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针灸百会穴合电针“颈三针”为主治疗颈性眩晕78例

来源 :延边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reeze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颈性眩晕是指因为颈椎病导致的以眩晕为主要症状的一组临床症候,其临床特点为:眩晕常与颈部活动有关,偶尔有恶心、呕吐,一般无旋转感。笔者近年来采用电针“颈三针”穴合温针灸百会穴为主治疗本病,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到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68例患者均为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我科门诊病例,其中男36例,女42例;年龄最小24岁,最大72岁,平均年龄48岁;病程最短半月,最长6年;其中36例反复发作并多次治疗。其主诉以眩晕为主要症状,伴有恶心、呕吐、头颈痛、肩背痛、手指麻痛,耳鸣、视觉障碍、出汗、心悸等;颈肩部触压疼痛,可触及条索感和肌肉僵硬感;颈部X线正侧位片、CT扫描常提示不同程度的退行性变,小关节增生狭窄,椎间盘变性等;脑血流图常有一侧或双侧供血不足,血管弹性降低等改变。
  2 治疗方法
  取穴:主穴取双侧百会、“颈三针”(天柱、颈百劳、大杼)、风池穴;配穴:斜方肌疼痛者加肩中俞、肩井;头痛者加头维、率谷;手指麻木者加外关,八邪等。
  操作:患者面靠治疗床端坐(眩晕严重者取枕胸、额俯卧位),双手屈肘掌心向下平放于治疗床上,颈部微曲。术者选取规格分别为为0.30x50mm 、0.30x25mm的无菌针灸针,针刺前先引导患者全身放松,常规消毒穴位皮肤,针百会采取逆督脉方向与头皮皮肤呈15度夹角斜刺,针刺深度约20~30mm,以小幅度捻转手法使针感向颈部传感后,将切好的30mm高清艾柱一壮插于针柄上,针身与头皮夹角间用医用棉球缠绕垫高以适当抬高艾柱高度免灼伤头皮,然后点燃艾柱;针风池穴朝鼻尖方向斜刺,针天柱、颈百劳、大杼均采用直刺,针刺深度约20mm,采用平补平泻手法使局部产生麻胀感后联接英迪808针灸治疗仪,选用连续波刺激,频率约100~150次/分钟,强度以患者感觉舒适为宜,留针30分钟,艾柱可连灸2~3壮。每日1次,10次一疗程。
  3 疗效观察
  参照文献[1]拟定疗效标准,本组78例患者,痊愈(症状消失,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56例,占71.8%,其中疗程最短5次6例,1疗程35例,2疗程13例,3疗程2例;好转(症状减轻)19例,占24.4%;无效3例,占3.8%。总有效率96.2%。
  4 典型病例
  患者,男,52岁,公务员,于2013年8月21日由其家人搀扶就诊。主诉:头晕,头痛伴恶心、呕吐2天。病史:颈肩部反复酸胀不适2年余,2天前在办公室扭头取物时突然头晕致摔倒,彼时神识清楚,伴随恶心、呕吐、视物模糊,平躺约半小时后稍缓解,今晨起又加重遂来诊。查体:面色苍白,触诊颈部肌肉僵硬,项韧带压痛,使头部后仰及左偏时症状加重。X片显示:4、5、6、椎体后缘增生,椎间隙变窄,左侧棘突偏斜,韧带钙化。诊断:颈性眩晕。遂让家属助其取枕胸、额俯卧位,予上法治疗30分钟后,患者自行坐起、行走,与来时判若二人,经5次治疗后症状消失而愈。
  5 体会
  现代医学对颈性眩晕的发病机理尚不明确,其主要病因常见于颈椎退行性变或急性损伤致椎动脉受压狭窄,或对椎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丛构成机械或炎性刺激,激惹颈交感神经使周围血管收缩造成锥-基底动脉缺血而致眩晕,表现为脑缺血引起头晕、头痛,眼缺血引起视物模糊,耳蜗缺血引起耳鸣。
  中医理论认为,颈性眩晕不外乎气血虚弱、气滞血瘀或肝肾亏虚三者使脑失所养所致,故“耳为之苦鸣,脑为之苦倾,目为之眩”,究其根本实为虚损之症候。方法中百会穴属督脉,是手足三阳和督脉在头部的交会穴,乃阳气所聚、百脉百骸朝会之所,再加温针灸温经散寒,宣通气血,故能振复阳气,疏通经络,清窍除眩。颈三针之天柱穴主治“项强不可回顾”,大杼为八会穴中专治骨病的“骨会”,颈百劳为治疗颈部疾病的经验奇穴,取三者针刺得气后加连续波电刺激穴位局部神经血管,具有止痛、镇静、缓解痉挛、增加血液循环促进改善脑供血,从而达到治疗颈性眩晕的功效。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90.
其他文献
许侃,本名许春善,安徽马鞍山人。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芙蓉》《雨花》《长江文艺》《福建文学》等。  1  苏铁的课堂气氛轻松,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孩子们随便插话,像一群小鸟。窗外的银杏树叶子黄得像碎金屑,也起哄似的在微风中抖动,把阳光滤进来。  这是上午第四节语文课,课文是《不褪色的迷失》。文中说到在大街上失散的父子,重逢后父亲给儿子买了一包食品,边走边吃。苏铁即兴发挥道:“文章要写得
期刊
摘要:目的: 探讨中医辨证治疗胃癌癌前病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在2012年1月26日~2013年1月26日期间,从我院选取120例胃癌癌前病变患者,由计算机随机分取,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对照组中60例胃癌癌前病变患者的治疗方法采用西医的综合疗法;观察组的60例胃癌癌前病变患者则给予中医辩证的方法进行治疗。将观察组和对照组胃癌癌前病变患者在不同方法治疗后的效果相
期刊
摘要:目的:对肝癌患者应用CT检验的方法,并对其临床检验的表现进行分析。方法:选取自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肝癌患者共计25例,在征得患者本人以及家属的同意后对其进行临床调查与研究。对所有患者均应用飞利浦64排螺旋CT进行检验,由护理人员对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并对其CT检验的结果进行观察与分析。结果:经过CT诊断,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了精确的检验。结论:在临床中对肝癌患者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半夏泻心汤加减在治疗胃大切术后胃食管返流的效果。方法:选取于2013年4月-2015年4月在我院就诊的胃大切术后胃食管返流患者共54例,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给予对照组西药治疗。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观察组半夏泻心汤治疗。结果:观察组显效率为48.1%,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8%,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期刊
摘 要:目的:分析艾贝宁(盐酸右美托咪定注射液)在临床中的麻醉作用。方法:选取全身麻醉的肺叶切除手术患者共60例,随机将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观察组患者使用盐酸右美托咪定注射液、舒芬太尼以及咪达唑仑。对照组患者使用生理盐水、咪达唑仑以及舒芬太尼。对两组患者的麻醉药物用量、血流动力学情况以及时间等各项指标进行记录。结果:使用右美托咪定能保证插管和拔管的平稳,观察组患者丙泊酚的用量低于对照
期刊
摘要: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自2013年1月—2015年4月收治的20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作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男性130例,女性70例,年龄48~75岁,平均年龄(69±4.6)岁。给予观察组患者常规治疗加之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脂、心绞痛发作情况及持续时间、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情况
期刊
摘要:目的:探究雷贝拉唑联合铝碳酸镁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60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80例。给予对照组铝碳酸镁联合奥美拉唑进行治疗,观察组则采用雷贝拉唑联合铝碳酸镁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0.00%,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75%;对照组的相应值分别为76.25%,6.2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
期刊
摘要:目的: 探讨腹腔镜腹腔镜修补上消化道穿孔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我院行腹腔镜上消化道穿孔修补术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特征及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临床资料。结果: 患者手术时间(79.15±9.8)min,术中出血量(69.8±12.6)ml,排气时间(14.5±3.4)h,住院时间(15.4±5.8)d,胃镜复查提示腹腔镜修补上消化道穿孔总有效率高达97.2%。结论: 腹腔镜治疗上消化
期刊
摘要:目的: 观察比较口服强的松与局部注射地塞米松在亚急性甲状腺炎的疗效差异。方法: 选取2013年至2014年在我院门诊以及住院确诊亚急性甲状腺炎患者40例,随机分为A、B两组,A组口服强的松,B组局部注射地塞米松,分别观察两组疗效。结果:B组治疗后患者体温正常时间、甲状腺疼痛缓解时间、触痛消失时间、甲状腺肿胀消退时间均短于A组,且不良反应相对较少。结论 甲状腺内注射地塞米松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具
期刊
摘要:目的: 分析中西医结合在胃肠道恶性肿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本研究选取2012年7月至2014年6月128例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为对象,将其随机分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化疗,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中药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和毒副反应的差异。结果: 采用卡方检验分析进行数据统计,两组CER、DC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Ⅲ级以上严重毒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