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文学本质观的再认识

来源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mingxiaoziwoain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30年代,人们对文学本质的认识是:文学是以文字形象地表现出来的东西,它以激发读者的美感为目的。这种认识抓住了文学表现的媒介特征与审美功能,只是没有触及文学的来源和社会性质。20世纪40年代,人们对丈学本质观的认识是:“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这种认识与30年代文学观念相比显得更为丰厚、充实,但它对文学审美特征的忽略又显得美中不足。
其他文献
普罗米修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人物,古希腊作家在自己的笔下塑造了不同的普罗米修斯形象,这些形象都深刻地反映着当时的时代精神与人类的内在需要。
爱丽丝·门罗的短篇小说《荨麻》采用第一人称叙述视角,有效地丰富人物形象,深化主题意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叙事时序,实现了空间与时间的相互转化,推进了故事的
近年来,家庭伦理剧成为了当今荧屏的主流,其精神内涵以及审美艺术倾向引起了学界的研究热度,本文从当今家庭伦理剧产生及发展的社会因素入手,重点论述了当代家庭伦理剧的审美艺术
在经济全球化与金融一体化的背景下,我国金融保险混业经营成为现阶段金融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金融业、保险业正面临巨大变化与挑战。本文通过对我国金融保险混业经营的现
历史叙事以真实素材出发,在“言之有据”的基础上,力求“言之成理”而文学叙事从虚构素材出发,也以“言之成理”为标准,也能达到“言之成理”的效果。具体到《汉将王陵变》这篇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