先进理念,拥有更为优质的教育资源,加之家庭资源的加持,这使得城市教师受到的来自社会和家庭的支持更多,成就感也多。农村学校多留守儿童,家长对家校合作这一理念缺乏认同,因而很多时候农村教师只能靠自己,教学难度更大。 学校环境也是影响一个人心理弹性的重要因素,通过作用于内在因素进而产生影响。近年来,农村的教育环境在整体上有了非常大的改善,但农村学校在教学设施、教学资源以及教学水平等各方面与城市学校依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因而长期身处农村的教师可能在主观上感觉自己处于较为劣势的地位,这无形中影响了他们在逆境中自我恢复的能力。此外,随着近几年农村学校学生人数逐渐减少,教师的工作任务较以往轻松很多,而安逸的环境容易使人失去奋斗的动力,尤其是当受到突如其来的困难侵扰,教师可能会一时间难以应对和适应。
(二)教师自身的心理因素
心理弹性与教师自身的人格特质有重要关联,与生俱来的优秀品质往往是形成坚强人格的关键因素。积极自信的教师面对困难环境更容易形成积极的心理认知,面对问题时会迎难而上;反之,消极颓废的教师遇事容易怨天尤人,喜欢逃避问题,推卸责任。有研究表明,拥有优秀心理品质的人更能直面困难和挫折,并迎难而上,喜欢参与有挑战性的任务,将困境视为进一步发展的良机,这些品质包括自信、乐观、坚强、独立、幽默和主动等。一个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即使身处困境之中,也能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保持较为稳定的情绪,冷静客观地分析现实情况,因而先从心理层面减轻了困难所带来的恐惧和焦虑。所以,教师要有意识地去培养和发展积极的心理品质,有效地缓冲困难和挫折带来的消极影响,更加幸福地生活和工作。
(三)人际关系状况
人际关系是个体在群体生活中的重要支持,是个体在社会群体中的一笔隐性资产。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满足了人们倾诉的需要,而且在关键时候会提供给人们实质性的帮助。每个人都有与他人亲近和建立亲密关系的需要,而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在人们遭遇困难时给予精神上的慰藉,给予及时的帮助。因此,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战胜困难的有效助力因素,在农村环境教书更是如此。如果一个教师在生活中没有信任的知心朋友,在遇到短期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又没有对象可以倾诉自己的苦恼,或者得不到朋友的支持,那他走出困境可能需要更久的时间和更多的精力。农村青壮年人口大量流失,教师能够接触的社会阶层少之又少,因此农村中学教师更要珍惜友谊,注重搞好与他人的关系,构建良好的人际支持网络。
(四)面对困难时的应对方式
在遇到问题和压力时,有的人会主动寻找和尝试解决的方法,而有的人则一味埋怨和逃避,这两种不同的应对方法将直接影响一个人能否成功度过困难时期,并重新获得心理上的平衡。有效的问题解决策略源于教师长期的生活阅历,以及在不断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的过程中所积累的个人经验。一般来说,工作年限稍长一些的教师生活阅历和工作经验更加丰富,在对待突发事件时比新手教师更加得心应手。一方面,新教师要对自身能力有一个深刻的认识,不仅要看到自己的优点,也要正视自己的不足;另一方面,新教师可以多参加一些有挑战性的工作任务,提高自己面对压力时的处置能力,间接地提升自己的心理耐受力;同时,也可以请教其他经验丰富的教师,学习他们的优点来逐步提高自己解决工作中各种困难的能力。
四、 提高农村中学教师心理弹性的策略
(一)增强职业认同感
职业认同感是个体对于自己所从事职业的意义和价值的一种发自内心的认同。作为任教于农村的中学教师,要认识到农村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所具有的重要性,以及自己身上所肩负的重任。农村人口占了人口总数很大的比例,因而农村教育的质量直接关系着未来人才的培养。此外,对于成长于农村的孩子来说,读书是最容易实现的改变命运的途径。教师要坚定最初的职业理想,以更高的热情投身于农村教育工作,这样才能更加主动和积极地应对工作中的困难和挑战,进而更好地提高自身的心理彈性水平。只有自身认可自己的价值,坚持当初的从教决定,才能够平和地与学生相处,与自己相处。
(二)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和能力
身处知识爆炸式发展的时代,时常学习的习惯是人们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障。农村教师尽管身处偏僻之地,但是仍要重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不能因为所处的环境并不符合自己的理想而放弃努力,甚至是自暴自弃。在日常的生活和教学中,要大量观察、积极思考、主动完善自我。同时,要保持一颗好奇的心,积极接受新鲜事物和新奇观点,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当教师在工作中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优秀的教学能力可以使其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从而以更加积极的状态迎接困难和挑战。各地教育局和学校也极其重视教师专业技能的培训,每年都有相应学时的网络培训和集中学习,教师要改变应付培训的消极态度,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断在教学技能上有进一步的提升。
(三)建立积极的归因模式
归因就是寻找产生某种结果的原因的过程,不同的归因模式会产生不同的认知倾向,进而产生不同的处事心态。如何对自己行为进行解释,将会对之后的心理和行为产生较大影响。在遭遇困难时,积极的归因会使个体对战胜困难更有信心和动力,并多次进行摸索和尝试,而消极的归因会使个体对当前的处境感到失望和灰心,觉得自己没有办法去应对和处理。农村教师要意识到自己在困难中所持有的一些消极的想法,如觉得自己的能力、水平太低,导致教学成绩总是止步不前,当然承认和接受这些想法是大多数人都会出现的,而试着去质疑和挑战这些不好的想法,从更加积极的角度重新审视自己当前的处境,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感触和领悟,从而能够较快找到突破困境的途径。
(四)加强人际交往的能力
农村常住人口少、社会阶层少,教师人际关系相对简单。人是社会的动物,长期处于这样单调的人际关系中人容易产生疲惫感。同时,部分教师由于工作的原因与家人长期分隔两地,因而与同事或者朋友相处的时间可能更长。良好的人际支持是一个人战胜困难的坚实后盾,农村中学教师要主动学习和掌握一些人际交往的技巧和方法,如多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掌握沟通的有效方法等,注重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并恰当处理与他人的矛盾与冲突。在与同事相处时,要求同存异,和谐共生;在与学生交往时,要调整姿态,刚柔并济;在面对家长时,要不卑不亢,坚守原则;在与朋友相处时,要人格独立,换位思考。
总之,农村教师心理弹性存在着显著的个体差异,这是教师内在修养与外界客观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要振兴乡村教育,一方面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心理耐受力,纠正以往的错误认知,树立服务乡村教育的意识;另一方面,政府要出台相应的扶助政策,振兴乡村经济,改善乡村环境,大力提高乡村教师待遇,让乡村教师成为值得尊敬、人人羡慕的职业。
参考文献:
[1]欧嘉雯,潘霭明,张旭东.农村教师心理弹性的现状及特点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6,32(11):100-104.
[2]郑珊珊,廖悦诗,廖洁敏.农村教师心理弹性与应对方式的中介机制[J].肇庆学院学报,2016,37(6):58-63.
[3]陈江婷,林梓龙,黄华.农村教师工作压力与应对方式的关系:心理弹性的中介作用[J].肇庆学院学报,2017,38(1):74-78.
[4]郭琴.幼儿教师职业倦怠与心理弹性的关系研究:积极情绪的中介效应[D].陕西师范大学,2018.
作者简介:
张振亚,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思源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