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莫里森小说中的恋母情结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c2sq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托尼·莫里森的小说把人物置于悲情困境下叙说他们的心理冲突。本文试从社会和心理分析视角,分析论述作家文本中男性人物有着非俄狄浦斯式的恋母情结,而他们对母爱的依恋是他们寻找黑人民族精神家园的体现。
  关键词:恋母情结身份认同寻根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
  
  恋母情结又名俄狄浦斯情结,其名称源自古希腊神话传说:俄狄浦斯年幼时被送出宫外,离开母亲,长大后他杀了作为君王的父亲而娶了自己的母亲。尽管俄狄浦斯不知情,但根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是俄狄浦斯潜意识中的恋母情结指引着他。弗洛伊德的恋母情结是指男孩在幼时对母亲产生一种特殊的柔情,视母亲为自己的所有物,并把父亲当做自己的潜意识中的敌人。弗洛伊德认为俄狄浦斯弑父娶母的行为正是他童年期愿望的达成,是男孩具有的恋母情结,所以叫俄狄浦斯情结。精神分析法认为男孩把母亲当做最早的爱恋对象是完全正常的,但如始终固着在这样情感上或者缺失这样的情感,他就无法在合适的时期把这种情感从母亲身上分离出去,同时母亲对男孩的刺激和偏爱,也会使男孩形成精神上与感情上的分裂与扭曲。弗洛伊德把他的精神分析法运用到了文学作品中,使文学作品的赏析有了心理分析的视角,使文学作品及文学批评真正去探索人性和人的自身,剖析人的内心世界和潜意识,强调表现人的主观心灵世界。特别是他的俄狄浦斯情结在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在文学批评家眼中,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等,都是恋母情结的代表文本。
  托尼·莫里森作为黑人女作家,从小熟读《圣经》和希腊神话,她熟稔希腊故事和表现形式。她的小说中时时可见希腊神话的原型和叙事模式。莫里森的小说主要凸显了文化冲突背景下美国黑人的心灵困境,探讨了族裔语境下黑人的身份认同问题。佩科拉在白人文化价值观冲击下心灵的崩溃;塞丝的杀女和伊娃的弑子行为都是黑人在极度生存困境中母爱的扭曲。黑人家园的失落、身份的缺失,他们精神家园的破碎和人性的异化成了作家写作的宽广领域。莫里森作品多以女性问题为主,但她不是激进的女权主义者,不是要单纯唱一首黑人女性的哀歌。她让黑人男性缺席只是为了凸显黑人生存的困境,展示隐藏在女性背后的黑人男性在两种文化夹缝中的心灵备受煎熬和扭曲。作为一位非裔黑人女性作家,莫里森通过各种变形形式来表现黑人被压抑了的欲望和希望。建立在国内外研究成果上,本文笔者认为,莫里森小说里的男性人物具有非俄狄浦斯式的恋母情结。
  一
  李子是莫里森同名小说《秀拉》中的人物。和俄狄浦斯不同,李子从小生活中母亲伊娃的身边,并受到伊娃精心的照顾。有一次他便秘差点死去,伊娃用家里仅存的腊猪油掏通了他的肛门,救活了他。伊娃在家中唯一的儿子呵护有加并给予了极大的希望。战争爆发后,李子应征入伍,他并没有在战争中成长起来,相反,他的精神受到了极大的创伤,回家后只会甜甜地笑。李子很小时,父亲离家后就再也没有回来,因为生活在母亲婴儿般的宠爱中,失去父爱的李子在童年时所要寻找的保护的对象就只有母亲了。父亲离去的刺激更添加了李子对母亲的依赖。而战争的血腥使李子更加恐惧。回乡后他要么沉默要么吸食毒品来克服自己的恐惧。他时时盼望着能回到母亲的子宫里去。李子回归母亲子宫的欲望是无意识的,但伊娃却清楚那种欲望并默许了那种欲望。“我躺在那儿,闭上眼睛,看见他微笑着爬上楼,我屏住呼吸,听任他爬上床,爬上我的大腿”。莫里森带有色情的描写暗指李子对母亲的依赖和伊娃的无奈。面对无法像个真正的男人那样活着的李子,伊娃宁愿他回到子宫从而获得重生。伊娃采用了烧死李子的极端方式,而李子也愿意用这种方式回到母亲的子宫,当汽油泼在他身上时,他感觉到一种洗礼、一种祝福。就好像希腊神话中的酒神,希望第二次出生,好再回到母亲的怀抱。但很明显,莫里森并不是对希腊神话模式的原样移用:不像俄狄浦斯是潜意识导致杀父娶母,李子对母亲的依恋是自我愿望的体现;他不只是想回到母亲的怀抱,母亲的怀抱已经不足以给予安全感,在封闭的子宫里他才觉得温暖而安宁。
  二
  弗洛伊德认为,文学作品就是不同形式变形的俄狄浦斯情结的再现。埃贾克斯是莫式小说中另一个具有恋母情结的男性。埃克贾斯不是底层的居民。他来到小镇后受到很多妇女的青睐。但是他对捉摸不定和对建立起恒久行为规范漠然的秀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怀着这种好奇心,他拿瓶牛奶拜访秀拉,他猜想秀拉也许是除母亲外他今生认识的唯一一个无意挟制他的人。秀拉让他想起自己的母亲:一个拥有巫术般的女人。她知道天气、生活、梦想、疾病和死亡。长期享受着被母爱娇宠的快乐和给予的满足,使埃贾克斯认为母亲独立、美丽且有主见。同样有着“巫术”的秀拉让埃贾克斯感觉到母亲的影子。所以他虽然喜欢秀拉,但从不娇宠她,保护她,他只是静静地听她说话,就像听命于自己的母亲。因为他认为秀拉和他母亲一样坚强又聪明。甚至在性事上他也喜欢秀拉主动驾驭他。当他感觉秀拉对他保持着兴致和热情时,他离开了秀拉。他的逃离,于秀拉是失去连名字都不清楚的恋人,于埃贾克斯则是需要继续去寻找母亲一样的女子。埃贾克斯固着对母亲的情感而无法摆脱母亲的影响,他总是依照母亲的样子去寻找自己的心灵安慰和习惯于母亲处理事情的方式去对待性爱关系,他的这种“性错位”说明他的心理成长停滞在与母亲生活的某一阶段。他在选择女性对象时有意识以母亲的标准来衡量其他女性。
  三
  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中第一次提出俄狄浦斯情结这个概念。他认为如果一个儿童不能平稳地度过他的心理期,他在心理上就会产生恋母或恋父情结,而这种情结会影响他的成年生活。俄狄浦斯从小失去母亲,他潜意识中对母亲的渴望是他后来悲剧的根源。所以恋母情结又表现为从小缺少母爱而对母爱的渴望和依恋,导致他在成人后无法正常和其他女性有着正常的关系。笔者认为莫里森在小说《爵士乐》中对乔的刻画是对俄狄浦斯原型的移用和改写。
  乔生下来就被母亲丢下,更不知父亲是谁。乔盼望着能见到母亲。当南方黑人纷纷去北方城市赚钱时,乔迟迟不肯离开故乡,目的就是要找到自己的母亲,但最终无果。乔虽然最后和妻子维奥莉特来到北方城市,但他一直对母亲怀着深深的思恋,并一直渴望找到自己的母亲。“在这样的光线下,膝盖从裤洞口露了出来也看不见。如果她当真觉得把手从花丛里伸出来,一劳永逸地证实她确实是他的母亲,……会使他成为整个弗吉尼亚最幸福的男孩。”只要母亲出现,即使不认他,乔也幸福了。由于得不到正常的母亲,乔的内心充满了空虚感,心灵受到极大创伤,这极大了影响了乔的生活,特别是与其他女性的关系。
  乔和妻子相互之间很少交流,彼此不知道对方的内心,不了解对方。原因固然是他们整天忙于生计,但在妻子看来,对丈夫而言,她从一开始就是别人的替身。而这“别人”正是乔的母亲。由于乔把自己的感情全部放在对母亲的思恋上,他无法正常和妻子沟通,他们夫妻几乎不说话。生活的压力、对母亲的痴恋使乔爱上十八岁的多卡丝。他把所有的心事讲给她听,向多卡丝宣泄了他多年对母亲的寻求。“他认识多卡丝后,才填补了精神上和心灵上的空虚,生平第一次感到充实。多卡丝对乔来说,不仅仅是年轻漂亮的情人,而是某种象征。在多卡丝身上,他找到失去的母爱。他跟她在一起时,浮现在眼前的是母亲的身影”。所以乔去和多卡丝约会时,他分不清是去找母亲还是多卡丝。他的脑海中总是浮现寻母的情景。对母亲的思恋让乔甚至到了心智失常的地步。乔长期以来对母亲的苦苦追寻已经烙在他脑海中挥之不去:“他转过身仔细查看他刚离去的地方。任何风吹草动、树叶摇曳都像是她。”而多卡丝成了母亲的化身。所以当多卡丝移情别恋时,乔当然无法忍受自己心灵深处的母亲“再次”被人夺走,他枪杀了多卡丝。在他的潜意识中他以为只有这样,在现实中从未来到他身边的母亲就可以长留在他心里。俄狄浦斯在潜意识的指引下杀死自己的亲生父亲—那个与他争抢母亲的男人,并且娶了自己的母亲,俄狄浦斯潜意识对母爱的渴望通过这种乱伦的方式得到实现。而对乔而言,他自小就没见过父亲,他报复的情感也无处宣泄;他只有杀死他自己当做母亲来爱的多卡丝。而对于多卡丝而言,她同样有着俄狄浦斯情结中的恋父情结。多卡丝从小父母惨死,她和乔一样心灵空虚,她需要像父亲般的乔来填补心灵上的空虚感。无论乔,还是多卡丝,他们由于幼时父母爱的缺失,心灵上受到巨大创伤,成人后他们无法正常地去接纳异性,不知道如何去与异性相处,更谈不上去正常地爱对方。所以乔父亲般的爱只能满足多卡丝心灵上的空虚,却不能真正替代异性的爱。多卡丝移情别恋并不是说她对乔没了爱,所以被乔枪击后,她选择不报警、不救治。临死前,她告诉乔她对他的理解和爱。莫里森对希腊神话等典故的熟稔使她总能灵活自如地运用典故及模式并赋予它们新的象征意义。在刻画乔这个人物时,莫里森并没有把他完全塑造成另一个俄狄浦斯式的悲剧人物,而是把他变形置换为一个决心要摆脱心灵的创伤、和妻子维奥莉特重修于好的黑人男性。他用宽容和爱来抚慰缺失母爱。“我爱的只有你,把我的一切只交给你,再没有别的人……跟你说话,听你回答,这是我乐趣所在。”最终,乔克服了自己的恋母情结,过上正常人的生活。“跟你说话,听你回答”就成了莫里森对黑人间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思考。
  四
  母亲是生命孕育的载体,这赋予了母亲各种象征的含义,从而形成文学写作和批评的原型。母爱的母题以各种形式出现在文学作品中。不管她表达的是积极的象征还是负面的意义,母亲的文学象征内涵总是会衍生出源泉、重生、超越等⑾对母亲的思恋,寻找母亲也就成了寻找源泉、寻找家园的象征。在莫里森小说中,一方面,人物大多缺失母爱或父爱甚至双亲的爱。很多人物幼时甚至出生后就没了母亲的关爱;另一方面,即使和母亲或父亲在一起生活,母爱或父爱也被扭曲和异化。他们对母爱的极度依恋和渴望已经成了一种病态的、扭曲的爱恋,这种扭曲的心理使得他们无法拥有正常的社会人际关系。莫里森倾注毕生精力所要表现并不仅仅是一个或几个黑人的心理冲突,不是一个或几个黑人的恋母情结,而是通过他们对母亲的寻找,对母爱的渴望和向往来表现黑人对家园的寻找、对黑人民族根的寻找、对黑人灵魂归属感的寻找。
  经历了三百多年血泪的奴隶制压迫,生活在美国的非洲裔黑人没有了有形的枷锁,但种族歧视和主流文化的浸淫等无形的枷锁成了他们头顶挥之不去的阴影。本民族传统、文化及价值观的失落使他们产生了严重的社会认同感和自我身份的困惑。“人们需要一种意义解释以平息在异质社会文化环境下所产生的心理冲突。在处理认同危机时,对人们来说重要的是血缘、信仰、忠诚、和家庭。”莫里森小说中男性对母亲的依恋则是寻找相似血统的体现。母爱的扭曲和缺失成了黑人失去精神家园的根本表象。把这种恋母情结放在美国社会文化背景下,黑人男性所要寻找的母亲则是黑人民族之根。回到母亲的子宫,寻找母亲是他们渴望在白人文化主导下,寻找自己本民族的归属感的体现。
  
   参考文献:
   [1]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引论》,商务出版社,1996年版。
   [2] Barbara H Rigney,The Voice of Toni Morrison.Ohio State Universty Press,1991.
   [3] 托尼·莫里森,胡允桓译:《秀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4] 王守仁、吴新云:《性别种族文化——托尼·莫里森的小说创造》,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 朱刚:《二十世纪西方文艺批评理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6] Toni Morrison.Jazz.New York:Plume,1992.
   [7] 哈拉尔·德米勒:《文明的共存》,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作者简介:冯英,女,1967—,湖北咸宁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工作单位:咸宁学院外国语学院。
其他文献
尤金.奥尼尔是美国最富盛名的表现主义剧作家,其作品专注于揭示现实社会的黑暗以及身处困境中的人们的心理纠结。本文所介绍的《安娜.克里斯蒂》便是其着力于揭示命运的神秘
我和老妻每天早晨醒来后不立即起床,用10分钟左右时间,在床上一起做“床上保健操”。这不仅达到祛病益寿的目的,而且还促进夫妻之间的感情。做法是: My wife and I wake up
说出来可能难以置信全球污染最严重的场所在哪里?——就是居室!谁都知道,郊外山林间小河边的新鲜空气令人心旷神怡、可以养生长寿,可是谁的绝大部分时光不是在室内度过:封闭
每一对恋人都坚信自己就是无数童话中拥有 Happy Ending 的王子与公主。带着一分欣喜、一分期待,我们沐浴在阳光、空气中,体味着盛夏独有的浪漫气息,编织着属于自己的爱情嘉
欧·亨利和欧内斯特·海明威作为世界著名的小说家,他们的作品都有着经久不衰的魅力,对美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欧·亨利的小说被看成美国生活的一部幽默百科
《等待戈多》是爱尔兰剧作家塞谬尔.贝克特的代表作,也是第一部成功演出的荒诞派戏剧。作者为我们描述的正是这样一个有别于传统戏剧的艺术世界,没有情节、没有冲突、没有人
《印度之行》是英国著名作家福斯特的代表作,被誉为英国20世纪最后一本成功的传统小说。小说以女主人公阿德拉的婚姻作为叙事的起点,以马拉巴山洞里一桩匪夷所思的强暴案作为
新的一年要有新的气象,所以新年礼物中必不可少的就是一定要从头到尾给心爱的人置办一套全新行头,让他穿上以后更帅更酷更能拗造型,这样才能在出双入对的时候使你的虚荣心得
摘要 德国文学界关于后现代的讨论始于费德勒“为后现代辩护”的发言,而最终逐渐获得德国文学界的普遍认可的是韦尔施阐述的多元性。后现代主义在德国文学中接受着质疑,也凭借自己的方式留下了痕迹。本文以后现代主义的内涵、特点及德国当代文学的发展、特点为脉络,充分讨论了后现代主义对德国当代文学的影响。  关键词:德国当代文学 后现代主义 多元性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德国文学思想走向现代的重
在小说当中,主人公的语言能力可以主要通过作者对其再在特定的语境(context)中与其他人物的对话、交际、传递与交流信息的描述中反映出来。在人物的对话中,语用能力起着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