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的森林》和《一百个人的十年》艺术对比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DY_YANG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和冯骥才的《一百个人的十年》两本书,《挪威的森林》是一部描写爱情的小说,《一百个人的十年》是记录中国文革亲历者往事的回忆录,两本书都是描写的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故事,同一时期内,发生在两个国家迥异的故事。自两个不同的国家发生在同一个时代的故事,国情不同,背景不同,两个独立的文化,然而我却被被他们故事中的一个普遍现象所震撼,——自杀。到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日两国都是处于自杀现象高发的阶段,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其间有什么关联,又存在什么区别。是一件值得研究的事情。
  【关键词】:自杀;社会现象;信念精神
  《挪威的森林》创作背景是20世纪60年代,日本已经进入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在快速发展,人们的精神危机也与日俱增。物质生活的丰富与人的欲求膨胀,造成了精神世界的严重失衡。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减少,心理距离拉大。生活在都市的人们像无根的浮萍,孤独、虚无、失落,却又无力面对强大的社会压力。都市的繁华,掩饰不了人们内心的焦虑。1987年村上春树就以《挪威的森林》写了一本青春恋爱小说。
  冯骥才以二十世纪历史最沉重的笔墨,通过《一百个人的十年》以一百个普通中国人在“文革”中心灵历程的真实记录,显现那场旷古未闻的劫难的真相。冯骥才通过广泛的社会调查,披阅十载,将一代中国人的心灵记忆载入史册。
  这两本书出自两个不同的国家发生在同一个时代的故事,国情不同,背景不同,两个独立的文化,然而我却被被他们故事中的一个普遍现象所震撼,自杀。自杀这个话题,相信对每一个人都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但要想了解那个时代,避免那个时代的错误,传承那个时代的精神,我们就不得不正视这段往事,分析这个现象背后的种种。
  在《挪威的森林》,故事以男主人公的朋友,女主人的男朋友木月的死为开端,期间描写了直子,直子姐姐,初美的自杀。自杀这件事的阴影一直笼罩着整本小说的情节,让读者在一次次的心灵震撼中不断的思考生命的本质。在《一百个人的十年中》,同样记录了大量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不堪受辱的人们最终走上自我了断的道路。到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日两国都是处于自杀现象高发的阶段,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其间有什么关联,又存在什么区别。是一件值得研究的事情。
  在那个年代,作为刚刚过去的战争的对立两方,无论胜败,其实都处于一个战争的疗伤期。两个国家走上了两条完全不同的路:日本全盘西化,倒向了曾经的敌人美国,而中国则走上了共产主义的道路。但无论怎样,疗伤的过程必然是一个痛苦的过程,经历过战争的人以及战后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历史观,价值观,人生观都在在痛苦与纠结中不断建立和崩塌。加之伟人的指引,国家的走向等因素的强烈干预,那个时代的人在自由和民主,生存与自由,信念与亲情之间来回踱步,痛苦的挣扎。
  在日本,经历过战争的那一代人,内心中的信念在日本投降的那一刻轰然崩塌,那个伟大光明的,永远正确的,毋庸置疑的天皇,也会有不正确的时候。他们信仰的崇尚忠诚和责任的武士道精神并没有带领他们走向胜利。他们自己发动的战争,给对方和自己都带来了沉痛的苦难。邪教般的时代之后,全盘西化的改造,让日本人的思想走上了另一个极端,游行示威成了司空见惯的事情。
  在《挪威的森林》中,主人公的好朋友木月,在平静而正常的生活中突然自杀,书到结尾也没有描写其中的原因,木月是经历了怎样不可承受的事情而了断自己的生命,或者是司空见惯的挫折后没有一个值得信任的人或制度予以指引。女主人直子在爱人突然离世的情况下,精神状态一步步的恶化,一步步丧失了与他人与社会沟通的能力,最终也以自杀收尾,试想这其中应当由家庭和社会予以的帮助到底在哪里,亦或是他们已经失去了直子的信任。
  主人公渡边在朋友去世,与直子的情况下,所能给予直子的除了一句我爱你之外,并无其他。20岁的年龄在面对生与死,面对爱人的悲痛时,是缺乏正确判断的能力的。试问读者除了同情可怜的渡边,以及更加可怜的直子以外,是否对家庭的无助,社会的无能而感到愤怒?
  书中出场的人物,无一不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看似桀骜不羁的永泽,其实他的内心中也对社会和家庭充满的抱怨,而他选择承受这一切的方式是游戏人生,当然,永泽的结局终将也是一场悲剧。所幸的是,村上春樹并不是一个悲观主义者,绿子的出现给整个压抑的情节带来了一丝光明,她的背景同样苦难,而阳光如她,在面对这一切的方式却是接受,她愿意选择相信,她信任渡边,她相信世界可以美好,对自己的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那注定她的未来必定是充满阳光的。
  由此可见,当一个社会一个家庭,失去了他的信念与精神支柱,其中的个体是多么的脆弱。人类是群体动物,家庭和社会对每一个人都至关重要。每一个群体与个人之间的责任和义务都是相互的。书中写到“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固然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伴随这凋零与逝去,但群体的意义便是让每个人认识到生命的可贵,在死亡不可避免的情况下,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协作,让每个人的生命绽放出不同的光明。而不是在阴翳灰暗中自行了断。《挪威的森林》,我在压抑与沉痛中读完第一遍,读完后内心里却是无法自抑的愤怒与沉重。
  初读这《一百个人的十年》这本书满腔愤怒,但读完之后留给我的却是无边的沉痛。一个个的悲惨故事令人动容,作为90后的我无论如何也无法理解当时的社会现象,那是怎样的一个时代,借冯骥才的一段话来描述:“在这十年中,雄厚的古老文明奇迹般地消失,人间演出原始蒙昧时代的互相残杀;善与美转入地下,丑与恶肆意宣泄;千千万万家庭被轰毁,千千万万生命被吞噬。无论压在这狂浪下边的还是掀动这狂浪的,都是它的牺牲品。哪怕最成熟的性格也要接受它强制性的重新塑造。人性、人道、人权、人的尊严、人的价值,所有含有人的最高贵的成分,都是它公开践踏的内容。虽然这不是大动干戈的战争,再惨烈的战争也难以达到如此残醋——灵魂的虐杀。”中国处在那样的一个荒唐的时代中,人们不是怕死,而是怕活,自杀不是《挪威的森林》中内心的压抑而导致的自行了断,而是一种别无选择的选择。甚至自杀也会被罪恶的人们说成是“畏罪自杀”。那个时代,无论人间还是地狱,都处于噩梦之中。当一个社会和家庭不再为人们撑起保护伞的时候,残酷的国家机器将他变成摧残的工具。善良的心灵无处可躲,人性的丑恶却任意滋生,发展,壮大。这是一切悲剧发生的根源。
  对于这样的时代,我只能庆幸它已经成为过去。而对于我们现在的人而言,我们能做的,至少是不要遗忘,它是我们人类的一面镜子,照出人性最丑恶的一面,让我们看清放纵的人性是多么可怕。如果德国总理跪在犹太人的墓前,说明德国人走出了那个时代,那么,什么时候,才能轮到我们?这是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
  《挪威的森林》和《一百个人的十年》,让我在沉痛与愤怒之间拓展了自己的格局,让我了解到人性脆弱与可怕的两面。也让我明白,人时刻保持自我是多么来之不易与重要。人往往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但至少能做到的是努力的趋向光明远离黑暗。
  参考文献:
  [1][日] 村上春树 著;林少华 译.挪威的森林[M].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
  [2]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M].文化艺术术出版社,2014.
  [3][美]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
其他文献
【摘要】:印度作家阿拉文德·阿迪加的小说《白老虎》中关于仆人巴尔拉姆杀害主人阿肖克的行為历来颇受争议,本文试图从巴尔拉姆的3个性格特点——欲望、自尊、忠诚入手,分析其杀人原因,还原一个真实的“白老虎”形象。  【关键词】:欲望;自尊;忠诚  印度小说家阿拉文德·阿迪加的处女座《白老虎》自从2008年获得布克奖后就受到了全世界读者的广泛关注。在小说中,作者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讲述了一个印度企业家巴尔拉姆
期刊
【摘要】:本文试从文化学方面研究探讨亦舒小说中的事业女性,以及亦舒塑造这一系列具有独立人格的现代新女性形象所产生的社会意义。  【关键词】:香港;亦舒小说;现代;事业女性  十四岁的亦舒于1960年在《西点》杂志上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小说《暑假过去了》,从此打开了香港文坛之于她的一扇门。做记者,做酒店公关等人生经历为她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她的代表作有《喜宝》、《人淡如菊》、《她比烟花寂寞》、《玫瑰
期刊
【摘要】:康帕内拉的《太阳城》作为空想社会主义著作,包含了丰富的社会构想,其中之一便是优生优育思想。主要包括国家掌管有关生育事务;严格规定生育年龄;注意男女平衡科学的婚配;注重受孕的有效与质量;重视孕妇的保健与分娩后的休养等优生思想以及国家掌控教育整体发展;根据孩子年龄循序渐进进行教育;对孩子进行因材施教的教育等优育思想。对这些思想的探讨,有利于促进当今社会优生优育工作的开展,促进社会的更好发展。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民间音乐的传承方式。探讨老一辈民间音  乐艺术家们是如何把他们的音乐技艺传授给晚辈艺人,叙述他们如何  采用“口传心授”的方法,运用“艺谚艺诀”作为载体。采取亲自“演  示”,给晚辈作示范,采取督导苛责、鞭策晚辈上进。本文所探究的范  围仅重于“民间音乐的传承方式”这个侧面。  【关键词】:传承;口传心授;艺谚艺诀  一提起民间的音乐传承方式,人们往往会想到“口传心授”。的确
期刊
【摘要】:“ 伤痕美术”是 特殊历史时期产生的美术创作思潮。“ 伤痕美术”表现了艺术家新的艺术视野,能更加理性的带有批判性的眼光看待周围环境。“伤痕美术”犹如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对以后的中国美术走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伤痕美术;形式;意义  “伤痕美术”虽然是发生在我们国家70、80年代,距离现在30多年。但是在这个信息无国界的时代,“伤痕美术”还是值得我们去回顾、去深思的。它的时代
期刊
【摘要】:色彩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及情感寓意,色彩的语言常常被用来表现作者的创作意图。超现实动画短片《相册》运用色彩夸张的表现形式,及色彩对角色心理的刻画,展现超现实主义动画独特的表现形式。通过对《相册》的色彩分析,探究色彩表达角色心理的形式,主要研究角色色彩与人物内心情感世界之间的关系,以及场景色彩与角色情绪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动画;色彩;夸张性;角色心理  动画短片《相册》是前南斯拉夫“萨
期刊
你说自己乃潘安模样当代伊尹,  加秘制酱汁奋力揉搓比目鱼,  至跳动的五脏六腑浸在多汁里。  用古滇彝土栗碳通红慢烤,  入屜透蒸,  文火润烤,  进黑石臼活朝天椒捣碎,  馋涎欲滴。  我的心是一条小鱼,  毕生以七秒的记忆复始游在你的苦海里,  乐此不疲。
期刊
【摘要】:香奈儿 (CHANEL) 创办人可可·香奈儿(Coco Chanel) 小姐1910年创办香奈儿时尚品牌至今,已成为优雅,简洁和经典低调的代名词,想到香奈儿首先浮现眼前的是她的优雅格调与品质的内涵,这种特质已经演变成了现如今香奈儿的文化符号,贯穿她的品牌故事与精神,永不停息的传递着香奈儿独有的精致与格调。当本文主要以品牌符号化这一趋势为研究主体,研究符号,展示设计,品牌之间的关系,分析时
期刊
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  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  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  ——辛弃疾《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  一  闻说冀中柏乡有牡丹,自上古时在弥陀寺内阶下开就,到如今,已然千年。  是说西汉末年,时还是一介布衣的光武帝刘秀曾为躲避追杀而隐于此花之下,保得一命。于千秋亭登基称帝后,为感牡丹救命之恩,曾专驾冀中,故地
期刊
【摘要】:戏曲教学是中华戏曲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以湘剧中的一出优秀传统折子戏曲目《拦马》为例,简要阐述了戏曲教学当中基础教学与专业技能教学;并针对目前传统戏曲传承现状,深入探究了高素质戏曲人才的培养,与戏曲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对中华优秀传统戏曲的传承及发扬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湘剧《拦马》;折子戏;专业教学;素质培养  前言:  《拦马》是一湘剧折子戏当中,一出优秀的武戏,经历了几十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