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桥上面人来车往,大桥下面歌声依旧

来源 :风流一代·青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le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脚踏在生活里面,一脚踩在生活外面


  全场灯灭,一轮“红日”挂在舞台上,几个男人背着手开口唱:“黄河的水不停地流,流过了家,流过了兰州……”《乐队的夏天》第二季第三期比赛最后一场,《黄河谣》一响起,躁动的空气瞬间停止,全场陷入久久的沉静。
  这首《黄河谣》没有伴奏,野孩子乐队主唱张佺一头银发被吹得朝两边散开,有种世外高人的气息,他开口就是裂帛般的腔调,一字一句砸在听众心上。合唱的声音悠远浑厚,饱含岁月的故事,他们唱哭了周迅,也唱上了热搜。
  假如中国民谣是一棵大树,它的一条根一定在西北,而野孩子乐队就是西北民谣的魂。这支乐队浸润着黄河上游的水,写歌是为了唱给天、唱给地听,也唱给兰州和黄河边上的姑娘听。他们的歌声像西北那片热土,苍凉、内敛、持重。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为什么听野孩子乐队的歌会哭?”有人在下面回复:“因为我们也是野孩子啊!”
  野孩子乐队创立距今已25年,最初由张佺和索文俊在杭州组建。随后不久两人回到故乡兰州,沿着黄河采风,深挖西北民间音乐。例如信天游(一种陕北的民歌形式)、花儿(一种在甘肃、青海和宁夏非常流行的民歌),还有秦腔(陕西的地方戏曲),都成为他们音乐语言的组成部分。
  后来,两人又带着民谣来到北京,扩增乐队人员,开酒吧并演出,在这里结识了大量的音乐人。2003年因经济问题,酒吧被迫转让,野孩子乐队暂时解散。2004年索文俊因病去世。
  几番风雨变故,让野孩子乐队的很多歌曲添上了“悲”的底色。主唱张佺一个人背着冬不拉,从兰州出发去西藏,再从西藏到云南。他在路上写了一首《远行》,他说:“北风抽打在身体和心上,远行吧远行。”在《眼望着北方》里,他们唱“我走过了生活,我没听见歌唱”;在歌曲《生活在地下》中,他们呐喊“生活为什么是一首最难唱的歌,爱过的人他不能说出来”;他们怀念索文俊,创作了《石头房子》,歌词中写道:“山岗的旧石板上长满了杂草,空荡荡的石头房子里坐着一个青年,他自己唱歌,自己走路……”
  野孩子乐队的歌接近大地和勤劳质朴的人民,这些人的经历极易走进听众的内心。但在我看来,“悲”是这支乐队的底色,但绝不是唯一。2011年在圈内好友的支持下,野孩子乐队重组,现由张佺、郭龙、马雪松、王国旭、武锐组成,集体定居在大理。离家半生,乐队成员始终保留少年心性,同时兼具沉默、坚毅、慈悲。他们种田、喝酒,偶尔出来看看世界的变化,主唱张佺说:“我们还在寻找、了解生活,但我知道我们会活着,写歌、唱歌。”
  回归后的野孩子乐队,音乐也越发多元,包容性更广。明快而富有民间色彩的节奏和独具风格的演唱,对现代音乐和民间传统音乐的有机结合,他们的音乐既不是对传统民间音乐的简单模仿,也不是生硬地改编传统民间音乐,他们的作品记录着中国民间音乐的历史。

大桥上面人来车往,大桥下面歌声依旧


  《大桥下面》是野孩子乐队第一张正式的录音室专辑,也是乐队重组并演变为五人编制后,对这个阶段音乐生活和状态的一个记录。主唱张佺说:“每个人都需要对一段时间的生活进行一次整理,才能从容地迈向下一段路程。作为一个乐队,我们自始至终都是这样。”
  专辑共有10首作品,全部以吟唱的民歌曲调来构建音乐人的心灵家园。例如流传于南北朝时期的黄河以北的《敕勒川》以冬不拉开篇铺陈,曲调改编自一首图瓦民歌,图瓦人的祖先正是敕勒人和鲜卑人……野孩子乐队以精致音质再次还原质朴的地域之声,让民谣像民歌一样,流过世间简单、干净的耳朵。
  初听这张专辑,我觉得野孩子乐队的音乐是睿智的、生动的。歌曲《赶路的人》没有词,曲子却如行云流水,画面感极强。音乐一响起,你似乎就能看见有人在匆忙赶路。有词的歌曲,写得又很像诗,或朴素安宁或充满智慧,耐人寻味。在《旭日旅店》中,他们反复吟唱“旭日河边的旭日旅店,有人悲伤得如痴如醉”,悲伤是苦的,但悲伤得如痴如醉,就颇有诗歌的意境了,正如音乐人张玮玮所说:“野孩子乐队在用音乐带诗歌回家。”
  专辑里面还有一首歌叫《鲜花只为自己开》,以轻快的哈萨克曲调作为铺垫,两段主歌的歌词相互对应。第一段先抛出问题:“泪水从来不是为悲伤来,鲜花不为人看而开,故乡不只是你出生的地方,少年不懂醉酒的滋味。”但到了第二段,乐队则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充满智慧的解答:“泪水应该是为了喜悦来,鲜花是为了自己开,去到那远方才是你的故乡,回味无味才是美味。”
  类似这样的表达,在这张专辑里比比皆是。比如《尘世奴隶》,“我们都是尘世的奴隶,我们只要粮食和爱情”;比如《你的快乐》,“他们歌唱你快乐,他们哭泣你快乐,他们革命你快乐,他们说谎你快乐”……这张专辑里丝毫没有“苦”,反而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向往和思考。
  重唱以及和声始终是“野孩子”作品的主要亮点,他们的和声洪亮、细腻,声情并茂,极易打动人。其中最触动我心弦的,是他们和声清唱的《黄河谣》,每一声都唱进了心底。这颗坚定不变的初心,让他们的音乐在历经岁月洗礼之后,依然传递着迷人的魅力。
  专辑同名曲《大桥下面》创作于1999年,2002年冬天曾录制过一张专辑,其中就有这首歌曲,但那张专辑后来由于各种问题被搁浅,留下了八首未完成的分軌文件,成了乐队成员心里的遗憾。如今,云南的太阳照在“大桥下面”,这首老乐曲终于出现在这张新专辑里,寓意着他们还是那群欢快唱歌的“野孩子”。
  在我看来,野孩子的核心在于“野”,野生的“野”。野孩子的音乐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了他们本真的样子——野生的、天真的、不被驯化的。透过音乐,你能感受到他们身上最原始的质朴。他们把自然和艺术融为一体。他们的音乐属于生活,属于土地。
其他文献
教育部、中组部、中宣部等八部门2020年9月24日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的若干意见》(下简称《意见》),提出保障学校三个方面的自主权,同时强调,各地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科学的教育质量观,不得以中、高考成绩或升学率片面评价学校、校长和教师,坚决克服“唯升学”“唯分数”的倾向。  教育部等八部门出台这份《意见》,是为了激发中小学的办学活力,增强学校办学的内生动力。而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
期刊
因为参加今年的《脱口秀大会》第三季,北大毕业生李雪琴红遍网络。除了接受采访,她的名字出现在“电竞全明星战队”“超级红人节”“V影响力峰会”“明星直播间”等各大活动当中。此外,她还上了《央视新闻》和《时尚芭莎》,接了品牌代言和直播“带货”……总之,李雪琴真的红了,而且是很红很红的那种。  网友们为什么喜欢李雪琴?不少人表示,李雪琴“不走寻常路”。的确,她本科读的是北京大学,研究生读的是纽约大学,是当
期刊
党的十九大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国家战略,提到党和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来。而艺术和设计作为一门与人类生活紧密相关的学科,成为激活乡村的一种有效形式和手段。  用艺术唤醒乡村,重塑乡村;将时代风尚融进乡村,再造乡村——事实上,艺术乡建已经走在路上。2020年9月,江苏省首届“青绘乡村”青年文化创意设计大赛正式启动,将高淳漆桥古村落、江阴泾东村、苏州永乐村等大运河江苏段主河道及重要支线沿线的13个村作
期刊
第一天长云蔽日,舞者登台,阳光忽然从云缝中射下,在舞台上投出婀娜的人影;第二天疾风劲吹,舞者裙摆鼓荡,猎猎飞扬;第三天晴空万里,远山重现,稻浪起伏。  这是云门舞集在台湾池上村连续表演三天《松烟》时的场景。这三天里,池上村村民集体放假,专门欣赏云门舞集的演出。游客们要在第一天的“乡亲场”之后,才可以入场。  台湾台东县池上村在十几年前,也曾面临乡村的普遍困境。它地处台东偏远山区,鲜少观光客涉足;土
期刊
乡村再造是个世界性问题  1979年,平松守彦在日本的造村运动中提出了“一村一品”计划,即通过本地特色的传统工艺、文化艺术等进行景观改造,突出每个村落的特质与差异,在保留原有文化精髓的基础上融入现代文化元素,实现村庄再造。  韩国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开始开展“新村运动”,主要内容包括建设公路、桥梁、房屋等在内的基础设施,通过成立研修院等方式培养乡村人才,指定乡村产业发展规划、发展特色产业等等,同
期刊
接触女书  胡欣1988年3月出生于湖南省江永县上江圩镇浦尾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从小在奶奶的陪伴下长大。奶奶没有多少文化,但有唱歌的习惯,经常和邻家的妇女们聚在一起,一边做女红,一边唱:“想当新娘莫装愁,彩云要飘水要流;云飘走了花容貌,水流才有鸳鸯游……”在奶奶的歌声中,渐渐长大的胡欣知道了奶奶唱的歌是女书歌。  关于女书的起源,奶奶给胡欣讲了一个唯美的故事:传说,王母娘娘的幺女迷恋上了浦尾村的
期刊
深秋一个美好的中午,晴空万里无云。詹纳驾车去机场送一个客户,想到回去要一个多小时的路程,她就在机场喝杯咖啡休息一下再出发。  咖啡厅里人并不多,詹纳找了个可以俯瞰停机坪的靠窗位置,放松地坐下来。闭目养神一阵子之后,詹纳拿起杯子喝了一大口。  “那个人是在看我吗?还是在看停机坪上的飞机?”詹纳注意到离她两三排桌子的后边,有个戴眼镜的人朝她看。由于眼镜片有点儿反光,她也无法确认对方目光的焦点。对方的剪
期刊
吴秋乔,出生于1994年的长沙妹子,工作之余,她只想与自家的猫多相处一会儿。身为“猫奴”,又正好喜爱汉服的她,自然而然地诞生出了做“猫咪汉服”的想法。于是她下定决心,辞职去追求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情。她做出了一件件精致的汉服,把它们穿在“喵星人”身上。如今这家店的宠物汉服已经小有名气,产品还卖到了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把爱好变成工作,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2016年,吴秋乔大学毕业后先后去了
期刊
李白的诗,看起来流畅易懂,才气飞扬,以至于很多人觉得他全靠天赋灵感。其实,李白也大量用典故,旁征博引,知识面特别广。他的写作,靠的也是博览群书。  拿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六)举个例子,鲍照在诗里写了“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后世的李白在《行路难》三首(其一)里直接化用为“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鲍照说“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李白的《将进酒》就写了“古来圣贤皆寂寞,
期刊
民间曾有这样的说法,“少不读水浒,老不讀三国”,之所以有这样的“忠告”,说到底,是担心年轻人血气方刚,读了《水浒传》后,缺乏理性,模仿效法,小则聚众斗殴,大则犯上作乱。显然,这种论调是站不住脚的,人们在阅读中往往寻找的是一种代偿与平衡,与庞大的阅读基数比起来,所谓的“效仿者”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更为关键的问题是,当某一个人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想到“少不读水浒”这个“命题”时,只能说明他对《水浒传》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