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中国有一支特殊的部队,把日军装甲列车打得落花流水

来源 :人生与伴侣·共同关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goo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31年11月27日,占领沈阳的日军向锦州发动第一次进攻,在饶阳河附近与东北军发生激战。根据日本《东京日日新闻》在前线的记者报道,当天上午十点,在饶阳河以东两公里处,乘坐军列进攻锦州的日军独立守备第二大队当先和中国守军发生战斗。激战中,中国军队罕见地出动了重型装备,以装甲列车向日军发起反攻。日军装甲列车与中国装甲列车中山号发生对射,结果日军装甲列车抵挡不住,在其上指挥战斗的独立守备第二大队代理大队长板仓繁大尉负重伤,在返回途中死亡。负责驾驶列车的两名满铁司机(日军后备役人员)也被击毙,日军被迫后撤,败回新民屯,对锦州的第一次攻击失败。
  这是中国正规军在东北战场少见的胜利,而此战中最吸引人的,大概就是锦州守军所使用的装甲列车。对此,中方也有记载,根据金先所写的《锦州失陷经过》称,在北宁线战斗紧急的时候,“东北军荣臻参谋长乃抽调古冶铁甲车沈瑞礼一中队”增援前方,与敌发生鏖战,推测它可能就是在饶阳河阻击日军的那列车。
  锦州装甲列车
  所谓装甲列车,是在轨道上运行的,专门设计或用普通列车加装护甲和武器,用于作战的特殊装甲车辆,最初出现在十九世纪的欧洲,在那个坦克没有问世的时代曾称雄一时,被广泛用于各处战场。尤其是俄罗斯和波兰等幅员辽阔,铁路发达的东欧国家,对装甲列车更是情有独钟。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败退入中国的白俄军官将这一技术兵器介绍给北洋军阀,结果深受缺乏重武器的张宗昌等青睐,曾大量制造。有趣的是,孙中山先生创建的黄埔军校的时候,也曾获得苏联援助的装甲列车,建立大元帅府铁甲车队,这是中国共产党掌握的第一支红色武装,指挥官为开国上将周士第,这支部队后来编成北伐中著名的叶挺独立团,参加了南昌起义。由于中国的装甲列车大多是专门制造,装有旋转的炮塔,而日军在九一八事变时只有临时改造的改装型装甲列车,火炮是加装的,仅用沙袋围护,因此从战斗力上说,中方还略占上风。
  被击伤败回饶阳河的日军装甲列车
  抗日战争初期,由于國力的差距,大多数时候中国军队面对日军时在装备上都处于劣势地位。然而,凡事都有例外,有一支特殊的部队,就曾仗着装备的优势几次给日军重大打击,这就是中国的装甲列车部队。除了锦州之外,中国装甲列车还曾经在1932年上海十九路军抗战中发挥作用,击败日本海军陆战队在轮式装甲车掩护下向闸北的进攻;1938年豫东战役中,中央军的装甲列车部队与土肥原部队交过手,攻占兰封火车站。中国曾经使用装甲列车与日军作战的部队包括蒋介石的中央军、阎锡山的晋绥军、蔡廷锴的十九路军、宋哲元的二十九军,张学良的东北军等,可见其受重视程度。而其第一次和日军的作战,应该便是锦州这一次。
  由于东北军未能迅速消除不抵抗政策的影响,最终在1932年元旦放弃锦州,这装甲列车间的决战如昙花一现而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那列曾击毙坂仓大尉的装甲列车也因为被日机轰炸负伤而被俘。
  东北军使用的装甲列车
  不过,中国装甲列车部队在东北战场上并没有就此消失。马占山的义勇军部队也曾使用它和日军交战。
  义勇军还有装甲部队,未免有些骇人听闻。日军进攻义勇军时,拍摄的缴获装备照片,主题不是大刀就是长矛——据统计,义勇军人数最多时达到二十多万,但枪支最多也没有超过十三万条,其他的只能靠大刀长矛了。但在日军陆军恤兵部出版的《满洲事变写真大全集》中,有一套日军攻占海林时拍摄的照片,其中一张,展示了日军从义勇军手中夺取的一列装甲列车。从照片上看,这列装甲列车至少包括两节,一节带有瞭望塔的钢甲炮塔车(似乎炮塔已经被拆掉或炸毁),一节侧面有开门的运兵车。其形制与东北军中装备的俄式装甲列车比较接近。义勇军居然拥有这样的战车,简直让人忍不住惊叹“奢侈”。
  中国装甲列车兵
  根据日军的记录,这列装甲列车曾有力地阻击了日军对海林的进犯,甚至一度打退第十师团村井旅团的进攻。日军战史《光辉满洲事变写真集》中记述“村井支队……在进军途中,作为前卫的舟桥大佐所部,在二十七日下午于海林西方的奥头遭到敌军装甲列车的阻击,战线陷入僵持。当天夜间对装甲列车发动了夜袭,双方的格斗一直持续到列车之内。直到二十八日凌晨四点,才终于将这列装甲列车俘获,其战斗过程十分惨烈。”
  据专家推测,这列列车应该是东北军从原白俄部队接收的,本来用于护路。尽管这列列车最终因为线路被截断被迫放弃,但显然曾表现出极大的战斗力。日军在对华战争中曾大量制造和投入装甲列车,也曾被抗日武装多次消灭。
  装甲列车战斗力很强,但也有天生的缺陷,那就是离不开铁道线路,因此对于空中威胁很难抵挡,一旦铁路被破坏也很难脱身。在抗战中曾有多列装甲列车因此被毁或被俘,残存车辆后来主要用作要员乘车和执行铁路巡逻,运输作用。由于坦克部队的发展,装甲列车逐渐退出各国军队序列,故此对其研究不足,长期以来,我国甚至没有一幅完整的装甲列车照片。
  2012年,笔者在日本发现一幅日军进攻锦州时拍到的中国装甲列车俯瞰照片,加上在伊文思为中国拍摄的抗战题材纪录片《四万万人》中发现这种神秘武器的影像资料,才使我们得以认知它的全貌。
  在锦州阻击过日军的中山号装甲列车
  根据这些资料推断,我国的装甲列车正常情况下是这样组成的,最前端为一段平板车,上面堆放抢修器材,用于保障铁路运行,并可用于排雷。平板车后方为带有装甲,流线型的炮车车厢,炮车车厢带有装甲,左右都有射击口,最有力的武器是前后两座圆形可旋转的炮塔,后方炮塔比前方稍低,里面安装大口径山炮。炮车车厢后可以挂几节运兵车,也可以直接挂带遮护的机车和煤车,为列车的动力系统。在机车后方则是带有装甲的指挥车,指挥车后方有的时候同样会挂机车,煤车,炮车车厢和平板车,或者带苏罗通高射炮的防空车,以加强列车的机动能力和战斗力。
  抗日战争是我国装甲列车的绝唱。由于装甲列车各节车厢之间使用挂钩连接,可以拆卸,因此装甲列车的构成可以有多种可能。但是,不管怎样,在老照片上它们都显示出曾经苍龙的威严,能攻善守的特质,让我们无法忘怀这种曾在抗战历史上写下篇章的特殊武器。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浆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方法用ELISA法测定30例脑梗死患者和46例正常对照组血浆OX-LDL,平行测定血液流变学指
“狗在地上,猫在炕上”,这是外祖母常说的一句话。她的意思是,猫和狗是两种不同的动物,对待它们要有原则,不能乱来。比如说狗上了炕,她会马上严厉地斥责,让它快些到地上去,不然就打它
“假若我再上一次大学”,多少年来我曾反复思考过这个问题。我曾一度得到两个截然相反的答案:一个是最好不要再上大学,“知识越多越反动”,我实在心有余悸。一个是仍然要上,而且偏偏还要学现在学的这一套。后一个想法最终占了上风,一直到现在。  我为什么还要上大学而又偏偏要学现在这一套呢?没有什么堂皇的理由。我只不过觉得,我走过的这一条道路,对己,对人,都还有点好处而已。我搞的这一套东西,对普通人来说,简直像
目的建立褶合光谱测定氢化可的松麻黄碱滴鼻液中氢化可的松和盐酸麻黄碱含量的方法.方法用TU-1901双光束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采集吸收度信息,并通过数据转换将信息转到褶合光
金正男,金正日长子,童年在苏联度过,青年时代曾经留学瑞士、日本和俄国,所学专业是电脑科学。
水浒人物有一个特点就是几乎人手一个绰号,而其中的很多绰号都跟动物有关。曾有人专门统计过,梁山一百单八将里,拥有动物绰号的居然有三十多位。  都是哪些动物呢?首先是神兽,就是那些传说里的神奇物种,像麒麟(如玉麒麟——卢俊义)、龙(如入云龙——公孙胜)、金翅鸟(如摩云金翅——欧鹏)、狻猊(如火眼狻猊——邓飞)、蛟(如出洞蛟——童威)、蜃(如翻江蜃——童猛)等;其次是猛兽、猛禽、毒虫,像虎(如插翅虎——
关于清朝皇子读书的情况,清人笔记中多有记述,未及留意,所以,一直没有形成文字。  今读福格笔记《听雨丛谈》,其中卷十一《尚书房道光年奉旨改上书房》中,有清朝皇子读书的载记,写来供读者一观。  尚书房,在乾清宫东南廊屋北向的位置。这里是清代皇子读书的地方。  清宣宗道光之前,叫“尚书房”,道光年间,奉旨改为“上书房”。  清朝的皇子长到六岁,就要入学,跟随师傅受教。  皇子的师傅,是由上书房总师傅、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句俗谚没意外应该大家都听过,这句话的意思大概可分成两种解释。  一般比较传统的说法是,这句俗谚来自一本名叫《扫迷帚》的小说。《扫迷帚》的成书年代在清朝末年,故事内容跟三国毫无关系。  会提到廖化是因为小说中出现了一名老者,见到年轻的书生主角认真地编订县志,因此嘲笑他“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意思是说这么个乳臭未干的小子,竟装得一副文学大家的模样。  这老者想表达由于蜀
《愚公移山》这个典型的中国故事,出自先秦时期的《列子》,已然流传了两千多年。这一则经典,说其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并不为过。  然而,当我从课堂里听到学生关于“愚公愚不愚”“智叟智不智“的讨论或辩论,听到诸如”移山不如搬家”“移山不如搞旅游开发”之类的观点,我还是强烈地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真正读懂这则中国寓言,而是以功利的现代眼光在解构传统,以肤浅的话题设置来粉饰创新。对于经典的轻谩,或许这还
回顾2016年,从1月日本宣布实行负利率,到12月意大利修宪公投失败,“意外”贯穿20t6年始末,成为当之无愧的年度关键词,而2017年,这个“意外”可能会进一步升温,在这场席卷全球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