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黄庭坚贬谪词中的“倔强之姿”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6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黄庭坚在北宋新旧党争中历经十余年的贬谪,最后死于贬所。他的五十多首贬谪词既不同于情调悲苦的秦观贬谪词,也不同于平和旷达的东坡贬谪词,而是具有“于倔强中见姿态”的特点。这种特点首先表现在其大量运用象征临寒傲霜之倔强品格的菊花意象,其次表现在其贬谪词有很多对自我的称谓,凸显了自我主体精神。
  关键词:黄庭坚 贬谪词 “菊花”意象 自我主体精神
  中图分类号:I207.23 文献标识码:A
  
   北宋新旧党争从神宗时期一直绵延到北宋灭亡,其间新旧两党政见论争与恩怨倾轧相交织,将很多士人网罗其中,成为政治的牺牲品。身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便是其中的一个。他从绍圣元年贬知鄂州到崇宁四年卒于宜州贬所,前后十余年颠簸于数个穷僻之乡,其所受的身心创伤无疑十分沉痛。然而,黄庭坚看待贬谪的态度却非常超脱。《豫章先生传》云:“……责授涪州别驾,黔州安置。命下,左右或泣,公色自若,投床大鼾,即日上道,君子是以知公不以得丧休戚芥蒂其中也。”可见,与在贬谪中始终悲苦不振终至沉沦自灭的秦观不同,黄庭坚在困境中能够超越患得患失的悲戚,这一点颇与其师苏东坡相似。但细品其贬谪期间所作之词,又觉其与东坡贬谪词的平和旷达不尽相同。黄庭坚贬谪词的独特之处,可以用清人陈廷焯所说的“于倔强中见姿态”来概括。虽然陈廷焯本意中含有对《山谷词》的不屑和贬低,但联系黄庭坚在贬谪中的艰难处境,其词作中所表现的“倔强之姿”恰恰是一种身陷困境时难能可贵的抗争精神。如果说东坡的平和旷达是万川归海,顺其自然,那么黄庭坚的“倔强之姿”便如逆风行走,水石相击,同样具有美感和精神感召力。本文将从两个方面阐述黄庭坚贬谪词的“倔强之姿”。
   一 临寒傲霜的“菊花”意象
   在黄庭坚的贬谪词中,多次出现“菊花”意象,而且常常是“白发老翁”与“菊花”相映成趣。这样的意象在黄庭坚五十多首贬谪词中出现了十五次左右,值得我们重视。菊花乃秋季傲霜开放之花,经“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屈原多次标榜以及“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青睐有加之后,菊便被赋予了一种孤芳高洁、倔强不屈的品格。而黄庭坚在遭遇贬谪之时,亦是已进入人生之秋的白发衰翁,他在词中反复歌咏菊花与白发,具有十分明显的比拟象征意味:坎坷多艰的命运,就好像秋天残酷的严霜一样企图熄灭一切生命之火。然而词人却不甘屈服,欲以临霜盛开的姿态对无常的命运报以一声冷笑,正所谓“于倔强中见姿态”。在这样的词当中,总是弥漫着浓郁的抗争精神,如《定风波·次高左藏使君韵》:
   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及至重阳天也霁,催醉,鬼门关外蜀江前。莫笑老翁犹气岸。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戏马台南追两谢,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
   这首词作于绍圣四年。绍圣元年哲宗亲政之后,重新任用新党,废黜旧党。新党以元 党人所编《神宗实录》失实为由,大兴文字狱,将旧党的数位主要成员均贬谪到偏远之地。黄庭坚在绍圣元年到绍圣四年之间,先后被贬出知鄂州、涪州别驾、黔州安置。词题当中的高左藏正是黔州太守,他在重阳节举行宴会,黄庭坚亦被邀参加,在席上作了这样一首词。该词上阕描绘了黔中的恶劣生存环境。“一漏天”指常常下雨不止,仿佛天都漏了一般,同时“漏天”也是蜀中的一个地名,这里指代黔中。因为久雨不晴,每天虽住在房子里却又仿佛在潮湿的船上一样。可是等到重阳节这一天老天居然开眼放晴,这难得的好天气里怎能不摆酒沉醉!“鬼门关”指石门关,在今四川奉节县东,两山夹峙如门,故称石门关。陆游曾经在《入蜀记》中说石门关乃是“天下之至险”。将石门关称之为“鬼门关”,内里自然包含着黄庭坚贬谪以后九死一生的感慨。词的下阙酣畅淋漓,尽情展现了黄庭坚倔强豪纵的一面。不要笑我这个衰朽老翁还那样高傲不驯,你们看,几人像我一样把菊花戴到了白发之上?言外之意,谁能如我一样不屈服于命运?词的结尾用了一个典故:晋安帝义熙十二年,刘裕北征至彭城,九月九日会将佐群僚于戏马台赋诗宴乐,谢灵运、谢瞻均有所赋。黄庭坚以此表示,自己虽然头白年衰,却仍旧是可堪与前辈文学大家相游共论的风流才子,其昂然自得的神情跃然纸上。整首词抑扬起伏,无论是描写贬所的艰苦还是内心的强大,均浓墨重彩,表现出这个簪花老翁对命运的傲然之气。
   《鹧鸪天》一词也非常典型:
   黄菊枝头破晓寒,人生莫放酒杯干。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板尽清欢。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
   这首词作于元符二年,此时黄庭坚被贬已有五年之久,在鄂、涪、黔三州之后又换一贬所——戎州,可谓四处颠簸、疲于奔命,但仍丝毫没有颓废之气。上阕首句一个“破”字,将菊花冲破秋寒傲然绽放的情景生动刻画出来。清人黄苏曾在《蓼园词选》中赞叹道:“菊称其耐寒则有之,曰‘破寒’,更写得菊精神出。”可谓说到了点子上,“破寒”比“耐寒”,显然更具主动性和力度感。菊花破寒绽放的姿态,正是黄庭坚意欲冲破命运之网的写照。词人饮酒、吹笛、簪花、倒冠,一副放诞不羁的魏晋风度,也正是他与命运对抗的努力。下阕首句化用古诗十九首中“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劝诫自己越是身处困境当中,越要保重身体,努力生活。一方面,无论处境如何艰难,生活都还有可资快乐的一面,因为尚有“舞裙歌板尽清欢”;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黄庭坚心中沉潜着一股倔强之气,“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他要作出这样的姿态来让世人看到,告诉那些贬谪他的政敌:你们想要看到我的不幸,但现在请擦亮眼睛看看,我偏要像破寒绽放的菊花一样生活得有滋有味,让你们的算盘落空。这种颇有点赌气意味的倔强与刘禹锡贬谪二十三年后仍旧赋诗曰“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所表现出来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十分相似,从中也能看出贬谪士人在文学创作与人生态度上的传承。
   有着类似菊花意象的词篇还有很多,如“白发又扶红袖醉,戎州。乱折黄花插满头”(《南乡子》),“花向老人头上笑,羞羞。白发簪花不解愁”(《南乡子》),“莫笑插花和事老,摧颓。却向人间耐盛衰”(《南乡子》),等等,都表现了黄庭坚在贬谪期间的倔强品格。
   二 自我主体精神的凸显
   黄庭坚贬谪词的“倔强之姿”另一个突出表现是其词中有着非常强烈的自我主体精神,无论对事、对人、对物,总能够以自我为统领,并有所为。这一点特别表现在其词中有大量的“我”和“老子”、“老翁”、“老人”、“涪翁”等对自己的称呼,如:“年少从我追游,晚凉幽径,绕张园森木”(《念奴娇》),“龙山落帽千年事,我对西风犹整冠”(《鹧鸪天》),“忆我当年醉时句,渡水穿云心已许”(《青玉案》),“老子平生,江南江北,最爱临风曲”(《念奴娇》),“扶杖老人心未老,老哉,漫有才情赋与谁”(《南乡子》),“白发老人心自会。何处歌楼,贪看冰轮不转头”(《减字木兰花》),“想得邻船霜笛罢,沾衣。不为涪翁更为谁”(《南乡子》),等等。这样明显带有第一人称称谓的词句在黄庭坚全部贬谪词中亦有十五次左右,足以说明在他的心中“自我”的位置。
   词体兴起之初,在内容上主要是描写深闺女子的体态衣着和抒发她们在爱情中的感受,运用的往往是第三人称,也就是全知全能的客观角度,这一点在温庭筠的词中表现得非常明显。这种写法使词风含蓄蕴藉,但作者和词作主人公之间隔得很远,缺乏感动人心的力量。随着词体的发展,词境的不断扩大,更为重要的是,随着北宋词人在贬谪中命运遭际和处境的改变,很多词由原来的在酒宴歌席中娱宾遣兴的俗曲小调迅速转变为另一种抒发自我情感的诗歌。词人采取主观视角抒发主体感受,使词作中的抒情主人公与词人自己的形象合而为一,本身就突出了“我”的位置,而黄庭坚的贬谪词中大量直接使用第一人称称谓的方法,尤其是当这个第一人称作为动作的实施者出现的时候,在抒发自我情感的同时更加突出了自我的形象,高扬了词人的主体精神,从而彰显了其“倔强中见姿态”的特点。另一方面,从贬谪士人的处境来说,贬谪实际上是在身体和精神两个方面都失去自由并进而失去自我的过程,很多人在贬谪中不断反省自身,追问缘由,苦无结果后只能在痛苦中委顺于天命,而黄庭坚却如此张扬自我,甚至用“老子”这个颇有点霸道的自称,足以见其内心的强大,能够用“驭风骑气,以与造物者游”的昂扬姿态对抗人生困境。以《念奴娇》为例:
   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桂影扶疏,谁便道,今夕清辉不足。万里青天, 娥何处,驾此一轮玉。寒光零乱,为谁遍照 。年少从我追游,晚凉幽径,绕张园森木。共倒金荷家万里,难得尊前相属。老子平生,江南江北,最爱临风曲。孙郎微笑,坐来声喷霜竹。
   这首词写于元符元年,当时黄庭坚在戎州贬所。词中下阕出现了两个第一人称称谓“我”和“老子”,这两者可谓整首词的精神统领,使上阕中所写的秋天夜晚之景色皆涂抹上一层浓厚的自我情感色彩:雨过天晴之后,彩虹斜挂于明净的秋空,远处的山峦因雨水的清洗滋润亦似新染修眉的女子一般妩媚可人。一轮明月朗朗升起,清亮明丽,仿佛其中枝叶扶疏的桂影都清晰可见,升仙的女子嫦娥在这深蓝色的寥廓天空中是否就乘坐着如玉般皎洁的月亮?那寒冷洁白的月光是如此零乱地飘洒在我的酒杯之中。词境空阔幽静,杳无纤尘,是词人自己以超尘拔俗之心境去观照外物的结果。下阕描写与年少诸生共游张园之情形,一句“年少从我追游”,顿时将词人自己的形象突显出来,在这群游赏的人中间,“我”虽然已非年少,但显然是中心,是领队,正是在“我”的引领之下,方可共享这秋夜之清凉优美。“金荷”指酒杯,尽管乡关万里,难得一聚,然对此一轮明月亦当一醉方休。而下句“老子平生,江南江北,最爱临风曲”,则更是把黄庭坚昂首傲物的倔强姿态表现得淋漓尽致。“老子”一词意味“老夫”、“老翁”,然而更具霸气,很是有笑骂自得的意味。“江南江北”,指无论身处何方,亦无论身遭何境,都没有失去临风听笛的雅兴,言外之意,更没有失去信心、执著和力量。最后一句描写孙郎含笑吹笛之潇洒,亦映衬了词人自己的潇洒自乐之情。纵观全词,第一人称“我”、“老子”等词的运用,正是突出了其超逸绝尘的主体风姿。
   三 结语
   在黄庭坚将近五十首贬谪词当中,并不是每一首都有倔强的姿态。作为“投荒万里”、“雪点鬓繁”的年迈老人,他心中深重的痛苦之情和悲凉的感喟亦不可避免。他有对远隔千里的儿女缠绵的思念,有对好友秦少游英年早逝的痛惜,有因弟弟黄叔达去世而产生的悲痛,更有对仕途风波的忧虑,对年貌衰颓的无奈。但这都不足以代表其特色,其特色是在上述种种痛苦袭来之时,心底仍有着不甘心、不示弱的精神,并且要表现出来一种姿态向世人宣告,正是这种倔强之姿使看起来同样超脱于贬谪困境但更平和自然的苏东坡贬谪词与之区别开来。黄庭坚贬谪是因党争而起,在历史尘埃落定的今天,当我们再去审视那场朋党之争,会发现是非忠奸、君子小人并没有办法去清晰辨别。因此,包括黄庭坚在内的很多北宋文人之贬只能说是政治的牺牲品,并不具有屈原式的悲剧崇高。黄庭坚贬谪词中的倔强精神留给我们的启示,亦不是面对大是大非如何抉择和坚守,而是在无常的命运面前怎样展示自我的力量和尊严。这份抗争中的倔强,与苏东坡退让中的智慧,同样值得今天的我们学习。
  
   注: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宋代逐臣与贬谪词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1SJB750001。
  
   参考文献:
   [1] 黄庭坚:《黄庭坚全集》,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一),中华书局,1986年版。
   [3] 黄苏:《蓼园词评》,中华书局,1986年版。
   [4] 苏轼:《苏轼文集(卷五十二)〈答黄鲁直〉》,中华书局,1986年版。
   [5] 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
  
   作者简介:张英,女,1981—,吉林柳河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古代文学唐宋词,工作单位:常熟理工学院人文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 《圣经》与其它文本的最大区别即是:《圣经》从头到尾都要维护上帝的绝对权威。他玛的悲惨故事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不放在更大的语境下来诠释,就有断章取义之嫌。其实他玛的悲惨结局是耶和华在惩罚大卫,是耶和华上帝定意如此。因此,在他玛的故事中,上帝是在伸张自己神权,并没有给父权的位置。  关键词:《圣经》 悲惨故事 父权 神权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绝大部分女性主义阐释者在
期刊
摘要 《纳尼亚传奇》是英国著名的神学家、文学家C·S·刘易斯的代表作,作品包含七个独立但又相互呼应的故事,讲述的是儿童在纳尼亚王国的奇幻经历。故事共同的模式是:“超自然力量+恶魔或邪恶力量已经破坏或即将威胁美好的人类世界+战胜邪恶的英雄”;双方都拥有自己的代表和追随者,也有各自突出的品性;善恶发生了激烈的冲突,但善的力量最终会打败邪恶势力,许给人类一个美丽幸福的世界。尽管作品带有浓厚的劝诫意味和神
期刊
摘要 谷崎润一郎是日本文学史上唯美派的巨匠,被公认为唯美主义大师。在长达5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他从始至终保持着对美的执着追求和完美表现,其作品具有超越时代、超越现实的意义。本文通过赏析谷崎润一郎后期作品《键》,来探讨其作品中的唯美主义。  关键词:谷崎润一郎 钥匙 唯美主义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谷崎润一郎是日本文学史上唯美派的巨匠,被公认为唯美主义大师。其代表作有
期刊
摘要 被誉为“日本的莎士比亚”的近松门左卫门,出身没落的武士家庭,长期生活在商人阶层中间并从事甚或低于商人阶层社会地位的戏剧艺人工作。因关注平民的情感与思想,洞察平民阶层的义理人情,近松门左卫门的戏剧创作上也烙印上了“平民痕迹”。  关键词:近松门左卫门 戏剧 义理 人情  中图分类号:I106.3 文献标识码:A     近松门左卫门(1653-1724),日本著名戏剧家,原名杉森信盛,又名左
期刊
摘要 《简·爱》是一部公认的反映19世纪女性意识的经典之作。本文运用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结构理论”对作品中的简·爱、海伦·彭斯以及伯莎·梅森三位女性意识的代表进行了分析,展现了作品中三位女性所反映出的女性意识对于男权社会的妥协,以及她们的对立与统一。  关键词:女性意识 人格结构理论 妥协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19世纪英国小说《简·爱》是当时反映女性意识作品中的佼
期刊
摘要 简·爱的情感历程是对爱的执著追求的过程,对其成长经历和生命中不同阶段的表现进行心理解读,有助于以更为客观和理性的视角看待这部文学作品成功塑造的独具魅力的女性。  关键词:简·爱 情感历程 心理解读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夏洛蒂·勃朗特笔下的简·爱是一个令千万读者难忘的女性,她倔强而独立的个性、超越世俗的对爱情的执著追求、敢于反抗和争取平等的性格,赢得了人们的喜
期刊
摘要 男权社会的歧视和压迫,使女性失去了做人的尊严和活着的意义,而女性作为人类个体,有其对于作为人的生命本在的向往和追求。本文要关注的是两位处于两种社会意识形态下的底层社会的弱势女性的生命追索过程,探索思考了恶劣环境下女性自我价值的有意识和潜意识的觉醒和完成,进而讨论了自尊和仁爱所生发出的女性的永恒魅力。  关键词:自卑情结 成长 女性温情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引
期刊
摘要 在中国诗歌史中,悼亡诗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在外国文学中却鲜有人为,这种现象主要源于中国保守传统的思想和西方开放自由的社会文化背景。有的悼亡诗虽然源于不同的社会背景,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本文比较苏轼和弥尔顿的悼亡名篇发现,两者既有很多相似之处,又各有特点。  关键词:悼亡诗 苏轼 弥尔顿 《江城子》 《梦亡妻》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悼亡本可指对任何
期刊
摘要 《简·爱》是19世纪英国著名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自传入中国以来,一直受到各个年代中国读者的普遍欢迎和学者们的盛情评论,逐渐成为中国西方文学批评中的一个热点。纵观近百年的《简·爱》批评史,由于社会因素、政治经济因素、社会心理因素、特定的历史文化因素以及盛行文艺思潮的不同,历代对它的研究从不同的视角以不同的方式展开。  关键词:《简·爱》 批判现实主义 女性主义 多元化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 梁朝诗歌和舞蹈的发展都比较繁荣,两种艺术的交融绽放了绚烂的奇葩——咏舞诗。梁朝咏舞诗按照内容大致可分两类:一类主要表现舞者优美的动作和姿态,关注的是舞蹈艺术本身;另一类在表现舞蹈的同时更关注女舞者的容颜、服饰、姿态、表情甚至情感。这些咏舞诗从一个侧面展现了梁朝舞蹈的魅力和特点。  关键词:梁朝 咏舞诗 舞蹈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在远古时代,诗、乐、舞三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