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探究教学就是学生通过类似科学家的探究过程,理解科学概念和科学规律的本质,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这一方法突破了传统的传授学科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教材、教学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根本,选取最能促进学生发展的形式,
关键词:探究教学;教学问题;教学内容;教学评价;教学方法
一、教学问题的开放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切忌从课本到课本,而应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使知识“来自生活、形成物理、走向社会”,作为教师,不管是新课的引入还是概念的形成及规律的发现,应精心安排提问的角度,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通过有意识地提问学生,为学生质疑问难做出示范,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观点和独特见解,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如,“透镜”一节的教学,有的教师认为新课难以引入,我有幸听了一位教师在公开课上是这样提出一些问题,从而引入正课的:
放映录像:一场原始森林大火,周围环境被浓烟所笼罩,
教师:看了上面的录像大家有什么感想?
学生答:原始森林怎么会有火的,
教师:说得好!我们来看个一下真正的起火的原因,
(展示动画)夏季林区下过小雨后,又再出现烈日当空,因为树叶上面有水珠,水珠聚集光线和热量使得森林着火,
教师:大家是否很想了解这里水珠为什么能聚集光线和热量使得森林着火,这里的水珠就相当于我们今天要学的透镜中的一种……
上述这样的提问、引入新课,比常规介绍知识开始的新课显然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学内容的开放
我们的教材为了便于学生的自学和教师的课堂讲解,教材往往以浓缩了的结果(或成果)呈现的,许多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发现过程都被大大简化了,而其实,这些内容往往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熏陶的很好的素材,正因如此,教学内容的开放就成为必要,
在探究教学中,教师要遵循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对一些阅读型的、应用型的材料可以让学生自学,对一些物理学史和科学家的成果,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素材或一些线索,如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吗?让学生自己收集相关史料,而对概念的形式及规律的建立,这应是课堂教学的重头戏,必须让学生知道其来龙去脉,从中体验物理
研究问题的方法及科学探索的艰辛,我是这样设计“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如图1所示:
探讨:1.亚里士多德根据直觉得到的观点错在哪里?2.伽利略研究问题的方法有何特点?3.伽利略对科学的贡献是什么?4.牛顿对笛卡儿的表述又作了何种改进?5.你对牛顿“如果说我在科学上有什么贡献的话,那是因为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比别人看得更远的缘故”这个说法有何感想?
通过充分展示科学家的原发现过程及揭示伽利略的研究问题的思想方法,从教育和教学的层面进行适当的剪辑和编制,让学生追根溯源,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内心体验和主动参与的“再发现过程”或“再研究过程”,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真理的发现过程是一个螺旋式上升过程,
三、教学评价的开放
从探究教学的全过程来看,它包括了:提出科学的问题;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提出假设和猜想,收集证据、解释、评价、交流和推广,这里的每一步骤无不体现着探究精神,传统的评价观念显然不能适用,要达到评价的开放,本人以为要做好以下几点,
1 克服评价形式的单一性,探究过程的特征之一是重视合作式的的学习,既有师生双方的互动,也有学生之间的合作,因此不能只采用教师评学生,而是应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多采用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的互评,
2 不求全责备,探究过程是学生感知未知领域的过程,因此他们提出的问题可能不能切中问题的要害,他们的猜想可能带有很强的主观性而少逻辑性,他们的解释及证据不那么完备…,这些问题的存在是很正常的,对此教师不应求全责备,而应该多加鼓励和肯定,哪怕只有一处闪光点,
3 允许不同标准的存在,真理本来就具有相对的意义,而自然界又是如此的错综复杂,许多问题的答案并不是唯一的,因此应该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和答案,对学生探究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教师有些可以当堂解释,也有一些问题可以叫学生课后讨论。
关键词:探究教学;教学问题;教学内容;教学评价;教学方法
一、教学问题的开放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切忌从课本到课本,而应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使知识“来自生活、形成物理、走向社会”,作为教师,不管是新课的引入还是概念的形成及规律的发现,应精心安排提问的角度,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通过有意识地提问学生,为学生质疑问难做出示范,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观点和独特见解,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如,“透镜”一节的教学,有的教师认为新课难以引入,我有幸听了一位教师在公开课上是这样提出一些问题,从而引入正课的:
放映录像:一场原始森林大火,周围环境被浓烟所笼罩,
教师:看了上面的录像大家有什么感想?
学生答:原始森林怎么会有火的,
教师:说得好!我们来看个一下真正的起火的原因,
(展示动画)夏季林区下过小雨后,又再出现烈日当空,因为树叶上面有水珠,水珠聚集光线和热量使得森林着火,
教师:大家是否很想了解这里水珠为什么能聚集光线和热量使得森林着火,这里的水珠就相当于我们今天要学的透镜中的一种……
上述这样的提问、引入新课,比常规介绍知识开始的新课显然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学内容的开放
我们的教材为了便于学生的自学和教师的课堂讲解,教材往往以浓缩了的结果(或成果)呈现的,许多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发现过程都被大大简化了,而其实,这些内容往往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熏陶的很好的素材,正因如此,教学内容的开放就成为必要,
在探究教学中,教师要遵循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对一些阅读型的、应用型的材料可以让学生自学,对一些物理学史和科学家的成果,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素材或一些线索,如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吗?让学生自己收集相关史料,而对概念的形式及规律的建立,这应是课堂教学的重头戏,必须让学生知道其来龙去脉,从中体验物理
研究问题的方法及科学探索的艰辛,我是这样设计“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如图1所示:
探讨:1.亚里士多德根据直觉得到的观点错在哪里?2.伽利略研究问题的方法有何特点?3.伽利略对科学的贡献是什么?4.牛顿对笛卡儿的表述又作了何种改进?5.你对牛顿“如果说我在科学上有什么贡献的话,那是因为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比别人看得更远的缘故”这个说法有何感想?
通过充分展示科学家的原发现过程及揭示伽利略的研究问题的思想方法,从教育和教学的层面进行适当的剪辑和编制,让学生追根溯源,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内心体验和主动参与的“再发现过程”或“再研究过程”,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真理的发现过程是一个螺旋式上升过程,
三、教学评价的开放
从探究教学的全过程来看,它包括了:提出科学的问题;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提出假设和猜想,收集证据、解释、评价、交流和推广,这里的每一步骤无不体现着探究精神,传统的评价观念显然不能适用,要达到评价的开放,本人以为要做好以下几点,
1 克服评价形式的单一性,探究过程的特征之一是重视合作式的的学习,既有师生双方的互动,也有学生之间的合作,因此不能只采用教师评学生,而是应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多采用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的互评,
2 不求全责备,探究过程是学生感知未知领域的过程,因此他们提出的问题可能不能切中问题的要害,他们的猜想可能带有很强的主观性而少逻辑性,他们的解释及证据不那么完备…,这些问题的存在是很正常的,对此教师不应求全责备,而应该多加鼓励和肯定,哪怕只有一处闪光点,
3 允许不同标准的存在,真理本来就具有相对的意义,而自然界又是如此的错综复杂,许多问题的答案并不是唯一的,因此应该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和答案,对学生探究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教师有些可以当堂解释,也有一些问题可以叫学生课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