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龙大雪山下的纳西古乐

来源 :音乐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orenwang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玉龙大雪山下的纳西古乐被中外乐界学者誉为“国之瑰宝”的丽江洞经古乐,原非纳西族所创,而是中原汉族儒道合流的宗教性文人科仪音乐。因其主要用于谈演道教经典《玉清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简称洞经)而得名。在云南,此乐种在众多州县传播,但流派纷呈,风韵各异。...
其他文献
唐代摩崖材料真实性强,数量众多,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是文史研究的重要资料。历代金石著作、文集、方志多有著录,但也存在不少问题。论文对摩崖释文、词语训释、作者真伪等方
本文在综述学界西周金文双宾动词和双宾句式研究的基础上,对其中37个双宾动词的用法特点一一陈述,归结出两周时期汉语双宾结构的特征:双宾动词数量的增加、双宾动词的复化、
本文对《殷周金文集成》著录的一件秦"二年上郡守"戈进行了研究,认为拓本模糊的上郡守之名当释为"锜",此人就是见于史书记载的秦昭襄王到始皇时代的名将王(?)(又名王龁)。并
<正> “音乐究竟是什么?”就象“斯芬克斯”之谜一样困惑着人,由于它的非具像性、模糊性、不确定性,更由于它与人之间的复杂微妙关系,因而使如何来揭开音乐本质这个谜一直成为音乐美学长期困惑的基本问题。多少年来,人们通过不同的方法途径去攻克这道难题,在不断深化对音乐认识的同时,这个谜所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大,层次也越来越多,也就是说在收缩音乐内涵的同时,它的外延却在相对扩张。这就需要我们去探索更新更科学的方法,去适应在新的条件(包括客观与主观)下的对这个古老之谜的解答。然而在以往的音乐研究中,作为研究
<正> 吕骥同志和古琴有很深的因缘,是一位难得的知音。可以说,古琴艺术能有今天这样的局面,很大程度上得力于他的领导。今天,这门古老艺术的有关资料得到系统地发掘整理,演奏能手新人辈出,研究方面也不断推出新的成果,取得这些成绩,没有一个内行而热心的领导,是难以想象的。作为一名古琴工作者,对此,我有深切的感受。古琴艺术是非常古老的传统文化,理解并喜爱它的人愈来愈少,虽然在历史上它曾经长期得到过文人雅士的宠爱,甚至以“琴、棋、书、画”来概括传统的文化生活;可是,近百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它已日趋衰落,
以《郭店楚简&#183;五行》第10简和第11简前三字的书写者与全篇其他文字书写者并非一人的分析为例,就楚简帛文字笔迹分析提出若干操作方法:以全覆盖的逐字比对为本,注意不同
调查发现,在李圭景《五洲衍文长笺散稿&#183;诗文篇/论文类&#183;文字》部分,有三篇关于俗字研究的文献,文献中他搜罗了出自中、韩、日三国的248个俗字。本文分析介绍这些文
春秋时代语料中的第三人称代词有四个,即"厥"、"其"、"之"、"旃",常见的是"其"和"之"。"厥"只作定语,"其"常用来作定语,偶尔作主语和兼语,"之"都作宾语。"厥"的所指有两类,一
对江苏盱眙东阳汉墓祝祷辞令进行了通释,解决了部分疑难词语,该辞令对了解汉代的丧葬风俗、民间宗教信仰等具有重要意义。
"别字"历来有两种说法,一说为异体字,一说为讹混字。本文所谓"别字"取后者之意。魏晋南北朝右刻文献别字,是在石刻文献中存在的一种错误用字现象,给出土石刻文献的正确阅读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