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高速发展对伦理道德底线的冲击及其化解”学术研讨会综述

来源 :自然辩证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wi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7月14日和15日两天,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举办的“科技高速发展对伦理道德底线的冲击及其化解”主题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开幕式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秘书长张明国教授主持。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常务副秘书长王玉平研究员和北京大学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副主任周程博士分别围绕研究会的近期动态、本次会议的筹备情况及会议主题的含义等作了报告。来自全国各地的4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讨论。
其他文献
首先,我代表国家教育部并以我个人的名义向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顺利召开,表示衷心的祝贺!向来自各高校从事自然辩证法教学的老师及全体代表表示亲切的问候!
2007年8月29日至31日,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技与社会(STS)专业委员会,教育部“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东北大学科技与社会(STS)研究中心联合在东北大学召开主办了主题为
确证悖论是一个重大的逻辑哲学和科学哲学问题,围绕着它主要有三类解决方案被提了出来。这三类方案之间有内在的逻辑一历史关联,它们是避层发展的,并实现了从情境缺场到情境迟钝
循环经济的哲学意味在于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因素在一次组合完成其系统功能以后的重新整舍。“还原”的方法与“系统”的方法是重新整合中的两种不同方式。在这些过程中通过
断定应该与谓词结合还是与句子内容结合?在这个问题上弗雷格的观点本来就不够一致。针对该问题,内涵语义学和境况语义学选择了不同的回答,形成了处理句子的不同方案。境况语义学
本文借助“行动者网络理论”,对哈尔滨工业大学“试验卫星一号”工程项目进行剖析和解读。通过对“试验卫星一号”工程项目进行的研究表明,技术的、经济的、社会的、政治的、文
人类发现自身陷入一种境地,在那里似乎没有真正意义的途径使我们从围绕自身的技术型企业中解脱出来,所以我们需要创造一个走向生态纪元的社会。很多社团近期已经热心于进入一个
本文从语义悖论切入“存在”性质的哲学考察,消解了逻辑哲学中的诸多歧义性,然后,在无歧义的语义学基础上,讨论并明确了逻辑形式语言和基因信息语言的性质同一关系,并将量化了的真
后现代主义者对数学有一种基于后现代基本立场的理解。这种理解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批判性。这种批判可以促进对于数学的反思,对于抑制惟数学主义和强科学主义的思想趋向是有积极
语言批判的理念沿袭厦现实关怀,深刻隐蕴了历史范畴中人们对话语生成、生产、操纵厦变节的多元化多学科多向度认识,而话语本身的社会性、辩证性、革命性和论证性也客观上预设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