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振兴中华思想的当今价值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nlhong1974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孙中山先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推动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重要人物,其一生都在致力于推翻封建专制统治,构建民主共和体制,同时它的一生也是追求民族独立,国家振兴的一生。孙中山编撰的《建国方略》分别对心理建设、物质建设、社会建设三个方面进行了具体阐述,以求达到解放思想,着力于经济建设和民权建设的目的,具有重要歷史意义。孙中山的《建国方略》在我国全面建设现代化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今天依然有许多启迪和现实意义。这与当前的中国梦思想一脉相承。
  【关键词】:孙中山;建国方略;振兴中华;民主政治;中国梦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推动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重要人物,其一生都在致力于推翻封建专制统治,构建民主共和体制,同时他的一生也是追求民族独立,国家振兴的一生。
  孙中山与1866年出生于广东香山县翠亨村的一个贫苦家庭,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千年未有之变局的动荡年代,国家政治专制腐败,人民生活痛苦不堪,外部面临西方列强的入侵,国家主权遭到破坏,这一切冲击着这个摇摇欲坠的帝国。此时,最早受到西方势力冲击的珠三角地区,受到西方文明较深的影响。这一切对儿时的孙中山留下了深刻的烙印,1874年孙中山随母亲来到檀香山,来到这个与中国完全不同的世界,这使他眼界大开,并对西方文化产生出更加浓厚的兴趣,当他看到西方的轮船以及近代工业文明时心生羡慕,学习西方文化教育方式,更使他产生了“改良祖国”的愿望,并在内心萌发出救民于水火,振兴中华的强烈愿望。
  为此,孙中山认识到欲救国救民必须要改良腐朽落后的专制统治,但早年的孙中山对满清专制统治的认识不够,曾经抱有改良的想法。1894年6月,孙中山与陆皓东去天津上书李鸿章,请求改良但遭到拒绝,这一经历让孙中山放弃了要求实行君主立宪的想法,使其从此走上了推翻封建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的道路。1894年11月,兴中会成立,孙中山第一次提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虽然某些观点还有些狭隘,但孙中山已经认识到中国想要避免亡国灭种,就必须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此时孙中山的个人命运就与建立民国,振兴中华的时代命运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
  孙中山第一个喊出振兴中华的时代最强音,并为推动这一目标的实现,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并于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同盟会,更加明确地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主张,又提出了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即三民主义这一思想,切实把民众的权利放在未来国家构建的首要位置。
  经历了多次失败以后,最终随着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的一声枪响,敲响了满清王朝的丧钟,革命呈星火燎原之势,各地纷纷响应,清王朝土崩瓦解,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由于袁世凯坐拥军权,革命党人势力孤危,不得已交出革命果实,民国有名无实。随后相继爆发了二次革命、护国战争、护法运动。孙中山为捍卫临时约法,维护中华民国的法统地位做了不懈的努力,但最终归于失败。
  随后,孙中山感叹道到“顾吾国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争雄,南北如一丘之貉。”同时护法运动的失败也使孙中山万分感慨“失去一满洲之专制,转生出无数强盗之专制,其为毒之烈, 较前尤甚。于是而民愈不聊生矣。溯夫吾党革命之初合,本以救国救种为志,欲出斯民于水火之中,而登之枉席之上也,今乃反令之陷水益深,蹈火益热,与革命初衷大相违背。”1918年5月中山先生毅然辞去了广州军政府大元帅职务,离开广州北上去了上海。
  但是,孙中山并未悲观失望,仍然报振兴中华之大志,并在随后的时间里写出了《孙文学说》、《实业计划》,而《民权初步》早在1917年就已经完稿,至此,三部合著称之为《建国方略》。孙中山先生建设现代化中国的鸿篇巨制也终于完成。《建国方略》正是孙先生提出的顺应时代潮流,实现中国现代化的伟大构想。此后革命志士继承孙先生遗志,为建设现代化的中国义无反顾,矢志不渝。孙中山更是成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和现代化建设的设计师。在我国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取得丰硕成果的新时期,再读《建国方略》可以欣喜的发现很多理想都已经得到了实现甚至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在告慰先烈的同时,更激励我们继承中山先生的精神和遗志,为建设富强国家而努力奋斗。1956年毛主席在纪念孙中山诞辰90周年时说:“现代中国人,除了一小撮反动分子以外,都是孙中山革命事业的继承者,我们完成了孙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并且把这个革命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习近平主席也说:“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都要主义吸收其中的积极养分。”近年来,习近平提出“中国梦”的伟大构想,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向繁荣富强的宏伟理想。它与孙中山先生振兴中华的思想一脉相承,这更是振兴中华思想在当今新时期的反映。“革命尚未成功”,再度关注这部百年前的中国现代化规划巨著,探寻孙中山先生撰写《建国方略》的初衷以及审视其历史价值和时代价值,对我们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面临的发展问题具有积极的指导和参考作用。同时也为当前中国梦理论思想提供有益借鉴。
  一、孙中山的振兴中华之梦
  孙中山先生一生都在探索中华民族振兴之路,而其思想观点和国家发展规划设想则集中体现在《建国方略》这本书中,《建国方略》分别从“心理建设”“物质建设”“政治建设”来探求中国社会所存在的具体问题,以及相关的解决和改进方法,这无不显示出孙中山先生的远见卓识以及超人胆略。
  孙中山先生最先要解决的问题启迪民智,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以及转变民众的思考方式,进行心理建设。《孙文学说》又名《知难行易的学说》或《心理建设》,主要阐述了“行易知难”学说。孙中山认为行易知难,并且反驳了“知之非艰,行之惟艰”的说法,深刻剖析中国民众所存在的心理问题,并举出相关实例,例如饮食、用钱、作文、建屋、筑城、开河、电学、化学、生物进化。再次论证“行易知难”得道理,目的就是为了警醒国民,不要因为不知而不作为,不要因为建设规模宏大而不敢行动。在认识与实践的关系中,实践比认识更加的重要,往往实践中出真知。孙中山的看法对人们顽固不化,因循守旧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冲击,起到了一定程度上思想解放的作用。   《孙文学说》是孙中山先生非常有创新价值的著作,虽然在当时的条件下其主张和构想难以达成,“知难行易”的观点对于现实社会仍然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其思想中闪烁的探索精神对于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依然有非常重要的启迪,值得我们去感悟去吸收。
  同时孙中山也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开发建设计划,这就是实业计划,《实业计划》是孙中山为建设一个完整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而勾画的蓝图,最初是用英文写成的,原名“Th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of China”,1919 年2月完稿,發表于1919年6月号《远东时报》,后编为《建国方略之二:物质建设》。这是孙中山《建国方略》的核心内容,总体分为六大计划,由三十三部分组成。从工业部门和发展目标来看,《实业计划》主要有以下项目:1.发展交通,包括建设全国铁路系统,建成公路网,整治河道、修浚运河等;2.建设港口,包括修建世界大港,建设商业港和渔业港;3.兴建城市;4.发展采矿业;5.发展钢铁建材工业;6.发展轻工业;7.发展农林水利事业。从地域来看,又可分为沿海发展港口建设,内陆加快铁路、公路交通和城市建设,满蒙回藏边疆实行移民开发和垦殖。
  孙中山提出发展实业、振兴中华的伟大构想,非常重视中国的发展与世界发展的同步,重视中国东部与西部的均衡发展,重视港口、交通建设与资源配置的统筹安排。在利用外资方面,注重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其利用西方资本以及学习企业先进经营管理方式为中国经济建设服务的方式与当前改革开放过程中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如何照顾人民的需要,如何合理引进和利用外资,如何协调好投资、生产和市场关系,这些我们今天发展依然要面临和解决的问题”。在《实业计划》中也许会给我们有意的参考和启发,在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思路与方法上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这与习近平提出的中华民族富强之梦是一致的,它是对前者的继承、发展和升华,孙中山所提出的一些设想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难以实现。但现在这不一样,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一些当年没有实现的梦想,我们今天已经实现或即将实现。当年孙中山先生振兴中华的理想在中国共产党的继承下发扬光大。
  二,孙中山的现代化之梦
  孙中山所提出的全国范围内所进行的开发计划中,发展交通运输是其重点,特别是铁路建设,以及港口建设,同时注重内陆水路的整治,这无不显示出孙中山的先见之明,同时注重工业建设以及近代工矿业采矿业的发展,这些想法体现了国家经济社会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一些思想,总之实现工业化救国,使中国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资本主义工业国,通过铁路带动中国整体经济的发展,推动工业建设,资源开发,巩固国防等,通过港口,水利建设,实现区域辐射带动发展,开发内河航运,建设国际大港,加强与世界各地的交流。
  关于国家经营的开发计划,孙中山提出了四条具体原则:(一)必选最有利之途以吸外资;(二)必应国民之所最需要;(三)必期抵抗之至少;(四)必择地位之适宜。这些原则和变通性体现了孙中山先生在国家发展建设中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总之,实业计划显示出孙中山自信的开放胸怀以及通过近代工业化的救国愿望,体现出因地制宜的发展方针,同时重视商埠的开发,发挥其区域辐射与带动作用,重视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
  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实业计划》中的绝大部分建设项目难以在当时实施,中国处在民不聊生的动荡年代,缺乏强有力的中央政权,没有安定和平的社会环境,无钱、无力、无心从事大规模的开发建设能力,军阀割据,占山为王,难以统筹全局进行区域间的开发建设,同时1920年以后,外蒙古实际游离于中央政权控制之外,并于1945年在苏联的操控下非法从中国分裂出去,这使得中国正北方向整体的区域统筹和规划联系被割裂,新疆与东北地区的区域联系被迫向南绕道内蒙古,国家整体发展计划大受影响。
  同时,孙中山先生对西方列强的资本输出缺乏理性认识,对国内的投资环境过于乐观,没有认识到西方列强不可能希望中国强大起来,不可能真正帮助中国发展。虽然实业计划存在种种不足,但依然是中国近代全国性的振兴蓝图,对当前中国梦的实现,仍然具有重大借鉴价值。
  孙中山先生庞大的国家发展规划在当时没有实现,但这一切,在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正逐步变为现实,建国初期,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五年计划,尤其是改革开开放以来,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特别是三峡大坝,南水北调工程,西部大开发计划,西气东输等工程的成功建设,同时以高铁为标志的交通运输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工业体系基本建立健全,这些建设工程,当年孙中山先生可能难以想象,仅仅一百年内许多设想已经变成了现实,从北到南,大连港、天津港、青岛港、上海港、宁波港、广州港等大型海港相继建成,港口吞吐量大大增加,一条条高速铁路、公路跨越大江南北,穿山越岭相继建成,同时航空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各地区之间的时空距离得到缩短,人民群众能够切身该收到变化。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极大地提高,国防现代化水平不断增强,科技实力跻身世界前列,综合国力得到显著增强。进入新时期新阶段以来,中国共产党不断深化改革和理论创新,提出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提出的中国梦的伟大构想,它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无数仁人志士振兴中华之梦,也是新时期国家富强、民族兴旺的强国富民之梦。
  三、孙中山的民主化之梦
  19世纪末20世纪初,旧中国处于危急存亡的关头,内有腐败顽固的清政府即将瓦解的统治,外有西方帝国主义的瓜分狂潮,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孙中山先生以救国救民为宗旨,在献身革命的同时还探讨今后中国发展的道路,由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三民主义。即民族,民权,民生问题。
  民主政治建设主要涉及民权问题孙中山先生《建国方略》中的第三个方面是社会建设,《民权初步》是《建国方略》的“社会建设”,是一本关于民主政治建设的论著,又名《会议通则》。孙中山不遗余力倡导民权,由此来增强民众的自主意识,来推动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解决中国社会“人心涣散,民力不凝结”的弊病,并提出民众拥有选举官吏,罢免官吏,创制法案,复决法案的权利,同时不断提出民主政治理论,培养民众的民权意识,这在那个人们文化水平不高,民主意识缺乏的年代里,意义非同小可,总之孙中山将民主建设与国家独立振兴,社会进步紧密的联系起来,显示出孙中山启迪民智,发挥民众主导性方面的迫切愿望,这给人以深刻的启发。
  但不幸的是,孙中山提出的一系列民主政治建设的设想却未能真正得以实施,由于当时处在战乱的社会环境,大部分民众缺乏参与民主政治的意识,同时也没有行使民主自由权利的机会,但民主观念已经不断深入人心,专制集权主义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这些设想对我们今天的民主法制建设来说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一切随着新中国政权的建立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大众才开始真正当家做主,民主法治建设才真正意义上开展起来,孙中山未能实现的理想,在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已经变为现实,并逐步向更加完善的依法治国方向迈进,中国共产党不断创新理论并且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实践,才使我们今天有机会真正享受民主法治所带来的安定和谐的社会局面。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大踏步的向前迈进,中国正以开放自信的心态迎接世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断攻坚克难,不断创新,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随着习近平总书记中国梦思想的提出,使我们想到了百年前孙中山先生中华民族振兴之梦,这与中国梦思想一脉相承,后者是前者的丰富和发展。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中华民族富强之梦的同时,肩负着人民的重托和时代的召唤,我们相信中华民族的明天会更加光辉灿烂。
  参考文献:
  [1]孙中山.建国方略[M].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11
  [2]俞慰刚.孙中山《建国方略》研究——从《实业计划》看孙中山的建国思想心路与实践[J].孙中山:历史·现实·未来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6年.
  [3]黄明同.孙中山建设哲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4]李兴华著,民主与近代中国,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其他文献
【摘要】:基层党组织书记是基层党建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实践者,更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重要推动者,文章从强化自身能力建设、推动班子整体建设、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突出全面从严治党责任四个方面就怎样当好基层党组织书记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基层党组织书记;全面从严治党;党建工作  全面从严治党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
期刊
【摘要】:斯宾诺莎说:一个人不可能由一个简单人的意志行为而中止思考而死亡,因此他充分估计到了一个人成为有智慧的人,成为自由人的艰巨性,并认为只有很少的一些人才能达到这样的人生目标。所以,在本文中,笔者将通过讨论秀米的身、性、思想的成熟是怎样对抗死亡来得出“死亡哲学是一个在发展中的系统”以及“死亡哲学是人生哲学的深化和延展”这样的命题,以激励读者得意体会人应有生存的勇气,敢于把自己的生命承担起来这样
期刊
【摘要】:在高校中其管理工作的进行保证学校正常运转的重要条件,因此在实际中必须要对学校管理中的各个部分、環节进行加强,其中高校教务管理作为学校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要对其进行全面的完善及建设,以此来保证高校教务管理工作的开展可以向着规范化、标准化、现代化的方向进步,这样才能有效的加强高校教务管理的实行效率,进而使学校管理的水平得到提升。  【关键词】:高校教务管理;规范化;措施  高校教务管理工
期刊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旧址位于湖南省永顺县塔卧镇,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由贺龙、任弼时、肖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建的红色革命根据地之一。这里是湘西自治州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活动基地,全省全民国防教育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景点之一。旧址现保存有省委、省政府、省军区、红四分校、省委党校。  永顺塔卧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包括省委、省军区、兵工厂等,
期刊
【摘要】:功利主义是以个人或者共同的利益作为判断标准的伦理道德学说,自18世纪以来,功利主义伦理思想不断的发展和补充,密尔作为功利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继承并批判了边沁的相关学说。本文主要说明了在密尔的功利主义思想中需要着重处理地关系,明确提出功利主义道德标准的两个重要基础:共同利益和个人的内在需求,并在此基础上,明确密尔功利主义道德标准的评价依据和标准,从而为思想道德建设和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期刊
【摘要】:8世纪时,唐朝和吐蕃为了争夺小勃律在西域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较量。小勃律原为唐的属国,随后吐蕃胁迫小勃律王娶吐蕃公主,小勃律随之臣属吐蕃。天宝六年,高仙芝率军攻破小勃律,小勃律复归唐统治。本文以高仙芝夺取小勃律为切入点,从政治、军事以及地理等方面分析小勃律对唐朝经营西域的战略意义。  【关键词】:高仙芝;吐蕃;小勃律  一、唐朝与小勃律的关系  关于小勃律地理位置,《新唐书》里是这样记载的:
期刊
【摘要】:本文从《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和《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出发,指出初中英语教学是以词汇、时态和简单句结构为主,而高中英语教学随着学习难度的增加,词汇量不断增加,句子从简单句转向了复杂句,语法从简单的时态到定语从句、虚拟语气等。因此要想保持初中英语的良好学习学习成绩,就必须提前做好过渡时期的准备工作:明确任务和目标,迎接挑战;培养兴趣,增加阅读量;提高方法,讲究策略;勤于复习总结,及时查漏补缺
期刊
【摘要】:虚无主义是十九世纪欧洲重要的哲学思想之一。从本质看来,虚无主义是怀疑主义的极致形式,它从根本上怀疑世界、生命,尤其是人类存在的客观事实及价值意义,对当时的欧洲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海德格尔作为存在主义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对虚无主义进行了克服和超越。本文立足于虚无主义的概念分析,着眼海德格尔对虚无主义本质做出的严肃思考,探讨哈德格尔对虚无主义的克服与超越之处。  【关键词】
期刊
【摘要】:1942-1943年河南大灾荒是近代史上河南最严重的灾荒之一,这次灾荒因其灾情严重,惨绝人寰,国民党政府竭力封锁灾情不准报道。在多数记者都不敢前往灾区采访报道的情况下,李蕤不顾自身安危,深入灾区,记录下灾区的真实惨景,写下多篇报道,并通过报纸发表让外界了解到这场特大灾荒,从而对生死线上的河南百姓给与更多的救助。李蕤,这个历史上的小人物,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新闻记
期刊
【摘要】: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出现与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迎来了机遇,开拓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新渠道,增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有利于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体系。与此同时,自媒体的到来也给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带来了挑战,自媒体加大网络舆情搜集和判断的难度,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统传播方式形成了挑战,挑战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面对自媒体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双面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