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

来源 :当代思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mail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科学发展观,这是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的重大创新,是我们党执政理念和治国理念的重大飞跃。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历史观和方法论为指导,深入探究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对于我们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人本观是“以人为本”发展观的哲学基础
  
  树立科学发展观,首要的问题必须科学回答“发展的主体是什么,发展的动力是什么,发展的目的又是什么”。我们党对这一问题作出了明确回答:“坚持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马克思主义人本观是“以人为本”发展观的哲学根源,这是在对“以神为本”、“以物为本”思潮和旧人本主义思想的批判中,在对社会历史进行科学分析中得出的科学结论,是从现实的人出发,以现实的人为动力,以现实的人的发展为目的的思想理论。
  
  1.坚持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批判“以神为本”、“以物为本”的思潮
  西欧中世纪封建制的精神支柱是基督教及其神学历史观,它认为神不仅创造了人,而且包括人在内的一切存在都因神的存在而存在。“以神为本”把人的一切,包括他的力量和贡献,统统归之于上帝。人的价值不在人自身,而在于上帝。“为了使上帝富有,人就必须赤贫;为了使上帝成为一切,人就成了无。”(《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三联书店出版社1962年版,第52页)
  如果说神创论是人脑的产物反过来支配人,那么货币拜物教则是人手的产物反过来支配人。在十八世纪到十九世纪期间,资本主义社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物质财富的增长是以牺牲个人的全面发展为代价的,是物对人的统治。人仅仅成为创造物质财富的手段,人成为资本、商品、机器的奴隶。
  无论是“以神为本”还是“以物为本”,它们的共同点是:无视历史是人们自己创造的。真正的历史观必须“以人为本”,人不仅仅是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手段,而且是社会发展的目的。马克思说得好:“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为这一切而斗争的,不是‘历史’,而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历史’并不是把人当作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的人格。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18页)
  我们党提出“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思想,同时,也是对“以物为本”错误倾向的批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受市场经济本性所驱使,“商品拜物教”、“拜金主义”错误思潮在社会上有一定的空间。特别是受追求单纯的经济增长,以实现物质财富的增长为目的的经济发展观的影响,“以物为本”思想模式导致经济社会的片面发展,也严重阻碍了人的全面发展。所以,我们必须摈弃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观,整个发展理念和发展框架由过去注重“物”的发展逐渐走向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2.“以人为本”发展观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
  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以自然史的精确性去考察群众生活的历史条件以及这些条件的变更,创立群众史观。他们认为,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正如恩格斯所指出:“在十七世纪的英国和十八世纪的法国,甚至资产阶级的最光辉灿烂的成就都不是它自己争得的,而是平民大众,即工人和农民为它争得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325页)
  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揭示了人民群众是人类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生产方式与社会形态变革的决定力量。
  “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深深蕴含于人民群众之中。只有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才有无穷无尽的动力。
  
  3.“以人为本”发展观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未来社会将是“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49页) 这揭示了无产阶级的最终价值取向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人不仅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手段,更重要的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必须以人为本,关心人,解放人,发展人,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一种坚持以人为本、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社会发展观,把发展内涵由经济推向社会构成和各个方面,特别是辩证地认识和处理人与物的关系、经济与社会的关系。因此,“以人为本”的发展不只是经济的单方面的增长,还应包括卫生、教育、环境、道德、政治文化等社会的全面发展,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条件。
  
  二、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和唯物史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哲学依据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是科学发展观坚持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社会发展是辩证的发展、矛盾的发展,需要不断解决发展中的矛盾;又是全面的、系统的发展,需要协调好、统筹好发展过程中方方面面的关系;社会发展还应当是不间断、健康的发展,需要考虑发展的可持续问题。因此,只有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的发展,才是科学、健康的发展。
  
  1.科学发展观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
  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社会进步的集中体现和最高标准。在《共产党宣言》中,革命导师提出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第一个任务就是要尽快地增加生产力总量。一旦生产力发展停滞了,就会带来贫困和动荡。对此,马克思恩格斯曾断言:“生产力的这种发展之所以是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还因为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就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也就是说,全部陈腐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9页)由此可知,生产力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推动力,是贯穿人类历史的一条红线。只有牢牢把握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进程,才能科学地解释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一系列变化,也才能准确地把握社会发展的脉络。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发展理论的坚持和运用,也是“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条件。正如胡锦涛同志强调:“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发展这个主题。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抓住和切实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对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加快实现现代化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人民日报》2004年3月11日,第1版)
  
  2.科学发展观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论思想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从系统的角度对社会作了明确的概括:“现在的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2页)“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影响并对经济基础发生影响。并不只是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积极的,而其余一切都不过是消极的结果。”(《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06页)从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论的系统观点出发,我们可以得出以下认识:一是社会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发展过程中要全面地兼顾到系统构成的各个要素。社会系统本身就是由经济、政治、文化等子系统组成的一个大系统,这些子系统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决定着社会大系统的整体功能状况,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全面发展的过程。二是社会内部的任何一个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处在与它事物的普遍联系之中,一事物离开它事物的联系,就谈不上发展。因此,社会发展又是一个协调发展的过程。
  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实践中,我们出现过一些失误和曲折,值得反思和警醒。例如:有时片面强调发挥政治和思想优势,忽视经济建设;也有时只注意发展经济,忽视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这些都阻碍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协调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论思想,促进经济、政治、文化全面进步,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忽视和放弃哪一方面都是片面的,都可能使社会主义现代化误入歧途。
  
  3.科学发展观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矛盾论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上讲,发展应当是辩证的发展,科学发展观就是发现矛盾、认识矛盾、解决矛盾的辩证发展观。矛盾是事物存在的普遍法则,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旧矛盾解决,新矛盾又出来了,往复循环,事物在矛盾的推动下不断向前发展。社会发展也遵循这一法则,在矛盾的运动中获得前进。
  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就要对社会发展进程中各类社会矛盾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和解决。中央提出的“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实际上就是要解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解决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的矛盾,解决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恶化的矛盾,解决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的矛盾,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发展。
  
  4.科学发展观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和谐统一的理论
  科学的发展观是可持续发展观,它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和谐统一的理论作为哲学基础的。首先,可持续发展观坚持人口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人口在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位置,它是社会生产力构成的首要因素,又是劳动产品的最终消费者。马克思、恩格斯明确地提出了“两种生产”的理论:“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自身的生产,即种的蕃衍”(《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页),并且强调“社会的条件只能适应一定数量的人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05页)。这深刻揭示了人口生产与社会发展的相互适应、相互协调、和谐统一的辩证关系。其次,可持续发展观坚持资源、环境与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马克思指出:“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相互制约。”这揭示了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是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但是,在传统的发展观下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是对抗型的,社会的发展以无限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结果遭到自然界的报复,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早在一百多年前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就警告过我们:“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17页)
  树立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就是要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注意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质量、合理利用资源、加强污染治理、保护生态环境。只有这样,人类社会和自然界才有美好的前途,否则将遭到可怕的灾难。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科学发展观的灵魂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共产党人观察和解决一切问题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哲学依据。只有从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解决对发展问题的科学认识,才能从根本上树立和坚持科学发展观。从总体上讲,科学发展观是坚持历史决定论和历史辩证法相统一的发展观,是坚持尊重客观规律性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统一的发展观,是坚持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相统一的发展观。
  
  1.科学发展观是坚持历史决定论和历史辩证法相统一的发展观
  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观的高度认识科学发展观,主要从两个方面加以理解和把握:第一,历史决定论。认为所有的社会历史发展,归根结底,是生产力的东西、经济的东西、物质的东西所决定的。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恩格斯“用唯物主义观点观察世界和人类,看出自然界的一切现象都有物质原因作基础,同样,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由物质力量即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的。”(《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8页)因此,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最重要的就是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满足人民的物质生活需要。第二,历史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强调,不能仅仅把经济、物质、生产力视为社会发展的唯一因素,而要重视政治、文化、人口、资源、环境等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制约作用。
  坚持历史决定论和历史辩证法相统一,这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树立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一方面抓住最主要的东西,决定性的东西,就是生产力、经济、物质的东西,这是重点的发展观;另一方面就是讲重点的时候,还要讲其他因素的作用,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这是辩证的发展观。社会发展不等于单纯的经济增长,它内在地包括稳定、公平、民主、价值等社会和人全面发展的诸要素,是一个全面系统的过程。
  
  2.科学发展观是坚持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统一的发展观
  客观规律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也是科学发展观需要坚持的基本问题。正确认识并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按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积极推进事物的健康发展。
  “我们自己创造着我们的历史,但是第一,我们是在十分确定的前提和条件下进行创造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461页)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受客观规律制约的,人只有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才能创造历史。当然人又不是无条件地受制于客观规律,对于客观规律具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历史必然性的思想也丝毫不损害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因为全部历史正是由那些无疑是活动家的个人的行动构成的。”(《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6页)综上所述,任何事物,无论是自然、社会,还是人类思维都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树立科学发展观要正确处理好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之间的关系,尊重规律、认识规律、把握规律,按照规律去办事,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自身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科学发展观是坚持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相统一的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阐述了社会与人的辩证关系,把社会与人的关系置于历史长河中,从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发展的相互作用中,揭示了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相统一的客观规律。
  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发展,各有自己的特殊形式,但又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交叉融合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发展是辩证的统一,社会的发展内在地包含着人的发展。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手段,又是社会发展的目的;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结果,又是社会发展的原因。这种手段与目的的统一、原因与结果的统一,根本就在于人是历史的主体,又是历史的客体。“坚持以人为本”与“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这一重要思想,正是建立在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辩证统一这一理论基础之上。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们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也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这两个历史过程应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地向前发展。
其他文献
自从石墨烯被成功制备以来,人们对二维材料的关注持续高涨,大量相关人员纷纷投入到二维材料的研究中,短短几年,关于二维材料的研究成为世界科研领域的前沿。其中,单层过渡金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内容非常丰富,例如图像在生成、获取、传输过程中、受光源、成像系统的影响,不可避免的要造成图像像质的降低,这时就需要图像增强;计算机识别目标时就需要提取目标的形状和结构特征等。这些都可以通过点运算来实现。
现代城市的发展必然是一个“上天入地”的立体化过程。交通、商业、仓储、管线等均是现代城市利用地下空间的各种模式。只有有效地利用地下空间。才能大幅度提高城市土地资源
提出在普通实验室条件下,基于多网卡PC和RRAS完成较复杂路由实验方案,并配合Sniffer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给出了实验准备和操作的过程,以及完善和拓展的方案。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的逐步确立和依法治国战略方针的稳步实施,企业,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依法经营、依法管理成为顺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本文结合本科生设计型实验介绍无限增益多路反馈切比雪夫低通滤波器、高通滤波器、二阶压控电压源带通滤波器、带阻滤波器,并结合具体例子给出具体设计方法.
在中国东北地区的流域文明史中,太子河流域的辽阳地区长时间作为东北古代文明的中心,保存了大量丰富且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历史遗物与遗迹。通过对太子河流域辽阳地区的燕州城遗址,辽阳白塔,江官窑遗址的考察,太子河所具有的文化价值是东北地区所独有的,以此为基础深入研究,形成“太子河文化遗产带”的研究内涵,对于辽阳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该论文中使用了文献法、现场调研法、案例分析法、类型化研究方法,对太子河两岸文
目的 比较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在《皮肤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自制的教学效果评价表和理论小测试卷,评价多媒体教学组28名护生、传统教学组30名护生的教学反馈。
【摘要】《电气控制线路安装与检修》是一门中职学校的电工类专业的专业课程,其理论性和实践性均很强。我校电气技术应用专业是国家级示范性专业,为对接企业对专业型电工类人才的需求,同时为了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我校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进行了系统的改革,通过改革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本文立足于我校的改革经验,为职业院校相关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关键词】中职
摘要:在分析知识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产生、特点及其相互关系后,本文认为知识经济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相辅相成的。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知识资源的无限性决定了唯有大力发展知识经济,才能切实确保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而坚持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战略才能有力地促进知识经济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转变。本文还根据我国自然资源的严峻态势及智力资源潜力巨大的国情,指出我国要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就必须大力开发我国十几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