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语境进行阅读教学

来源 :成才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qwzhy19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是人类独有的信息传递工具。人们在利用语言进行信息传递时,总处于一个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这个环境制约和影响着传递过程中言语意义的确立。这种语言环境也称为“语境”。上世纪三十年代初,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提出所谓“情境”即是写文章或说话时所处的种种具体环境,即“何故”、“何事”、“何人”、“何地”、“何时”、“何如”六种因素。王德春先生认为,“语境就是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等客观因素和使用语言的人、身份、思想、性格、职业、修养、处境、心情等主观因素所构成的使用语言的环境。”即语境就是言语环境。张志公先生将语境分成现实语境、时代语境、个人语境。他认为,所谓“语言环境,从比较小的范围来说,对语义的影响最直接的,是现实的语言环境,也就是说话和听话时的场合以及话的前言后语。此外,大至一个时代,社会性质和特点,小至交际双方个人的情况,如文化修养、知识水平、生活经验、语言风格和方言基础等,也是一种语言环境。与现实的语言环境相称,这两种语言环境可以称为广义的语言环境。”可以说,语境是人类语言交际的一种固有的客观属性,是人们理解语言的一种不可忽视的客观因素,它伴随人类语言实践而形成。所以,我们将语境理论应用于语文阅读教学中,以此增强学生的语境意识,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典范文章为教材,通过各种阅读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在学生的阅读能力构成中,理解能力尤为重要。其中,语言理解能力又是第一位的。张志公先生说:“语言总是在一定的交际环境中使用的,因此,分析语言现象,必须把它和它所依赖的语境联系起来,离开一定的语境,把一个语言片段孤立起来分析,就难以确定这个语言片段的结构和意义。”所以,我们认为,语境是阅读教学中评价和阐释一篇文章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的重要依据。
  
  一、 结合语境理解词语
  
  任何一个词语在词典中的释义一般是词汇意义或语法意义,是静态的、多义的。只有当它进入具体的语句时才具有单义性、动态性,才具有语用意义和交际意义。
  例如“狡猾”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义项为“诡计多端,不可信任”。它的常规用法是一个贬义词,而在《我的老师》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
  “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我用儿童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
  这“狡猾”究竟该作如何理解?从这一词的语言环境来看:老师佯装发怒,高高举起教鞭,又轻轻地放下,而这一点却为孩子们观察了,理解了,并深切地感受到了老师“爱我们”。很显然这里词面和词里产生了差异,是原词语义的变异,再联系下文“孩子们是多么善于观察这一点啊”,不难理解“狡猾”是“调皮”、“机灵”之义,这是一种贬义褒用的语言动态使用现象,随着特定语言环境的被解悟,其变异义也随之确定进而被理解了。
  由此可知,词语的含义和语境的关系非常密切,我们必须重视语境对于理解词语所起的重要作用。
  
  二、 结合语境理解句意
  
  平淡的语言在特定的语境中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只有解悟特定的言语环境,方能体味其“韵外之致”。它可以直接通过对作者言语活动的揣摩及文章的上下文去理解和捕捉。
  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有这么一句:“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评价?
  结合上下文我们可以看到,在作者眼中,南国的秋始终处于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是“不适合的”,“赏玩不到十足”;而北国的秋“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作者特地赶往北平,就是想要饱尝这“故都的秋味”。
  我们不难理解,蓝色和白色牵牛花的冷色调与北国的秋的清冷、悲凉的基调是多么的契合,正因如此,作者才会发出“以蓝色或白色为佳”的评论。
  又如“孔乙己还欠19个钱呢!”(《孔乙己》)
  这句看似平淡的话出自冷漠的掌柜者之口,在全文中出现了四次。以当今经济观点看,欠债还钱似乎也理所当然。然而,认真领会其言语环境就不难理解:掌柜的只有在结账的时候才提起孔乙己,甚至当孔乙己被打折了腿走上穷途末路时,他也念念不忘那19个钱,他那自私冷漠的卑劣嘴脸跃然纸上;同时,那四次“19个钱”在课文中时隐时现,时断时续,分明是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在悲苦的人生道路上留下的一串串长长的足迹,暗示了孔乙己悲苦命运的必然终结,平淡中显“韵味之致”。
  有些句子从词面上去分析,它似乎偏离了语法和形式逻辑的框框,是自我矛盾的;但从其深层结构看,却具有感人的魅力,这就需要读者善于解悟语境,才能体会其中的无理之妙。
  如:“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孔乙己》)
  “大约”一般有两个义项,一是表示估计的数目不十分精确;二是表示有很大的可能性。这里应该是表示估计,推测之义;而“的确”是完全确实之义,从词面分析,它违反了逻辑的同一律,既“大约”,就不能“的确”;既“的确”,就不能“大约”。
  然而从语境上分析,上文是“自此以后,又长久没有看见孔乙己。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19个钱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19个钱呢!’到中秋可是没有说,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既然没有人说起过这件事,没有确凿的根据,只是估计:在孔乙己的腿被打折后,别人对他的境遇的估计就是:“怎样?……谁晓得?许是死了。”此外前文也提到:“他在我们店里,品行却比别人都好,就是从不拖欠;虽然间或没有现钱,暂时记在粉板上,但不出一月,定然还清,从粉板上拭去了孔乙己的名字。”在这种情况下,孔乙己却没有再出现,而掌柜到中秋也就不再提起孔乙己欠钱的事,可见掌柜的也估计孔乙己大约是死了。而根据“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这种情况估计,孔乙己的确已经死了。这样通过语境解悟,可以从看似矛盾的语句中求得真实之理,以理解语言形式的真实内容。
  
  三、 结合语境理解人物心理
  
  语文教材中的一些作品,塑造了一系列性格迥异、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人物的心理描写是塑造形象的重要方法之一。在作品中,心理描写一般是通过外在语言显现出来的,但作品的语境也影响着人物的微妙心理变化。指导阅读时,对此不可掉以轻心。
  例如《林黛玉进贾府》中有一精彩片段:
  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念何书。贾母道:读的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瞎子罢了!
  黛玉答语简短、拘谨有礼,的确如她自己所立下的行为规范: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但是,贾母的答话使黛玉敏锐地察觉到自己答话不够得体。所以,当宝玉问到她读书的情况时,答语有了变化:
  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了一番,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前后作答,对照鲜明,没有什么心理活动的外在语言描写,一切心理活动均潜藏在语境之中,充分展示了黛玉“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情状和心态。由此,林黛玉谨小慎微、自尊敏事的个性特征跃然纸上。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注意语境中隐藏的人物心理变化,这样才能立体地、全面地把握人物个性特征。
  我们认为,语文阅读教学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作,语境理论的引入,给阅读教学开辟了一个新的课题。只要我们掌握语境理论,树立语境意识,就能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探索出规律,从而有效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质量。
其他文献
任何企业的持续成长都需要独特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实现可持续成长的重要保证。从企业文化的内部整合和外部整合入手,探讨企业核心文化的塑造,并遵照系统整体协调发展的原
目的:探讨用显微镜下经外侧裂入路的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从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2015年6月至2016年5月期间收治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中选取58
众所周知,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学校办出特色,对于向学生提供最迫切的教育有着重要的价值,能促使学生的个性、特长、爱好、兴趣以及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展,学生的自主性学习、
有没有美好的品德,是看其做事牵涉到别人利益时,能否替别人想一想。如果认识到将要危害别人利益,而能自觉退让一步,或者在不得已而为之的情况下,能主动去征得人家认可或谅解的,便是拥有美德。如此狭义说来,不损害别人者,就是有美德也。  利己并非是罪恶,利己是自爱的本能,利己而不损人是美德的起点。能够舍己为人的,则是善性最可贵的发挥。一个人能够不过多地患得患失,便是减少了利己的念头。减少了利己的念头,就会感
新课标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地与学生进行互动,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营造和谐、活跃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兴趣。在这一要求下,教师要深入研究互动教学,更新教学理念,积极探
病人气管切开后,需定期留取痰标本做痰培养.但用负压吸痰时,痰液易吸入到贮液瓶中,难以留取痰标本.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笔者采用注射器连接吸痰管及负压吸引器留痰法,效果满意.
文中介绍了天然气分公司从解决不断增长的用电需求与建设节约型企业之间的矛盾出发,近年来通过指标管理、负荷控制、提高机泵效率、应用无功补偿、变频技术、改造高耗能用电设
[目的]寻找妇科病人手术镇痛的最佳方法,减少妇科手术后病人的并发症.[方法]将妇科开腹手术病人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0例,对照组在硬膜外麻醉手术后带硬膜外穿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