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地理教学中的美育刍议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yuxin_7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袁贵仁部长在最近召开的第十八届美学大会上指出,和谐社会要求人们有一种宽阔、平和的心胸,美育的作用不可或缺。作为中学教育的基础课程之一的地理学科,责无旁贷地承担着美育任务,以完善学生的人格,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大自然是美育的重要源泉。本文以揽括日月星辰、山川地貌等内容的自然地理为例,对中学地理教学中的美育作点浅议。
  
  一、秩序与和谐的宇宙美
  
  达·芬奇说过“美是自然的一种作品”。我们仰望地球所赖以存在的宇宙环境,闪烁的星空、永恒不息的星体运动,呈现出了一幅宇宙美的画卷。
  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平面上最美的图形是圆,空间里最美的是球。因为圆或球有着绝对的对称与和谐,使整体与部分显得十分协调悦目。该学派认为,宇宙是以美的法则存在的,所以地球、天体和整个宇宙的结构都是球形的。由此,我们在“宇宙环境”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让学生认识到宇宙美的表现形式是秩序与和谐。再俯瞰地球,从海陆轮廓看,漂浮在海洋中的各大陆形状都是北宽南窄,略呈倒三角形,而且除南极大陆外,各大陆间呈南北对称。这美丽的对称三角形图案又分布在地球这个完美的球形上,如锦上添花。这也正符合了伽利略所说的:“宇宙是由美的图案构成的,它们是三角形、圆和其他几何图案。”
  亚里士多德认为,“美的形式是秩序与结构”。哥白尼的忠实追随者、伟大的天文学家开普勒,对行星绕日公转,呈现出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的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提出了行星的三大运行规律后,激动地说:“整个星空在弹奏着美妙的乐章,我是从灵魂的最深处证明它是最真实的,我以难以相信的欢乐心情去欣赏它的美。”开普勒从内心深处感受行星运行“规矩”背后的天然的整体有序的秩序之美。所以,我们把自己置身于无边无际的神秘的宇宙之中,既是一种美妙的情感体验,又可以感受到强烈的内心震撼,甚至是道德情感。
  
  二、形态与色泽的自然美
  
  1 形态之胜
  地球上的地理事物都是以一定的形态存在的,不同形状的地理事物往往构成不同的图案,或像人,或像动物,或像某一物件,如望夫石、神龟听经和济公帽等地理景观。这类景观最集中的要数喀斯特地貌了,在喀斯特溶洞中,各具情态的石笋、钟乳石、石柱和石幔等错落有致的分布,往往会勾起人们丰富的想象,形成一个令人神往的仙境。
  我们知道,山是大地的骨架,水是大地的血脉,山水构成了地球上最基本的风景。怎样去领略这些“揽山河之胜”呢?古希腊著名的学者欧多克思提出审美的穷竭法,认为曲线是对圆这一完美图案的逼近,因此曲线是美的。那么映入我们眼帘的起伏的山峦、弯曲的河流等,无不以其优美的曲线从心底里唤起人们美的遐想。如果说曲线给人以阴柔之美的话,那么直线给人的则是刚阳之美。如位于浙江省江山市的江郎山,高高地耸立着三片陡直的巨石,巍巍壮观。在地质上,由断层构造形成的块状山,往往有平直的断层面,如庐山、华山等,这些山呈现给人的是雄壮之美。
  
  2 色泽之丽
  自然美是客观存在于自然界的自然景物,除了在形态上显示出来之外,色泽也是重要的美的特征。太阳源源不断地向地球发射电磁波,人们的眼球感觉到的可见光是金黄色的。由于太阳在人类心中的崇高地位,所以黄色被认为是一种高贵的颜色。于是,太阳“走的道”叫黄道,人间的好日子称“黄道吉日”,当上皇帝后加身的是“黄袍”等诸如此类。
  至于自然界,那就是一幅由各种具有不同色彩的事物构成的山水画。地球各处由于水热状况的不同,形成了自然带,植被给大地披上了色彩斑斓的盛装。如由《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评出的中国最美的十大森林,它们首先给我们产生冲击力的就是其鲜明的颜色。
  再如雪域高原上白皑皑的冰川,红色的丹霞地貌与环绕它的碧水相辉映,浅灰色的石灰岩中穿插着条条白色的石英岩脉,斑斑点点的花岗岩,星罗棋布的各种水体也呈不同的色调。这些斑斓的色泽,或热情奔放,或生机勃勃,或玉洁冰清,或柔和安详,把人带进美的世界。
  
  三、神奇与震撼的崇高美
  
  罗马时期的郎吉努斯曾经说过:“人总是要观赏并赞美自然界的崇高的,我们对自己点燃的星火,尽管它很明亮,总比不上对神秘的日月星辰的敬畏,尽管它们有时昏暗。我们也欣赏小溪小河的妩媚,但总比不上尼罗河、多瑙河、莱茵河尤其海洋给我们带来的惊心动魄的震撼。”
  人类对神秘的东西总是抱有极大的好奇心的,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去探个究竟的过程,就是一个美妙的心灵体验的过程。如地球上的神奇的北纬30度现象:世界著名的尼罗河、长江和密西西比河等大江大河的人海口,穿过世界上最高的喜马拉雅山和地球最深处的马里亚纳海沟,有神秘的百慕大三角地带等,无不让人津津乐道,许多人还付诸实践上的探究。
  一些变幻莫测的地理景观给人以神秘感。耸立在云贵高原上的梅里雪山,主峰卡格博峰海拔高达6740米,是云南的第一高峰,被当地藏民视为“神山”。因其“巍峨壮丽、神秘莫测”,早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学者就称赞卡格博峰是“世界最美之山”。同样,如在浩瀚的沙漠中,时而看到的是静静的沙海,时而是飞沙走石,有时还会有飘忽不定的海市蜃楼……这些现象吸引了多少人的眼球与心灵,终身未娶的沙漠探险家斯文·赫定就是被亚洲沙漠迷住了的一位,他说:“我的新娘是亚洲的沙漠。”
  大自然不仅有柔美的形态、迷人的色彩等静态美的一面,许多地方还有桀骜不驯的壮烈景观。如在尼亚加拉大瀑布边上的游船上,感受倾泻而下的水发出的雷霆万钧之声,整个身心都会受到极度的震撼。再如气吞山河的钱江涌潮、熊熊烈焰的火山喷发等,无一不给观赏者以动人心魄的奇特之美。被誉为中国最美十大名山之首的“云中的天堂——南迦巴瓦峰”,它的名字在藏语中的意思是“直刺天空的长矛”,该名字源于《格萨尔王传》中的“门岭一战”,它把南迦巴瓦峰描绘成状若“长矛直刺苍穹”。由这一充满阳刚的名字中,我们可以揣摩出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刚烈与不可征服。
  因此,我们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运用自然界中的“美的法则”,去挖掘自然地理中美的因素,将美育融入地理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接受美的启迪中形成美的意识,从而逐渐达到当代著名美学家叶朗先生所说的“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使自己有一种‘光风霁月’般的胸襟和气象,去追求一种更有意义、更有价值和更有情趣的人生”。
其他文献
2011年是浙江省文科综合试题自主命题的第三年,从浙江省文综试卷政治试题自主命题的整体上看,可以说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而且逐渐走向成熟。面对2012年高考,立足并研究2011年浙江省文综卷政治试题一些稳定、成熟的东西,可能会有一些有益的启示,为此,笔者试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将自己的一孔之见作为引玉之砖,与同行商榷。   一、关注考试大纲的变化  考试大纲主要明确规定学科考试范围、能力要求和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语文课程标准》的施行,语文教学正赶上深化教育改革的春天,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下面我想谈自己在语文教学中的四点体会:    1、角色互换    角色互换是指学生与老师的角色互换。偶尔让学生站到讲台上扮演教师的角色。让学生领悟到教师上课的感觉,更重要的是促使学生们积极地学习。因为让学生站在讲台上讲课,他势必会对所讲的内容有较深的了解与掌
有效教学是在教师有效的指导下学生开展有效的学习。它以学生为主体,突出教学效益,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好坏的主要指标;它改变了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策略、教学行为,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课堂上学生思维的活跃度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效果、效率与效益。  以下是一堂高三地理复习课的听课记录,笔者就本课的一些教学活动对课堂学生思维的激发和如何提高有效教学作初步的探讨。    一、教学活动
【摘 要】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应重视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注意培养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围绕课程标准、教学目标要求,依据文本内容和学生学习实际,通过预习指引、合作探究、辩论活动、拓展延伸,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 初中历史 有效教学    一、预习指引:为学生的质疑奠定基础    新课程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核心在于引导学生通过预习学会质
教室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应该美观而温馨,健康而向上。詹·拉·洛威尔曾说过:“民主让每个人成为自己的主宰。”实行全员参与、民主管理的小组自主化模式,让学生成为班级的真正主人。以关注生命成长为宗旨,让学生以主人翁的心态去营造班级文化,开展读书活动,养成良好习惯,确立全人课程,叙述生命故事,从而达到师生共同成长的目的。  一、品味哲学经典,构建班级文化  编辑中国哲学经典小读本,回首那一盏盏明灯,重新品味
时代在发展,人的认识也随之不断地变化。教师要掌握新时期学生的思想动态,紧扣时代的脉搏,与时俱进,用切合实际的新思想去教育学生。新的课程已经改革了品德教育的内容,其内容是将对学生的道德、行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及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渗透在教学和日常生活中。总之,教师的工作重点从重育智轻育人转移到“以人为本”,一切为了教会学生做人上来。班主任肩负着学校德育教育的重任,班主任在道德教育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学习兴趣是学生个人的内在学习品质,是学习的内驱力。学习兴趣对学生个性品质及学业成绩的影响程度之大,是任何学习品质难以取代的。尤其是在新课改进行得轰轰烈烈的今天,要真正做到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更离不开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但是,由于政治学科本身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加上传统课堂的“一支粉笔一张嘴”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在应试教育强大的学习压力下,很多学生感觉政治课堂
语文教学中通过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受教材中蕴含的美的因素,能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发挥其主体作用,促进其自主学习、主动发展、自由思考,陶冶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一种有效手段。下面结合《古诗三首》的教学,谈谈在古诗教学中创设情境。以美激智的尝试。      一、青乐渲染,营造美的氛围      教学中借助音乐调动情感,烘托、渲染诗歌的内容,创造美
现代学校教育普遍认为对学生的教育不仅要关心学生学到什么知识,而且要关心学生学习时有什么感受,期望学生产生和发展与学校、教师、同学积极合作的态度。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评价把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并列于知识、魄力目标充分体现了这一教学理念。初中思品课中蕴涵着丰富的情感体验式教学的内容,如何让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亲切感受和情绪体验,激发起他们对复杂的社会现象及内在规律的认知兴趣,发展学生的认知
这哥们如愿以偿的收获了面试邀请,看他给我描述时的神态还是有点小激动的,就此可以说明那份投资分析报告获得了一定的认可。但面试时HR总监问了几个问题把他问蒙圈了。  HR总监:“对你影响最深的一本书是什么,什么书名,作者是谁?”  他回答说了书中的几个观点,然后又说作者确实想不起来了。  HR总监:“平时看科幻电影吗?”  他回答:平时工作比较忙,很少看电影。—多么冠冕堂皇的回答啊。  HR总监又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