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线包是生活的必备品,民间针线包形制丰富、种类繁多、各具特色。本文结合博物馆馆藏和私人收藏的民间针线包,从形制、材料方面入手,探究民间针线包背后的情感意蕴和文化内涵。
【关键词】民间针线包;地域文化;情感寄托
【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识码】A
这件抱财童子针插(见图2)中间放置松软的棉花,外面包裹绒布,四周围有12个娃娃,栩栩如生。因为针扎儿大都是女性使用,以娃娃作为装饰,也寓意人丁兴旺、子孙满堂。
(三)针筒
针筒是针线包最早的形制,从新石器时期的骨针筒,到周代的青铜针筒,再到隋唐、辽代的鎏金鎏银针筒,数千年间,材质在不断变化。民间针筒种类繁多,外形除长筒状外,常见的还有瓶花、童子等形状,表面多模压、锤锻、镂刻各式纹样。这样的银针筒既可用来装针,挂在胸前又起到装饰作用。人物故事纹银质针筒(见图3),高7.5cm,长筒状,筒内有筒,可伸缩,外有盖,上端接以银链,可随身携带。针筒模压锤锻“空城计”“三叟弈旗”等故事,下坠石榴纹铃铛。[3]
(图片来源:中研院史语所民族文物资料库,凌纯声、芮逸夫、勇士衡1933年采集于湖南省)
(四)针线盒
中国人十分看重婚丧嫁娶这类人生礼仪,父母要为出嫁的女儿置办嫁妆,嫁妆的多寡关系到女儿在婆家的地位。旧时,嫁妆中除了必要的珠宝首饰,还要有子孙桶、龙凤被等,从床铺家具到针头线脑一应俱全,这些平常的物件都被赋予了美好的寓意。这件鞋形针线盒也是嫁妆中的一种(见图5),鞋窠处有盖,可开合,小巧精致。鞋形针线盒作嫁妆取谐音,寓意“和谐”,表达了对新婚夫妇的祝福和希望。
(五)针线笸箩
秸秆针线笸箩(见图7),由黍类、高粱等作物的秸秆晒干后编制而成,材料易得、制作简单、结实耐用,在民间广泛使用。秸秆针线笸箩容量大,女子平时做针线活用到的工具,如针、线、剪刀、尺子等统统都可以放入。
除了秸秆针线笸箩,在山东胶东还有一种用纸做成的针线笸箩,又称“纸斗”,用纸浆做成脱胎圆盒,并且装饰上剪纸或画上图案,使用时轻便而美观。既能盛一些缝缝补补所需的针头线脑,同时又因其花花绿绿的装饰还可以成为生活中的摆设,在当地,也是姑娘出嫁时的陪嫁品。[5]
参考文献:
[1]王文锦译.礼记译解[M].北京:中华书局,2016.
[2]黑维强.吐鲁番出土文书所见“针氈”考[J].西域研究,2004(4).
[3]杭海.妆匣遗珍——明清至民国时期女性传统银饰[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9).
[4][清]西清.黑龙江外记[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1984(5).
[5]宋红宇,郭万祥.胶东纸斗和笸箩的民俗应用[J].装饰,2005(9).
[6]鸟丸知子著,蒋玉秋译.一针一线[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1(12).
【关键词】民间针线包;地域文化;情感寄托
【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识码】A

这件抱财童子针插(见图2)中间放置松软的棉花,外面包裹绒布,四周围有12个娃娃,栩栩如生。因为针扎儿大都是女性使用,以娃娃作为装饰,也寓意人丁兴旺、子孙满堂。
(三)针筒
针筒是针线包最早的形制,从新石器时期的骨针筒,到周代的青铜针筒,再到隋唐、辽代的鎏金鎏银针筒,数千年间,材质在不断变化。民间针筒种类繁多,外形除长筒状外,常见的还有瓶花、童子等形状,表面多模压、锤锻、镂刻各式纹样。这样的银针筒既可用来装针,挂在胸前又起到装饰作用。人物故事纹银质针筒(见图3),高7.5cm,长筒状,筒内有筒,可伸缩,外有盖,上端接以银链,可随身携带。针筒模压锤锻“空城计”“三叟弈旗”等故事,下坠石榴纹铃铛。[3]

(图片来源:中研院史语所民族文物资料库,凌纯声、芮逸夫、勇士衡1933年采集于湖南省)
(四)针线盒
中国人十分看重婚丧嫁娶这类人生礼仪,父母要为出嫁的女儿置办嫁妆,嫁妆的多寡关系到女儿在婆家的地位。旧时,嫁妆中除了必要的珠宝首饰,还要有子孙桶、龙凤被等,从床铺家具到针头线脑一应俱全,这些平常的物件都被赋予了美好的寓意。这件鞋形针线盒也是嫁妆中的一种(见图5),鞋窠处有盖,可开合,小巧精致。鞋形针线盒作嫁妆取谐音,寓意“和谐”,表达了对新婚夫妇的祝福和希望。

(五)针线笸箩
秸秆针线笸箩(见图7),由黍类、高粱等作物的秸秆晒干后编制而成,材料易得、制作简单、结实耐用,在民间广泛使用。秸秆针线笸箩容量大,女子平时做针线活用到的工具,如针、线、剪刀、尺子等统统都可以放入。
除了秸秆针线笸箩,在山东胶东还有一种用纸做成的针线笸箩,又称“纸斗”,用纸浆做成脱胎圆盒,并且装饰上剪纸或画上图案,使用时轻便而美观。既能盛一些缝缝补补所需的针头线脑,同时又因其花花绿绿的装饰还可以成为生活中的摆设,在当地,也是姑娘出嫁时的陪嫁品。[5]

参考文献:
[1]王文锦译.礼记译解[M].北京:中华书局,2016.
[2]黑维强.吐鲁番出土文书所见“针氈”考[J].西域研究,2004(4).
[3]杭海.妆匣遗珍——明清至民国时期女性传统银饰[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9).
[4][清]西清.黑龙江外记[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1984(5).
[5]宋红宇,郭万祥.胶东纸斗和笸箩的民俗应用[J].装饰,2005(9).
[6]鸟丸知子著,蒋玉秋译.一针一线[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