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阐释了非正式体育群体的内涵,分析了我国非正式体育群体的现状和影响因素,提出了政府积极引导、优化设施环境、启动闲暇教育、丰富活动内容、完善自身管理的发展对策,旨在促进我国非正式体育群体发展的科学化、规范化,更好发挥这一群体的多元化功效。
关键词: 非正式体育群体 现状 发展对策
1.非正式体育群体的内涵
体育群体是指为了达到某种体育的目的,而自发地或人为地组织起来的具有结构性特征的小群体[1]。根据构成体育群体的原则和方式,可将其分为正式体育群体和非正式体育群体。正式体育群体是指隶属于一定的行政机构,按照一定的章程和文字依据,有一定的组织形式和程序规定的,得到社会承认的正式体育群体组织。非正式体育群体是指社会民众在参与体育生活实践中自然形成的体育群体[2],是以体育健身为目的自然形成的一种无形的组织,没有组织名称,没有成文的组织章程,也没有固定集会的制度,但往往有不成文的自觉约定共同遵守的群体规范,并且这种不成文的规范制约着群体成员的行为。目前非正式体育群体在城市大众体育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对巩固现有体育人口、广泛地吸引准体育人口参与身体锻炼、丰富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协调人际关系等都有重要的作用。
2.我国非正式体育群体发展现状
2.1发展的不平衡性。
由于地域性经济发展差别,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沿海与内地、东部与西部、大城市和小城市的非正式体育群体发展显现出不平衡状态。我国沿海地区城市的非正式体育群体正在不断地扩展。而西部地区城市非正式体育群体的面较狭窄,活动也是有限的,内容项目更多的是传统性的项目。非正式体育群体因地域性经济发展速度不同,生活水平不一样,体育观念、体育行为也不尽相同[5]。
2.2具有自发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充实生活、欢度余暇、加强社会交往的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和认同。与此同时,社会民众也就自愿地、自发地组成了参与体育活动的社会群体,如家庭体育群体、邻里体育群体、职工体育群体、老年人体育群体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在经济文化较发达的地区,这些非正式体育群体的早晚锻炼,节假日、双休日的体育活动也蔚然成风,成为增强国民体质、丰富文化生活大幅画卷中遒劲有力的一笔。
2.3具有多样性。
非正式体育群体参与体育活动有直接参与和间接参与两种。直接参与是指非正式体育群体成员直接参与体育活动,通过身体大肌肉群的收缩与舒张,引起身体各生理、生化指标的改变,再通过“量”的积累,最后达到生物学意义上的健康标准;间接参与是指通过观赏体育比赛和表演,接收有关体育信息传播的非正式体育群体成员,他们多为视听体育人口,通过视听途径关注体育、享受生活、充实余暇、愉悦身心,达到净化心灵、升华情操的境界。其中观赏体育比赛多以家庭体育群体为主。
2.4活动时间的经常性。
非正式体育群体的成员有共同的兴趣、爱好,相同的体育价值取向,成员来源广泛,组织结构松散,不受任何外界“建制”部门的影响和约束。因此,非正式体育群体自主性强,表现为直接或间接的体育活动的经常性,所从事的体育活动项目也丰富多彩。
3.影响我国非正式体育群体发展的因素
3.1未得到行政部门足够重视。
非正式体育群体因它的自愿自发、人员松散、不稳定性,而不受外界“建制”部门约束,因此几乎得不到行政部门的关注和支持,长期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行政部门要重视非正式体育群的发展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并及时为其提供服务,如制度的完善、活动的组织、资金的援助等,促进非正式体育群体健康、快速发展。
3.2场地、设施的缺乏。
体育场地设施的缺乏不利于非正式体育群体的发展。长期以来,我国大众体育活动场地、设施相对于我国人口而言,显得十分缺乏,再加上很多体育设施因长期使用而维护工作滞后,受到不同程度的破损,而设施较好的体育场所大多因付费让很多人望而却步,这都给我国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健康发展带来了威胁,对非正式体育群体开展体育活动十分不利。
3.3健身指导员的缺乏。
随着大众体育的兴起与发展,大众科学健身的要求日趋强烈,社会体育指导员在这一社会背景中应运而生。但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以及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社会体育指导员在我国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以有偿服务为主的社区体育指导员队伍也不受非正式体育群体成员的欢迎,在非正式体育群体内部培养一批义务的、志愿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却是非常重要的。目前,我国非正式体育群体所缺少的正是这样有体育专长的、义务的、志愿的社会体育指导员[4]。
3.4老年健身群体未得到重视。
人口老化在中国的形势日趋严峻,中国老年人口的基数大,使人口老化速度大大加快。随着老年人的增长,老年体育群体也在不断地扩大,非正式体育群体在某钟程度上已经成为了广大群众,尤其是中老年人群的首选娱乐、锻炼组织[3]。但长期以来,人们对身体机能日趋衰退的老年人的体育无论从实践上还是从理论上都缺乏足够的认识,已经习惯于将青少年和中年人作为体育的对象,而忽略了老年人的体育工作,较少有老年体育的专业服务,如体育产品的选择、健身技能的学习、运动处方的定制,等等。
4.促进我国非正式体育群体发展的对策
4.1政府积极引导,促进非正式体育群体的发展。
政府要出台相应的政策支持非正式体育群体的发展,并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调查研究,提出具体的措施。体育管理部门应当着手研究和制定有利于非正式体育群体发展的举措,并积极推广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健身体育活动项目,以适应我国非正式体育群体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努力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运行机制的市场化、组织人员的专业化等。开辟一条适合国家、集体、社会组织和个人的多元投资渠道,使社会筹资与政府投资相结合,保证非正式体育群体的可持续发展。政府引导能更有效地促进西部偏远贫困地区的非正式体育群体发展,从而改变我国不同地区非正式体育群体的发展不平衡状况。
4.2优化非正式体育群体发展的设施环境。
体育休闲服务设施的建设是现代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网络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引起社会各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体育休闲服务设施是社会公众开展体育健身活动的物质基础,是群众体育活动经常化、社会化、生活化的保证,对于增强各年龄群体的健康状况,提高身心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4.3启动闲暇教育,提高公众对体育文化的认识。
政府应加强对公众的休闲生活教育,填补中国休闲教育的空白,让公众更科学地利用闲暇时间,进而增进身心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体育文化是一种公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形态,它完全能够成为闲暇教育的重要素材。以体育文化为手段,对公众进行闲暇教育,能够提高公众对体育的认识和理解,从而让体育文化占领公众的闲暇时间,为非正式体育群体的发展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环境。
4.4丰富体育休闲娱乐活动内容。
我国群众体育组织的活动内容单一,变换周期较长,不能满足群众的各类体育爱好需求,再加上成员高龄化现象较为严重,使得组织的发展显得缓慢而缺乏活力。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体育价值观的多元化,以往的将健身为唯一目标的体育价值取向发生了变化。不同类型的体育休闲娱乐活动已为不同的公众所接受。所以,相关体育部门应积极在社区、群众中推广多种体育运动项目,一方面可以开拓群众的眼界,不同程度地满足群众的体育需求,另一方面也使得组织的发展充满活力与生机。着力开发民间的、传统的体育项目与时尚体育项目对推动大众体育的发展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同时也是非正式体育群体活动内容多样性的保证。
4.5非正式体育群体应完善自身组织管理。
非正式体育群体形成的自发性,以及活动内容的随意性,使组织的管理显得较松散,因此,非正式体育群体自身制定其特有的、合理的规章制度(管理制度、奖惩制度等)也是有必要的,这样不仅可以使组织内各项事物井然有序地进行,而且可以进一步规范群众的行为,增强其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更能激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从而促进组织快速、和谐地发展。
参与文献:
[1]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6,4.
[2]汪明旗,常务南.论我国城市非正式体育群体与21世纪人类体育[J].甘肃社会科学,2004,6:155-157.
[3]林显鹏.2001年全国体育局长会议参阅资料——国际大众体育现状及发展趋势[M].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信息研究所出版,2001.
[4]武常宏.对非正式性体育群体的特征及发展对策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9,4:54-55.
[5]孟凡强,赵红娟.培养和发展非正式体育群体的对策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5,2,34-37.
1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资助项目
2项目编号:2010JK068
3项目名称: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发展的社会动力机制研究
关键词: 非正式体育群体 现状 发展对策
1.非正式体育群体的内涵
体育群体是指为了达到某种体育的目的,而自发地或人为地组织起来的具有结构性特征的小群体[1]。根据构成体育群体的原则和方式,可将其分为正式体育群体和非正式体育群体。正式体育群体是指隶属于一定的行政机构,按照一定的章程和文字依据,有一定的组织形式和程序规定的,得到社会承认的正式体育群体组织。非正式体育群体是指社会民众在参与体育生活实践中自然形成的体育群体[2],是以体育健身为目的自然形成的一种无形的组织,没有组织名称,没有成文的组织章程,也没有固定集会的制度,但往往有不成文的自觉约定共同遵守的群体规范,并且这种不成文的规范制约着群体成员的行为。目前非正式体育群体在城市大众体育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对巩固现有体育人口、广泛地吸引准体育人口参与身体锻炼、丰富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协调人际关系等都有重要的作用。
2.我国非正式体育群体发展现状
2.1发展的不平衡性。
由于地域性经济发展差别,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沿海与内地、东部与西部、大城市和小城市的非正式体育群体发展显现出不平衡状态。我国沿海地区城市的非正式体育群体正在不断地扩展。而西部地区城市非正式体育群体的面较狭窄,活动也是有限的,内容项目更多的是传统性的项目。非正式体育群体因地域性经济发展速度不同,生活水平不一样,体育观念、体育行为也不尽相同[5]。
2.2具有自发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充实生活、欢度余暇、加强社会交往的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和认同。与此同时,社会民众也就自愿地、自发地组成了参与体育活动的社会群体,如家庭体育群体、邻里体育群体、职工体育群体、老年人体育群体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在经济文化较发达的地区,这些非正式体育群体的早晚锻炼,节假日、双休日的体育活动也蔚然成风,成为增强国民体质、丰富文化生活大幅画卷中遒劲有力的一笔。
2.3具有多样性。
非正式体育群体参与体育活动有直接参与和间接参与两种。直接参与是指非正式体育群体成员直接参与体育活动,通过身体大肌肉群的收缩与舒张,引起身体各生理、生化指标的改变,再通过“量”的积累,最后达到生物学意义上的健康标准;间接参与是指通过观赏体育比赛和表演,接收有关体育信息传播的非正式体育群体成员,他们多为视听体育人口,通过视听途径关注体育、享受生活、充实余暇、愉悦身心,达到净化心灵、升华情操的境界。其中观赏体育比赛多以家庭体育群体为主。
2.4活动时间的经常性。
非正式体育群体的成员有共同的兴趣、爱好,相同的体育价值取向,成员来源广泛,组织结构松散,不受任何外界“建制”部门的影响和约束。因此,非正式体育群体自主性强,表现为直接或间接的体育活动的经常性,所从事的体育活动项目也丰富多彩。
3.影响我国非正式体育群体发展的因素
3.1未得到行政部门足够重视。
非正式体育群体因它的自愿自发、人员松散、不稳定性,而不受外界“建制”部门约束,因此几乎得不到行政部门的关注和支持,长期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行政部门要重视非正式体育群的发展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并及时为其提供服务,如制度的完善、活动的组织、资金的援助等,促进非正式体育群体健康、快速发展。
3.2场地、设施的缺乏。
体育场地设施的缺乏不利于非正式体育群体的发展。长期以来,我国大众体育活动场地、设施相对于我国人口而言,显得十分缺乏,再加上很多体育设施因长期使用而维护工作滞后,受到不同程度的破损,而设施较好的体育场所大多因付费让很多人望而却步,这都给我国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健康发展带来了威胁,对非正式体育群体开展体育活动十分不利。
3.3健身指导员的缺乏。
随着大众体育的兴起与发展,大众科学健身的要求日趋强烈,社会体育指导员在这一社会背景中应运而生。但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以及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社会体育指导员在我国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以有偿服务为主的社区体育指导员队伍也不受非正式体育群体成员的欢迎,在非正式体育群体内部培养一批义务的、志愿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却是非常重要的。目前,我国非正式体育群体所缺少的正是这样有体育专长的、义务的、志愿的社会体育指导员[4]。
3.4老年健身群体未得到重视。
人口老化在中国的形势日趋严峻,中国老年人口的基数大,使人口老化速度大大加快。随着老年人的增长,老年体育群体也在不断地扩大,非正式体育群体在某钟程度上已经成为了广大群众,尤其是中老年人群的首选娱乐、锻炼组织[3]。但长期以来,人们对身体机能日趋衰退的老年人的体育无论从实践上还是从理论上都缺乏足够的认识,已经习惯于将青少年和中年人作为体育的对象,而忽略了老年人的体育工作,较少有老年体育的专业服务,如体育产品的选择、健身技能的学习、运动处方的定制,等等。
4.促进我国非正式体育群体发展的对策
4.1政府积极引导,促进非正式体育群体的发展。
政府要出台相应的政策支持非正式体育群体的发展,并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调查研究,提出具体的措施。体育管理部门应当着手研究和制定有利于非正式体育群体发展的举措,并积极推广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健身体育活动项目,以适应我国非正式体育群体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努力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运行机制的市场化、组织人员的专业化等。开辟一条适合国家、集体、社会组织和个人的多元投资渠道,使社会筹资与政府投资相结合,保证非正式体育群体的可持续发展。政府引导能更有效地促进西部偏远贫困地区的非正式体育群体发展,从而改变我国不同地区非正式体育群体的发展不平衡状况。
4.2优化非正式体育群体发展的设施环境。
体育休闲服务设施的建设是现代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网络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引起社会各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体育休闲服务设施是社会公众开展体育健身活动的物质基础,是群众体育活动经常化、社会化、生活化的保证,对于增强各年龄群体的健康状况,提高身心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4.3启动闲暇教育,提高公众对体育文化的认识。
政府应加强对公众的休闲生活教育,填补中国休闲教育的空白,让公众更科学地利用闲暇时间,进而增进身心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体育文化是一种公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形态,它完全能够成为闲暇教育的重要素材。以体育文化为手段,对公众进行闲暇教育,能够提高公众对体育的认识和理解,从而让体育文化占领公众的闲暇时间,为非正式体育群体的发展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环境。
4.4丰富体育休闲娱乐活动内容。
我国群众体育组织的活动内容单一,变换周期较长,不能满足群众的各类体育爱好需求,再加上成员高龄化现象较为严重,使得组织的发展显得缓慢而缺乏活力。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体育价值观的多元化,以往的将健身为唯一目标的体育价值取向发生了变化。不同类型的体育休闲娱乐活动已为不同的公众所接受。所以,相关体育部门应积极在社区、群众中推广多种体育运动项目,一方面可以开拓群众的眼界,不同程度地满足群众的体育需求,另一方面也使得组织的发展充满活力与生机。着力开发民间的、传统的体育项目与时尚体育项目对推动大众体育的发展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同时也是非正式体育群体活动内容多样性的保证。
4.5非正式体育群体应完善自身组织管理。
非正式体育群体形成的自发性,以及活动内容的随意性,使组织的管理显得较松散,因此,非正式体育群体自身制定其特有的、合理的规章制度(管理制度、奖惩制度等)也是有必要的,这样不仅可以使组织内各项事物井然有序地进行,而且可以进一步规范群众的行为,增强其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更能激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从而促进组织快速、和谐地发展。
参与文献:
[1]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6,4.
[2]汪明旗,常务南.论我国城市非正式体育群体与21世纪人类体育[J].甘肃社会科学,2004,6:155-157.
[3]林显鹏.2001年全国体育局长会议参阅资料——国际大众体育现状及发展趋势[M].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信息研究所出版,2001.
[4]武常宏.对非正式性体育群体的特征及发展对策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9,4:54-55.
[5]孟凡强,赵红娟.培养和发展非正式体育群体的对策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5,2,34-37.
1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资助项目
2项目编号:2010JK068
3项目名称: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发展的社会动力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