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本该不差的孩子

来源 :启迪与智慧·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wz127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们班有这样一个孩子,他,长得聪明可爱,本该是一个人见人爱的孩子,可在我们班却是一个地道的后进生。上课从不举手发言,就算开火车轮到他发言,他也总是闷不吭声;下课,总是坐在位置上,也不和别的小朋友玩;作业,更是糟糕,从来没有一天是做好的;期末,没有一门功课不是最后一名。总之,说到他,我就头痛!
  我也试着和他的父母沟通,试图改变他,毕竟他不是因为脑子笨跟不上别的孩子,纯粹是后天不努力。但是,沟通数次毫无成效,反而孩子爸爸冷漠无所谓的态度,更让我对这个孩子失去信心。
  说实话,他自己父母都这么不管,我也想着不去管这个孩子,但作为老师又觉得这样不应该。所以我也没放任不管,按照班里别的同学的标准去要求他,可他什么都做不到。对于他不做作业、不发言的表现,我批评了,我鼓励了,可是他还是没有任何改变,很是灰心!于是,在一段时间里,我不再关注他,不批评他,也不追着他要作业。
  这个学期一开学,他居然给了我一个惊喜,亲自来学校报到了!为什么说这是惊喜呢?因为一到五年级10个学期,他从来不来报到,休业式也从来不参加,都是他爸爸来交一下伙食费,来拿一下寒暑假的作业,就是这样一个奇葩!更大的惊喜是,从来不做作业的他,这个学期居然每天都做作业,要求背的课文也背掉了,上课轮到他发言也会说几句了!真是脱胎换骨,把我激动坏了,我在班里大大地表扬了他。这段时间,学校里还是家里的作业,他都完成得不错,但是那些需要家长配合的家庭作业就完成得不理想。比方说布置回家听写,第二天我在学校重听,别的同学基本全对或者错几个。只有他,听写总是错很多,但是让他在学校订正过,再重听,基本就不会有什么错了!这说明他不是记不住词语,而是回家根本没有听写过。每次《家校本》签字,也只有他的父母是从来不签字的。这些种种,都让我觉得,他的父母对他的学习太不关心,这也让我联系到之前这个孩子爸爸对孩子说的一句:家里那么多房子,不会读书又没关系!这样的观念灌输给孩子,真是让我哑口无言。
  说实话,这个孩子很聪明,如果从一年级开始,家长多给他一些关系,孩子肯定不会是这个样子。作为班主任的我,也有责任,如果我再耐心一点,给他多一些鼓励和表扬,而不是一味的批评教育,也许他不会在班里那么自卑。不过,在小学的最后一年,看到他一点点地进步,真的很开心!
其他文献
中学生初步接触物理课程,此时正值培养其科学的物理思维的最佳时期。科学思维是物理核心素养的关键部分,它形成并应用于物理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及科学的物理实践之中,本文将逐
课程改革指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的多方面潜能,重视其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和参与表现,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即评价功能应重视学生的发展,淡化甄别和选拔的功能。这就要求教师要改进评价方法,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正如布鲁纳所指出的那样:“评价最好被看作一种教育智慧,它是指导课程建设和教学的。”在实际教学中我
书籍是人类智慧的钥匙。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对话。现在的孩子们书读得还不少,时间也还费了不少,可就是在读过之后几乎没留下什么印象;即便当时觉得很有收获,可过了些日子,就模糊了,或者甚至记不起来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为此,我进行了很多尝试,若让小学生养成读书时动笔的习惯,就会渐渐改变这种局面。  那么,怎样才能使孩子养成“读书动笔”这一好习惯呢?  首先,让学生知道动笔干些什么。  
“学问”顾名思义,就是说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会学,还要善问,从某种程度上说应该是更要善问,因为“问”能促发学生的大脑紧张地思考,促进学生把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或者困惑提出来,并通过讨论和交流得到解决的途径或办法并最终得到解决。但在当前的语文课堂中,却有本末倒置的现象:大多学生都处于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只知道“学”,却不知道“问”;少数学生想问,却不敢问;即使有个别学生在问,却提不出好的问题来。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