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课模式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 :科技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ngs87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病理学是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最为紧密的学科。过去的病理学教学模式弊病诸多,积极寻找新颖的病理学教学模式迫在眉睫。本课题组将传统病理学教学模式与微课堂模式相结合,以一个班级30名同学为研究对象,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的学生综合成绩平均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实验组中100%的同学对微课堂模式下的病理学教学给予很高的评价。因此,在病理学教学中结合微课堂模式更有助于帮助学生学习病理学知识,不断提高病理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病理学教学;微课模式;应用研究
  
  1 研究背景
  病理学是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其主要任务是阐明疾病的病理变化,包括肉眼变化和镜下变化[1]。由于病理学内容的宽泛性、各系统疾病的复杂性及临床病理联系的特殊性,如果课堂教学方式仍以传统的填鸭式为主,势必导致教学互动的缺失,很难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思辨能力的培养,更不利于学生适应从基础到临床的过渡[2]。此外,病理学学习一般对于医学初学者存在极大的挑战[3],因此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探索并创新教学模式,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及提高教学质量。
  作为翻转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微课(Microlecture)这一理念是于2008年由美国学者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首先提出[4]。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微”教学模式作为新型的授课模式,其在医学教育的应用领域正在逐步拓展[2]。研究显示,护理学专业中病理学微课教学模式的应用,对学生学习成绩和操作水平的提升大有裨益[5]。微视频是微课的核心,其中还有习题、教案、反思等配套的系列模块,其具体实施涉及教与学活动的诸多层面,首先按照教学大纲和专业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而后围绕某一个知识点(重点或难点)做好教学设计,并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微课以微视频形式为主要载体,要求短小精练,以5~10分钟为佳[6],在有限的时间里突出重点,集中讲明一个问题。
  传统的病理学教学模式已很难适应现今医学学习的需要,本课题组积极寻求新的教学模式,以适应现代教学方法的转变,通过以下实验研究旨在提高病理学教学质量。
  2 对象及方法
  2.1 教学对象
  确定教学对象为2016级临床医学1班共30名学生,并对其30名学生按照学号编号利用计算机随机分组,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5名同学。
  2.2 课前微视频制作
  选取临床病理学中的教学难点和重点,依据教学目标及教学任务,进行微视频的制作。例如选取心血管疾病中的动脉粥样硬化一章,将其分为4个章节:其一为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其二为动脉粥样硬化的基本病变;其三为主要动脉的粥样硬化;其四为动脉粥样硬化的结局。分别制作时间长度恰当(5~10分钟)的微视频,内容中充分利用图片标注为学生解答其病理变化并概括学习中的重难点。
  2.3 课堂教学
  课前将制作好的相关微视频推送给实验组同学,督促实验组学生做到课前预习。课堂由教师讲解完毕后,课后收集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关于本节课堂学习内容反馈的问题,对其一一解答,这种有针对性的解答使得每位学生都能掌握课堂所学内容。
  2.4 评价方法
  学期期末,两组学生进行统一综合期末试题考试,对实验课绘图成绩及理论课笔试成绩进行综合评估,考试试卷由非参与本课题组的教师命题。实验组学生针对微视频与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的病理学教学方法,填写评价报告书。
  2.5 统计方法
  分析软件为SPSS 22.0,用x±s表示病理学期末成绩,两组实验数据的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p<0.05表示显著性差异。
  2.6 实验结果
  与仅使用传统教学的对照组期末考试成绩平均值(73±5.2)相比,使用微视频与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的实验组成绩较高(86±5.5),其差异有显著性(P<0.05)。使用微视频及传统教学模式后,99%的实驗组学生认为,使用微视频进行课前预习,更有利于他们在课堂学习中对学习内容及目标的理解;100%的实验组同学认为,微视频与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更易于梳理课堂理论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而99%的实验组同学认为,在随后的实验课学习中更有助于观察大体标本和病理切片的病变特点,不断强化理论知识点,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融会贯通。
  3 讨论
  在医学教育中,病理学将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对医学生的医学学习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是医学生将基础医学知识逐渐运用到临床医学知识的重要过渡阶段。由于病理学内容繁杂,知识涉及面广,在教学时数有限的情况下,每堂课的教学设计中只能以各疾病的病理变化作为授课重点,而将病变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均作为略讲内容。按照医学体制和教学规划,学生因初次接触医学相关课程,对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组织胚胎学等基础学科的基本规律及相互联系理解不深,故病理学的课前预习至关重要,此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更好地理解各疾病的病理变化。而课前微课的设计和应用,则有助于学生梳理各学科间的联系,储备相关医学基础知识,并有利于学生针对性预习,收到事半功倍之效[2]。微课的设计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相关知识,既可以回顾涉及教学内容的基础知识,比如正常脏器的解剖结构、组织学镜下特征,也可以联系病变相关的临床表现,即症状、体征发生的病理联系,再结合具体的病例,使学生通过微视频对重点难点内容有一个从正常到病变,理论与临床相结合的整体认识,更好地对重难点内容有全面的认识理解。病理学实验课是病理教学中理论联系实践的重要环节,其中涉及显微镜下观察的组织切片教学是实验课的重点和难点,多数医学生因正常组织学基础的薄弱,往往在面对复杂的病理学镜下改变的时候显得一筹莫展,而教师并不能就每个学生的疑问进行面对面讲解,致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一知半解。在实验课大体标本讲解时也受到部分标本病变不典型及标本固定后颜色的改变等问题的困扰,因此寻找新的教学模式成为病理教学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微课堂体系应运而生,其中微视频是微课堂的核心[7]。通过微视频我们可以及时收集素材,共享典型病例,及时补充课堂教学资料。   本课题教师选取一个班级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通过对实验组同学提前推送微视频学习资料,使其在课前和课后随时学习教学中的重难点,最后对实验课成绩和期末笔试成绩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运用微课堂模式教学的实验组学生综合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在课程结束时实验组中100%的学生对运用微课堂教学模式给予很高的评价。同时我们在研究中发现,在教学中运用微课堂模式的课堂教学具有以下优势:①运用微课堂的病理学教学模式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病理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使学生在学习病理学的过程中更容易抓住重难点;②在病理学学习中采用微课堂的教学模式使學生更加具体地了解某一特定疾病的知识点,直观的认识学习某一疾病的镜下病理变化,从而使学生在实验室观察组织切片时做到心中有数;③使用微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对教学内容中重难点讲解的掌控性强,提前录制推送了相关知识,可减轻教师的教学压力,更有利于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并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此外我们在采用微课堂教学模式下的病理学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一些问题:①由于微课堂是新型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有些教师对于微课堂的制作技术仍有待学习和提高;②现代病理学教学仍主要以传统教学为主,学校未设有专门的微课堂制作场所,使得教师在制作过程中存在很大的困难。③微视频的素材收集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收集选取相关网络资源,还需要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随时收集素材,对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④由于长期接受传统教育模式,在接受新型教育模式初期,难免会存在难以调动学生主动性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和学生一起努力,教师要积极起到引导与督促的作用。
  4 展望
  微课堂作为一种新型学习模式,它的出现与流行并非偶然。在微课堂不断发展的今天,高校教师在病理学的教学过程要做到与时俱进,优化教育教学方法,逐渐形成以微视频为核心,微教案、微课件、微习题、微反思等内容辅助的新型教学模块[8],微课教学模式使得学生能够自由支配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拓展了知识面,增加了具体的临床病例,并能够强化师生间的交流和教学互动,使得学生的病理学学习更有目的性、主动性和参与性,有益于提升病理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玉林.病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
  [2]王艳霞,李静.微课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8(1):34.
  [3]王小莉.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基础医学教育,2016(4):325327.
  [4]高红,史冬梅.微课及微课制作解析[J].城市文化,2016(25):150151.
  [5]杨梅.微课教学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中国医药指南,2018(24):1516.
  [6]李旭伟,郑倩,刘华,等.微课在医学机能实验学课程建设中的应用分析[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16,38:124126.
  [7]王磊.微课制作工具及制作技巧[J].数字教学,2015(10):7178.
  [8]桂耀荣.微课及微课的制作和意义[J].化学教与学,2013(5):41.
  课题项目:2018年兰州市科学技术局“耐药肿瘤源性微粒对非耐性肿瘤细胞耐药性的影响及机制研究”(2018344);兰州大学2019年教学研究一般项目“混合教学模式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与实践”(201940)
  作者简介:张晨丽(1977— ),女,汉族,甘肃兰州人,在读博士,讲师,主要从事于病理学及法医学教学、科研、临床病理诊断及司法医学鉴定工作。
其他文献
数学对于培养人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认知能力有重要的作用,加强数学教学就成为初中阶段重要的教学任务。信息技术能对数学知识进行更好地演示和计算,借助信息技术深化课堂
摘要:本文根据OBE基本理念,分析了传统教学质量评价模式现状,总结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OBE理念的成果导向、以学生为中心、持续改进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策略。  关键词:OBE理念;教学质量评价;成果导向;以学生为中心;持续改进  中图分类号:G642  教育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是对教育效果优劣和水平高低的评价,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关键环节,是达成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和
目的探讨微波深部热疗联合化疗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临床效果。方法30例晚期结直肠癌患者,按照奇偶分配原则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每组15例。常规组患者接受CapeOx化疗方案或folf
由于在线教学拥有不限学习场地、不限学习时间等优点,近些年发展迅速。老师应顺应时代潮流,了解在线教学优势,掌握在线教育操作方法及其质量的提升技巧,为互联网教育时代做好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病毒(HBV)阳性孕妇开展前S1抗原(Pre-S1)与凝血指标检测的重要意义。方法选取398例HBV阳性孕妇作为阳性组,400例HBV阴性孕妇作为阴性组。采集两组研究对象的
目的探讨宫内节育器(IUD)导致子宫异常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200例放置IUD的育龄女性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子宫异常出血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未发生子宫异
随着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学科教学的不断发展,具身认知理论已成为认知科学主要的研究方向之一。具身认知理论将认知、身体与情境三者进行了统一,并强调了身体在认知过程中的重
本文笔者旨在探究"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创新优化美容中药学的教学模式。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课程的获取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如共享课程网站、教育应用
在2020年上半年全面线上教育的实践和反思中,我们充分认识到线上线下融合(OMO)教学模式对于个性化定制教学和提升课程教学质量的优势。目前,高职院校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模式的
目的分析高频超声联合C反应蛋白(CRP)检测在小儿阑尾炎中的诊断价值。方法150例疑似阑尾炎患儿,均给予超声检查和CRP检查。以手术或者后续治疗确定的诊断为最终临床诊断,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