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治疗复发难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进展

来源 :临床荟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hanhan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复发难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是目前治疗的难点,挽救化疗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仍有多数患者出现疾病再次复发进展.近年来,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CAR-T)的出现明显改善了这些患者的疗效和预后,本文简要回顾CAR-T的结构原理,重点介绍其在临床方面的新进展,并展望其未来研究方向.
其他文献
目的 比较InterTan髓内钉、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Gamma钉治疗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将48例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根据内固定方式不同分为InterTan组、PFNA组和Gamma钉组,每组16例.比较3组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以及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8~28个月.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首次下床负重时间、骨痂形成时间、骨折愈合时间InterTan组和PFNA组均优于Gamma钉组(P<0.05),切口长度、首次下床负
目的 探讨肺部超声对肺炎患者抗感染治疗方案调整的临床价值.方法 连续录入解放军第967医院呼吸内科2019年12月1日至2021年2月28日收治的肺炎患者96例,分别记录其入院时及治疗第3天肺超声评分(lung ultrasound score,LUS)、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计数(WBC)、嗜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临床症状以及抗生素治疗方案.根据治疗第3天抗生素调整与否分为调整组与未调整组,比较两组入院时以及治疗第3天LUS变化,分析抗生素调整的影响因素.根据第3天LUS变化差值
目的 研究结直肠腺瘤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为结直肠早癌病变的筛查及诊疗提供预警信息.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20年6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行结肠镜检查经病理诊断为结直肠腺瘤的患者1126例作为病例组,以同期行结肠镜检查结果阴性的患者1800例作为对照组.收集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排便习惯(正常、腹泻、便秘、腹泻与便秘交替)、总胆固醇及甘油三酯水平等资料.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上述因素对结直肠腺瘤发生的影响.为了进一步排除混杂因素的干扰,组间1:1匹配,进行多因素条件Log
目的 探讨闭合复位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闭合复位PFNA治疗88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定疗效.结果 手术时间48~126(82.3±24.6)min,术中出血量50~280(79.4±22.6)ml.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12个月.无骨折位移、内固定松动、髋内外翻、断钉等并发症发生,仅2例出现骨折延迟愈合.骨痂形成时间2~5(2.8±0.6)个月.骨折愈合
目的 探讨mut型甲基丙二酸血症(methylmalonic acidemia,MMA)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及基因型,为mut型MMA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20年6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儿科内分泌遗传代谢诊室诊治的18例mut型MMA患儿的临床表现、一般检查、血尿代谢、基因检测结果.结果 mut型MMA患儿多于1岁内发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呕吐、嗜睡,严重者甚至出现抽搐、呼吸困难、意识障碍.18例患儿均为甲基丙二酰辅酶A变位酶基因(methylmalonyl-CoA
谵妄是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的常见疾病,早期筛查及诊疗可影响患者预后.近年来有超过10种谵妄筛查方法出现,但其优缺点、敏感度、特异度不同.本文对常用ICU患者谵妄筛查工具进行总结对比,旨在为ICU患者谵妄的诊断提供帮助.
目的 了解青岛地区儿童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特点,为该地区儿童H.pylori感染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方法 对2016年6月至2021年6月青岛地区因“反复腹痛、恶心、呕吐、便血”等症状就诊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的490例患儿进行胃镜检查,根据组织病理结果和13 C呼气试验检测评估患儿H.pylori感染情况,并根据收集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490例患儿H.pylori总感染率为21.8%.其中男性患儿的感染率为28.1%,女性患儿的感染率
目的 提高重症联合免疫缺陷临床表型及基因型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重症联合免疫缺陷患儿的临床资料及基因检测结果.结果 患儿,女性,1月6天,发现体质量不增半月余.住院后并发感染且不易控制,血常规复查提示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波动于(0.34~5.51)×109/L,骨髓穿刺未见明显异常,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效果欠佳,淋巴细胞亚群符合T-B-NK+免疫表型.全外显子测序发现RAG1基因母源性的c.1229G>A(p.Arg410Gln)、c.2428A>G(p.Ile810Val)错义变异和父源性的c.20
目的 随着免疫治疗在临床的推广及使用,免疫相关不良反应的伴随发生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控制免疫相关皮肤不良反应可有效改善治疗耐受性,提高疗效.方法 本文报道了近期1例严重免疫相关不良皮肤毒性患者的临床诊治经过,同时对同期本院应用帕博利珠单抗的44例患者进行皮肤毒性分析及相关文献复习.结果 44例应用帕博利珠单抗治疗患者中仅少数表现为皮肤瘙痒、皮疹,予激素对症治疗效果良好,不影响帕博利珠单抗的继续使用.1例严重剥脱性皮炎,积极治疗后好转,停用免疫治疗.结论 免疫相关皮肤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合理干预为临床诊治免疫
他汀类药物是目前临床广泛应用的调脂药物,此外,还具有诱导自噬和吞噬体成熟、抗氧化应激等多种作用.作为结核病宿主导向治疗候选药物之一,他汀类药物可通过抗炎、免疫调节、影响胆固醇代谢等多种机制,具有降低结核病发病风险,预防糖尿病状态下的结核病发展,增加抗结核药物抗菌活性,缩短结核病的治疗时间等多重优势,且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等其他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结合目前结核病药物研究现状及诊疗进展,本文就他汀类药物在结核病防治中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价值作一综述,旨在为结核病防治提供一定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