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研究弱势用户群体阅读心理是图书馆教育工作不可忽视的问题。着重从社会性弱势群体中的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和贫困农民用户群体阅读心理分析,正确引导他们的阅读心理,从而满足不同弱势用户群体的阅读需要。
【关键词】弱势群体;用户群体;阅读心理;阅读引导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1]因此,图书馆的用户服务工作是图书馆各项业务工作的核心。图书馆在服务与管理中要体现人文关怀,图书馆致力于消除弱势群体利用图书馆的困难,为全体读者提供人性化、便利化的服务[2]。所谓弱势群体是指在经济利益和生活物质条件、权力和权利、社会声望、竞争能力及发展机会等方面处于弱势地位,依靠自身的力量或能力无法保持个人及其家庭成员最基本的生活水准、需要国家和社会给予支持和帮助的社会群体[3]。弱势群体可分为社会性弱势群体和生理性弱势群体两类。笔者主要从社会性弱势群体中的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和贫困农民用户群体的阅读心理需求来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满足各类型弱势用户群体的阅读需求。
1.弱势用户群体个性、习惯及阅读心理分析
心理学家指出,阅读活动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是一种复杂的神经生理过程,是一种由多种心理因素参与的认知活动[4]。了解弱势用户群体的个性、习惯和阅读心理需求,其目的就是通过分析研究和掌握他们在阅读过程中的心理及规律,开展有针对性地服务,进一步提高服务效率,满足用户需求。
1.1 下岗失业人员用户群体的个性、习惯及阅读心理
下岗失业人员是指下岗后没有实现再就业的人员,习惯上把已倒闭企业的职工没有实现再就业的,也称作下岗失业人员。随着中国经济转型,社会流行的评价标准已经从原来对道德觉悟的崇尚转为对金钱物质的追捧,而且主流话语对“减员增效”政策合法性的宣扬,以及盛行的新自由主义对市场公平竞争法则的鼓吹,无疑使目前生活水平出现倒退的下岗失业工人遭遇失业和贫困双重污名的威胁[5]。这些下岗失业人员用户群体,多具有年龄偏大,文化偏低、技能单一、观念保守、感性脆弱、女同志多的特点。面对就业市场的剧烈竞争,往往难以适应,表现出无力控制自己的命运的感觉,对自己找到工作的信心不大,进而会加剧焦虑、抑郁等心理症状。因此,在遭受下岗的打击后,希望受到社会的尊重,也要求得到图书馆员的尊重。他们害怕受到歧视,有时不容易控制自己情绪,易与图书馆员发生矛盾和误解;他们身心压力较大,对知识需求有“紧迫感”,知识需求的目的和动机较明确。
综合分析起来主要有三种阅读心理:一是学习型。主要想通过学习了解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获得系统的知识,掌握一门技术,为再就业做准备。二是应用型。读书为用,目的性强,阅读是为了解决具体疑难问题,有针对性地吸取并利用现有的科学技术知识,希望尽快获取最新的知识信息。三是享受型。有些下岗用户的时间比较宽裕,为调剂下岗后的精神生活,也浏览一些书报杂志阅读文艺作品,获得美的享受和艺术熏陶,使郁闷的心情变得轻松愉快,使生活增添一些乐趣。
1.2 农民工用户群体的个性、习惯及阅读心理
农民工是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在城里务工经商,户籍仍在农村,保留着农民身份,被称之为“流动农民”或“农民工” [6]。在当前进城农民工的生活、交往、心理、观念等方面的矛盾、冲突等问题大都由不适应所引起,农民工的心态对于他们尽快适应城市的生活又有着直接的影响。农民工委身于被歧视、被排斥、工作没有保障、权益没有保护的城市里,城市没有给他们以安全感、成就感,更没有归属感,真正使他们具有归属感的还是他们的故土。这种种的感受使他们的心态发生了变化,导致了农民工在城市工作、生活的复杂的过客心理。这种过客心理阻碍了进城农民工的现代化和城市化,使得相对落后保守的小农意识难以得到现代化的洗礼,也增加了城市的不安定的因素。这是由于城市居民与社会施于农民工的歧视和不公正的待遇所引起的。农民工对城市同样有很强的归属感,也希望自己真正成为城市的主人,积极地履行自己的义务,并懂得用正当的途径维护自己的权利。
因此,农民工有着强烈的阅读心理需求。一是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阅读心理需求。一部分有知识的农民工认为,必须具备坚定的信念、顽强的精神、竞争意识,还不能缺少沟通协调、创新发展等综合素质才能成为成功的创业者;二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阅读心理需求。由于历史和文化等诸方面原因,农民工缺乏城市文明和生活的常识。因此,他们需要加强社会公德教育来遵纪守法、文明行事,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婚育观和家庭观,减少家庭问题的出现;三是法制教育的阅读心理需求。部分农民工法制意识淡薄,当自身利益受损时,容易产生违法行为,甚至触犯法律。要让他们知法、懂法、守法、用法,学会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减少各种纠纷;四是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培训的阅读心理需求。农民工普遍较低的文化素质,阻碍了他们接受新知识、新思想和新观念,造成他们与城市文明格格不入,对农民工的文化知识、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显得愈加迫切。
1.3 贫困农民用户群体的个性、习惯及阅读心理
贫困农民是构成社会弱势群体的主体组成部分。从我国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看,贫困不仅表现为经济方面的贫困,其背后深藏着文化贫困的特质。贫困农民文化素质低下,生活方式封闭落后和思想观念守旧是他们长期处于贫困状态的最根本原因。他们的阅读心理特点:一是安贫心理。他们认为贫穷是命里注定,存在一种宿命论的自我解脱、自我麻醉的满足心理,是对农业科技知识需求的最大心理障碍;二是依赖心理。在贫困地区农民的依赖意识很强,他们宁可苦熬而不愿苦干,“等、靠、要”思想严重,靠国家、吃救济,有了依赖心理的农民对文化、科技知识的需求无动于衷;三是自卑心理。他们认为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差、老天爷不公平,经济基础差、条件不如别人好,自己的文化素质低、接受能力差,这种自卑心理对搞好科技兴农推广也是不利的;四是守旧心理。在生产生活中的贫困农民常常喜欢用自己过去的经验与现在的事物相比较,这种固守旧传统、排斥新技术的守旧心理成为科技致富活动中的直接障碍;五是从众心理。许多贫困农民在接受采用科学技术时,表现出程度不同的从众心理,一旦看到许多人都采用了,就会“随大流”采用。这种从众心理正确去引导,对推动科学技术广泛地应用于生产实践有着有利的一面。
因此,贫困农民用户群体的贫困程度和知识结构的不同,也有其不同的阅读心理需求。如绝对贫困型农民:他们的素质低,文化程度多为半文盲,对知识、科技信息需求意识薄弱,喜欢娱乐影视类信息。对此类型农民,图书馆的首要任务是普及文化科学知识,把新技术和新知识及时送到农户,培养和激发农民的科技信息需求意识,提高农民对知识需求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相对贫困型农民:他们的文化程度多为小学毕业,科技信息需求意识渐强,对实际操作类信息、宏观类信息和文化科学知识类信息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对此类型农民,图书馆要采取多种形式把科技知识及时送到农户手中,提高农民自身文化素质,使他们学会收集、分析和有效利用知识与信息的能力。
2.弱势用户群体的阅读心理需求引导
针对不同弱势用户群体的阅读心理应正确引导,积极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和爱好。不但在与弱势用户群体的交往中观察、了解他们,然后适应他们的心理需要,而且还要根据不同弱势用户群体心理特点来引导、教育他们从被动到主动的一种转变。
2.1 下岗失业人员用户群体阅读心理需求引导
2.1.1 观念转变
观念转变包括择业观和自立、自强意识。当传统的就业体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生变化的时候,不少职工的就业观念却停留在旧的水平,观念滞后成为职工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7]。图书馆要培养和引导下岗失业人员冲破传统的就业观念和习惯势力的束缚,使他们认清形势,摆正自己的位置,为再就业扫除观念上的障碍。要教育下岗职工自重、自信和自强,积极参加再就业培训。只要理顺了情绪,转变了观念,更新了知识,提高了技能,就能为顺利解决再就业问题创造条件。
2.1.2 心理调节
再就业的心理辅导是强调主动性学习(activelearning),通过激发学习者的内在潜能,引导他们从基本问题入手,用创新意识和方法武装自己的头脑,通过改变观念,习得解决问题能力、提高自身素质[8]。因此,图书馆对下岗失业人员要开展心理辅导,调节和改善他们的心理和情绪,提高他们对环境变化的应变与承受能力,帮助他们克服自卑、焦虑等不良心理现象,鼓起生活勇气,坚定信念,面对现实摆正心态,培养他们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的良好心理素质。使下岗职工心态稳定,树立积极进取,顽强拼搏,吃苦耐劳,艰苦创业,勤奋学习,奋发向上的精神,点燃再就业希望的火种,投入到新的再就业培训中。
2.1.3 就业指导
图书馆要通过对职工下岗原因、就业形势的分析和求职技巧的培训等,从兴趣、气质、能力三个方面对下岗职工进行测定,帮助他们认识自我,找准就业方向,有效地提高再就业率。如果重新择业的期望值过高,只愿到好企业、好岗位就业,在再就业竞争中就可能处于不利地位。只有拓展就业视野,才能顺利实现再就业。任何一种工作,只要是合法的,而且通过劳动获得相应的报酬,就是就业,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同时,图书馆在就业指导中要帮助失业者充分地利用周围的社会资源,特别是自然的人际关系资源,向求职者提供可利用的社会支持。
2.2 农民工用户群体的阅读心理需求引导
2.2.1 保持本色、学会与人相处
图书馆要培养和引导农民工学会与工友们彼此体谅互相帮助,决不可因地域不同、性格差异、利益分配相互排挤,甚至打斗。与老板、包工头交往时,应有理有节,不卑不亢与城市人相处,要保持纯朴、诚实、自尊、自信的心态,以赢得对方的尊重和好感。面对纷繁复杂的城市生活,应保持本色,融入城市而不迷失自我。切不可为了追求奢华的都市生活而萌生邪念,走上犯罪的道路。
2.2.2 勤奋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不论从事什么工作,都需要具备基本的文化素质。不少进城农民工文化水平不高,学习文化知识更加重要。首要的是树立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进城就业后工作很辛苦,业余时间不多,在务工的同时坚持学习文化科学知识,需要有坚强的毅力和克服困难的决心,才能做到持之以恒。要求在日常生活中挤出时间到图书馆看书看报、多思考,积极参加图书馆举办的文化补习班学习,有条件的可以参加更高层次的学习,如高等自学考试学习,以获得更高学历。从而有助于改善生活和工作条件,提高工作待遇。
2.2.3 树立“干一行,爱一行”的职业精神
图书馆要培养和引导农民工树立“干一行,爱一行”的思想,一是要踏下心来干工作。城市就业竞争十分激烈,找到一份工作很不容易,要珍惜就业机会,专心致志地投入工作,切忌“这山望着那山高”;二是要树立自信心。城里人可以做好的事情,进城农民工同样可以做好。要抛弃自卑感、低人一等的心态,勇于面对困难,充满自信地迎接新的工作挑战;三是要尽快熟悉本职工作。注意在工作中边干边学,细心观察,多想多问,虚心求教,积累经验,就能很快掌握工作要领。要树立职业责任意识,以高度的责任心对待工作,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工作任务。
2.3 贫困农民用户群体的阅读心理需求引导
2.3.1 破除封建迷信、消除农村传统陋习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总体水平仍偏低,在贫困地区的生产力水平更低,这样就给封建迷信思想的存在和蔓延提供了适宜的土壤。贫困农民心理具有不稳定的特点,他们出现的苦恼和矛盾有时会借助一些不合理的方式(迷信)来应付,导致贫困农民陷入更深的无知陷阱之中,不利于贫困农民的身心健康。因此,我们要逐渐破除封建迷信,消除农村的传统陋习,消除贫困地区农民对这些传统陋习的依赖和寄托,逐渐改变,排解不合理的应付心理冲突和心理危机的方式。
2.3.2 运用知识和文化解决心理问题与矛盾的能力
贫困农民的心理健康状况与个人的认知理解水平密切相关,个人的认知理解水平则与一定的文化程度相关联。特别是在边远山区,长期以来由于交通、经济、信息交流等方面的局限,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和认识还停留在较原始的层次和水平上,他们运用知识解决心理问题和矛盾的能力不强、为了摆脱当前贫困地区农村的这种情况,最好的办法就是图书馆要牵头创办农民夜校,多开展农业科技下乡活动。让农民在闲暇之余补习以前所没有学到的东西,用科学来武装头脑,从而消除贫困地区农民的无知状态,提高他们的认知领悟能力,为他们运用知识和文化来解决心理问题和矛盾的能力创造条件。
2.3.3 由“空耗型”向“学习型”转变
引导和帮助贫困农民由“空耗型”向“学习型”的闲暇转变,掀起学文化、学科学、学技术的热潮[9]。特别是贫困地区的青年农民同其他青年一样,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和进取心,他们渴望自己能在青春大好时光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以求得到社会的承认,而他们的奋斗目标就在脱贫致富上,这就需要他们学到真知识、真技术,掌握好真本领。因此,图书馆应组织和引导青年农民在闲暇时间组织学习科普知识,提高农业生产的兴趣。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将青年农民心身能量适当地释放到学科学、用科学上,从而有利于调整青年农民的心理状态,维持身心健康。同时有利于采用科技脱贫致富来加快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5.
[2]中国图书馆学会.图书馆服务宣言(2008)[J].图书馆建设,2008,(10),1.
[3]郑杭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1):2-8.
[4]殷雪楠.基于阅读心理的读者服务工作研究[J].情报杂志,2008,(6):159-161.
[5]李瑶.找回“面子”:下岗失业工人的自尊维持[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8,
(3):77-93.
[6]朱有志.农民关注的十大问题:湖南农村调查报告[R].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135.
[7]赵可南.浅谈失业及对策[J].中国电业教育,2008,(3):34-37.
[8]时勘.下岗职工再就业心理行为及辅导模式研究[J].人类工效学,2001,(4):1-5.
作者简介:徐桂英(1977—),女,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图书馆馆员。
【关键词】弱势群体;用户群体;阅读心理;阅读引导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1]因此,图书馆的用户服务工作是图书馆各项业务工作的核心。图书馆在服务与管理中要体现人文关怀,图书馆致力于消除弱势群体利用图书馆的困难,为全体读者提供人性化、便利化的服务[2]。所谓弱势群体是指在经济利益和生活物质条件、权力和权利、社会声望、竞争能力及发展机会等方面处于弱势地位,依靠自身的力量或能力无法保持个人及其家庭成员最基本的生活水准、需要国家和社会给予支持和帮助的社会群体[3]。弱势群体可分为社会性弱势群体和生理性弱势群体两类。笔者主要从社会性弱势群体中的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和贫困农民用户群体的阅读心理需求来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满足各类型弱势用户群体的阅读需求。
1.弱势用户群体个性、习惯及阅读心理分析
心理学家指出,阅读活动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是一种复杂的神经生理过程,是一种由多种心理因素参与的认知活动[4]。了解弱势用户群体的个性、习惯和阅读心理需求,其目的就是通过分析研究和掌握他们在阅读过程中的心理及规律,开展有针对性地服务,进一步提高服务效率,满足用户需求。
1.1 下岗失业人员用户群体的个性、习惯及阅读心理
下岗失业人员是指下岗后没有实现再就业的人员,习惯上把已倒闭企业的职工没有实现再就业的,也称作下岗失业人员。随着中国经济转型,社会流行的评价标准已经从原来对道德觉悟的崇尚转为对金钱物质的追捧,而且主流话语对“减员增效”政策合法性的宣扬,以及盛行的新自由主义对市场公平竞争法则的鼓吹,无疑使目前生活水平出现倒退的下岗失业工人遭遇失业和贫困双重污名的威胁[5]。这些下岗失业人员用户群体,多具有年龄偏大,文化偏低、技能单一、观念保守、感性脆弱、女同志多的特点。面对就业市场的剧烈竞争,往往难以适应,表现出无力控制自己的命运的感觉,对自己找到工作的信心不大,进而会加剧焦虑、抑郁等心理症状。因此,在遭受下岗的打击后,希望受到社会的尊重,也要求得到图书馆员的尊重。他们害怕受到歧视,有时不容易控制自己情绪,易与图书馆员发生矛盾和误解;他们身心压力较大,对知识需求有“紧迫感”,知识需求的目的和动机较明确。
综合分析起来主要有三种阅读心理:一是学习型。主要想通过学习了解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获得系统的知识,掌握一门技术,为再就业做准备。二是应用型。读书为用,目的性强,阅读是为了解决具体疑难问题,有针对性地吸取并利用现有的科学技术知识,希望尽快获取最新的知识信息。三是享受型。有些下岗用户的时间比较宽裕,为调剂下岗后的精神生活,也浏览一些书报杂志阅读文艺作品,获得美的享受和艺术熏陶,使郁闷的心情变得轻松愉快,使生活增添一些乐趣。
1.2 农民工用户群体的个性、习惯及阅读心理
农民工是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在城里务工经商,户籍仍在农村,保留着农民身份,被称之为“流动农民”或“农民工” [6]。在当前进城农民工的生活、交往、心理、观念等方面的矛盾、冲突等问题大都由不适应所引起,农民工的心态对于他们尽快适应城市的生活又有着直接的影响。农民工委身于被歧视、被排斥、工作没有保障、权益没有保护的城市里,城市没有给他们以安全感、成就感,更没有归属感,真正使他们具有归属感的还是他们的故土。这种种的感受使他们的心态发生了变化,导致了农民工在城市工作、生活的复杂的过客心理。这种过客心理阻碍了进城农民工的现代化和城市化,使得相对落后保守的小农意识难以得到现代化的洗礼,也增加了城市的不安定的因素。这是由于城市居民与社会施于农民工的歧视和不公正的待遇所引起的。农民工对城市同样有很强的归属感,也希望自己真正成为城市的主人,积极地履行自己的义务,并懂得用正当的途径维护自己的权利。
因此,农民工有着强烈的阅读心理需求。一是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阅读心理需求。一部分有知识的农民工认为,必须具备坚定的信念、顽强的精神、竞争意识,还不能缺少沟通协调、创新发展等综合素质才能成为成功的创业者;二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阅读心理需求。由于历史和文化等诸方面原因,农民工缺乏城市文明和生活的常识。因此,他们需要加强社会公德教育来遵纪守法、文明行事,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婚育观和家庭观,减少家庭问题的出现;三是法制教育的阅读心理需求。部分农民工法制意识淡薄,当自身利益受损时,容易产生违法行为,甚至触犯法律。要让他们知法、懂法、守法、用法,学会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减少各种纠纷;四是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培训的阅读心理需求。农民工普遍较低的文化素质,阻碍了他们接受新知识、新思想和新观念,造成他们与城市文明格格不入,对农民工的文化知识、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显得愈加迫切。
1.3 贫困农民用户群体的个性、习惯及阅读心理
贫困农民是构成社会弱势群体的主体组成部分。从我国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看,贫困不仅表现为经济方面的贫困,其背后深藏着文化贫困的特质。贫困农民文化素质低下,生活方式封闭落后和思想观念守旧是他们长期处于贫困状态的最根本原因。他们的阅读心理特点:一是安贫心理。他们认为贫穷是命里注定,存在一种宿命论的自我解脱、自我麻醉的满足心理,是对农业科技知识需求的最大心理障碍;二是依赖心理。在贫困地区农民的依赖意识很强,他们宁可苦熬而不愿苦干,“等、靠、要”思想严重,靠国家、吃救济,有了依赖心理的农民对文化、科技知识的需求无动于衷;三是自卑心理。他们认为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差、老天爷不公平,经济基础差、条件不如别人好,自己的文化素质低、接受能力差,这种自卑心理对搞好科技兴农推广也是不利的;四是守旧心理。在生产生活中的贫困农民常常喜欢用自己过去的经验与现在的事物相比较,这种固守旧传统、排斥新技术的守旧心理成为科技致富活动中的直接障碍;五是从众心理。许多贫困农民在接受采用科学技术时,表现出程度不同的从众心理,一旦看到许多人都采用了,就会“随大流”采用。这种从众心理正确去引导,对推动科学技术广泛地应用于生产实践有着有利的一面。
因此,贫困农民用户群体的贫困程度和知识结构的不同,也有其不同的阅读心理需求。如绝对贫困型农民:他们的素质低,文化程度多为半文盲,对知识、科技信息需求意识薄弱,喜欢娱乐影视类信息。对此类型农民,图书馆的首要任务是普及文化科学知识,把新技术和新知识及时送到农户,培养和激发农民的科技信息需求意识,提高农民对知识需求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相对贫困型农民:他们的文化程度多为小学毕业,科技信息需求意识渐强,对实际操作类信息、宏观类信息和文化科学知识类信息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对此类型农民,图书馆要采取多种形式把科技知识及时送到农户手中,提高农民自身文化素质,使他们学会收集、分析和有效利用知识与信息的能力。
2.弱势用户群体的阅读心理需求引导
针对不同弱势用户群体的阅读心理应正确引导,积极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和爱好。不但在与弱势用户群体的交往中观察、了解他们,然后适应他们的心理需要,而且还要根据不同弱势用户群体心理特点来引导、教育他们从被动到主动的一种转变。
2.1 下岗失业人员用户群体阅读心理需求引导
2.1.1 观念转变
观念转变包括择业观和自立、自强意识。当传统的就业体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生变化的时候,不少职工的就业观念却停留在旧的水平,观念滞后成为职工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7]。图书馆要培养和引导下岗失业人员冲破传统的就业观念和习惯势力的束缚,使他们认清形势,摆正自己的位置,为再就业扫除观念上的障碍。要教育下岗职工自重、自信和自强,积极参加再就业培训。只要理顺了情绪,转变了观念,更新了知识,提高了技能,就能为顺利解决再就业问题创造条件。
2.1.2 心理调节
再就业的心理辅导是强调主动性学习(activelearning),通过激发学习者的内在潜能,引导他们从基本问题入手,用创新意识和方法武装自己的头脑,通过改变观念,习得解决问题能力、提高自身素质[8]。因此,图书馆对下岗失业人员要开展心理辅导,调节和改善他们的心理和情绪,提高他们对环境变化的应变与承受能力,帮助他们克服自卑、焦虑等不良心理现象,鼓起生活勇气,坚定信念,面对现实摆正心态,培养他们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的良好心理素质。使下岗职工心态稳定,树立积极进取,顽强拼搏,吃苦耐劳,艰苦创业,勤奋学习,奋发向上的精神,点燃再就业希望的火种,投入到新的再就业培训中。
2.1.3 就业指导
图书馆要通过对职工下岗原因、就业形势的分析和求职技巧的培训等,从兴趣、气质、能力三个方面对下岗职工进行测定,帮助他们认识自我,找准就业方向,有效地提高再就业率。如果重新择业的期望值过高,只愿到好企业、好岗位就业,在再就业竞争中就可能处于不利地位。只有拓展就业视野,才能顺利实现再就业。任何一种工作,只要是合法的,而且通过劳动获得相应的报酬,就是就业,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同时,图书馆在就业指导中要帮助失业者充分地利用周围的社会资源,特别是自然的人际关系资源,向求职者提供可利用的社会支持。
2.2 农民工用户群体的阅读心理需求引导
2.2.1 保持本色、学会与人相处
图书馆要培养和引导农民工学会与工友们彼此体谅互相帮助,决不可因地域不同、性格差异、利益分配相互排挤,甚至打斗。与老板、包工头交往时,应有理有节,不卑不亢与城市人相处,要保持纯朴、诚实、自尊、自信的心态,以赢得对方的尊重和好感。面对纷繁复杂的城市生活,应保持本色,融入城市而不迷失自我。切不可为了追求奢华的都市生活而萌生邪念,走上犯罪的道路。
2.2.2 勤奋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不论从事什么工作,都需要具备基本的文化素质。不少进城农民工文化水平不高,学习文化知识更加重要。首要的是树立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进城就业后工作很辛苦,业余时间不多,在务工的同时坚持学习文化科学知识,需要有坚强的毅力和克服困难的决心,才能做到持之以恒。要求在日常生活中挤出时间到图书馆看书看报、多思考,积极参加图书馆举办的文化补习班学习,有条件的可以参加更高层次的学习,如高等自学考试学习,以获得更高学历。从而有助于改善生活和工作条件,提高工作待遇。
2.2.3 树立“干一行,爱一行”的职业精神
图书馆要培养和引导农民工树立“干一行,爱一行”的思想,一是要踏下心来干工作。城市就业竞争十分激烈,找到一份工作很不容易,要珍惜就业机会,专心致志地投入工作,切忌“这山望着那山高”;二是要树立自信心。城里人可以做好的事情,进城农民工同样可以做好。要抛弃自卑感、低人一等的心态,勇于面对困难,充满自信地迎接新的工作挑战;三是要尽快熟悉本职工作。注意在工作中边干边学,细心观察,多想多问,虚心求教,积累经验,就能很快掌握工作要领。要树立职业责任意识,以高度的责任心对待工作,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工作任务。
2.3 贫困农民用户群体的阅读心理需求引导
2.3.1 破除封建迷信、消除农村传统陋习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总体水平仍偏低,在贫困地区的生产力水平更低,这样就给封建迷信思想的存在和蔓延提供了适宜的土壤。贫困农民心理具有不稳定的特点,他们出现的苦恼和矛盾有时会借助一些不合理的方式(迷信)来应付,导致贫困农民陷入更深的无知陷阱之中,不利于贫困农民的身心健康。因此,我们要逐渐破除封建迷信,消除农村的传统陋习,消除贫困地区农民对这些传统陋习的依赖和寄托,逐渐改变,排解不合理的应付心理冲突和心理危机的方式。
2.3.2 运用知识和文化解决心理问题与矛盾的能力
贫困农民的心理健康状况与个人的认知理解水平密切相关,个人的认知理解水平则与一定的文化程度相关联。特别是在边远山区,长期以来由于交通、经济、信息交流等方面的局限,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和认识还停留在较原始的层次和水平上,他们运用知识解决心理问题和矛盾的能力不强、为了摆脱当前贫困地区农村的这种情况,最好的办法就是图书馆要牵头创办农民夜校,多开展农业科技下乡活动。让农民在闲暇之余补习以前所没有学到的东西,用科学来武装头脑,从而消除贫困地区农民的无知状态,提高他们的认知领悟能力,为他们运用知识和文化来解决心理问题和矛盾的能力创造条件。
2.3.3 由“空耗型”向“学习型”转变
引导和帮助贫困农民由“空耗型”向“学习型”的闲暇转变,掀起学文化、学科学、学技术的热潮[9]。特别是贫困地区的青年农民同其他青年一样,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和进取心,他们渴望自己能在青春大好时光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以求得到社会的承认,而他们的奋斗目标就在脱贫致富上,这就需要他们学到真知识、真技术,掌握好真本领。因此,图书馆应组织和引导青年农民在闲暇时间组织学习科普知识,提高农业生产的兴趣。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将青年农民心身能量适当地释放到学科学、用科学上,从而有利于调整青年农民的心理状态,维持身心健康。同时有利于采用科技脱贫致富来加快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5.
[2]中国图书馆学会.图书馆服务宣言(2008)[J].图书馆建设,2008,(10),1.
[3]郑杭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1):2-8.
[4]殷雪楠.基于阅读心理的读者服务工作研究[J].情报杂志,2008,(6):159-161.
[5]李瑶.找回“面子”:下岗失业工人的自尊维持[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8,
(3):77-93.
[6]朱有志.农民关注的十大问题:湖南农村调查报告[R].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135.
[7]赵可南.浅谈失业及对策[J].中国电业教育,2008,(3):34-37.
[8]时勘.下岗职工再就业心理行为及辅导模式研究[J].人类工效学,2001,(4):1-5.
作者简介:徐桂英(1977—),女,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图书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