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巢父 论世不说半句假

来源 :精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ko_rob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1年前的一本《思想时代》, 让很多人认识了程巢父这位致力于“纠正历史偏见”的学者。如今,八十多岁的他深居简出,每日只顾埋首书房,读书、写字、做研究、刷微博。
  程巢父 京剧编剧、学者。1934年生于湖北汉口,成长于沙市,2000年起移居上海。20世纪70年代后期迄80年代,从事文艺评论,介入新诗研究,支持“朦胧诗”。1989年以后,研究主题为20世纪的思想政治。近年致力于《胡适未刊日记》的整理工作。
  程巢父的书房名为“不降斋”,那也是他的微博名,取“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之意。他还自撰对联一副:论世不说半句假,为文耻效阿权姿。老先生年逾八旬,依然直脾气。
  书房面积不大,采光欠佳,但干净。书都整齐地放在书柜里,只有几本最近要用的,才摆在手边。大多数是文史方面的书,尤以胡适著作为最。“胡适的书,从文集、年谱、书信、日记到手稿,我都有。”前不久他又托人从台湾购买《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补编》,并且一口气入手四本—自留一本,送儿子一本,给邵建和谢泳各寄去一本。
  在学术界,程巢父以研究胡适、陈寅恪等民国思想大师著称。2004年的那本《思想时代》让很多人认识了这位致力于“纠正历史偏见”的学者。此后他埋首书房,整理《胡适未刊日记》,至今已达十多年。“什么东西一到我手里,就不愿意草率地交出,应付差事。我要把历史细节挖得很深很细。”他怕后人缺乏耐心,干脆自己做到极致。
  把晚年献给胡适
  程巢父对胡适的兴趣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毛泽东提倡读《红楼梦》,指示“要看五遍才有发言权”。《红楼梦》得以重版,红学材料也出了不少。
  彼时程巢父算“逍遥派”,时间充裕,就把新、旧红学的资料通看一遍。作为新红学开山人,胡适的考证文字当然绕不开。上面要求“批判地阅读”,他却认为“讲得很有道理”,一头扎进去。凭着颇高的领悟力和记忆力,迨“文革”曲终,程巢父已自修成红学家。
  进入20世纪80年代,有关胡适的书籍相继浮出水面。1986年耿云志出版《胡适年谱》,三年后曹伯言、季维龙也出版了《胡适年谱》。其间,易竹贤还推出大陆第一部《胡适传》。他都买了,嫌其观点偏颇,唯材料可用。
  他最看重年谱。因为年谱必须大量征引原始材料,读者总能从中读出“真性情真人格”。他后来又购入《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煌煌十卷本,一页页研读,对胡适的性情与人格了解得更为透彻。他的结论是:胡适,一位自由主义思想家、超级爱国者。
  20世纪末,大陆悄然兴起“胡适热”。胡明编《胡适精品集》、欧阳哲生编《胡适文集》、曹伯言整理《胡适日记全编》,为胡适研究奠定基础。唐德刚 《胡适杂忆》、罗尔纲《师门五年记·胡适琐记》等回忆文字,则让胡适的公众形象变得鲜活立体。用《角色与命运:晚年胡适的自由主义困境》作者杨金荣的话说:“胡适的春天又回来了!”
  程巢父是春天的推动者之一。他写了不少关于胡适的文章,探讨其理念、记叙其品行。也与人打笔仗,替胡适辩诬—作为“箭垛式人物”,生前身后,围绕胡适的争论从不鲜见。2004年,程巢父将文章结集成《思想时代》,2013年出了增订本;加上与谢泳合编的《寻找储安平》,构成他迄今全部著作。产量不高,影响却不小—学术圈内外颇有欣赏其文字与思想的。他却低调,隐身上海虹口区的老工房内。
  “细节,能告诉我们很多事”
  2005年黄克武接任台北胡适纪念馆主任,清理馆藏时,发现逐日记录的胡适活动记事本,跨度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期,暂定其名为《胡适未刊日记》。原计划由学者潘光哲整理,因其事忙,转而委托程巢父。
  据程巢父推断,这批资料出自胡适秘书王志维之手,记录其每日行程。因多属急就章,所以字迹潦草、中英文夹杂,还经常修改。更糟的是,由于用圆珠笔,数十年后油墨漫漶,给辨认平添几分难度。他拿出胡适晚年考证 《水经注》的工夫勘查胡适的晚年。简单说,就是不放过任何疑问。
  1956年9月,胡适赴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讲学,拜访者很多,未刊日记多有记载。其中有一天仅两个字:李祁。此人是谁?程巢父翻遍《民国人物大辞典》没找着。某日翻施蛰存的书,居然瞅到了这名字!原来李祁是胡适好友朱经农的外甥。此后他在《晨报·副刊》找到两篇李祁作品,又从《徐志摩全集》中觅到两人的通信。但具体经历,仍然模糊。
  “最近两个月线索扩大了。”有人寄来李祁的诗词集和作品集,其自序解决了关键性疑难。“他1902年生,留学英国,回国后教授英国文学,1949年在台大教了一年书,去了美国。”20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李祁就读于北大,听过胡适讲中国哲学史。
  为追索只在材料中一闪而过的人耗费十年光阴,值得吗?老先生认真地说:“不起眼的细节,能告诉我们很多事”。
  他确实是个对细节十分敏感的人,从小如此。1943年冬,叔父带程巢父自沙市去武汉。他十岁,竟从交通工具上看出些端倪—他们坐的是“木炭车”。所谓木炭车,是在车厢里放只大铁罐,往里添木炭燃烧,为汽车提供动力。这种车票价便宜,但旅途绝谈不上愉快。车开开停停,遇河还要向村民借木板。他隐隐感到,叔父似乎囊中羞涩。
  程巢父后来才知道,1938年10月武汉沦陷,半年后,日本宪兵检查书信,怀疑他的叔父和姑父暗通新四军,将其逮捕。“关了几个月,用刑,用重刑。”人活着回来了,可家产尽墨—日本宪兵队抄家时带了帮汉奸,他们撬开保险柜,将两万多块银洋一扫而光。
  年少从军记
  叔父之所以接程巢父去武汉,也与日本人有关。程家定居湖北沙市(今荆州市沙市区),程父经商。1942年他到长江南边与人合伙做生意,被日本人杀害。“可能是父亲得罪了地头蛇吧。”多年后程巢父推测。他家与任何政治势力均无瓜葛,只想本分谋生。
  顶梁柱的倒塌使程家陷入困顿。冬天,孩子们衣着单薄,脚无棉鞋,“冻得生疼”。从武汉赶来善后的叔父见状将程巢父带走,交给姑父抚养。长辈待程巢父都很好,认为他是家族中唯一“读得出”的男孩子,悉心栽培。稍长,他被送回沙市母亲那儿,入读晴川中学(今沙市第二中学)。那是所私立学校,师资水平颇高。程巢父至今能背诵《桃花源记》:“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他痴迷古典文化,硬是从紧巴巴的口袋中匀出钱,入手《四部丛刊·第三编》《二十四史(中华版)》《全唐诗》《全宋词》等大部头。   1949年7月15日解放军占领沙市,气氛激荡。晴川中学的几个年轻教师积极参军,换了身神气的军装。“我一看,也跟着去了。”当年7月22日,16岁的程巢父参加第13兵团“南下工作团”,随部队进驻湖南慈利县—那正是贺龙“两把菜刀起义”的地方。
  入冬,程巢父冻病了,因缺医少药获准回老家休养。所幸年纪小,抵抗力强,一年后痊愈。不久抗美援朝启动,他又报了名。这一次没下部队,而是赴南京军事学院教导团学习。毕业后分配到第64军,驻防辽宁。1955年苏军撤出旅顺时,去接防的正是他们。三年后他复员,被安排在沙市文教局。1960年入沙市京剧团,担任行政工作。“京剧团的党委书记是个知识分子,欣赏我的才,欢喜用我。”然而后患无穷。“文革”爆发,党委书记被揪出,程巢父跟着被打成了“现行反革命分子”。
  狂飙突进的批评家
  程巢父自称“醒悟得很早”,“我跑到剧团经理室,关起门看报,了解形势。”1966年秋文艺界开始大串联,他穿上军大衣、背个军挎包启程了。
  那时坐火车不要钱,车站人山人海,他身手矫捷地爬进车窗,坐到北京。先去了中央文革接待站,要求平反。“他们哪晓得地方上复杂的情况,开了个介绍信,说某某同志,如何如何。无关痛痒的。”半年后程巢父回沙市,向造反派晃了晃这封无关痛痒的信,把他们震住了。“我用了点策略,”程巢父笑称,“只让他们看了信封,没给看内容。”
  在北京,他目睹红卫兵游斗时传祥,老干部挨整的场面更没少见。回来后他做起了“逍遥派”,外面鸡飞狗跳,他冷眼旁观,用一句武汉俗语概括就是:黄鹤楼上看翻船。一直看到“文革”结束。其间他独自读书、思索,已练就与众不同的眼光和角度。是时候出手了。从哪儿切入呢?他决定通过文艺批评。
  1979年,杭州大学中文系研究生徐明旭写了中篇小说《调动》,讲述了下放贵州的知青想调回上海的曲折历程。小说发表后引来批判,程巢父写了篇1.1万字的长文力挺徐明旭。此后他又介入朦胧诗论争。1981年,文艺批评家孙绍振发表《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肯定朦胧诗,旋遭围攻。程巢父见状撰写长文(达2.6万字),力挺孙绍振。
  “我当年有一种‘狂飙突进’的气势,特别犀利。”副作用是,很多重要文章因“气候不对”发不出来。他成了朦胧诗论争的缺席者。这令人遗憾,但也没浇灭他的斗志。尽管坐在我面前的这位老先生,身材精瘦、语速缓慢,没露出丝毫火气。
  改革开放后程巢父仍挂靠沙市京剧团,不坐班,每年交个剧本,相当自由。2000年儿子季蒙到复旦大学读博士后,他跟来上海。起初住复旦第六宿舍,前些年在虹口区买了间小房子,算正式定居。自此,他深居简出,读书、写字、刷微博。
  [对话程巢父]
  胡适对社会活动没兴趣,尤其不想做官
  记者:你最近在书房写什么书?
  程巢父:整理《胡适未刊日记》,还没有交稿,快要十年了。原因是我挖得很细,另一个,对时政关注得太多,关心弱势群体,安不下心去。
  记者:现在整理到什么程度了?
  程巢父:要交稿也可以,但还是在继续挖。为什么呢?我交了以后,将来任何人没有我这个心思,去花这么多的时间和精力,那以后就没人挖了。预计明年上半年能交。
  记者:胡适晚年被批评,比如太爱社交,耽误了学术工作。你怎么看?
  程巢父:那是不了解胡适。1958年他当了“中研院”院长,这个人一辈子很负责、很认真,每天忙工作,还要接待来拜访的人。他认为人家大老远从市内到郊区,不接待,不近人情。晚上还要看书、做笔记。一个70岁的老人,把这些事情料理完了,哪还有精力写思想史呢?
  记者:这就涉及另一个话题——他为什么要回台湾定居?
  程巢父:他给赵元任写的信里头说,“我的这点积蓄,在美国生活,只够三年花销”。回台北呢,他打算住在“中研院”史语所附近,利用他们的资料,好安心完成他的思想史。
  记者:所以他回来是为了写思想史?
  程巢父:他根本就不热衷于政治社会活动,尤其不想做官。他的兴趣全在学术。但是台湾哪里容得他安静呢?蒋介石任命他为“中研院”的院长,他责任心又强,就忙了。
  记者:你的书房有多少书、哪些门类?有什么书是想收藏而没得到的?
  程巢父:我的书房有两个,上海一个,沙市一个,还有部分藏书放我儿子那儿。总册数没统计过,不下万册吧。古典文学、历史学、经济学、哲学、法学,文史哲都有,就像前人所说的:“于书无所不窥。”想收藏的是商务印书馆的《四部丛刊》,我只有第三编。一编、二编,上世纪90年代初要6000元,我迟了一点,没有了。
  记者:关于书房,有什么特别的记忆?
  程巢父:其实大半辈子是没有书房的,因为空间很小,哪有书房?直到80年代,用900斤粮票换了10个书架,竹子的。怎么会有这么多粮票呢?当时平价米八九分一斤,用粮票;高价米三毛到三毛五,用现金。我欢喜吃粳稻米,就买高价的,积了很多粮票。
其他文献
太极擒拿术是运用太极拳的缠丝劲,走圆弧等法,拿住对方的关节与劲路,使对方受制而不能发挥所长,只能束手被擒的一种有效的技法。它主张避实就虚,以柔克刚,后发制人。   擒拿手腕法   甲(白衣者)右手腕被乙(黑衣者)抓握住时(右搭右,左搭左),甲乙双方都是右弓步,甲重心稍向后(图1)。   此时甲用左手按住乙手背,甲手腕与手心合住劲,不让乙右手抽回,乙左手前去看护。此时双
期刊
作为一个名字初显的『艺二代』,蔡文悠非常清楚,自己仍然仰赖着父亲蔡国强的成就与名声,她所做过的一切都难以摆脱父亲的影响。  蔡文悠 艺术家蔡国强之女,生于东京长于纽约。自小随父母游遍世界各大美术馆及博物馆,却从未想过做艺术。在成长岁月,她只是无所事事地待在美术馆,以免打扰正在工作的大人。为打发时间,她也帮着父亲布展,后来发挥特长,拍摄父亲的各种布展工作成了常规。因为对于到处旅行、勘察场地感到无聊,
期刊
9月3日,我们刚迎来世界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庆的阅兵,在这里我和大家一起检阅、描绘一下,这三十多年来的民企的商业故事。大约有五个方阵。  1 第一个方阵是民企创业大约20年以上的企业。这些企业大多是垂垂老矣、快要翻篇的企业,也是最有故事的企业。20年以上的民营企业大部分都是“家破人未亡”,“妻离子不散”,“苦大没有仇”。这中间,很多牺牲的“仁人志士”和企业成为了“两院院士”:一进法院,二进医院。他
期刊
“经历了一系列的苦,心已经侧向一边了。狂傲,离我很远了。 ”这个曾经颇有前途的前外交官,如今的诗人、翻译家,无意狂傲,亦不愿挨近狂傲之徒。他微笑着应对周遭千变的世事和万变的人心。  “素云撤丛山,渐融天宇中。风雨一场空,灾祸又人间”。一位江南少年站在简陋的自家门前,望着前面的山峦(其实是丘陵矮山),写下了一首题为《雨后》的古体诗。少年人生第一首诗写完后,又忙下一首诗去了。  “从这首诗中我可以读出
期刊
对于茅台和梅德斯通这两个小镇来说,源自特有的气候、土壤、水源和工艺所酿制出的独特口感,是他们手中的“王牌”。正如茅台酒醇正浓厚的口感,只能出在茅台镇赤水河畔,而在别处无法复制。  我原以为,尽管同是以酿酒而闻名的小镇,在中国会与英国有着许多的不同。作为一个在酒乡长大的英国人,我踏上了茅台镇的土地,然而在这里,我却意外的感受到了家乡的气息,仿佛自己又回到了童年的时光。  见证岁月的变迁  同样是坐落
期刊
一九八五年某一天  我们一位老师的孩子  从六楼的电梯间  一脚踏空  直摔到  地下机房  他的喊声  把远处教室里的我们  吓得面无人色  自此  这代人  坐电梯  总是冲在最前面  在门打开时  先看电梯在不在
期刊
时间:7月9日 - 8月22日  地点:北京,佩斯北京  包豪斯留给中国最大的遗产,就是798。早年那些巨大的厂房如今是北京最著名的旅游目的地之一,也是中国当代艺术最重要的无声见证人。走入那几个尚未被改造的包豪斯风格的厂房,例如佩斯北京,你会不由自主地受惊,仿佛突然“踏空”—那空荡荡的四壁和彼此远拒的立柱,更不要说如波浪般倾倒的扇形天花板,都会让你意识到自身的渺小。  那些空间的原意并不是为了艺术
期刊
“我要跟自己玩了,上山,再也不和那些人站在一起。”  在厌倦了山下复杂的圈子后,十五岁学禅的一了毅然上了嵩山,吹牛讲课,品茶喝酒,写字画画,过着地道过瘾的自在生活。  一了 原名朱明,艺术家,禅者,嵩山十方精舍主持。曾于东京、首尔、北京等地举办个人作品展,并多次应邀参加美国、德国、意大利、日本、韩国等国举办的当代艺术展。他书法与绘画双修,试图在禅宗与自然中,找到厚味十足的现代艺术。  “我完全相信
期刊
这个夏末,刚好十八岁的我,带着对沙漠的畏惧和好奇,背起行囊,走进了平安VIP俱乐部组织的“沙漠成人礼”活动。从小就生活在城市里的我,对沙漠的一切都十分陌生,使我更加向往这即将到来的沙漠之旅了。  当我们坐越野车进入腾格里沙漠,迎来了沙漠里罕见的大雨,在雨中我们仍然完成绕湖徒步,然后惊喜地看到了雨过天晴的彩虹。当天夜里,我们露营沙漠,这是我前所未有的体验!徒步结束后,会务组安排我们进帐篷避雨休息,他
期刊
《小城之春》  时间:10月20日 –10月21日  地点:上海,上戏剧院  最近很多人都在聊侯孝贤导演的电影《刺客聂隐娘》,说这是一部具有诗意的电影,只是现在很多习惯快节奏欣赏电影的人,不太能接受这种细致、有意境的电影了。而中国电影一百多年来,最为重要的电影之一,由被人称为“诗人导演”的费穆先生于1948年拍摄的《小城之春》便是诗意电影的代表之作。电影在上映的时候,引起了很大的争议。  同是诗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