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深闭固拒”到“依法力争”——晚清山东矿权交涉的两个片段

来源 :江苏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同治年间洋商在山东进行了猖獗的私采盗挖矿产活动,地方官员不得不藉“深闭固拒”以应时。《胶澳租界条约》签订之后,为了帮助德商山东矿务制造公司圈占山东大片矿产,德国驻华外交机构不惜死缠硬磨,步步紧逼。清政府中央和地方官员则尽可能地进行了抗拒,其策略也从“深闲固拒”上升到“依法力争”,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清政府官员在国际化趋势下涉外办法与理念的演进。
其他文献
<正> 现代科学的迅速发展不断向历史上的许多疑难和定论发出挑战。这里,仅就医学和心理学的发展来谈论一下哲学史上的两个问题。(一)人是机器。十七世纪美国经验论哲学家霍布斯(Themas ltalles 1588—1679)在1651年就指出,人的生命就是机械的运动,他认为,机器人可以具有人造的生命。他的观点为后来的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所继承和发挥。拉美特利(Lavmetllie 1709—1751)在他匿名发表的《人
<正> 在主体唯物主义争论结束后,日本唯物论研究自50年代下半期起转入低潮,民主主义科学者协会于1957年解体。札幌、大阪、东京等地相继组织地方研究会,1960年结成各地方唯物论研究团体的联络机构,“日本唯物论讨论会”,发行会刊《唯物论研究》(共发行23期)由于受到国际共运内部矛盾和斗争的影响,日本唯物论研究会于1965年不得不停止活动。进入70年代,唯物论研究又逐渐复兴,1973年创办全国性刊物《唯物论》(半年刊),
<正> 全国第二次哲学与改革讨论会于6月27日至7月2日在安庆市举行。这次会议是由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的哲学系和安徽省委党校哲学教研室等16个单位联合举办的。来自全国各地的三百余名代表对哲学改革的某些理论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现将其中一些观点简介如下:
<正> 1983年《中国哲学年鉴》已于7月下旬与广大读者见面了, 这一本年鉴,首先特载了胡乔木的重要文章《关于共产主义思想的实践》。还发表了马洪的《开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新局面》、韩树英的《面向实际,搞好哲学研究工作》、冯定的《把马克思主义哲学送到人民手中——论哲学的普及》、黄枬森的《重视对哲学基本理论的研究》、查汝强的《进一步开展辩证自然观的研究》五篇专文,就有关开创哲学界研究工作新局面的问题,发表了很好的建设性意见。
<正> 由中共珠海市委宣传部、中国艺术研究院《文艺研究》编辑部联合主办的戏剧美学讨论会于1986年5月21日在珠海市召开。出席会议的有来自全国各省(市)及港澳的学者、专家、理论工作者近60人。会议历时七天,在大会上作系统发言的有50多人,所涉及的问题相当广泛。现只择其一二简介如下。一、关于中国戏剧艺术的审美特征艺术的生命在于个性。各门类艺术作为审美对象,都有其本身的特征,戏剧艺术在艺术之林中能占有一定的位置,是同它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分不开的。多数人认为,中国戏曲的写意性是它的根本特征。戏曲艺
<正> 传统观点认为,人的认识是一个从个别到一般、从感性到理性、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思维运动。在笔者看来,这一观点只承认认知进化的线性积累,忽视了与之反向的认识运动。具体说来,它存在以下不足: 就认识结构两极的相互关系来说,它突出了主体对客体的映射和顺应,忽视了主体对客体的选择和建构。传统观点强调:思维是对于存在的反映,即承认反映客观存在的意识和意
<正> 黑龙江省哲学学会于1981年3月6日到10日,在哈尔滨市举行年会,到会代表180人,提交论文共63篇。会议重点讨论了“矛盾同一性”;“决定作用”和“决定性反作用”等问题。会议认真总结了1980年的工作,研究了1981年的工作规划,确定了今年重点
<正> 如果哲学进步的动力之一在于发现有意义的问题,那么就应给休谟在哲学史上一个重要的位置,因为他提出了著名的“归纳问题”。只要研究人的认识,就不能回避这个问题。二百年来许多哲学家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各种方案,本文将对几种主要方案进行评述,以探索解决这个问题的合理途径。归纳法包括简单枚举法(列举归纳),判明因果联系的方法(培根、穆勒的方法),类比法和假说演绎法等等。在休模时代,对各种形式归纳法的研究远没有今天这样深人,休漠批评的是归纳法最基本的形式一一列举归纳。
<正> 社会哲学这一概念,在我国二十、三十年代传播马克思主义时,曾经流行过.1924年,瞿秋白即著有介绍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社会哲学概论》一书.但是,社会哲学概念则很少见之于我国当今的哲学论著之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结构和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有关.
运动是现代政治的典型特征,公民权运动、追求理想状态和追求宗教-文化同一性的运动,构成现代政治的主要风景线。这些运动的意识形态,皆不足以为现代政治奠定基础。能够为现代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