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火纯青 情深意长

来源 :阅读与鉴赏(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w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梁遇春(1906~1932),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短命的天才,仅活了二十六岁。他生于福建闽侯,1924年进入北京大学英文系学习。1928年秋毕业后曾到上海暨南大学任教,翌年返回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后因染急性猩红热,猝然去世。梁遇春是散文创作的圣手,从1926年开始,他陆续写出三十余篇随笔,发表在《语丝》、《新月》等刊物上,后大部分收入《春醪集》和《泪与笑》。梁遇春耽迷英国小品文大师查理·兰姆的文章,且能以汉语再造其“絮语”笔调,为“五四”文坛增添了不少亮色,很早就博得“中国的伊利亚”(兰姆的笔名)的美誉。
  梁遇春散文创作的总量虽不算多,但名篇不少,如《人死观》、《“失掉了悲哀”的悲哀》、《泪与笑》、《猫狗》、《Kissing the Fire(吻火)》都曾名噪一时。其中《Kissing the Fire(吻火)》最短,仅五百六十余字,是为纪念著名新月派诗人徐志摩而作的。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从南京飞往当时的北平,途经济南郊外党家庄附近的开山时飞机失事,机上三人全部殒命。徐志摩生前是梁遇春性趣相投的朋友和最喜爱的中国现代诗人。当得知他不幸遇难的消息后,梁遇春非常悲痛,并很快写下了这篇短小精悍、情深意长的怀念文章。在文章中,梁遇春以优美灵动的语言,十分传神地概括了诗人短暂而非凡的一生,认为他以生命复活了自然明快的希腊精神,思想中全然没有阴暗、陈腐的世故,始终如一个不谙世事的孩童睁大好奇的双眼猜解“人生的谜”,寻探“宇宙的神秘”。对于徐志摩这种富有浪漫气息的人生态度,梁遇春给予很高评价,认为这是一种向真向美的人生追求。正由于徐志摩拥有这样一种人生理念,他才会生发出“Kissins thefire”的妙想,才会像投火的飞蛾那样以满腔的热情不计后果地拥抱世界、感受生活,才能够“化腐臭为神奇”,创造出自己人生的璀璨。
  这是一篇闪烁着艺术光芒的杰作。小说家废名就极为推许它,认为是梁遇春最完美的文字,有炉火纯青之味。应该说这并非溢美之辞。这篇文章,去尽雕饰,一派天然,于朴素无华的叙写中,十分准确生动地传达出徐志摩的神貌与性情,抒发了梁遇春对死者的深厚感情和深切怀念,确实达到了上乘散文所应有的艺术境界。特别是其中“Kissingthe fire”这一核心意象更如天启神授,使文章平添许多美妙韵味。
其他文献
杞人忧天,从我们见到这个词那天起,我们就开始嘲笑杞人胡思乱想,天下居然有这样可笑、愚蠢的人,天塌下来离我们太远,这哪里是杞人应操的闲心!这种不必要的荒诞的忧虑,着实让我们嘲笑了几千年。周国平的文章简直就是当头棒喝,让人猛醒,原来我们正在暗杀一个天才、一位哲人。  每当我们仰望浩渺的天空,面对奥秘难测的寰宇,我们便想起许多有关的诗文警句,如屈原《天问》:“天何所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属?列星安陈?”《
期刊
《雷雨》第二幕中,侍萍与周朴园“意外重逢”这场戏因其紧张、激烈、人物内涵丰富而被选入了高中语文第四册课本。这场戏中有一个师生争论不休的、也是《雷雨》研究中历来有争议的话题——周朴园真的爱侍萍吗?他对侍萍的怀念到底是真实的还是虚伪的?许多读者都认为像周朴园这样一个放水淹死了2200个小工、血腥屠杀罢工工人的资本家早已丧尽天良,泯灭人性,在他的身上怎么可能还存有真情呢?假若他真的爱侍萍,那他怎么可能在
期刊
香菱在《红楼梦》情榜中位居副册之首,可见是个相当重要的人物。脂砚斋批道:“为总写香菱根基,原与正十二钗无异。”“细想香菱之为人也,根基不让迎、探,容貌不让凤、秦,端雅不让纨、钗,风流不让湘、黛,贤惠不让袭、平,所惜者青年罹祸,命运乖蹇,至为侧室,且虽曾读书,不能与林、湘辈并驰于海棠之社耳。”无论相貌、性情、才赋、端雅,都与大观园众女儿们不相上下。但她从小遭受灾难,被拐卖,又被薛蟠生拖死拽弄到家里,
期刊
雨是大自然神奇的杰作,雨是沟通天地的美丽使者,在《雨的四季》中,作者笔下那或飘逸或缠绵的雨,把它们曼妙的身姿深深印在读者的眼眸中,而那清新、纯净的雨之心、雨之魂啊,却飘飘洒洒滴落在读者心海上,掀起阵阵波澜,荡起层层涟漪。  有时我们不得不承认生活表面是平淡无奇的,就像那丝丝细雨,它们本来就是天地间一颗颗很普通的水滴呀,静静地蒸腾,默默地飘落,不管时光流逝,任凭季候轮回,亘古不息,天荒地老。然而有一
期刊
【文题展示】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嫁给幸福  汪国真  有一个未来的目标  总能让我们欢欣鼓舞  就像飞向火光的灰蛾  甘愿做烈焰的俘虏    摆动着的是你不停的脚步  飞旋着的是你美丽的流苏  在一往情深的日子里  谁能说得清  什么是甜,什么是苦  只知道,确定了就义无反顾    要输就输给追求  要嫁就嫁给幸福    请以“追求与幸福”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题蕴揭示】
期刊
《荷塘月色》是散文大师朱自清先生的一篇抒情散文,字里行间充溢着作者思想上的苦闷彷徨和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但文章结尾“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一句,看似稀疏平常,又与文章中心关系不大,然而仔细分析后发现,这看似平常的一句话,实在是一处生花妙笔。原因有二:  我们知道,按一般的生活常识,丈夫夜深未归,作为妻子是不会轻易“睡熟的”,但文中妻子确确实实是“睡熟”
期刊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此诗作于唐大历三年(768年)。当时诗人57岁,漂泊在西南地区,经历了长期的困顿艰辛后,体衰多病,已经进入了垂暮之年。这年的季冬,漂泊中的诗人到了岳州,登临著名的岳阳楼,凭轩远望,思绪万千,写下了这首不朽的诗篇。此后仅仅两年即唐大历五年(770年),59岁的诗人就客死在一叶旅舟之中。  
期刊
这里所要说的议论性散文是狭义的,有别于广义的议论文。它是文学意义的散文,从主要表达方式上看,它与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并列。它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严密的逻辑;既要以理服人,又要以情动人;熔象、情、理于一炉,合说理性与文学性于一体。  议论性散文具有形象性、抒情性和哲理性三大特点。下面试分别说明。    一、形象性    虽然议论性散文以明理为主,但因其是文学作品的一类,因此,它不完全同于一般意义上
期刊
读完《触龙说赵太后》一文,心中感慨颇多,左师公心机之过人、游说之巧妙、用情之深切,让人思之再三,叹为观止,故不揣浅陋,率性成文,以抒浅见。    一、洞见    左师公之所以能够“愿见太后”,之所以能够说服赵太后,和他的洞见有关。这一点往往为人忽视。触龙首先清楚地知道赵太后-本人是一个可以用道理说服的人。兵法云,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左师公显然深谙此道。赵太后,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赵威后。在《赵威后问
期刊
读罢怀念的《朝圣的农妇》,内心里不禁涌出一种深深的感动和向往:感动于这群平凡普通的农妇在朝圣时谈笑自如的风度,也向往于她们面对平凡真实的人生所持有的达观从容的心境。  《朝圣的农妇》是一篇富有哲理意味的散文。作者通过描绘一群来自乡间的农妇在朝圣时轻松自如、活泼快乐的言谈举止,展现了她们对生活、对人生积极达观的态度和平淡从容的心境,并从中体味出一种生存的哲理。  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生活和人生,但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