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虚词专书研究的创始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hamm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汉语虚词研究隶属于传统训诂学的范畴,直到元代,出现了第一部集中汇释虚词的专著,即卢以纬的《语助》一书。它运用的虚词训释方法,对后代虚词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虚词 《语助》 研究成就
  中图分类号:H109.2 文献标识码:A
  
   虚词作为汉语中一个重要语法手段,很早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并对之进行了相当的研究。早在《谷梁传》这部口授于先秦而成书于西汉前期的书中,“辞”便被有意识地运用于虚词阐释并成为训释虚词的术语,如《 公三十一年》“犹者,可以已之辞也”,谷梁氏以“辞”训释虚词。汉代训诂学家毛亨研究《诗经》并为之作注时,对于《诗经》中许多处在句首或句尾的词,均未作实在意义的解释,而将其统称为“辞”,如《周南·汉广》“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毛传:思,辞也,毛亨用“辞”来训释的词语就是今天所说的“语气助词”。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将有实在意义的实词叫做“字”,把没有实在意义的虚词叫做“词”。郑玄的《毛诗笺》、《周礼注》、《易注》、《尚书注》,王逸的《楚辞章句》,赵岐的《孟子章句》,高诱的《淮南子注》,继续沿用“辞”的名称,也写作“词”。总之,在研究实践中,学者们逐渐具有了虚词的观念,并能大致区分一些不同作用、性质的虚词,并初步认识到虚词对结构语句的重要性,这些基本奠定了汉语语法以虚词为本位的研究格局。但直到唐宋时期,虚词研究只存在于随文注释的著作中,还没有出现一本集中独立研究虚词的书。终于到在元代才出现了第一部集中汇释虚词的专著,这就是卢以纬于公元1117年编成的《语助》一书。《语助》开创了虚词综合研究之先河,阐述了虚词在句中的语义关系及其构词、构句功能,善于比较辨别不同位置、不同作用虚词的声气轻重缓急,卢以纬不仅用“语助”作为自己虚词名称,而且第一次将“语助”正式作为虚词的通称,它成书后在国内和日本几经翻刻,足见其影响之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收词与编排
   《语助》全文收61组虚词或与虚词有关的词组,共计128个词条,其中单音节66个,复合词和词组62个,比之于以单字为主要训释对象的训诂方式前进了一大步,词条编排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将某些意义、用法相同或相似的虚词列于同一条目下进行比较解析,如“何则、何者、何也、是何也、是何、何哉、何以、何如、如之何”这一词条,把有关“何”的几个词紧接安排在一起,使读者对“何”的意义、用法有一个概要了解。二是分组解释,连类而及,多是以一词为中心,按照其搭配关系和意义关系引出一组词进行编排。如释“然”字时将“虽然”、“然后”、“然而”、“不然”顺次列目,使它们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对“然”的意义、用法有一个全面了解。
   二 虚词训释方法及特点
   《语助》作为第一部汇解虚词的专著,它继承了唐宋以来虚词训释的传统,又有自身独特创新之处:
   1 比较法辨异
   比较法是“社会科学的基本方法”,也是认识的一种不可缺少的思维方法。它创自古人,但引入虚词的训释领域来辨异还是首次。具体来说,有如下几个方面用到了辨异比较的方法。
   (l) 同字形实字与虚字的比较
   《语助》中对同字用作实字与虚字的区别是比较明显的,凡作者认为不属于虚字的,一般都注明“不为语助”、“非语助也”或“当以本义训”,反之则注明“为语助者”,并各自举出例子。如:“云”字条——首先列出“云”为“语助者”的例子:《汉书》“盖麟云”,指出它的用法意义“于文中为语尽意绝撇脱处”,接着对比举例,“云”“不为语助”的例子,《出师表》“不知所云”“却是不知所言”,“礼云、乐云,是礼之说,乐之说”。
   (2) 形近虚字的比较
   “惟、唯、维”字条——首先指出三字都有“专”意,不同之处在于它们的形体偏旁各从心、从口、从系,用作虚词时,都为“只、专”之意。
   (3) 相近语义虚字的比较
   这种比较方式贯穿于全文大部分条目的释义中,典型的例子有:
   “于”字条——指出“于”“於”皆有“指定”作用,但微有轻重之别,“于”比“於”意略重。
   “亦”字条——说明“亦”与“也”意相近,但“也意缓,亦意颇切”。
   (4) 不同语义虚字比较
   “所”字条——指出“所”旨在“指事为而言”,是“活字”,例如“所学”,是“明指其习学之而为其事也”,而“于”字“死”,如“志于学”,“但指其事耳”。
   (5) 同语义虚字比较
   “若夫 乃若 至若”条——指出三者“皆欲指别事、别意、别名件入此文中,故以此转唤起”,因此三者语义作用相同。
   综上,运用比较方法,可以在对比中体会虚词间的异同,使虚词用法阐释得更加明晰。
   2 注意虚词表达的声气特点和虚词间声义相通的道理
   描述虚词的声气特点是贯通中国传统语法学的一条主脉。《语助》中已出现辨析不同虚词声气特点的例子,如:
   “呜、呼、吁”条——呜呼,嗟叹之辞,其意重而切,“吁”亦咨嗟之辞,其意稍轻。
   “夫”字条——“夫”在句首,为发语之辞;在句中,与“乎”字似相近,但“夫”字音婉而声衍;在句末,则为句绝之余声,亦意婉而声衍。
   “也、矣、焉”条——“也”意平,“矣”意直,“焉”意扬,发声不同,意自亦别。
   卢氏注意到了这些虚词声气特点的不同,实际上是认识到了它们在语言结构中的作用及语法含义的差别,在中国传统语法学看来,语气是虚词的精神所在,而语法意义则是语气的派生物,卢氏开创的声气训释法,表明了古人对汉语语法与声气关系的独到理解。
   另外,卢氏还对虚词间声义的联系开始有所论述,如:“只、止、忌、居、诸、且、思、斯,句末助声,如‘母也天只’‘夏日归止’‘叔马慢忌’‘日居月诸’‘聊且’‘神之格思’‘无射于人斯’之类,皆语辞也,只、止、诸、且、思、斯,本同一辞,特异书之耳”。
   这里卢氏明确注意到了虚词之间声义相通的道理,其切入的角度是值得称道的,这几个虚词在音韵上是有联系的,其中:“只、止、斯”三字支部叠韵;“只、止、诸”三字章母双声;“思、斯”心母双声,之支旁转;“且、斯、思”清心旁纽;“诸、且”二字鱼部叠韵。这些虚词读音相近,用法相通,卢氏把它们看作“本同一辞”,实际上是认识到了文言虚词中大量存在的异字同词现象,这是掌握虚词本质的关键所在。
   3 体现了语法思想
   《语助》虽然不是一部纯粹的语法著作,但它阐释虚词时已经涉及到许多有关语法的问题,具体如:
   (l) 区别实字与虚字,并对虚字作下位切分
   世界各国的语法研究都很重视词类的划分,而汉语的语法研究,首先将词区分为虚实两大类,这既是汉语语法特点的体现,又是对世界语法学的一大贡献,《语助》的研究正是这样,它首先标明“不为语助”“非语助”或“为语助者”区别虚实字,并对某些虚词的次范畴通过对虚词不同用法和意义的阐释而予以交代,只是由于时代的局限,没有明确的语法术语来给以定义罢了,如:
   “夫”字条——首先将“夫”分为“发语之端”,相当于现在的由指示代词虚化而来的句首语气词;“在句中与‘乎’字似相近”,相当于现在的指示代词;“在句末者”,相当于现在的句末语气词。
   “然”字条——举例如“俨然”“醉然”之“然”是“形容之语助”,还认识到了与“尔”“如”“若”具有词义类聚性,相当于现在的“词尾”(具有标明词性的语法范畴)。同时,“然”还能表示转折。
   《语助》对“夫”“然”的义项划分,相对于后出的如《词诠》分“夫”为八个义项,“然”为十二个虚词义项来说,其义项划分不全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但《语助》在这方面作的尝试是值得肯定的。
   (2) 认识到某些虚词是由实词转化而来
   “未尝”条——“尝”即是曾,喻如曾经口食之而知其味也。《说文解字》:“尝,口味之也。”本义为品尝而知其味也,继而引申虚化为曾经尝试之义。
   “庸顾殆”条——殆,危也,未颠仆而逼近于颠仆,故谓之危殆,“殆且百家”“殆于不可”,犹言逼近乎此,乃不实指之说。《说文解字》:“殆,危也。”本义为危险,引申虚化为“逼近乎此,不实指之说”之意,可见,本义与引申义是有一定关系的。
   实词虚化,是汉语词义演变的一条重要规律,卢氏将其运用于古汉语虚词的研究中,以“溯源”的方法阐释汉语虚词由实词虚化的历史演变过程,具有一定科学性。
   (3) 注意到虚词的构句、构词功能
   《语助》对虚词的构句、构词作用有所阐释,即虚词在与实词搭配时可表达不同的语法意义。如:
   “所”字条——亦指事为而言,如“所能”“所学”之类,此“于”字所指之意绝不同,“所”字活,“于”字死。“于”是死字,故所指之事也不活,如“志于学”之类,但指其事耳;“所”是活字,若曰“所学”,是明指其习学之而为其事也。
   这里,“所”“于”二字都有所指,但两者不同,“于”后接上某个成分以后,所指意义不发生变化,如“于学”就是指学习一事,“所学”则不同,是指学习的对象,即学了什么。这里,卢氏注意到了“所”字能改变后接成分词性这—语法特点。
   “哉”字条——“贤哉回也,君子哉若人,直是叹其人之果贤,果君子”,说明了“哉”字对构成倒装句式的造句作用,其释文用“人果贤”“人果君子”表明卢氏对原文倒装句式的正确理解。
   “者”字条——有“者”前“也”后,“者”举其说于前,“也”释其意于后以应之,这是“……者……也”呼应的判断句的句式。
   以上是《语助》注意结合汉语语法特点分析虚词的几个例子,表明卢氏能够抓住虚词在汉语语法中的特殊地位,对汉语语法的特点作了比较深入的剖析。
   三 《语助》虚词研究的特点及影响
   《语助》作为虚词训释的草创性著作,它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缺陷:收词少,所涉及的多是连词,助词,即“之乎者也矣焉哉”之类,远没有将古汉语中多数用到的虚词收录进来;义项疏漏是《语助》的突出弊病,如上文讲到的对“夫”“然”词条的解释;对某些词虚实之分混淆不清;释文缺少例证,引文多不注明出处,影响对释文的理解。这些缺陷暴露了早期虚词研究的稚气。
   在清代康熙年间,出现了对《语助》进行补充、发展的著作《助语辞补》、《助语辞补义》。《语助》的成就是显著的,它的问世没有同类著作可借鉴,其开创之功是不可磨灭的。它运用的虚词训释方法,如注重辞气、比较归纳分析、探讨虚词由实到虚的源流等,对后代虚词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揭开了集中阐释汉语虚词的序幕,它的释义内容为后代人继续研究提供了参考,以《语助》为滥觞,虚词的研究得以向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1] 卢以纬、王克仲:《助语辞集注》,中华书局,1987年版。
   [2] 袁仁林、解惠全:《虚字说》,中华书局,1989年版。
   [3] 刘淇,章锡琛校注:《助字辨略》,中华书局,1984年版。
   [4] 王引之:《经传释词》,中华书局,1984年版。
   [5] 杨伯峻:《古汉语虚词》,中华书局,1981年版。
   [6] 章也:《古汉语虚词通论》,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作者简介:
   郭灵云,女,1976—,内蒙古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古代汉语、汉语史,工作单位:华北科技学院。
   尹平平,女,1971—,湖南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现代汉语、文书学,工作单位:华北科技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 在中国诗歌史中,悼亡诗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在外国文学中却鲜有人为,这种现象主要源于中国保守传统的思想和西方开放自由的社会文化背景。有的悼亡诗虽然源于不同的社会背景,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本文比较苏轼和弥尔顿的悼亡名篇发现,两者既有很多相似之处,又各有特点。  关键词:悼亡诗 苏轼 弥尔顿 《江城子》 《梦亡妻》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悼亡本可指对任何
期刊
摘要 《简·爱》是19世纪英国著名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自传入中国以来,一直受到各个年代中国读者的普遍欢迎和学者们的盛情评论,逐渐成为中国西方文学批评中的一个热点。纵观近百年的《简·爱》批评史,由于社会因素、政治经济因素、社会心理因素、特定的历史文化因素以及盛行文艺思潮的不同,历代对它的研究从不同的视角以不同的方式展开。  关键词:《简·爱》 批判现实主义 女性主义 多元化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 梁朝诗歌和舞蹈的发展都比较繁荣,两种艺术的交融绽放了绚烂的奇葩——咏舞诗。梁朝咏舞诗按照内容大致可分两类:一类主要表现舞者优美的动作和姿态,关注的是舞蹈艺术本身;另一类在表现舞蹈的同时更关注女舞者的容颜、服饰、姿态、表情甚至情感。这些咏舞诗从一个侧面展现了梁朝舞蹈的魅力和特点。  关键词:梁朝 咏舞诗 舞蹈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在远古时代,诗、乐、舞三位
期刊
摘要 黄庭坚在北宋新旧党争中历经十余年的贬谪,最后死于贬所。他的五十多首贬谪词既不同于情调悲苦的秦观贬谪词,也不同于平和旷达的东坡贬谪词,而是具有“于倔强中见姿态”的特点。这种特点首先表现在其大量运用象征临寒傲霜之倔强品格的菊花意象,其次表现在其贬谪词有很多对自我的称谓,凸显了自我主体精神。  关键词:黄庭坚 贬谪词 “菊花”意象 自我主体精神  中图分类号:I207.23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 北宋人所撰诗集序跋文章是进行北宋诗学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有助于我们鉴定古籍版本、校勘文字、理清目录、编纂辑佚、辨别真伪,有助于我们进行史实考证、注释古诗,具有补今本诗集之缺、纠正今本诗集之误、提供丰富的异文以资研究参考、助考诗作编年等诸多文献学功能。  关键词:北宋诗学 诗集序跋 文献学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北宋人所撰诗集序跋是古典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
期刊
摘要 本文以英国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简·爱》为分析材料,以书中主人公的性格和爱情命运为主线,阐述了一个人的性格对命运的决定性影响。  关键词:性格 命运 爱情 简·爱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 性格和命运   性格,是人在选择处事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命运,是指一个人的人生经历受运气的影响。可以说,一个人的为人处事和行为方式都会影响一个人的
期刊
摘要 具有“俄狄浦斯情结”的两个艺术典型——《儿子与情人》中的保罗和《雷雨》中的周萍生活在不同时代的不同国度,在诸多方面都有着较大的差异。在运用比较文学平行研究方法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对两个人物身上体现出的“俄狄浦斯情结”之异同及其两性模式进行了深度分析后,本文发现,两人在许多方面尤其是在性格上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如变态和“多余”。  关键词:保罗 周萍 两性模式 性格 比较  中图分类号:I1
期刊
摘要 在自由主义批评家的眼里,乌托邦思想因在某种程度上被某些极权主义分子所挪用或盗用,因而被归咎为20世纪的几起人类社会大灾难的祸首。本文对西方乌托邦思想的几大代表流派进行了梳理,对当代社会中乌托邦思想被妖魔化进行理性的分析,并进一步介绍了西方乌托邦思想发展的两大源流,在反思极权主义者给人类带来的灾难的同时,倡导用反偶像崇拜的乌托邦思想来助人类谛听美好未来的召唤。  关键词:乌托邦 极权主义 蓝图
期刊
摘要 作为语言与言语的载体,媒介的历史演变是在“符号”与“权力”的迷思当中不断演绎的逻辑结果:符号的进程是从“能指”到“所指”的一种静态过程,权力的进程是言语与语言之间所产生的动态过程。给予符号与权力的动静态结合,可以阐释出媒介的历史结构。  关键词:媒介 符号 权力 历史  中图分类号:B01 文献标识码:A     1923年,海德格尔在弗赖堡大学登上了副教授的讲座。据说,为了终结西方逻各斯
期刊
摘要 杜甫从文人抒情记事诗和乐府民歌中寻觅叙事智慧,借鉴叙事技巧,用叙事的方法写时事,使文人乐府的叙事性大大加强。其中,代言体叙事便是杜甫乐府诗歌的重要特点和重大成就,其主要表现在《前出塞》、《后出塞》及“三别”中。  关键词:代言体叙事 《前出塞》 《后出塞》 “三别”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曾经困守长安十年并身经安史之乱的杜甫,目睹了唐王朝的种种弊政、国家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