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地下经济及其整治问题的最新力作——评《若干地下经济问题的整治研究》

来源 :财贸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w6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下经济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经济现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下经济的形式、特点也在不断变化,总体而言,地下经济活动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危害。那么,为什么会长期存在地下经济?地下经济的主要形式是什么,有哪些新的发展?地下经济的规模有多大,有哪些危害和多大的危害?如何对地下经济进行有效的整治?这些都是社会公众非常关心、也迫切需要理论界做出回答的问题。因此,对其展开专门、系统和深入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其他文献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决定》强调指出: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对金融体系而言,就是要发挥市场机制在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形成金融产品价格中决定性作用。这既指明了中国金融改革深化的方向和重心,也指明了中国金融发展的基本取向和路径。
本文利用全国省级面板数据,结合重心模型对全国经济总量、碳排放与碳排放强度重心转移轨迹进行研究,并对其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碳排放量与碳排放强度重心逐渐向西南方向移动,而经济重心却呈现出向西北方向移动的轨迹。经济增长是导致碳排放增长的重要因素,能源效率可以有效抑制碳排放增长,并且能源效率的区域分布不均衡是导致碳排放重心与经济重心移动轨迹出现偏离的主要原因。产业结构则因碳锁定效应的影响在短时期内尚难较大程度地影响碳减排。据此,本文认为,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施行技术节能仍然是中国降低碳排放最直接、最有
2013年10月30日,中国成本研究会在京召开第六届理事会暨换届大会。会议选举了新一届理事会:原财政部副部长、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的董事长张弘力同志为新任会长,于增彪、王世定、卢中原、刘玉廷、张莉、陈毓圭、周明春、贾康、顾惠忠、高一斌、高培勇、揣振宇12位同志为副会长,高培勇教授兼任秘书长。聘请王文元、张卓元同志为名誉会长。
2013年10月25日至27日,由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王亚南经济研究院和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主办,台湾逢甲大学商学院共同主办,厦门大学经济学院财政系、厦门市税务学会和厦门市国际税收研究会承办,《财政研究》、《财贸经济》和《税务研究》编辑部协办的“2013海峡两岸财税学术研讨会”在厦门大学隆重召开。来自台湾地区的逢甲大学、政治大学、台中科技大学、岭东科技大学和大陆地区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吉林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南理工大
由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轮轴一辐条”结构组成的错综复杂的FTA网络成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模式,相关国内外文献较少从微观视角涉及这种新模式的福利效应分析。本文在一般均衡垄断竞争模型基础上,分析了“轮轴一辐条”及其扩展结构下不同地位国家的福利和FTA收益以及影响因素。结果发现:(1)轮轴国与辐条国之间存在不对称收益,轮轴国取得的福利大于辐条国,轮轴有自我强化效应;(2)辐条拓补和多轮轴一辐条结构的福利分配情况复杂,受到产品替代性、贸易互补性、市场份额以及规模报酬递增水平等共同影响;(3)从轮轴一辐条结构进化到
2012年6月27—2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承办的“中国社科论坛(经济学2012):第十届城市竞争力国际论坛”在北京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院学部主席团主席王伟光,辽宁省人民政府副省长许卫国,美国巴克尼尔大学教授彼得·克拉索莅会并致辞。联合国人居署、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和哈佛大学、悉尼大学、首尔国立大学、佛罗伦萨大学等国外知名高校的相关学者,国家相关部委、国内著名高校、科研院所的领导专家,辽宁省委、省政府有关部门的负责人,成都、合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致力于建设“国家级学术型智库”。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批准,同意创办公开发行的英文学术期刊China Finance and Economic Review,刊号CN10—1077/F。经研究决定,China Finance and Economic Review创刊号将于本年内出版。
国际资本流动的差异性影响了人民币的跨境使用,在人民币单边升值预期弱化的背景下,其差异性反映出不同的资金回流冲击风险。本文引入永久收入模型,构建基于私人消费和净产出关系的资本流动程度测度框架,并采用Swamy’S随机系数模型和状态向量空间方法动态地分析其差异性。结果表明,本文选取的12个人民币流通国家或地区国际资本流动的时序和地区间差异较大,人民币国际化推进策略和回流冲击的审慎监管政策应充分考虑其差异性。
区域服务贸易安排的不断蔓延标志着世界服务贸易的管理模式正在发生变化。本文基于与多边服务贸易自由化安排相对照的视角,对区域服务贸易安排提供的特惠待遇内容及实质展开政治经济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由于区域服务贸易安排内涵着重要的“特惠侵蚀”机制:一是引入“非成员最惠国待遇条款”,二是设立相对自由的服务原产地规则,实际付诸实施的区域服务贸易“特惠待遇”远不如根据协定文本测算得那么显著。从“服务”的特殊属性出发,本文指出有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因素会促使区域服务贸易安排具有更强的将特惠承诺向区外扩展适用的潜在动力。区域服务
在对能源效率变动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的基础上,通过长达15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和DEA方法对区域间的能源效率进行了测算。结果显示,1995—2010年的全国能源效率在弱的“类周期性”波动中总体呈下降趋势,仅有局部阶段的“倒u型”特征,没有在整个阶段表现出明显的“倒U型”特征。分省看,上海和广东的能效最高,山西和贵州的能效最低。在大区域中,东部沿海地区的能源效率最高,其次为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和西部地区。各区域产业沿着高耗能的重化工业化的方向加速发展,可能是能效下降的直接原因,而低资源价格可能是诱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