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肯,让教学更丰厚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nanqum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没有人能够知道春风的颜色,只有当她吹拂过山川和田野;没有人能够知道教育的发生,只有当他们让学习者的心灵扬起风帆;没有人能够知道孩子们的灵慧,只有当他们自由地思考和实践。
  ——题记
  这是一堂语文课。学完字词读完课文后还有十分钟,老师说,我们来玩个文字游戏,可好?学生顿时精神振奋,侧耳倾听。老师把黑板上的词语卡片取下,问:你还记得刚才学的词语吗?你的大脑第一反应的是哪个词?每人只有一次机会,每次只能说一个。学生说一个老师在黑板上写一个,十多个后老师再问:除了这篇课文里的以外,难道你没想到其他的?马上学生站起来,说得那是一个天花乱坠,什么的都有,褒义的贬义的可笑的甚至难听的,老师写得满满一黑板,说,太多了,也太杂了,有的还不太雅,我们来把它归归类,删繁就简,同一类型的词只留一个。学生各抒己见,甚至为了某个词是不是一类而起了争执,互不相让,最后把眼光投向老师,当老师擦掉了这方的意见,那一方还不服气,反问为什么。当删掉了一大部分后,老师又说,这些留下的还不算精华,有的太口语化,有的太不雅,用在文章里可不太美,是不是我们也把它们删了?学生又开始找,一一否掉。最后剩下了互不关联的十个词语,老师让学生读后说,谁有本事把这十个词语连起来说一段话,或是编个故事,让它们有关系?……下课的铃声响起,学生们还沉浸在“这词用得准不准确、这故事编得合不合理”中不肯罢休。
  这是一个真实的场景,这样的场景告诉我,教学不是一种简单的“告诉”,学习也不是一种简单的“接受”,而是教与学的相互“体验”与“积淀”,这种教学过程需要老师不断地调整、取舍、重构,也需要学生不断地反思、质疑和实践。这样的过程同样告诉我,洞山和尚“半肯半不肯”的故事也在继续着,我们的思考仍在延续着……
  思考一:“老师只需一杯水,要给学生一桶水”。
  “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得有一桶水”,这句话一直被我们视作至理名言,认为只要老师储满了“一桶水”,给学生“一杯水”那是绰绰有余,以后可以一劳永逸。殊不知:水满则溢,月满则亏,学高可为师,但断不可好为人师。因此,老师只需一杯水,要给学生一桶水,这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教学境界。
  一堂课,老师对课文分析得头头是道,深挖卓见,唯恐少讲了,唯恐讲漏了,可学生听得似懂非懂,毫无兴趣。一堂课下来他到底收获了多少呢?谁也不知道。在老师们不放心的心态下,你不懂的,我告诉了;你不会的,我也告诉了;课文里的知识,我都告诉了。可结果是学生疲于应付,得到的“一杯水”是真的“一杯水”吗?
  因此,走进课堂之前,我们要科学解读教材,合理取舍。有经验的果农,在果树开花之前,总要把旁枝剪掉一些,以保证剩余的枝条有充足的营养,果实结得多了,总要用棍棒打掉一些,以防止压断树枝。在课堂教学中,教材如同果树,仔细研究,能从中挖掘很多的训练点,字词训练上的、语言感悟上的、情感体验上、写作指导上的等,如果这些训练点都一一呈现在课堂上,势必贪多嚼不烂,正所谓“少则得,多则惑”。
  在走进课堂之后,我们在课堂上要少一点“自我”,多一点“他人”;少一点“说教”,多一点“点拨”;少一点“告诉”,多一点“方法”。能让学生自学的让他们自学,能让学生思考的让他们思考,能让学生讨论的让他们讨论,能让学生总结的让他们总结,让课堂成为学生的舞台,学生才能真正获得“一杯水”,直至“一桶水”。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中说过这样一句话:找出一种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少教多学,不教而教。反之,教得多,就学得少。庄子的“无为才能有所为”说的也是这个道理。我们要做的也是给学生指明方向,教给方法,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自悟自得。
  思考二:“尽信师,不如无师。”。
  孟子在他的《尽心下》中有一句话“尽信书,不如无书”,是孟子对儒家经典之作《尚书》的挑战。它告诉我们读书时应该加以分析,不能盲目地迷信书本,不能完全相信它,应当辩证地去看问题,正确地去理解它。在那个时代,《尚书》是权威著作,孟子能对它独立思考、勇于怀疑,难能可贵。
  可在今天,学生对老师的话是言听计从。还记得一位法国心理学家给中国孩子出的一道题吗?一艘船上有86头牛、34只羊,问这艘船的船长的年龄有多大。结果90%的学生回答是86-34=52岁,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答案,是因为中国孩子都认为“老师出的题总是对的,不可能错”、“做了题才能得分,不做一分也没有”。这样的结果难道我们不该深思吗?因此我觉得在教学中不仅要“尽信书,不如无书”,而且要“尽心师,不如无师”。
  国家督学成尚荣先生也期望学生能对教师所教授的内容、观点等不全部认可,也不照单全收,而应持质疑的态度,善于思考,善于追问,善于发表不同的意见。在尊重吸纳的前提下,去追问、去怀疑、去批判,产生独特的见解。这才是我们要培养的有个性的学生,也是我们要追求的半肯教学。
  如果伽利略尽信书,哪里会有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真理?如果哥伦布尽信书,哪里会有美洲新大陆的发现?如果陈景润尽信书,哪里会有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于是我们尝试课前预习老师布置的内容只作参考,具体做什么由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自定;于是我们尝试课内前五分钟的美文介绍由学生自己准备好了文章自己来介绍,同学相互进行评价,并对文章进行鉴赏;于是我们尝试课中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质疑,对同学进行反驳;于是我们尝试课尾让学生总结今天的收获,甚至对老师的教学进行评价……
  在这里,没有老师的一言堂,有的是一群讨论得热火朝天的学生;在这里,没有灌输,有的是不同思维相互碰撞出的思想火花;在这里,没有标准答案,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理解;在这里,没有师道尊严,老师就是学生,学生就是老师,自信和谐,其乐融融。这样的课堂是自由的,是自信的,是充满生机的;这样的教学是灵动的,是丰厚的,是人性化的。
  “生命如同小草,你可以帮助它,比如给它找一块土地,但决不能代替它长大”,让我们怀揣“半肯”的教学理念,一路前行,去追逐春风的颜色,去体验教育的发生,去感悟孩子们的灵慧。
其他文献
摘 要: 浓厚的兴趣是语文教学活动得以深入开展的重要基础,也是提升语文教学成效的有效因素。如何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借助形象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也可以借助自我满足的积极情感、活泼丰富的专题活动、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分层分类的教学要求,以及形式多样的拓展活动,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语文教学的有效开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摘 要: 中学生写错别字的原因很多,主要原因是小学时经常用拼音代替生字及受电视、电脑等媒体的影响。语文老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多理解,多联想;多阅读、多比较;多渠道、多形式;多比赛、多抽查地开展活动,帮助学生掌握汉字的特点,让学生少写或不写错别字。  关键词: 农村中学生 改正错别字 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目前,农村中学学生在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出现错别字的情况极为严重
摘 要: 多媒体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增加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等。但多媒体作为重要的教学辅助设备,在巧妙利用的同时,还应注意几个问题,本文对此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初中语文 课堂教学 多媒体运用  随着信息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在教学中被越来越被广泛地运用。实践证明,多媒体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可
摘 要: 新课改,不仅是老师将课堂的“话语权”交给学生,教师也应有自己的“话语权”——生动形象的富有魅力的教学语言。教师的课堂语言要简练清晰、有恰当的节奏、有吸引力。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话语权” 简练清晰 节奏 吸引力  有教师认为,所谓新课改,就是老师将课堂的话语权交给学生,原本老师讲的都由学生来说,其实这是对课改的误解,因为教师是“平等对话”的一方,也要
目的:1、观察化癥汤治疗气滞血瘀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学相关指标(E2、P、PRL、CA125、EmAb、IgG)的影响。2、观察化癥汤治疗组与桂枝茯苓胶囊对照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中医护理对眩晕患者院前急救的效果.方法:选择72例眩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进行均等分组,实施常规护理的设置为对照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中医护理的设置为研究组.结果:
摘 要: 在古诗教学中要重视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其中感受美,学会鉴赏美,从而逐步形成创造美的能力。  关键词: 古诗教学 创设情境 教学方法  诗歌是人类社会最早出现的一种文学形式,它也是我国特有的文化财富,千百年来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但古诗词的教学内容不像现代文学那样内容活泼、有趣、接近生活,它的内容寓意深刻,学生不容易理解,所以在古诗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既能学好古诗,汲取古代思
目的:了解肝豆状核变性(HLD)患者的免疫状态特点,并观察二巯基丙磺酸钠(DMPS)短期驱铜治疗和长期综合驱铜治疗对其免疫状态的影响;试图从免疫学的角度评价DMPS等短期驱铜治疗及
目的:研究人文关怀护理在CT增强检查过程中起到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5月至2019年6月在我院进行CT增强扫描的108例进行研究,将108例患者分为对照组(54例)和实验组(54例)
随着我国新课改的逐渐深入,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已经越来越趋于平等。只有在教学活动中让每个人都得到个性上的解放,潜能上的发挥,才能实现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人格、情感、意志共同成长的教学宗旨。基于这种理念,互动式的初中语文教学课堂已经成为当下及未来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流方式。  一、合理预设,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对于学生来说虽然是母语学科,但却并不像其他学科那样能自然而然地引起学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