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调查研究

来源 :科教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rc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改革開放以来,社会逐渐转型,城市化进程加快,我国开始出现大规模流动人口,留守儿童也相继产生。由于有关留守儿童的教育、生活保障、心理健康等问题具有隐蔽性,留守儿童群体并未受到多数人的关注,自从2004年5月31日,教育部专门召开了研究留守儿童问题的“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座谈会以后,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开始高度重视留守儿童群体,相关制度政策和学术研究成果等随之出现。201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显示,农村留守儿童共2075.42万人。2016年2月,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也是家庭和全社会的共同责任。由此可见,留守儿童的问题已引发全社会关注。原生家庭环境对于留守儿童自身发展影响最大,调查其家庭教育现状,对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留守儿童 家庭教育 研究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8.10.089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on the Status Quo of
  Family Education for Left-behind Children
  ——Take Chongqing City R Country as an example
  WANG Jinghan
  (Chongqing Chaoyang Middle School, Chongqing 400700)
  Abstrac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society has gradually transformed and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has accelerated. China has begun to have a large-scale floating population, and left-behind children have also emerged. Since the problems of left-behind children's education, living security, mental health and other issues are hidden, the left-behind children's group has not received the attention of most people. Since May 31, 2004,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has specially held a "Chinese rural area" to study the problem of left-behind children. After the symposium on the study of left-behind children, people at all levels of government and people from all walks of life began to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group of left-behind children, and relevant institutional policies and academic research results followed. According to the statistics of the 2014 National Statistical Report on Education Development, there are a total of 20,754,200 left-behind children in rural areas. In February 2016, with the approval of Premier Li Keqiang, the State Council issued the "Opinions on Strengthening the Care and Protection of Left-behind Children in Rural Areas", and proposed to strengthen the care and protection of left-behind children in rural areas and safeguard the legitimat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minors. It is an important duty of governments at all levels. It is also the shared responsibility of the family and the whole society. It can be seen that the problem of left-behind children has aroused the concern of the whole society. The original family environment has the greatest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left-behind children.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family education and promote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of left-behind children.   Keywords left-behind children; family education; research
  1 调查工具及过程
  目前,我国学术界对“留守儿童”普遍定义为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年龄为6~16岁)。①调查工具包括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问卷采用自编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调查问卷》展开调查,包括人口学变量、就读条件、家庭状况、学业成就、与父母沟通、父母教育方式等多个方面;访谈提纲包括留守儿童、学生家长以及教师的访谈提纲,主要涵盖学生期待、学习支持、学习条件等内容。于2018年5月赴重庆市R县两个乡镇,共三所乡村小学展开调查,R县位于重庆市西北部,因所选乡镇地处山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外出务工人员居多,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2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描述统计
  此次调查对象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4至6年级的留守儿童,年龄分布在10~14岁。其中男性留守儿童为36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58.1%,女性留守儿童为27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42.9%。由于所调查学校暂未建有学生宿舍,在校生均为走读生。
  2.1 农村留守儿童与家人居住情况分析
  在所调查的63名留守儿童中,与母亲共同生活的有13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20.6%,与父亲共同生活的有4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6.3%,与亲生兄弟姐妹一起居住的有39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61.9%,和爷爷奶奶居住的有49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77.8%,与外公外婆居住的有2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3.2%,与其他亲人居住的有2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3.2%。当然,其中交叉着既与妈妈又与爷爷奶奶居住或既与亲身兄弟姐妹又与爷爷奶奶一起居住的留守儿童。
  2.2 在外务工父母回家频率和与子女通话频率统计
  从回家频率来看,12.7%的留守儿童父母每1~3个月会回家看望子女一次,9.5%的留守儿童父母每3~6个月回家看望子女一次,46.0%的留守儿童父母每半年到一年回家看望子女一次,而有31.7%的留守儿童父母由于常年在外打工,基本上每一年以上才能回家看望子女一次。可见,大部分的父母都是半年到一年、甚至是一年以上才回家一次。
  从外出务工人员与子女频率来看,一天通话一次占9.5%,一周通话一次占65.1%,一月通话占22.2%,半年一次占1.6%,一年一次占1.6%。可见,大部分家长与儿童保持着一周通话一次的频率。
  2.3 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管教方式与管教内容分析
  在留守儿童教育的方式上,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75.2%的监护人采取打或者骂的方式对儿童进行管教,只有14.1%的家长采取说服教育的方式,给儿童讲道理。在管教内容上,57.1%的留守儿童父母在子女的学习成绩上管得很严,通常采取物质奖励的方式鼓励孩子好好学习,相对应的对孩子的家庭作业、几点回家和看电视时间管得比较严,而对孩子的交友上并不太重视,因此有38.1%的家长不管孩子和谁交友,有34.9%的家长在孩子的交友方面是要管,但并不怎么严,也只是在偶尔的通话中叮嘱孩子不要和调皮且成绩不好的孩子在一起玩等。但在与部分家长的访谈过程中发现,部分家长其实在孩子的教育(包括学习、交友等方面)管教得不是很多,大多数家长都把教育孩子的责任推卸给学校教师,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成为了一个薄弱点,这一点在对教师的访谈中得到了印证,学校教师表示很少有家长能够配合儿童的教育工作,自己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2.4 父母或监护人与留守儿童沟通交流情况分析
  部分留守儿童由于常年与父母分离,亲子关系较为生疏,因此当留守儿童遇到困难时,首先想到的倾诉对象是好朋友。在不开心的时候,52.4%的留守儿童选择了找好朋友;当想找人聊天时,56.8%的留守儿童也选择了好朋友;当遇到开心的事时,38.1%的留守儿童选择找好朋友,33.3%的留守儿童选择找爷爷奶奶,27%的留守儿童选择父母;当遇到麻烦想要寻求帮助时,首先会找好朋友的留守儿童占27.0%,首先会找妈妈的留守儿童占比例为36.5%,首先会找爷爷奶奶的留守儿童占22.2%。可见,好朋友在留守儿童心中的地位略高于妈妈和爷爷奶奶,处于4~6年级阶段的孩子,对大人的依赖性在逐渐减弱,这个阶段的孩子逐渐有了自己的思想空间和交友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行为的选择。
  2.5 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对孩子的学习期望分析
  在此次调研中,82.5%的家长希望孩子的学习成绩能达到班上的前几名,9.5%的家长希望孩子的学习成绩达到班上的中上水平,有7.9%的家長希望孩子的学习成绩能达到班上的平均水平。92.1%的家长希望孩子将来能获得本科及以上学历,3.2 %的家长希望孩子将来能获得高中学历,3.2 %的家长希望自己孩子读到高中毕业就行了,仅1.6%的家长对孩子获得怎样的学历持无所谓态度。有39.7%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习很有信心,57.1 %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比较有信心,1.6 %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习不太有信心或根本没有信心。可见,留守儿童父母对孩子的学习都抱有很高期望和信心。
  3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存问题分析
  受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缺乏支柱性产业,无法满足本地区人民的就业需求。因此,大部分农村居民为改善家庭经济状况选择外出务工。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子女提供了良好的经济条件,但也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
  3.1 隔代教育居多,亲子教育缺位
  从现实情况来看,农村地区大部分父母外出务工后,将儿童留给祖辈监护,由祖辈承担儿童的衣食住行责任,调查结果也显示,留守儿童与隔代监护人共同生活的比例高达80%,而71.9%的父母半年以上才得以回家看望一次子女。祖辈尽管能给留守儿童提供生活上的关爱,但在与儿童的交流方式、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及内容上面任然显著逊色与儿童的父母亲。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榜样作用以及对孩子的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础,亲子教育对儿童的人格形成、学业成就以及行为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当亲子教育缺位时,容易造成儿童性格变得自卑拘谨、冷漠孤单、冲动任性;③其学业成绩也会受到不良影响;甚至会导致留守儿童问题行为的产生。④   3.2 对儿童学习高期望与低支持的对立
  调查结果显示,百分之80%以上的家长希望儿童学习成绩名列前茅,90%以上的家长希望儿童能上本科及以上的大学。望子成龙一直是中国父母最迫切的观念,尤其是深知文化重要性的上一代人,更加希望子女取得较高的学业成就。然而,尽管具备较高的希冀,家长对子女教育的支持似乎较为薄弱。由于监护人多为祖辈或是缺乏文化知识的父母其中一方,受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难以为儿童提供必要的指导。同时,访谈调查发现,大部分监护人认为教育儿童主要是教师的责任,主要关注儿童吃飽穿暖、身体健康、在学校不要打架等问题,而把儿童的教育完全寄托于学校老师,缺乏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知,这就极大地降低了家庭对于儿童学业的支持度。
  3.3 管教方式粗暴,极少采用说理教育
  黄荆棍下出好人,传统的打骂教育似乎在农村仍然是最普遍的教育方式。调查发现80%及以上的家庭对儿童都采取打骂的教育方式。棍棒教育使儿童在犯错误后得不到说理性纠正,易对家长产生不满心理和畏惧心理,间接导致诸如撒谎等不良行为习惯的滋生,此外,这一教育方式损伤了儿童的自尊心、自信心,容易导致儿童形成自卑、易怒等性格,同时,缺乏民主的家庭氛围只会增加儿童与家长之间的间隙,导致家庭关系的疏离。由此可见,打骂教育对于儿童行为习惯及性格的方面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后果,对于家长与儿童之间的民主交流也产生了不良影响。
  3.4 片面关注儿童学习,缺乏情感沟通
  从父母对于儿童的教育期望以及管教内容来讲,父母普遍希望儿童能够接受高水平教育,在日常生活中较多关注子女学业成绩或是作业时间,而缺乏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关怀,如缺乏对儿童交友情况等方面的关心。因此,在遇到开心的事、不开心的事时,大部分儿童选择了向好朋友倾诉,间接表明儿童更容易从朋友身上获得信任与情感依赖。学龄阶段的儿童,处于社会化的初级阶段,其行为选择需要及时地引导,如果此时父母的心理引导缺失,极易造成儿童缺乏安全感,减弱对父母的信赖,进而导致亲自关系疏离;此外,此时儿童的发展易受环境的影响,如果缺乏父母有效疏导,容易导致问题行为的发生。
  4 解决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对策分析
  在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环境对儿童的成长和发展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家庭教育的缺位对儿童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如自卑懦弱的性格、冷漠孤独的心理、甚至是学业成绩下降与问题行为的产生。应从家庭、学校以及社会三方面加以努力,健全促进儿童健康发展的外部保障机制,淡化留守儿童当前的教育问题。
  4.1 家庭:转变教育观念,增加对留守儿童的关爱
  家庭是留守儿童获得教育的第一场所,留守儿童监护人在对留守儿童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调研发现,父母或监护人对儿童的生活、学习习惯等关注得较多,而极少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对留守儿童采用暴力管教较多,而较少与儿童平等地沟通交流。因此,父母或监护人首先应转变教育观念,关注儿童心理变化历程,及时给予儿童家庭的安全感;在日常生活中,增加和儿童沟通、谈心的频率,增加亲子间的互动,增强留守儿童的父母的信任和依赖;在管教方式上,采用说理教育,引导儿童良好是非观、道德观的形成,构建平等和谐的家庭氛围,塑造留守儿童健康心理和人格。
  4.2 学校:淡化留守儿童问题,增加对留守儿童的关注
  学校是儿童教育的第二场所,学校教育质量的好坏、教师对儿童的关心与否,直接关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长期以来,留守儿童因缺乏父母的有效教导,极易产生问题行为,导致学校对其形成标签化认知,认为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差、难以管教等,进一步恶化了留守儿童的问题。因此,学校教师首先要改变的是对留守儿童的“污名化”认知,⑤发现留守儿童身上的闪光点,及时对其榜样行为加以强化,以完善儿童良好的品行;其次是增加对留守儿童的学习期望,通过罗森塔尔效应鼓励儿童自主学习,对学习充满信息;然后是增加对儿童心理的关注,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留守儿童容易产生自卑、孤独等情绪,教师应时常洞察儿童的心理变化,为其提供有益的心理疏导;最后可以定期对留守儿童进行家访,与儿童的监护人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了解儿童的生活状况,并利用教师的职业优势对监护人传播合理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以实现学校和家庭的联结,共同促进儿童的健康发展。⑥
  4.3 社会:完善保障机制,使留守儿童不留守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留守儿童问题形成的根本问题,这一经济发展的差异在短时间内无法解决,因此,只能将问题聚焦到增加儿童与父母共同生活的机会上,及“让父母回家”和“让儿童进城”。在“让父母回家”方面,需要完善农村造血机制,激发本地的经济活力。如通过政策的引导,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扶持地方企业等,以解决本地居民的就业问题;或是加强对农民的技能培训,鼓励农民自主创业,缓解其背井离乡的现状。⑦在“让儿童进城”方面,增加对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扶持,减少其就学壁垒,增强师资力量,使农民工能带、敢带子女进城入学。通过“留”与“出”双重保障机制的建构,增加留守儿童与父母生活的机会,客观上为家庭教育提供了硬性的条件。
  注释
  ① 吴霓.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J].教育研究,2004(10):15-18,53.
  ② 骆风.从调查数据看祖辈教育与父辈教育的差异——兼论亲子教育与隔代教育的协调[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5(3):72-76.
  ③ 范方,桑标.亲子教育缺失与“留守儿童”人格、学绩及行为问题[J].心理科学,2005(4):855-858.
  ④ 杜玉凤等.学龄儿童行为问题与家庭环境.中国临床康复,2003.7(15):2212
  ⑤ 董奇.农村留守学生不能被“污名化”[J].中国教育学刊,2016(4):11-15,20.
  ⑥ 段成荣,吕利丹,王宗萍.城市化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4.12(3):13-29,188-189.
  ⑦ 秦艳艳,闫军印.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及对策分析[J].沈阳大学学报,2009.21(6):107-110,128.
其他文献
摘 要 家教家风建设是城市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沈阳市始终把家庭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单元和有效载体,通过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打造系统化工程,营造品牌效应,推进文化产业升级,弘扬“家文化”,培养“家情怀”,涵养“家味道”,不断加强沈阳家庭的家风家教建设,发挥家庭教育在公民个人健全人格完善方面的巨大作用,以带动整个城市文明风尚的培育,真正实现共同缔造幸福沈阳的美好愿景
期刊
摘 要 目的:了解研究生所获家庭支持的状况。方法:在肖水源编制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的基础上,采用自编问卷对南京市4种类型、5所高校的研究生进行社会支持情况调查。结论:研究生所获得的家庭支持总体上较多。性别、专业、年级以及生活费来源不同的研究生的家庭支持状况没有显著性差异,而家庭住址及与父母的关系则在家庭支持方面有显著性差异。对社会上人的信任度以及自身情感情绪近况不同的研究生在所获家庭支持方面存在显著
期刊
摘 要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我国针对世界发展提出的一个重要理念,体现了中国对世界发展的价值取向,为了实现这一理念,中国在实践的层面倡导“一带一路”并取得重大进展,在取得的巨大成就中,哈萨克斯坦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首倡之地,值得关注。基于此,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的“一带一路”建设,对中哈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问题进行思考,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带一路 中哈
期刊
摘 要 在“两学一做”视域下,高校学生党员服务意识欠缺成为当前高校党建工作中普遍存在的痼疾。学生党员队伍整体呈现出服务意识差、服务动力弱、欠缺密切联系群众工作作风的局面,学生入党动机不纯,高校党组织重党员发展轻党员管理、党员服务对象存在偏差是导致学生党员服务意识欠缺的主要原因。基于上述问题,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策划实施“党员先锋集结号”行动计划,依托网络管理信息系统、手机客户端软件等开展“亮身份、
期刊
摘 要 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置初衷、培养目标决定了实践环节在其培养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作为重要的实践平台,实践基地的建设日趋彰显出必要性和紧迫性。上海音乐学院近年来在基地布局、管理细节等方面积极探索,对于专业学位艺术硕士实践基地的建设工作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艺术硕士 实践基地 体系化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8.1
期刊
摘 要 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中国文化的外宣提供了良好的契机,让更多的人接触到了西方文化及中西文化的差异。基于中西文化差异的语言学习无疑是一个比较好的思路,无疑会促进汉译英技能的提高。本文从中西思维差异的角度出发,在图里规范理论的指导下来研究英语四六级翻译中被动语态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 “一带一路” 中西思维差异 图里规范理论 被动语态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D
期刊
摘 要 在国家对高校教育大力扶持的新形势下,该文分析了“地方名人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背景,依托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从课程目标的设定、课程内容的编排、课程实施的构想与课程评价的建议四个层面着手,构建高校“地方名人文化”德育校本课程,跨出高校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重要一步,从理论和实践方面推动高校校本课程构建的探索。  关键词 地方名人 德育 校本课程 开发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 要 大学文化是大学的灵魂,大学文化建设是高校建设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用人文精神培育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使其成为民族复兴和文化复兴的中坚,引领社会前进。文化育人,大学文化建设与艺术人才“第二课堂”的培育和实践有着密切联系。现如今社会发展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大学文化建设视域下,通过“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培育符合社会需求的艺术人才值得高校,特别是艺术院校的深思和探索。本文将
期刊
摘 要 学科竞赛是高校进行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而学科竞赛目录在竞赛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主要介绍了在学科竞赛目录制定中需遵循的三项原则,并以西安理工大学大学生学科竞赛目录制定为例,提出了竞赛目录制定的思路、原则与方法。  关键词 学科竞赛 竞赛目录制定 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8.09.027  Abstra
期刊
摘 要 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专业是江西省资源厅确定的全省国土资源专业技术人员定向培养专业。该专业推行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以来,构建并实施了具有现代学徒制特点的学校和国土资源管理单位“双元育人”人才培养模式,推行和实施“三学期二强化一对接”的教育教学模式,构建与施行以项目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突出专业技能与岗位需求的高度衔接,实现产教深度融合,形成学校与国土资源管理单位双元主体办学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