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我对语文的解读

来源 :教坛聚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yuichi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一轮课改的背景下,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在积极的探索和追求新的教育方式吗,使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下面是我在语文教学中的一点体会,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语文新课程课堂原则的转变
  学校是教育的主体,课堂是教学的主体,课堂教学分狭义的课堂教学与广义的课堂教学。新时期以前,许多语文教学实验均是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展开的,师生活动在一个教室内展开,这个上课过程就是狭义的课堂教学。随着改革逐步深入,人们对语文课堂教学局限性有了较清醒的认识,即语文学习从根本上是与生活相联系的,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是社会、生活的外延,是向前、后、左、右的延伸。学生在生活中受到教育得到启发。把语文学习仅封闭在课堂内,切断它与广阔社会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的联系是荒谬的。其结必然是“学生对学习语文失掉兴趣,负担沉重,教学效率低下,往往导致高分低能。”究其原因,重要的一点就在于“把语文教学限制在狭小的课堂范围内,不重视与生活相联系。”
  由此可见,语文教学要立足课堂,语文课堂是学语文的主要场所,其次,课堂应延伸开去,语文学习在整个社会生活中几乎无处不在,家庭也是学语文的相当重要的场所。语文教学必须与生活联系,这是对语文教学提出的更高要求。因此,语文教学要开放,由教室的小课堂走向生活的大课堂,这种课堂的新理念,要求相应地改革考试体制,因为考试是影响这种大课堂观实施的最大障碍。
  二、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整合观念的转变
  所谓整合思想的教学观则是以语文教学内容的意义创新与开发为核心,关注师生在互为主体性的教学情境中所进行的解释、理解与建构活动。教学也不再只是一个传递知识的“管道”,而是师生共同探究的过程。总之,课程与教学不再是社会对教师与学生施加控制的手段。因此,现代课程与教学整合论主张以“体验课程”取代“制度课程”,师、生、课堂三者整合。
  课程与教学过程整合的实质是对教学内容进行某种形式的变革,即教师与学生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不断变革与创造教学内容,从而不断地建构自己的意义。这种变革与创造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把教学作为课程开发的过程,激发师生的主体性的充分发挥,推动课程内容持续不断地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地建构与提升;二是把课程作为教学情境中不断生成的活生生的经验,它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三、师生互动教学方式的转变
  师生互动是指:课堂内教师教、学生学是一个整体;互相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教学相长)。师生之间真正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
  1、师生互动对教学而言。师生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师生之间通过积极平等的对话与合作,使语文教学诸要素的联系方式和作用方式走向多样化、立体化、灵活化、弹性化,有利于教学功能的发挥。教学活动都是在教师学生之间展开,教师学生总是处于共同的教育情境中,双方在共同的交往中沟通、教育和接受教育。在师生“对话”的教学关系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得到激发,师生之间情感得到交流与沟通,师生共同创造出一种和谐的精神氛围。
  2、师生互动对学生而言。传统的语文教育把师生之间的“人——人”关系定位成“人——物”关系,在这种注重灌输的专制主义教学中,只有教师才是社会意义上完整的人,而学生只不过是“等着灌满的瓶子”,这种师生关系的定位,忽视了学生作为一个“人”而具有的基本的自尊、自主权利,当然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展开。而新生的师生互动教学方式的转变,尊重学生人格和主体地位,重视个性教育、个性张扬,允许学生创造性接纳对方的观点。基于平等的对话、合作、互动的交往活动,真正形成了教学中“你——我”关系。
  3、师生互动对教师而言。教师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不再一味居高临下地“填”和“灌”,而是师生共同分享教学成果,即教师以“平等者中的首席”的身份引导学生共享“美餐”,一起品味。教师不再象征性教学,而是充分考虑学生个性之间的差别,还给学生自我选择的权利。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实施个性化教学。
  总之,师生互动教学放松的转变,师生双方都是作为真实完整的人,互相平等,为了共同的教学目标而对话。各自情感与理性、思考行为、经验和知识等都真实的展现在对方面前,双方在理解中获得精神沟通和经验的共享。
  在师生互动教学中,教师因发现学生作为独立个体而具有言语个性和精神创造性而体认到教育的真正价值;学生因参与文体的开放性解读与意见的自我表达发现自我存在与发展的生命意义,二者交互影响,彼此激励,构成了一种真正的民主化教学师生关系。
  四、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
  全日制义务教育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是语文新课程的宣言书,也是新型学习主体即将崛起的预言书。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为学生终身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树立以学生为本位的教育观是叶圣陶现代学生观的核心,学生应成为学习的主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总之,学生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就为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具有深远意义。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是充满生命意义的学习,是富于创造主体的学习。这对于国家、民族乃至人类的发展将产生不可估量的意义。
  
其他文献
所谓创新教育,就是根据有关创造性发展的原理,运用科学性、艺术性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能力和健康个性,造就创造性人才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根据创新教育理论及学校体育教学的特点,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既学生的观察力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及创新实施能力等。现根据创新教育的主要特征,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构成与培养进行如下阐述。  一、创新教育注重智力的开发 
期刊
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是新时期教学的重要目标,这与培养创造型人才的素质教育是一致的。当前,各年级层次的数学考题,都给我们以往不利于“创新教育”的教法敲响了警钟,同时也为我们今后的数学教学提供了新的指引。  从新型试题上分析,与以往相比,新试题较侧重测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及知识的运用能力,而减少了对学生解题的熟练程度的检查。另外许多测量题的解法空间有所拓宽,目的是要考查学生的思维广度。  从学生解
期刊
学生自主学习是一种自律学习,是一种主动学习,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这是教师不能代替也是代替不了的,教师只是起指导作用,每一个学生都有一种独立的要求,除有特殊原因外,都有相当强的独立学习能力,现行教学改革要求改变单纯接受式学习,讲究从“一刀切”教学向关注个体差异的教学转变,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自主学习显得更加重要。正因为如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显
期刊
开放式教学,指在教学指导思想上冲破“闭合式”教学的怪圈,冲破课堂约束,参与社会实践,打破课程局限,做到各科相互渗透,形成学校、社会、家庭全方位育人网络。以《思想品德》课的内容确立教育的中心主题,围绕这个主题,开展系列活动教育,各科配合,突出主题思想。通过课内活动和社会实践实现知行统一,几年来,笔者对初中《思想品德》课开放式教学的探索和实践,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更新教育观念,做开放型的教师   
期刊
化归思想是把未知解法的问题转化为已有知识范围内可解问题的一种数学思想方法,它是一种基本而又重要的解题思想和思维策略。其基本形式有:数与数的转化;形与形的转化;数与形的转化。其基本功能有:生疏化为熟悉;复杂化为简单;抽象化为直观;含糊化为明朗。因而化归思想掌握的如何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解题能力。  对问题通过转化而得到解决是数学上最普遍的做法,从思维结构上看,只有对一些基本原理、基本法则和典型问
期刊
现代社会由于生活的多样化、知识信息的广泛化,审美活动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美育也成为时代的客观要求。何谓美育,它是通过现实美和艺术美打动学生感情,使学生在心灵深处受到感染和感化,从而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 在英语教学中,通过渗透美育,促使儿童对教学形式和
期刊
平均年龄六岁半的孩子,在开学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学会了用拼音记通知,写当日的课程表,在老师的指导下写一两句话的日记,阅读如《中国儿童画报》、《少年先锋报》等注音读物。这是我在汉语拼音教学中,运用创新精神使学生巧学拼音,提高拼音教学的效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一点成果。  一、巧学拼音参与创新  1、图、形、音结合记。枯燥的字母符号毫无内涵和具体意义,如果机械识记对于六岁半的孩子
期刊
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主课题。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学科教学的落实。语文学科,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能力乃至学生各种素质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探讨学生素质在语文学科教学的“导、学”机制的渗透是很有必要的。  一、把握启发和诱导  语文学科教学,教师的讲解引导作用异常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目标上,在教材内容特点上、在教学方法上、在教学媒体运用上,在课堂教
期刊
发散思维是和求同思维完全对立的一种思维方式,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形式。语文课堂教学中有着发散思维训练的广阔天地,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写作教学,或者是语文知识的教学都可以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作为教学主导角色所要做的“激活”的工作。但从某种意义上说,“激活”仅仅是一个方面,甚至是相对次要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在“激活”的基础上做好“导引”的工作。这样几种情况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导
期刊
发散性思维以其独特性、变通性及流畅性使学生在作文构思时获得举一反三、由此及彼并不落俗套的效果。作文教学中发散性思维的训练不但要传授发散方法还应该培养对发散方法进行检索与提取的能力。作文教学中发散性思维训练的目的在于让思维能根据需要按一定的顺序向各种方向运动,在发散过程中产生灵感,使写作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可驾驭与可调控。  由一点出发,借助已有信息,让联想、想象向各个方向发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既可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