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种体验式批评观来把脉

来源 :今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con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电视剧生产和消费的快节奏、大容量,与电视剧批评的贫弱与滞后之间形成的巨大落差。通过对电视剧批评现状及问题的梳理,将中国重感性实践的体悟批评和西方重认知的经验批评进行整合,树立一种新的批评观念——体验式批评,提倡一种具有主体价值和审美品格的电视剧批评类型,促动电视剧趋向科学、健康、良性的批评。
  关键词:体验式批评观;批评主体;感性实践
  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1)09-0042-02
  
  
  批评是一种饱含着主体价值观念和人文精神的理性评判、评论行动,它是一个动态的、多元路径的实践过程,具有多层次表现形态和多维度阐释视野。电视剧作为大众文化传播的载体之一,已成为百姓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仪式化”景观,一种“情感媒介”。快节奏、大容量生产和消费趋势下,电视剧叙事存在着大量伦理失范,审美品格丧失等问题,电视剧生产亟需理论批评的导引和规范,电视剧艺本体观念亟需在批评行动中得以提升和加强。
  一、当前电视剧批评现状及问题
  和近30年来电视剧创作风起云涌相比,电视剧批评及批评理论的建设仍显得贫弱、滞后,不仅表现在批评类型和方法单一,更缺乏成熟的、可参照的批评模式,从当前电视剧批评存在的类型来看,主要有两大类:
  一类是所谓的感想式、印象式批评,这类批评的特点是即时性、直接性,讲究短、平、快,紧跟电视剧的生产和消费过程,与生产和消费的互动关系更为直接密切;且批评贴近电视剧文本,注重文本意义的直观感受和体验。缺点是主观性、经验性强,有的甚至受主流意识或批评者的既定角度左右,在诠释上要么过度要么不足。还有一些广告式、宣教式等专门炮制的批评,多见诸报端、网络媒体,这类批评多是在制作方邀请或授意下参与批评的,因而有明显的功利性,批评主体独立品格较弱甚至缺乏。
  另一类是学理性的、精英式批评:90年代以来,随着文学批评的“方法热”,学者、精英知识分子借用多元化的批评方法和理论话语阐释文本,深入拓展文本的人文内涵和审美视野,以高屋建瓴的理论姿态推动电视剧创作的良性循环及大众鉴赏过程,积极影响着电视剧学科的建设和长足发展。但是当前电视剧领域,这种学院化批评也存在一些痼疾:首先,政治标准、道德标尺至上,忽视电视剧艺术属性和审美品格。这些批评范式承负着强大的宣扬主流意识形态和伦理教化功能,潜在的影响着批评主体的理性思维,艺术感受、审美经验的阐发微乎其微。其次,批评的模式化、概念化倾向;批评方法的繁丰驳杂,也出现方法的适用性、契合度问题。在大量西方话语和理论的围剿下,电视剧批评仅仅为阐释某种理论的合理性而存在,文本意义悬空,文本的内在价值缺失。如大量的批评文章脱离电视剧视像本体特征进行肆意解析,忽视批评者对文本的原初感知及审美经验,竭力诠释迎合西方话语,忽视文本的视像理解,导致电视剧批评成为了各种话语和理论“拼贴”的碎片。还有批评主体缺乏个性和独立品格,人云亦云;批评周期长、滞后于艺术实践等,一定程度上使得电视剧批评处于零散、无体系状态。电视剧的文化产业特征往往使批评者——批评主体的处境十分尴尬。批评家的职责本应该是“消除自己的偏爱,不怀成见地投入作品地世界”,“力图亲自再次地体现和思考别人已经体验过地经验和思考过地观念”[1],但在大众消费文化诱引下,电视剧生产者以利润竞先,产品的价值诉求退居其后,鉴赏者和生产者、创作和批评之间的价值错位,使批评者树立话语权威、确立主体人格的批评行为受到了挑战。批评个性化还是个性化批评、商业化批评成了争论的焦点。
  从以上种种症候来看,电视剧批评是一个涉及批评主体态度、方法、立场、原则、标准 ,以及电视剧客体特殊质素、批评语境等问题的大范畴。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对电视剧本体观念的辨析,电视剧美学观念、艺术属性探讨渐次退场,大众文化的特性不断突出,对电视剧创作的“酷评”层出不穷,臃肿不堪,这种重实用、平庸化批评局面亟待改观。而学院化批评须从形而上的“象牙塔”中走出来,改变单一的“教化”局面,杂彩纷呈,以人文精神和精英诉求贴近艺术文本和社会现实,关注电视剧本体特征的衍化,以艺术鉴赏和理论探求为基点,以整合思维实现从批评观念到批评方法的全面变革,才能改变电视剧批评及批评主体的两难处境,实现独立的学术品格。
  二、以一种批评观把脉
  批评本身具有一种超理论性,更多的偏重实践经验的总结而不是逻辑的构造,进行批评活动,就是从事一种“选择”,这种选择总是自觉不自觉的受制于批评家内在的观念立场,因而,把握电视剧审美实践首先就是批评观的问题,即批评主体要对电视剧的鉴赏和评判的活动作出肯定或否定的价值判断或价值引导。不同的批评主体由于人生阅历、学识修养、社会语境及批评角度的不同,会择定不同的批评标准来评判对象。当前电视剧批评存在的各种痼疾,很大程度上正是批评主体无视共时态的价值观念引导、规范,脱离艺术实践,批评标尺任意游移的结果。因而从宏观上确立一种贴近电视剧文本的、体验式批评观念,来为之把脉就十分必要。
  体验式批评是指批评者在批评电视剧文本时,不是像普通观众那样漫不经心,而是“细读”文本,全身心地去感受和体验文本所展现地内容,通过感受和体验,在批评中最大限度地传达出创作者通过文本所表现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意味。在体验式批评中,批评者并不为某种批评方法所累,也不拘泥于某种批评方法,而是要在细心感受文本中发掘潜藏的意义。体验的过程中就是使创作者蕴涵的深意逐渐“敞亮”的过程。如同海德格尔对梵高油画《农鞋》的诗意阐述。因而,体验式批评重视文本和作者愿意的体察、感悟、准确把握,而不追求方法的创新和主体自我意识的高扬。正如杜夫海纳所说:“批评家应该同意,作品就是它自己的标准”[2],可以说,体验式批评是一种重视科学研究的批评观,也是一种更贴合艺术实践的批评方法。
  中国传统的文学批评具有典型的体验式批评特征,点评式的批评方式以及很多批评概念,如“兴”、“气韵”、“风骨”、“妙悟”、“滋味”等并不具有严格的内涵界定和逻辑外延,而是体现出悟性思维下阐释和理解的多义性和模糊性,和中国重感性实践的文化特征密不可分。在西方体验被作为一种文艺的认知方式而存在,從柏拉图的艺术回忆说、叔本华的静观说,到海德格尔的回忆说等都涉及到了体验问题,审美体验被作为感受艺术的必由之径。电视剧是形象化的叙事艺术,和电影相比,电视剧欣赏过程更重艺术感受。在电视剧批评中引进体验式批评,不是套用一种模式,而是确立一种宏观的大批评观念,一种具体的、可供实用操作的方法,因而体验式批评,在电视剧批评中指导性,应用性更强,也更具有艺术实践意义。传统的“影视合流”论,文学批评模式的惯性,使电视剧批评缺乏自身独立的艺术品格和方法体系。电视剧要从文学、电影中找寻批评的依据,要摆脱这种附庸处境,须建立一种以电视剧本体为依托的批评观念。体验式批评独辟蹊径,它不囿于方法的范式,沿着电视剧文本的运行轨迹,把握、阐发影像媒介的感知、体验过程,发掘文本的应有之意,有利于纠正电视剧在众语喧哗中的“失语”状态,建立自身的理论阐释话语。作为被研究的客体及观照对象,电视剧艺术在批评家的视阈中是围绕着其本体特征展开的,对一般和具体方法的沿用和参照也是以电视剧影像叙事的艺术本性为基点的。如曾庆瑞教授所说:“电视剧艺术学方法论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证明并引导研究电视剧艺术的思维方法的变革,使之适应电视剧艺术的发展” [3]。
  三、批評价值与主体体验
  体验式批评中,批评主体以一种神秘的、不落言筌的悟性思维介入文本当中,重视把握文本的审美经验过程,传达文本的审美特性,使电视剧批评的美学观念重新得以彰显。 “艺术本质上就是情感表现的形式”,电视连续剧是以情感魅力来唤起大众的日常生活经验,参与审美体验过程。苏珊•朗格把人类的情感活动描述为一种能动的结构,只能在直观感受中体会,强调“艺术知觉力”。他谈到:艺术知觉是一种“直接地、不可言传的,然而又是一种合乎理性的直觉”[4],介入电视剧的情感体验过程也是理性洞察、动态构建批评的过程。电视剧批评的美学品格也只能在艺术知觉和体验中获得。批评的目的在于阐明对象的价值。体验式批评,无需遵循实践理论和规范模式,它是因人而异的,不同批评主体可以用自我不同的方式去体验文本。观念立场、学识修养、人格阅历的差别,使得批评对象呈现出不同的价值特性。因而对批评的批评,也是对批评主体的价值观念和文化特性作出的综合考量。有利于阐发电视剧批评的价值特性。电视剧批评对研究对象的价值评判,一般分为两大类型:一类阐明电视剧文本的价值及表现形式的价值即文本的思想价值、社会批判力,影像语言、叙事结构、人物塑造或表演、导演、灯光等具体象的价值,第二类阐明对象内在蕴涵的价值,发现新的审美因素,文化发展趋势。前一种批评重视艺术经验和日常生活经验的累积;后一类的追求审美经验充分,直觉的意向性。体验式批评是由前者向后者的深入,能够推动批评形成自身的独立价值,而不仅仅停留在对象附庸的位置上。“艺术不是一种具有固定规则的竞赛而是在前进当中制定规则”。提倡体验式批评,不是用一种具有模式化的方法来进行批评,而是倡导一种新型的批评观念,这种批评观念充分重视批评主体的价值观、美学观,从不同的切入角度使电视剧批评呈现无穷的景观,另一方面,也最大限度的深入体验文本的艺术魅力和美学品味,避免了陷入方法论的泥沼和困境,是一种无既定之法的法。
  电视剧批评是一个动态的实践过程,将中国重感性实践的体悟批评和西方重认知的经验批评进行整合,树立一种新的批评观念——体验式批评,提倡一种具有大众文化实践的电视剧批评类型,不仅承担着匡正时弊,引导市场,提高鉴赏品位,促动电视剧创作和生产良性循环的艰巨任务,同时努力在众语喧哗中构建符合本体观念的理论形态,寻求着树立独立学术品格和学科意识的路径。
  
  参考文献:
  [1] (比)乔治•布莱.批评意识[M].江西: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3.
  [2] (法)杜夫海纳.美学与哲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3] 曾庆瑞.论电视剧艺术学的研究方法[J].现代传播,2001(4).
  [4] (美)苏珊•朗格.艺术问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媒介融合趋势的日益加深,一方面信息技术对传统媒体功能的发挥起到了巨大的补充和完善作用;另一方面,血腥暴力低俗的网络文化对传统广播电视媒体也形成了强大的合围之势,需要我们加以警惕和规制。广播电视媒体监管规制的构建必须涵盖法制管理、行政管理、行业规范、媒介自律、社会公众监督等各方面,要将党的领导和政府监管、传媒自律、行业规范、公众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形成遏制传媒低俗化的网络式
期刊
摘要:影视同期书是处于大众与小众之间的一种文化产物,是影视与文学有机结合产生一种“快餐文学”,针对当前影视同期书在大众传播中的尴尬境地,论文对影视同期书在受众中的传播进行了大量调查,根据调查结果透视了影视同期书处于尴尬境地的原因,并对影视同期书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  关键词:影视同期书;大众传播;大众;小众  中图分类号:G20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
期刊
摘要:本文认为英国的互联网管理是以自律为明显特征的多元管理,重点监管涉及儿童色情作品的内容。其自律机制主要通过互联网观察基金会(IWF)的运作实现。本文介绍了IWF成立和运行的一般情况,重点介绍了其通过热线举报和黑名单对互联网不良内容的控制。  关键词:英国互联网管理;自律;互联网观察基金会  中图分类号:G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1)09-0022-02    2
期刊
一个人的人性光辉才是真正能够征服别人的东西,一个人的职业品格才是真正能够感动别人的东西,我用这些本真的东西来要求自己,来实现自己做一个优秀新闻人的理想。  我很清楚地知道,自己日常的操劳,是多么的不足称道;自己平日里的孜孜追求,是何等的些微渺小。然而,正是这份微小与不足道的追求与操劳,成为了自己生命之树坚韧不拔蓬勃伸展的根基……    编者按:《文化艺术报》是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文化艺术类综合报纸。
期刊
摘要:徽文化遗产及知识产权的保护开发工作中,可用“商务谈判三部曲”的视角来看待一些问题。包括时刻记住申明徽州传统文化的价值,将其价值最大化,使之转化和产业化,同时建立对策克服一系列障碍等。  关键词:徽文化;保护知识产权;商务谈判三部曲  中图分类号:G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1)09-0024-02    徽文化,与敦煌文化、藏文化一起被誉为中国三大地域文化,是中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对2010年国内15家报纸有关转基因技术的176篇报道进行分析,考察媒体对转基因技术传播的现状,从而探讨如何有效的发挥大众传媒风险沟通的功能。  关键词:转基因技术;风险传播;公共领域;内容分析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1)09-0030-02    21世纪被称为生物科技的世纪,而生物科技的核心组成部分是转基因技术。2010年
期刊
摘要:十二五会议的讨论重点在于民生二字,事实上,早在十二五会议之前,民生就成为新闻工作者的关注重点,然而,通过一系列例如“郭德纲弟子打人事件”的新闻报道,我们发现,民生新闻向公共新闻转化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笔者就这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以供咨策。  关键词:职业道德;民生新闻;价值判断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1)09-0047-02   
期刊
摘要:食品安全时代,一种与“媒介舆论场”相对应的“民间舆论场”正在网络空间大行其道。在诸多食品安全事件中,网络信息源的混乱与网络舆论场的无序,直接导致了食品安全舆论方向的偏离。作为舆论监督者的大众媒介,理应在食品安全事件中担负起引导网络舆论的领衔角色。  关键词:食品安全;网络舆论;大众媒介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1)09-0026-02  
期刊
郭镇之,中国著名的新闻学者,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中国新闻史学会外国新闻传播史研究委员会会长,主要从事新闻传播史、新闻传播理论研究。1982至1985年、1994至2004年在北京广播学院任教,1988至1994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从事研究。曾赴加拿大、美国、韩国、德国、新加坡做访问学者。其代表作有:《中国电视史》、《北美传播研究》、《传播论稿》、《中外广播电视史》(教材)等。译著有:《传播理
期刊
摘要:本文以国美电器的“大股东与董事会”控制权之争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三家财经媒体的报道内容进行分析,探讨媒体是怎样设置新闻框架、影响公众对争议性事件认知的,最后分析该如何构建理性的报道与传播框架。  关键词:争议性财经事件;国美事件;游戏框架  中图分类号:G2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1)09-0032-02    一、引 言  争议性事件,是指由社会生活中一个具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