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初中物理“五层次复习课教学模式体系”

来源 :教育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an4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青岛市初中物理学科多年来致力于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创立了几百种(个)具有青岛特色的不同层次的课堂教学模式,出版了《小循环多反馈教学法》、《透镜式教学法》、《科学哲学与物理探究建模》、《中国古代科学家方法与物理探究建模》等多部教学模式方面的专著,并逐渐形成了青岛市初中物理“多层次教学模式体系”。现将其中的“五层次复习课教学模式体系”介绍给大家,希望能为广大物理教师设计复习课提供一种快速、实用的新工具。
  【关键词】 青岛市初中物理 教学模式 复习课 五层次复习课教学模式体系 教学设计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而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程序和方法策略,是课堂教学的行动指南。但是一节完整的复习课的设计,仅仅靠一种(个)单一的教学模式是不能够完成的,必须要靠诸多不同层次、不同作用的各种教学模式形成的群体和系统——教学模式体系才能完成。下面介绍青岛市初中物理学科创立的“五层次复习课教学模式体系”。
  1 青岛市初中物理“五层次复习课教学模式体系”
  将复习课的各种教学模式划分为由大到小五个层次,即:“课前——课堂模式”、“整——分——合——补——测五环节模式”、“小循环多反馈模式”、“各环节操作模式”、“透镜式模式”,从而构成“五层次复习课教学模式体系”。
  1.1 课前——课堂模式。把一节复习课原本由课堂45分钟组成,拓展到课前、课堂两个部分。也即将课前自习作为复习课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提高课堂复习效率。这是规划一节复习课的第一步。
  教学程序:课前(自习)——课堂(复习)
  说明:①课前:下发复习要点提纲,学生在家中进行课前复习,回顾知识结构,记忆概念规律、现象举例,准备下一节课开始后的检测。②课堂:课堂45分钟的内容,包括“整——分——合——补——测五环节模式”、“小循环多反馈模式”、“各环节操作模式”、“透镜式模式”这四个层次的教学过程。
  1.2 整——分——合——补——测五环节教学模式。这是贯穿在一节复习课45分钟全过程的整体模式,是规划一节复习课的第二步。
  教学程序:在课堂中,一节完整的复习课45分钟,由如下5个环节所组成:整——分——合——补——测
  说明:①整:出示本节课题。检测课前自习情况,并订正和矫正。将这些概念、现象划分为几个复习问题,并出示复习目标。②分:分别复习这几个问题。这是一节课的主体部分。③合:小结复习内容,总结知识结构、方法。④补:师生找知识缺漏,查漏补缺。⑤测:本节检测,检查复习效果。
  1.3 小循环多反馈模式。这是进行具体内容复习过程中,为实现教学信息反馈、巩固教学效果所采用的教学模式,它将“分”环节变成多个反馈循环。这是规划一节复习课的第三步。
  教学程序:以一节复习课划分为3个复习问题为例,“分”环节可以组成如图3个小循环。
  说明:逐次复习这3个问题,并在复习完每一个问题后,都马上针对该问题练习反馈,构成一个小循环。从而使整个过程形成多次复习、多次反馈、多次循环的过程。
  1.4 各环节操作模式。“各环节操作模式”就是“整”、“分中各个小循环”、“合”、“补”、“测”这些环节的具体操作模式。有了这些模式,就可以对课堂教学的五个环节以及各复习小循环进行具体的实施,这是规划一节复习课的第四步。每个环节都有多种操作模式,下面仅列举常用的。
  1.4.1 “整”环节模式——“分支——目标教学模式”:
  教学程序:问题——检测——矫正——分支——目标
  程序说明:①问题:出示本节复习课题。②检测:检测课前布置的复习问题:记忆本章(单元)的基本概念、现象。③矫正:对检测情况进行反馈矫正。④分支:根据本章(单元)知识体系,将这些概念、现象划归为几个分支。⑤目标:结合课标,提出每个分支的复习目标。合在一起,就是本章(单元)复习目标。
  1.4.2 “分”环节中各个小循环反馈操作模式——各种“复习模式”:不同小循环的不同复习内容,需要不同的操作步骤,这就构成了多样化的“复习模式”。下面列举几种常用的:
  1.4.2.1 结构——要点复习模式:
  教学程序:问题——结构——要点——练习——矫正
  说明:①问题:提出本分支的复习问题。②结构:建立本分支知识树。③要点:在知识树中提炼出该分支要点、易错点和注意事项。④练习:让学生运用要点,进行该分支练习。⑤矫正:订正练习情况、进行平行矫正。
  1.4.2.2 结构——范例复习模式:
  教学程序:问题——结构——要点——范例——方法——练习——矫正
  说明:①问题:提出本分支复习问题。②结构:建立本分支知识树。③要点:提炼该分支的要点、易错点和注意事项,找到包含的重点内容。④范例:做一道有关重点内容的典型例题。⑤方法:通过范例,提炼解决此类问题方法。⑥练习:学生运用方法,进行有关练习。⑦矫正:订正练习情况、进行平行矫正。
  1.4.2.3 结构——要点——分解复习模式:
  教学程序:问题——结构——要点——范例1——练习1——范例2——练习2
  说明:①问题:提出本分支复习问题。②结构:建立本分支知识树。③要点:提炼出该分支的要点、易错点和注意事项,通过选择、判断题练习、巩固要点。然后找到本分支包含的两个(或多个)重点内容。④范例1:做一道有关第一个重点内容的典型例题,提炼出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⑤练习1:学生运用方法,进行有关练习,并进行订正和矫正。⑥范例2:做一道有关第二个重点内容的典型例题,提炼出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⑦练习2:学生运用方法,进行有关练习,并进行订正和矫正。
  1.4.3 “合”环节模式——“网络——浓缩教学模式”:
  教学程序:问题——横向——纵向——网络——浓缩
  说明:①问题:提出小结问题。②横向:展示通过前面环节形成的本章(单元)的完整知识树(相当于横向结构)。③纵向:引导学生从另一个角度(如,方法角度、异同点角度)梳理知识脉络。④网络:上述两个结构形成了“网”。⑤浓缩:以网络各交叉点为中心,浓缩整理知识。   1.4.4 “补”环节模式——“个别——全班教学模式”:
  教学程序:问题——留白——个别——全班——矫正
  说明:①问题:让学生自查未解决的问题。②留白:给学生一点反思时间。③个别:教师巡视,指导解决个别问题。④全班:全班一起解决的共性问题。⑤矫正:出示共性问题的备用习题,巩固补漏。
  1.4.5 “测”环节模式——“独立——反思教学模式”:
  教学程序:问题——独立——订正——批改——反思
  说明:①问题:出示本节检测题。②独立:学生独立完成。③订正:教师出示正确答案。④批改:学生用红笔自批。⑤反思:学生反思、整理错误之处。
  1.5 透镜式模式。这是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不断的信息交流所采取的模式。它使我们在不断信息交流中,解决一节课所有复习问题。这是规划一节复习课的第五步。
  1.5.1 教学程序:在复习过程中,教师如同一只在凸透镜与凹透镜之间不断变换的“透镜”,学生思维如同“光线”。师生的思维活动过程如图所示。
  1.5.2 说明:通过教师的“透镜”作用,使学生思维呈现“发散思维”与“会聚思维”的交替状态,即创造性思维的状态。
  1.5.3 教学策略及操作程序——“小问题串教学模式”:将整节复习课设计为一系列“小问题串”(从引入到最后检测,包含了“各环节操作模式”中的所有问题),每个小问题都先让学生思考或练习,然后订正和矫正,形成了一个个思维“发散——会聚”的小循环,这样就实现了“透镜式教学模式”的过程。图示如下:
  2 运用“五层次复习课教学模式体系”进行复习课教学设计的步骤
  第一步:运用“课前——课堂模式”,将复习课分为“课前”、“课堂”两个阶段。课前布置让学生将概念、现象进行记忆、回顾,从而为课堂提高效率、加快节奏做好准备。第二步:运用“整——分——合——补——测五环节模式”,将课堂45分钟,划分为五个部分。并在“分”中,将本节课的复习内容划分为几个分支或专题。第三步:运用“小循环多反馈模式”,将“分”中几个分支规划为几个小循环反馈。第四步:运用和选择合适的“各环节操作模式”,设计“整”、“合”、“补”、“测”各个环节的具体操作步骤,包括“分”环节中各个小循环采用的各种“复习模式”。第五步:运用“透镜式模式”,将整节课变成从头至尾的一系列“小问题串”解决和矫正过程。通过上述五步,就可以将一节复习课从粗线条到细节,完整地规划好。
  3 “五层次复习课教学模式体系”应用案例
  下面通过《物态变化》一章复习课的设计,体会“五层次复习课教学模式体系”的作用:
  3.1 第一步:用“课堂——课前模式”,将本章复习全过程划分为课前、课堂两大部分,并对课前自习内容提出具体要求让学生记忆本章基本概念:温度计使用方法,六种物态变化的概念、吸放热过程、实例。
  3.2 第二步:用“整——分——合——补——测五环节教学模式”,将课堂部分划分为五个环节。
  3.2.1 整:出示课题,检测课前要求记住的概念,并订正。根据本章体系,将复习问题划分为四个分支:温度及其测量、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出示复习目标。
  3.2.2 分:逐次分别复习划分的四个分支问题,包括:结构、要点、题目练习。
  3.2.3 合:小结本课内容,比较六种物态变化,将四个分支结构合并成完整知识树。将知识浓缩为几个概念、几个方法、几个表格、几个图像、几个公式、几个易错点……
  3.2.4 补:重新出示复习目标。学生根据目标找出自己疑点,师生通过个别交流和全班一起讨论的方式进行解决。
  3.2.5 测:针对本章目标和发现的问题,出示检测题,进行课堂检测并订正。
  3.3 第三步:用“小循环多反馈教学模式”,将“分”中的四个分支问题规划成四个小循环反馈结构。
  3.3.1 第一小循环:①复习分支一:温度及其测量;②反馈练习一:温度及其测量。
  3.3.2 第二小循环:①复习分支二:熔化和凝固;②反馈练习二:熔化和凝固。
  3.3.3 第三小循环:①复习分支三:汽化和液化;②反馈练习三:汽化和液化。
  3.3.4 第四小循环:①复习分支四:升华和凝华;②反馈练习四:升华和凝华。
  3.4 第四步:采用不同的“各环节操作模式”,分别规划各环节、各小循环的具体操作步骤和方法。
  3.4.1 用“分支——目标教学模式”规划“整”环节:
  3.4.1.1 问题:出示本节课题:《物态变化》一章复习。
  3.4.1.2 检测:检测课前布置的基本概念。
  3.4.1.3 矫正:边提问边对检测情况反馈矫正。
  3.4.1.4 分支:根据本章知识结构,划分为四个分支:温度及其测量、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3.4.1.5 目标:结合四个分支,出示具体复习目标如下:①温度及其测量:知道温度概念、摄氏度规定,知道温度计构造和使用方法;会用液体温度计测量温度。②熔化和凝固:知道熔化和凝固的定义、吸放热过程、常见实例,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凝固的规律,知道水的凝固点(冰的熔点);能用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凝固的规律解释现象;会设计探究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凝固规律的实验。③汽化和液化:知道汽化和液化的定义、吸放热过程、常见实例、汽化种类、液化方法,知道蒸发和沸腾的异同点、蒸发快慢因素、水沸腾的规律、水的沸点;能用水沸腾规律和蒸发快慢因素解释现象;会设计探究水沸腾规律的实验。④升华和凝华:知道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吸放热过程、常见实例。
  3.4.2 用不同的“复习模式”规划“分”环节中的四个小循环:
  3.4.2.1 用“结构——要点复习模式”规划“分支一:温度及其测量”:①问题:现在复习温度、温度测量。②结构:建立本分支知识树(如图)。③要点:在知识树中点出要点:摄氏度规定、温度计使用注意事项。④练习:出示规定的判断题、测量温度的实验题。让学生定时训练。⑤矫正:订正答案。若发现对某个点疑难较多(如,测量温度方法改错),则订正后,再出示平行题目矫正。   3.4.2.2 用“结构——范例复习模式”规划“分支二:熔化和凝固”:①问题:现在复习熔化和凝固这两种物态变化。②结构:用分类法(固体分为晶体、非晶体)、逆向思考法(熔化、凝固互为逆向过程)和比较法,建立本分支知识树。③要点:在知识树中点出要点:晶体熔点、晶体熔化两个条件、熔化凝固图像及其意义。然后引出重点知识:用晶体熔化、凝固规律解释现象。④范例:出示例题解决过程(如,解释:黑龙江省北部为何不能用水银温度计?)。⑤方法:通过例题强化“熔点”(“凝固点”)这个要点以及晶体熔化(凝固)的条件,提炼解决此类问答题的方法、步骤。⑥练习:出示如下习题:一道晶体熔化实验题(突出实验方法、图像),一道运用晶体熔化、凝固规律解释现象问答题(如,在0℃房间的冰能否熔化?)。⑦矫正:订正答案。对疑难较多的点,再出示平行题目矫正。
  3.4.2.3 用“结构——要点——分解复习模式”规划“分支三:汽化和液化”:①问题:现在复习汽化和液化这两种物态变化。②结构:建立本分支知识树,并强调其中的注意事项、易错点。③要点:在知识树中点出重点:水沸腾规律、蒸发快慢因素。下面分别从实验题、问答题角度对这两个重点进行“范例——方法——练习——矫正”的复习过程。④范例1:出示“探究水沸腾”实验报告,提炼出实验方法、要点,使学生不仅清楚相关实验题内容,且加深对水沸腾规律的认识,为后面解释现象做好准备。⑤练习1:练习水沸腾实验题,并订正、矫正。⑥范例2:对于用“水沸腾规律”解释现象的点,由于在分支二中已经通过范例教学让学生获得了解答问答题的一般方法、步骤,以及运用晶体熔化、凝固规律解释现象的具体方法,因此可以将上述一般方法迁移、具体方法类比到用水沸腾规律解释现象的解决上。对于运用“蒸发快慢因素”解释现象的点,可以通过一个典型范例,强调知识与现象之间的对应关系、不能张冠李戴。⑦练习2:解释为何衣服需摊开晾晒、为何可用纸盒烧水等,并订正、矫正。
  3.4.2.4 用“结构——要点复习模式”规划“分支四:升华和凝华”:①问题:现在复习升华和凝华两种物态变化。②结构:建立本分支知识树,包括定义、吸放热过程、实例。③要点:在知识树中点出要点:概念中“直接”的意义。④练习:出示一道升华、凝华概念的判断题,一道在各种实例中挑选升华、凝华现象的选择题,进行定时训练。⑤矫正:订正答案。
  3.4.3 用“网络——浓缩教学模式”规划“合”环节:①问题:下面小结《物态变化》的复习内容。②横向:将“分”中的四个分支知识树进行组合,形成本章的完整知识树。③纵向:找到知识树各分支之间的联系点。如,六种物态变化之间的比较、完整的物态变化图、自然现象中的物态变化、包含多种物态变化的现象,等等。④网络:两个结构合在一起,形成“结构网络”,并在网络中重新点出复习目标。⑤浓缩:将本章知识浓缩为:4个方法(转换法、比较法、分类法、逆向思考法)、3个规律(熔化凝固规律、水沸腾规律、蒸发快慢因素)、2个表格(蒸发沸腾比较表、六种物态表)、5个图像(熔化凝固图像4个、水沸腾图像)、3个点(熔点和凝固点、沸点)……
  3.4.4 用“个别——全班教学模式”规划“补”环节:①问题:让学生自查未解决的问题。②留白:给学生一点自己的时间。③个别:教师巡视并解决个别问题,如:温度计使用的易错点。④全班:巡视中发现共性问题,师生一起解决(如,图像的物理意义,学生刚刚接触有难度,可以和学生一起联想数学图像的意义,与物理情景结合)。⑤矫正:出示共性问题的平行题目进行矫正(如,图像问题,让学生说明图像中各点、段的意义),巩固补漏。
  3.4.5 用“独立——反思教学模式”规划“测”环节:①问题:出示检测题。可考虑:一道基本概念现象题(判断物态变化现象)、一道实验题(晶体熔化实验,其中可包含温度计的使用和本章的几种图像)、一道解释现象问题(加快或减慢蒸发的日常实例)。②独立:规定时间,学生独立答卷。③订正:用多媒体出示正确答案。④批改:学生对照答案,自己批改。⑤反思:学生把自己的错误整理、纪录好。
  3.5 第五步:用“透镜式教学模式”将教学全过程规划为一系列首尾相连的“小问题串”。第四章《物态变化》复习课的“小问题串”如下:小问题1(检测并订正课前自习任务)——2(划分复习分支并出示复习目标)——3(建构分支一知识树并点出要点)——4(分支一反馈练习矫正)——5(建构分支二知识树并点出要点)——6(晶体熔化规律问答题范例及其方法)——7(分支二反馈练习矫正)——8(建构分支三知识树并点出要点)——9(水沸腾规律实验题范例及其方法)——10(水沸腾实验题反馈练习矫正)——11(分支三问答题范例和方法)——12(分支三问答题反馈练习矫正)——13(建构分支四知识树并点出要点)——14(分支四反馈练习矫正)——15(本课小结)——16(课堂补漏)——17(本节检测)。通过设计,使上述每一个小问题的解决过程,都是先引导学生思考并解决,然后再订正和矫正,从而实现整个教学的“透镜式过程”。这17个小问题所组成的教学全过程,是具体课堂教学实施的流程,也是学生所感受、经历的课堂教学实际过程(因为学生不必知道“课前——课堂过程”、“整——分——合——补——测五环节过程”、“小循环多反馈过程”等这些规划层次,这些只是教师需要的)。
  这样,通过上述五个步骤和层次,将《物态变化》一章的复习课完整规划好,剩下的问题就是具体情境、题目、语言等的加工润色了,然后就可以进行课堂教学的实施了。《物态变化》复习课的“五层次教学模式体系”如图所示。
  4 “五层次复习课教学模式体系”中各类(层)教学模式之间的关系
  通过上述案例我们可以看出,“课前——课堂模式”从课内外角度锁定复习过程,“整——分——合——补——测五环节模式”锁定一节课内的整体布局,“小循环多反馈模式”锁定教学主体部分,“各环节模式”锁定每个环节、每个小循环的操作思路,“透镜式模式”锁定教学全过程的每一个细小问题。可见,通过上述“五层次教学模式体系”,实现了对课堂教学过程的层层锁定,实现了教学控制论,使课堂复习教学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查有梁.教育模式.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2 王 .小循环多反馈教学法.青岛:青岛出版社,1999
  3 王 .透镜式教学法.青岛:青岛出版社,2001
  4 王 .青岛市初中物理“四层次新授课教学模式体系”.教育与管理,2012.5
其他文献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课堂教学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阵地。如何转变教育观念、弃旧汲新,培养出新一代有扎实基础、有创新精神、有开拓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当今教师的首要任务,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呢?  1 塑造创新型的教师形象  1.1 首先必须树立创造是职业的
期刊
目前中小学教学中,相当多的学生缺乏解题策略,遇到阅读问题,往往找不到突破口,不知如何着手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如人意的现状呢?原因有二:  其一,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压缩了探索解题途径的思维过程。如很少讲是从什么地方入手分析的,是什么地方启发了思路,解此题的关键点是什么,关键是如何突破的;一种思路受阻,又是如何想到另种思路的,等等。由于教师未提供学生模仿学习的机会,因此学生碰稍复杂的题或情节、
期刊
【摘   要】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课堂教学不应当仅是单方面的知识灌输,单纯的技能指导,而应当由学生与老师双向互动、共同完成。印象中学习文言文时总是这样:老师在讲台上不厌其烦的讲解、翻译,学生在下面不遗余力的记笔记,没有互动,没有激情,有的只是枯燥乏味,甚至是对此恐惧。一堂课下来,老师累,学生也累。那么怎么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语文课堂教学的这种沉闷的状态,从而激活课堂教
期刊
实施有效教学是每个教师所追求的,在小学数学课堂实施中,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地调整教学预设,从而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片断:“倒数的认识”新课引入。  教法一:师:中国的汉字有些非常奇妙,如吴和吞、杏和呆。在数学中也存在这种现象,如3/4和4/3、5/8、8/5。师:仔细观察,你发现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生:位置变化了。生:上下换位了。师:像这样的两个数你还能举出一些吗?学生模仿前面两组数
期刊
曾经读过这样一段话:“宽容者犹有‘将军额上能骑马,宰相肚里能撑船’的大度,让犯错的人有着重新审视自我、反省自我的勇气和信心。”在近二十年的教育教学生涯中,我尤其感受到师者的宽容所具有的巨大力量。  上课铃声早已经响过了,走上台前进行课前小演讲的孙鑫也在同学们的掌声中回到了座位上。我看了看杨永贺和尹波,他们俩依然嬉皮笑脸,心思根本不在课堂上。我使劲儿瞪了他们一眼,他们俩故意把头扭向窗的一边,一副无所
期刊
夸美纽斯曾说过:“孩子求学的欲望是由教师激发出来的。”初中生正值青春期,活泼好奇,求知欲强,喜爱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赋予情感式的诱导。学生良好素养的形成,需要教师倾注情感对其感化和熏陶。因而,重视情感教学,无疑是提高教学实效的重要手段。我在教学实践中主要从课前预习、课中教学和课后引导三个环节中加强情感投入。  1 课前以情引领  1.1 纸上留情,一石激起千层浪。为了激发学生预习课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期刊
思想品德是初中学习的重要学科,更是初中学生健康成长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特别是现在新课标实施后,对思想品德学科进行全方位改革,将这门学科完全与学生的生活紧紧扣在了一起,很多课文都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话题,很多课文正是学生好奇的知识,课本中又安排了很多的实践活动,每课都有学生参与的活动。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学习的地位,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针对如何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效
期刊
【摘   要】 职业道德教育应渗透在校园中的每个角落,我们的电工实习教学的课堂中更能直接地给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基本素质的培养。本人从事电工实习教学法多年,下面就如何在电工实习教学中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谈几点体会。  【关键词】 安全意识 团队精神 奉献的精神  职业学校担负着向社会各行业输送劳动技术大军的任务,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职业学校学生毕业后将直接走上工作岗位,他们的职业道德素质如何,对社
期刊
【摘   要】 班主任工作事情繁杂,要求细致,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具有较强的艺术性。下面结合自己班主任工作的实践,谈点粗浅的体会。  【关键词】 幼儿园 班主任  1 具有良好素质是做好幼儿园班主任工作的根本  教育者必先受教育,正人者必先正己。幼儿园教育工作的特殊性要求幼儿园班主任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专业素质。怀揣一颗童心,倾注一片爱心,撒播一腔诚心,奉献一颗忠心,以“一切为了孩子”作为工作的
期刊
【摘   要】 善良与诚实是最基本的道德品质,是最需着力打造的道德基石。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需要经历一定的习得过程,要坚持活动育人,活动塑造人。  【关键词】 善良诚实 道德基石 活动育人  美丽整洁的校园里,让老师揪心的事却时有发生:部分学生言语粗野、破坏公物、乱丢纸屑、考试作弊、撒谎、打架、不尊重老师、占用教师车棚等等。我以为,这样的学生已缺失了最基本的道德基石——善良与诚实。  1 为什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