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科学课堂”理念建构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教学

来源 :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zx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标提出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培养学生的目标,在此要求下,如何开展科学高效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才能实现新课标对培养学生的要求呢?作者根据“科学课堂”理念的引领,课前进行教学任务分析、摸查掌握学生起点能力、分析教材的内容和目标要求,提出有效的教学策略,制定教学目标,保证学生清晰明了“要去哪里”。以学生作为出发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保证学生“如何去”的途径。课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以学生实际掌握到的知识与教学设计中预期的教学目标吻合程度来判断该节课的教学有效性,确认学生是否“到那里”。基于以上理念,作者在任教的班级中进行教学实践,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关键词:科学课堂;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课例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23-0089-04
  一、前言
  新课标提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标,使学生在持续的信息技术应用实践中,把握具有普遍迁移意义的技术文化要素,体验信息文化,提升信息素养,从而支持全面的基础文化素养的发展。”新课标的要求决定了信息技术是一门理论与技术相结合的特殊课程,它与其他学科有着本质的区别:比如数学课程注重推理、论证、逻辑思维的培养等;英语、语文课程注重阅读、写作;物理、化学虽然也有通过实验验证结论的实践操作,但主要还是以理论知识的掌握运用为主;而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就跟实践结合起来,在不断的操作应用实践中掌握原理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信息技术没有现成的教学模式给我们借鉴,因此,如何开展科学高效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才能实现新课标对培养学生的要求呢? 近年来,广州市花都区大力开展基于“科学课堂”理念的课堂变革活动,笔者作为花都教育系统一分子,也积极投入到此项活动中,进行实践探索,收获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对“科学课堂”有了一定的认识体会。
  二、花都区“科学课堂”理念概貌
  “科学课堂”,全称“基于科学取向教学论的课堂”。“科学课堂”是花都区的区域教学理念,并不是某一具体的教学模式。“科学课堂”衡量课堂的标准是“教学的科学性”:它所包含的不仅是课堂教学本身,还涉及教学的方方面面,诸如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学习策略,所强调的不仅是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也强调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它是指在保证教学内容科学性的基础上,在科学取向教学论指导下,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要切合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并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所强调的是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但并不对教学方式作具体的规范和限制。同样的,“科学课堂”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有相应的指引和规范,但对其教学习惯不作过多的要求和改变。
  对于该理念,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学生的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的教要按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基本规律科学地实施,从而保证我们的教学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根据以上概述,我们可以得知,“科学课堂”的教学理念,是符合新课标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要求的。
  那么,在具体实施上,根据“科学课堂”理念,我们如何设计一节课的教学过程和方法才是科学的?这堂课的教学如何确定才是有效的?笔者认为:教师在课前首先对学生的起点能力有一个全面深刻的了解,有时针对一些新课程,教师还要对学生进行专门的摸查,以便了解情况。教师认真研究分析教材,充分掌握教材的内容和目标要求,提出有效的教学策略,制定教学目标。以学生作为出发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课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以学生实际掌握到的知识与教学设计中预期的教学目标之间的吻合程度来判断教学的有效性。笔者在自己任教的高一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实践,取得良好效果。以下以《音频信息的采集与剪辑加工》这一节课为例,来谈笔者如何在“科学课堂”理念引领下开展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实践活动。
  三、一堂“科学课堂”理念引领下的高中信息技术课例分析
  1.课前进行教学任务分析,保证学生清晰明了知道“要去哪里”
  在课前准备阶段,根据笔者对“科学课堂”理念的理解,教师对教材的目标要求与学生的起点能力需要有准确清晰的了解,包括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动机、教材的内容、具体要求等等。教师在掌握以上信息后,才能对这节课进行科学设计,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选用合适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
  (1)起点能力分析
  教师在课前针对多媒体信息加工内容在高一(12)班55个学生中进行了问卷调查,统计结果如下:有51位学生表示在初中学习过多媒体加工的课程,但因当时没有深入学习加上时间很久,知识基本遗忘了,占比92.7%;在生活中看过或者接触过手机软件中的修图软件或者是汤姆猫变声软件等多媒体加工软件的学生有42位同学,占比76.4%;有2位学生参加学校的机器人社,具有较强的编程和动手能力,计算机能力较为出众,占比3.6%;1位学生喜欢录制微视频,对常用的视频编辑软件(会声会影和premiere)操作较为熟练,占比1.8%;还有1位同学请病假没有参与调查,占比1.8%。
  通過前面章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积累了信息技术的一些知识,具有一定的基础。对于本节内容,根据调查问卷可知,大部分学生并没有深刻的学习记忆,对数字音频的加工、处理了解不多,对此充满了神秘感。对他们来说,这部分内容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学生期待学习本节内容,对数字音频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些都是上好这节课很好的条件。
  (2)教学策略分析
  《音频信息的采集与剪辑加工》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第五章《多媒体信息加工》第一节《音频信息的采集与加工》第一节课的内容。“本节要求学生能采集和加工相关音频素材,了解音频加工的知识,能合理地选择恰当的工具进行采集加工,并在此过程中体验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及其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科学地运用多媒体技术的意识和能力。”   本节内容实践性强,而且也是知识与生活实例紧密结合的内容,会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本节课以“做中学”为指导思想,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范例教学和问题解决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利用情境范例引出问题,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完成任务,学习新知。本节共设置三个任务来开展教学:基础任务是“音频的采集”和“音频剪辑”,提高任务是以思考题的形式切入“作品优化”操作。教学重点放在音频信息的剪辑上,难点是引导好学生能根据作品的实际情况灵活地进行作品优化处理。
  基础任务是对基本技能的训练,提高任务的学习结果属于高级技能运用,符合科学课堂的理念。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不仅要有效组织教学,更要引导学生以一种科学的态度客观看待技术,把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科学地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穿插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3)教学目标的制定与分析
  教学目标
  ①使用Gold wave软件进行音频的采集操作。
  ②能准确使用Gold wave软件进行音频的剪辑操作。(重点)
  ③能根据需求,对作品进行初步优化加工。(难点)
  目标分析
  ①教学目标分类(见表1)
  ②教学目标分析(见图1)
  2.以学生作为出发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保证学生“如何去”
  根据“科学课堂”理念,学生学习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于学生对本节内容缺乏相关了解,因此,教师决定采用范例导入,播放教师精心剪辑的一段《窃听风云》影片片段,创设相关的情境,通过这些情境与学生思考抢答,将学生带入生活之中,与他们之前听过并感兴趣的东西联系起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根据抢答题的回答引出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內容——音频信息的采集(窃听)和剪辑加工(删除)。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怎样解题》一书的作者)曾经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 。根据“科学课堂”理念,教师的教学要按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基本规律科学地实施,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要切合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由于本节课是以实践为主,通过反复的操作来掌握知识。因此,教师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学生根据导学案的指导,或以个人的形式自主探究完成任务,或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讨论、交流和实践完成任务,最终完成教学目标要求。教师在此过程中主要是扮演着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
  其中,教师将拓展任务设计成三个思考题,目的是以思考题引领学生对作品优化,给学生明晰的思考方向。这样既可以对刚才的学习做拓展延伸,也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内化刚才学习到的技能和知识,从而得到巩固和提高。这既是“科学课堂”理念的体现,也是呼应新课标培养学生的要求。
  本节课的教学流程如图2 所示:
  3.课后评价反思,判断教学有效性,确认学生是否“到那里”
  (1)课后评价,确认教学效果
  学生自评:主要对教学资源的利用、教学过程、教学效果与效率进行评价与反思。(见表2)
  教师评价:对课堂上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完成任务情况、上交的作品进行适当展示及评价,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引导和帮助。课后,统计学生评价表,掌握本节课的学习情况。
  经过统计分析得知:100%的同学完成了基础任务中的作业,有23位同学提交了根据拓展任务思考题的思考,进行作品优化后提交的作业,占比41.8%。而且,根据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54位同学表示本节课高度专注课堂学习,占比98%。教师随机询问学生原因,学生都表示是因为在导入阶段对看到的影片非常感兴趣,而且教师讲解生活中的“斯诺登”事件,令他们很感兴趣,本节课的学习任务适中,学习内容比较生动,因此这节课学得非常认真。根据以上信息,教师得知学生的学习结果跟教学目标是比较吻合的,因此,可以判定这节课的教学是科学有效的。
  (2)教师对本节课反思
  课前教师针对本节课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对学生的起点能力进行了专门的摸查,准确掌握信息。对教学目标进行精准定位分析,保证学生能清晰明了本节课“要去哪”。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范例—任务”教学模式,保证学生“如何去”的途径,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范例引入是展现影片《窃听风云》的一些片段,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为主导,学生充分利用学案,有足够的时间、空间去探究合作学习。教师作为学习的引导者,能深入学生的探究学习活动中,及时引导、反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知识,而且具有一定的情感体验。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新课标对培养学生的要求,是本节课最突出的地方。但本节课也有一些值得改进的地方:首先,音频采集的素材是《乡愁》,这个素材虽然是美文,学生有道德情感的体验,但假如换成绕口令或者让学生结合影片片段配音,这些练习方式会让学生的学习更活泼一些。其次,在删除操作的学习中,可以让学生删除声音的杂质,或者对删除前后作对比,这样删除操作的学习会更丰富些。总的来说,本节课能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及教师的引导都充分到位,较充分地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算是较为成功的一节课。
  四、基于“科学课堂”理念开展教学活动与常规教学的差异体会
  “科学课堂”理念开展教学活动的核心思想是在保证教学内容科学性的基础上,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要切合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并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对比常规教学,笔者认为“科学课堂”具有以下三点突出的地方:
  1.“科学课堂”教学目标具有清晰的导向功能
  “科学课堂”教学目标具有三个导向功能:一是指导教学设计与实施(导教);二是指导学生的学习(导学);三是指导学习结果的测量与评价(导测评)。华东师大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皮连生教授曾说过:“教学目标是对一节课‘教什么’和‘教到什么程度’的陈述。”教师做出“教什么”和“教到什么程度”的直接依据是教科书和自己所教学生的年级,及其已有的知识、技能准备情况。教师要在吃透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编写意图之后,结合自己所面对学生群体的特点(如班级大小,原有知识、技能、学生学习习惯等方面的准备情况),设置本节课切实可行的目标。因此,教师备课前要吃透两头:一头是课标、教材,一头是学情。
  2.学生的位置更加突出
  “科学课堂”理念强调学生的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课堂教学模式的选择也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所能达到的最大学习效果来选择相应的教学模式。
  3.教学评价更为明确
  高中信息技术课现在还未列入正式考试,平时的考试非常少,因此,不能像其它文化学科那样以考试成绩作为判断标准。“科学课堂”理念评价教学是否有效,以学生实际掌握到的知识与教学设计中预期的教学目标之间的吻合程度,来作为判断的依据。这为信息技术课评价教学效果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五、延伸与展望
  “水常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各种现代教育理念的提出和各种教学模式的诞生,带来了教育思想的碰撞。“科学课堂”理念作为花都区的区域教学理念,立足于花都的实际,为我们开展高效的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提供了理论指引。笔者将“科学课堂”理念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当下还要继续完善和丰富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使走进课堂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受益。教师要不断接受新的教学观念,主动进行课堂教学方法的探究,积极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努力走专业化发展的道路,紧紧围绕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信息技术教育主线,积极探索,共同创造信息技术教育的美好明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2]李艺.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7.
  [3]张仁贤,潘海燕.有效教学情境创设方法[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
  [4]广东省教育厅教研室编.高中新课程信息技术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
  (编辑:王天鹏)
其他文献
4月12日,以“协作创新,助力智慧的成长”为主题的“2012 教育部——IBM高校合作项目年会”在深圳大学召开。本届年会上,IBM分享了对于未来的洞察与思考,众多高校就“如何运用创新科技来助力智慧的成长”、“如何开展面向人才培养、联合科研以及国际化合作的创新协作模式”等话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IBM认为,全球信息科技已经进入新的纪元,以大数据为基础,进行业务分析、预估与洞察的能力,将帮助政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高屋建瓴地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则明确提出,推进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阶段高等教育信息化的重点任务。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已经进入深度融合阶段,由管理信息化发展为教育教学全面信
摘 要: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网站既是社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服务和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重要抓手。文章分析江苏省当前该类网站的现状和存在的一些问题,从开放大学角度提出网站共同体的建设思路,通过网站共同体中四个中心的建设,能有效解决居民学习、政府管理和使用上存在的一些弊端,同时网站共同体的数据统计分析为政府相关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关键词: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网站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G724.82
这是一个偶发现象,但是在幼儿园里,这种僵持不下的场景还是时有发生的。教师对孩子的理解和接纳程度以及教师自身积累的应对经验,跟双方紧张情绪的缓解和事件的有效解决密切相关。  马老师是一位非常有责任心和耐心的老师,一直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进行劝说,并试图让小驰能够和同伴一起照相。冲突中,马老师一直努力去理解小驰所生活过的中美两国文化背景上的差异,一直努力安抚和劝说小驰,试图达成照合影的目的。其实,小驰抓
摘要:MOOC作为一种全新的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模式正在对传统高等教育提出挑战,国内一些MOOC式平台也逐渐崭露头角。文章主要通过对国内学堂在线、爱课程、智慧树在线教育三大MOOC式平台的资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对比分析,为我国国内MOOC式平台网络资源建设提供一些数据参考:  关键词:MOOC;在线学习平台;网络资源建设;网络资源设计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摘 要:本文结合高校多媒体教室申请管理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和具体需求,利用微信公众号自主开发多媒体教室预约管理系统,简化了多媒体教室预约的流程。微信移动端既能方便学生随时随地提交预约,也方便多媒体管理人员能随时随地进行审核和查看预约记录,以及时打开多媒体设备。同时更方便对预约申请记录存档和统计分析使用情况。双向推送消息对管理员和学生做到过程结果的及时提醒,有助于改善服务管理质量。  关键词:多媒体教室
编者按:中共中央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对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作出重大部署,并指出“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从而促进教育公平。”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摘 要:文章从学习者的视角,分别对不同类型慕课的适用范围、慕课开发者的选择依据、慕课高效构建的途径、慕课视频设计的一般原则、慕课教学中教学模式优化和学习策略的选择、慕课学习者学习动机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梳理与探讨。  关键词:慕课;学习者;学习动机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07-0072-02  早期的慕课是基于联通主义学习理论构建的,被称为“C
莫扎特是18世纪最著名的音乐天才。他的父亲是个优秀的小提琴手和作曲家,专门给王公贵族写曲子。莫扎特受到父亲的影响,很小就学会了弹钢琴和拉小提琴。到了五岁的时候,莫扎特就会看乐谱,甚至能自己写乐谱了。  有一天,父亲专门为剧院院长的女儿创作了一首小步舞曲,他要莫扎特把乐谱送到剧院去。莫扎特走到半路,一阵大风把手中的乐谱刮跑了。怎么办呢?莫扎特就跑到小伙伴家,借来纸和笔,飞快地写了一首舞曲,然后送到了
联想DC-B710R刀片服务器系统,是一款取代传统机架式服务器的应用,中密度部署的刀片服务器系统,可有效满足用户中小数据中心整合、云计算基础架构等方面的应用需求。B710R刀片服务器系统采用E710R通讯刀箱,设计在7U标准通讯机箱空间内部署10片计算刀片,通过模块化配置的Ethernet及InfiniBand通讯连接协议提供计算与网路的整合,并提供可混合插接,拥有分别强调计算、通讯、存储三类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