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教育“运动化”之探索

来源 :高教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m774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民国期间,为增进师范教育的影响力与重要性,加强师范生的服务精神与教师的职业贡献精神,教育部决议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师范教育运动周”运动,并与之配套出台了一系列活动原则与工作要项,此后全国各地陆续开展了一系列师范教育“运动化”的活动探索。这些活动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话剧表演、空中教育广播、师范教育主题研讨会、教育主题论文竞赛、募发优秀师范生奖金、刊发师范教育专册等。师范教育活动周的活动既倡导顶层设计以便进一步落实教育事业的重要地位,又调动了多方参与,同时注重营造良好的氛围,在社会中树立了尊师重教的风气。总的来说,师范教育运动周的这些探索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抗战期间师范教育如何通过国家意志提升至重要地位。
  关键词:师范教育;师范教育运动周;“运动化”;近代师范教育
  近代时期,教育部通过颁布一系列关于师范教育相关活动的行政法规,赋予各级各类师范学院“教育优先”使命,全国各地也于每年开展有关师范教育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尤以教育部颁行的“师范教育运动周”为代表。从师范教育运动周开展的一系列活动来看,它一定程度上强调了师范教育的重要性,也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树立了全社会尊师重教的风气。基于此历史背景,有一系列问题萦绕其中:师范教育运动周开展的具体状况是如何的?各地在“运动周”内开展了哪些与师范教育相关的活动?这些活动在何种方面对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影响?其中如何体现一种“运动化”的要素?这些“运动化”的教育探索映射出怎样的一种现实呼唤?很显然,对此类问题的探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抗战期间师范教育与国家意志的互动作用,以及师范教育如何通过国家意志上升到重要的历史地位。
  一、师范教育“运动化”之背景
      首先,师范教育运动周产生的背景是与国家师资等问题息息相关的。自上个世纪40年代以来,就全国师范教育情况整体而言,共有师范学校数十所,师范生共有15万余人,可以说师范教育已渐成一定规模。为了进一步发展师范教育,教育部更是自1944年起以大力推进各省市师范教育为核心工作目标,督导各省增设师范班共82个班级,其中简易师范574个班,在这500多个简易师范班中,尤其是以福建、浙江、湖北、陕西、广东等省所增设班级最多,但即便全国的师范教育具有如此的规模,依然满足不了全国师范教育发展的要求,也难以适应师资质量提升与师资队伍专业化的诉求。[1]理论上来讲,虽然全国范围内教师数量与师范生数量不少,但与整个国家层面的体量对比,依然存在着严重的“师荒”与“生荒”问题。而且,抗战虽然渐转入后期,但整个国家依然烽火连天、经济窘困,人民贫富相去极为悬殊、实际生活极为煎迫,特别是就教育本身而言,我国教育尚未普及,彼时人民知识及道德也十分低落,不仅无深厚的科学修养,亦无进步之产业技术与生活能力,全国范围内师资任选亦不健全,缺乏专业训练,使得全国范围内的师范教育难以深入发展。而建国工作最主要在于教育普及,教育普及的根本在于师资,优良师资的养成则在于师范教育,也只有师范教育的发展,才能谋全部教育之发展,才能谋国家之发展。[2]在此种情况之下,师范教育运动即是为应对上述各项需要而开展的。
   其次,师范教育运动周产生的背景也是与社会人士对教育事业的态度密切相关的。由于彼时社会风气颓废,对师范教育的地位重视程度不够,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定了全国范围内师范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社会上关于师范教育微不足道的言论也不时间泛起,世人对于师范教育的科学性、重要性,乃至内涵价值未能深入地理解,对师范教育的价值也纷纷提出了质疑。当然,社会之所以对师范教育产生片面理解,或许是因缘教育与当今功利的教育目的挂上了钩,教师与师范生不免成为了世人抨击师范教育首当其冲的“替罪者”。
  “若以客观的事实来讲,毫无意义的现在整个的教育制度的确是破产了!因而,目前的师范学校教育的确是失败了!现在的一般所谓教师、一般办教育者,的确不是在办教育而是在争夺饭碗!目前的师范生在学校里的确不是在研究学问而是在浪费他们的金钱,空费他们的时间!”[3]
   这种对师范教育功能与价值的低估与无端谴责,则直接影响到了师范学院学生的兴趣与志向。一位皖中师范教员曾致国立中央大学师范研究所的一封公开信中,充满了这位教员对师范学院学生的职业归属极度担忧的心情:“我在师范学校已经吃了七年来的粉笔灰了,但在教学时总是教者谆谆而听者藐藐。”[4]作为毕生从事于教育研究及教学的教育学人庄泽宣则考察了中国自前清到民国办理教育的理念后,认为师范教育这一事业并非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事业——而是一门“易学难精”的事业,况且教育虽为救国之本,人皆知之,然师范教育不独不能有利心,且须百年树人之计,眼光需要远大。[5]可以说,为了增强世人对师范教育的信心,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伴生了对师范教育重要性的呼吁,师范教育运动周也因此萌生。
  二、师范教育运动周之举办与活动开展
     所谓师范教育的“运动化”意指旨在确立师范教育特殊的地位、在社会层面明确师范教育的重要性,并且力图扩大师范教育在整个社会层面的影响力,教育部亦通过颁布一系列相关活动的行政法规,赋予各級各类师范学院“师范教育优先”这一特殊的使命,旨在最大程度上落实“教育兴乃国家兴”这一目标。早前为增进师范教育的影响力与重要性,并加强师范生的服务精神与教师的职业贡献精神,由政府主导推进师范教育的一系列实际运动相对较少。自1940年起,由于新县制的公布使得国民教育需要一定数量合格师资的配备,以便造就人才从事国家政治经济各科的建设,于是国民政府于1941年在重庆召开第五届八中全会,时任委员程天放等十一人考虑到当时师范教育迫切需要得到发展,遂建议“各省亟需设法切实改善师范生待遇,并由中央筹拨专款酌予补助一案”,决议“通过并于每年在全国范围作师范教育之运动,师范生毕业后之待遇亦应改善,各省应尽先增设师范学校”。[6]通过相关决议,教育部一致认为推进师范教育运动周的意义十分重大,如有助于社会人士更好地明确师范教育的重要性,也有助于提高师范生报告师范院校的积极性。特根据教育部拟定师范教育运动周的重要性分别陈列如下。   (1)希望全国一般人明了师范教育之重要,予以深切注意。
  (2)希望教育界人士重视师范教育并提高研究及实际从事师范教育之兴趣。
  (3)希望学生家长及小学、初中校长认识师范教育,并能鼓励或指示青年升学师范学校。
  (4)使师范生坚定从事教育信念,并激发其为国民教育服务之忠诚。
  (5)希望各界人士提供改革师范教育之意见、免除隔阂,在教育行政方面可得到社会之助力,并有革新的机会。
  (6)每年藉此机会检讨师范教育成绩以再求事业之改进。[7]
   教育部根据师范教育运动周的相关意见,遂于1941年12月订立了《国家应推进师范教育的相关原则》。其订立推行的师范教育运动周相关原则共八条,同时并令各省市妥慎筹划尽力推行,以期早日实现国民教育的普及。同时,根据教育部的相关决议,教育部亦决定师范教育运动周于次年(1942年)正式举行,其活动时间安排为每年3月29日至4月4日期间——这一时间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即所谓3月29日是革命先烈纪念日,4月4日是“儿童节”,则意味着师范生与众教师的责任是将革命先烈建造国家大公无我的精神传递到下一代的国民,负担起以先烈的鲜血灌溉民族幼苗的重要职责。在首届师范教育运动周举行时,为进一步明确师范教育运动周的重要意义,强调师生对于教育事业矢志不渝的精神与无私贡献的高尚品格,时任教育部部长陈立夫专门发表了名为《为师范教育运动告全国师范学校师生书》,报告书对全国师范院校师生提出四项要求:(1)注重品格陶冶、身教为先;(2)发挥专业精神、不懈追求;(3)养成乐道安贫、穷且益坚、贫贱不移之精神;(4)沟通社会以推进文化建设。[8]从教育部颁布的相关法令来看,也将师范教育运动周主要对师范教育各项事宜进行了相应设定,以下为全国师范教育运动周所提倡的“运动活动”。
  (1)发动社会人士对师范生发起奖学金运动。
  (2)召集师范教育会议或讨论会(应将会议结果摘要呈报)。
  (3)刊发师范教育专号(应将刊物附呈)。
  (4)印发师范教育辅导小册。
  (5)举行师范教育广播演讲会或作普通讲演会。
  (6)举行师范生效忠国家献身教育事业宣誓典礼①。
  (7)举办师范学校成绩展览会或工作竞赛。
  (8)颁发师范学校教员服务奖状及清寒优秀师范奖学金[9]。
  师范教育运动周于1943年开展了第二次运动推进活动,为了进一步发展师范教育运动周活动,相关部门通过总结前次活动经验并根据活动方案内容提出了实施原则及相应的院校工作要项。具体来看,其活动实施原则以及相应的师范教育运动周中各师范院校工作要项为表1所列。[10]
  为了响应教育部提出的师范教育运动周的相关要求及举措,也为了体现政府对于师范教育之重视,教育部还着手修订各省市师范教育实施计划及方案,各省市根据教育部修订的相关计划与方案也积极开展了相关的活动。[11]首先,北平师范学院在1947年度的师范教育周就开展了多种多样的活动,如面向全体师生开展教育广播宣传,除了进行名为“欧美师范教育之起源”“时代赋予吾人之使命”等教育广播外,还举行话剧表演如《雷雨》,并面向全校师生放映电影《从黑夜到天明》。同时,北平师院的师院教育学会还开展了师范教育研讨会,以“高级师范学院教育之改进”为主题进行教育研讨会。为了细致深入地对这一问题进行讨论,该主题还下分了三个子主题,分别是“现行师院制之检讨”“现行师院之改进”及“师范生出路问题”。此外,还在当年度4月4日邀请北平市内各教育专家开展教育研讨会,并邀请本校三百余名同学及北大、辅大教育系数十位同学旁听,本次教育研讨会所邀请到的出席专家有邓翠英、陈友松、侯璠、欧阳湘、康绍言、许椿生等十余位教育大家,师生及专家对教育问题进行了深刻讨论,演讲反响十分热烈。[12]其次,台湾省立师范学院也于1948年度师范教育运动周期间举行了一系列活动,如开展了教育问题广播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台湾省立中学国民学校、举办师范教育问题演说竞赛会、组织全体师范生观看电影《万世师表》或组织师生举行游艺会、出版壁报与师范教育运动周特号专刊等活动。[13]同年,上海市也如期举行师范教育运动周活动,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意义的活动,如鼓励优秀青年献身国民教育的师范教育运动周广播演说、针对如何改进师范教育的相关主题演说活动②。同时,运动周筹委会决议召开教育研讨会,特指派陈鹤琴担任主持,并组织上海市各师范教育单位知名教育家商讨师范教育相关问题,邀请到的教育专家有周尚、胡叔異、袁昂、杨志先等上海市各师范教育单位首长③。值得注意的是,利用空中广播进行宣传是一种较好的方式,有助于扩大师范教育运动周的影响范围并提升运动周的“运动效果”。上海地区的师范教育运动周自1947年以来几乎都采用了空中广播方式,借上海广播电台于每年的4月2日下午七时至八时半举行的空中座谈会,主要讨论了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及家长、教师间的合作问题,先后特请专家为欧元怀、傅统先、杜佐周、谢循初、陈鹤琴、胡叔異等,并邀请了京、杭两地知名教育家如孟宪承、郑晓沧、程其保等开展空中学术讲座。[14]除了邀请到上述知名教育人士,更邀请到顾毓琇、朱经农、章友三等名家担任主讲嘉宾,由于空中广播邀请的主讲嘉宾大多为全国范围内知名的教育大家,又借助广播的广泛传播形式,因此師范教育运动周的开展在整个上海市也十分有成效。[15]
  对于西部地区的师范教育来说,一直以来面临着各种困境,如教育资源十分缺乏、基础底子薄弱、发展较为缓慢等,难以满足地方西部对合格师资不断增长的现实需求等。为了响应教育部关于师范教育运动的相关号召,也为了改善西部地区师资问题、师范生生源问题,纷纷按照教育部规定的师范教育周运动要项开展活动,其活动开展得较为活跃的尤以广西、云南两省为代表。[16]首先,广西省教育厅从顶层进行了相应的活动设计,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推进师范教育运动周的相关政策,如《广西省举行推进师范教育运动周办法》《广西省各县市举行推进师范教育运动周筹备会组织大纲》《广西省各县市募发优秀师范生奖学金办法》《广西省推进师范教育运动周教育论文竞赛办法》等,这类办法有助于当地各教育机关有条不紊地推进师范教育运动周的相关“运动”。其次,对于云南省而论,遵照1938年教育部颁行《师范学院规程》,内迁至滇境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增设了师范学院,因而得以借助当时西南联大师范学院的强大师资力量,开展推进师范教育的相关活动。在教育部推行师范教育运动周前,云南当地对师范教育的发展就给予了极大重视,如为在当地民众间树立恰当的教育观念,云南省教育厅、西南联大师范学院与当地报刊相互联合,向联大师范学院卓有名望、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教育学者约稿,在各类报刊上刊发一系列针对师范教育改革相关讨论的文章。1941年8月,联大师范学院联合《云南日报》专门开设了一期“教师节专栏”的时论④,在这期纪念教师节的时论中,联大师范学院教育学系教师胡毅特地撰写了《谁是教师,谁不是教师》一文,明确了教师的具体职责,并指出教师的具体职责在于向儿童传授学习的方法以及与家长进行积极地合作。[17]此后,云南省教育厅为了响应教育部提出开展师范教育运动周的号召,自1942年3月29日起按照八项活动事宜,也开展了一系列推进师范教育运动周的活动,如鼓励各师范院校举行教育展览及开展相关教育竞赛,以激发师范学生效忠于教育事业的信念。当然,为了配合推进师范教育运动周的一系列活动,同期《云南日报》的“西南教育”专栏也刊登了一则名为《师范教育运动周的几声呐喊》的时评,文章详细对师范生任职的基本条件进行规制陈列,也特别强调了社会与教师对师范教育运动周所应持有的态度,旨在广泛宣传师范教育运动周的重要作用打破大众狭隘的师范教育观念,如全体社会对师范教育应持有热爱精神、教师对师范教育应有充沛的爱、尊重教育的情怀以及服务教育的决心与立志从教的态度。[18]    值得注意的是,师范教育周运动还对运动活动类型进行了开拓与创新,不仅在固定的时间举行“落地式”的活动,而且为了更好地响应师范教育运动周的号召,更是创办了一系列的教育类杂志期刊。可以说,师范教育运动周潮流下的期刊编写与出版工作的顺利完成,既是师范教育“运动活动”提升自身影响力的重要契机,也给予了各类教师抒发关于师范教育运动周的各类所思所感。如《教师杂志》在1947年创刊,一名从教10余年的教师为庆祝创刊特作《为师之道——为〈教师杂志〉于三十六年师范教育运动周创刊而作》一文,从亲身体验出发提出当今教师的“为师之道”:首先要有一个专业的心,其次要有“三戒”与“三不”——所谓“三戒”是指戒想升官、戒想发财、戒见异思迁,“三不”指的是不惑、不忧、不惧;在积极方面,要有“三专”与“三长”——所谓“三专”指的是教师所需具备专业的精神、专业的准备、专业的技能,“三长”指的是教师需长于人格感化、长于学问研究、长于教学艺术。[19]师范教育运动周参与者黄麟书更撰写一文《我们怎样响应师范教育运动周》指出当前的师范教育事业固然推进颇多,但国家仍然需注意师范教育改良的具体途径。他指出具体的改良途径为:(1)注意教师进修,力求教师素质方面的提升;(2)改进师范生待遇,吸引大量优秀学生就读师范学校;(3)实行管理制度,使师范生享受公费的待遇与对教育事业的忠诚相密切配合;(4)加强师范生服务信念,缓解“师荒”现象;(5)充实各校设备,改进各类教学设备;(6)提高工作效率,推广工作应集中力量,养成蓬勃奋发的精神。[20]此类文章在师范教育运动周层出不穷,或是砥砺教师立志从教,养成良师;或是主张从国家改良师范教育事业入手,在全社会范围内强调师范教育的重要性。除《教师杂志》的创刊以外,许多报纸及杂志也纷纷开辟大量版面刊发师范教育专号,不遗余力地宣传师范教育周的相关活动,如《中央日报》于1942年3月31日专门开辟了《师范教育运动周特刊》专号,第二届师范教育运动周活动中也持续开辟此专号栏目,此外,《教育论坛》《豫教通讯》《教育通讯》《台湾省立师范学院院刊》《中华教育界》《抗建》等报刊也纷纷响应师范教育运动周的号召,陆续出版师范教育专号,刊发了一系列较有影响力的文章。[21]
  三、师范教育运动周开展之特点
  如前所述,虽然中国的近代发展不论在文化上还是在经济上,都在没落,但中国的教育进展,比其他要迅速而完备些,尽管说中国是落后国家,然而“教育事业进展尚有一线的希望”,也正是教育事业有希望,全社会也就有希望。[22]在战时国家经济建设事业低迷、教育事业得不到充分发展的历史背景下,这类以提倡师范教育振兴国力的活动开展尤显珍贵,更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新尝试,因此可以说师范教育运动周成为研究近代师范教育相关活动及其开展的主题,绕不过去的一个重要议题。
  (一)注重顶层设计:进一步落实教育事业重要地位
   从本质上来看,师范教育运动周是在近现代政府克服各种困难、大力提倡师范教育重要性的现实背景下出现的影响最大、最重要的活动,这项活动也进一步以一种较为生动活泼的形式落实了教育的重要地位。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师范教育运动周一系列的活动均是由教育部进行顶层设计,各省市、各地区分别落地执行的,这种由中央提倡推行、地方负责具体实践的教育运动有助于社会层面进一步明确教育事业的重要性。一方面,师范教育运动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因而所涉及的运动主体数量及区域辐射相对较大;另一方面运动周也通过“运动”的方式将有关师范的相关法令得以落实。为了实现“以教育兴盛国力”的目标,教育部更是积极推进师范教育,短期内在全国范围内增加了十五万名师范生,并规定所增加学生享受公费待遇,除入学时须缴交的保证金以外,免缴学费、宿费、膳费及教科书费,全部采用学生供给,同时也对师范生生活进行相应保障,如规定每三年每位师范生应拨发制服两套、棉制服一套,第二年依照规定外出参观费用,及毕业分派服务旅费,均由校发给或补助,这类政策既储存了国家的师资力量,也将师范生的地位提升到了一定的高度,同时使社会一般人明了了师范教育极为特殊的重要作用。[23]在这个意义上来看,有研究则认为国民政府推行师范教育运动以“备储国力、唤醒社会”,通过高度组织化、高度体制性又丰富多样的活动最大限度地实现国家意志,并通过“运动”的方式将教师的职业地位提升至神圣的地位,试图在短期内迅速提升社会对教师职业的认同和提高师范生待遇,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彼时的“师荒”与“生荒”问题[24],从今天来看,对于师范教育运动周功能的这一判断,可以说基本上是成立的。此后,为了将师范教育运动周落实为经常活动,1943年10月2日由教育部颁布的《树立社会风气倡导师范教育实施要点》中,则将“各省市每年举行推进师范教育运动周,由各级教育行政机关长官邀同地方人士举行师范教育座谈会、对师范学校教师表示敬意,特召集所在地师范学校学生致辞嘉勉”等条令列入首条实施要点,并严厉全国每年均须督行,可见政府对其重要性认识之所在。[25]
  (二)调动多方参与:采用多种形式开展“运动”
   如果只有载入教育法令的纸面理想,是不足以将师范教育运动周的活动开展下去的,因而师范教育运动周从创办之初,就采用多种形式使多方教育部门与教育群体广泛参与,相关的活动推进也大多依靠教育人士对教育事业的理想热忱而存在。如前所述,师范教育运动周是由政府中央顶层进行设计的一个全国性关于师范教育的运动,除了确立相应的运动要项及宗旨之外,还需要履行其“运动”存在的实践意义,也即是开展一系列的活动,所拟定的目标理念才得以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具体化、实践化、现实化,才能够真正意义上完成师范教育运动周的本质使命,也才能在社会层面明确师范教育的重要性,扩大师范教育在整个社会层面的影响力并落实“教育兴乃国家兴”这一目标。除了前文所述各类师范院校或地区开展的教育话剧表演、师范教育主题研讨会、教育主题论文竞赛、募发优秀师范生奖金、刊发师范教育专册等具体实践以外,各省市所开展的师范运动周活动中还不拘一格采用了形式多样的活动方式,如与当地广播电台合作,广聘各地教育知名专家面向各地区开展教育学术讲座,这一活动形式跨越了师范院校“有形的墙”,既承担了社会层面的教育宣传作用,又在当地社会取得了较大的反响。在这一系列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师范教育运动周的活动中,多方人士也得以对师范教育事业进行深层次地探讨,也带领社会人士更全面、更深入地认识师范教育事业,也藉由此不断地塑造社会大众对于师范教育的相关观点。[26]   (三)提出良师具体养成路径:树立社会尊师重教风气
   纵观师范教育运动周所开展的一系列活动,相关活动组织均体现出了一种生动活泼的积极风气,参与运动周的师生奉献教育事业的热情也十分高涨,关于师范教育的出版事业也頗呈蓬勃之气。最重要的是,通过师范教育周开展的各类活动在社会层面体现出了各地对教育事业的重视程度,以及各类行政机构大力发展师范教育的重要理念。这种对师范教育事业的重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通过师范教育周运动,再次明确了优良教师养成的具体路径,即教师需要具备“学识、品行、体格、榜样”四个条件:第一,在学识方面,教师应当有求知欲,教师们如能适应潮流,对于旧知、新知必须力求渊博,非有干练之才不可;第二,在品性方面,教师应该温存和乐,因为教师的任务即在传道授业解惑,倘若没有诲人不倦的精神,就会对生活感到枯燥,对事业感到乏味;另外,在体格方面,教师须有活泼的精神、灵敏的身手,因为如此即对清苦的教员生活方不致悲观,而能用愉快的心情、浓厚的兴趣随时随地为儿童或青年解决问题;同时,学校为造就人才的重要场所,教师对于青年的人格塑造与身心健康发展均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需特别注重导师制的推行,力求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这些讨论均对良师的培养问题进行了初步地解答,也只有教师提高自身素质,国家的教育事业才能欣欣繁荣。[27]其次,除了前文所述提倡了“教师应致力于学术之精进、养成服务精神”以外,师范教育周的一系列运动还整顿了彼时社会上广为流传的颓废之风,唤醒了社会尊师重教的意识,培育了一种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28]按照师范教育运动周的初期设定,在每年度教育周运动及同年度的教师节期间,政府还举办褒奖中小学教职人员的活动,旨在表彰各地地方中小学优秀教师,为了进一步在全社会推广这股尊师重教的风气,各地方期刊还同时刊文以宣扬教育的重要性并树立地方杰出教师之典型。在这种教育精神的确立下,可以说师范教育运动周的探索镌刻了抗战期间国家对师范教育事业发展最真挚的期许。
  注释:
  ①宣誓词为:“敬谨宣誓:余恪遵国父遗嘱,奉行三民主义、服从法令、遵守国民政府公布之教育宗旨及其实施方针,效忠国家、献身教育事业。如违背誓言,愿受最严厉之处分,此誓!”引自《本院师范教育运动周开幕式誌略》,《台湾省立师范学院院刊》1948年4月4日,第2卷第11期,第1页。
  ②该年度广播演说《希望优秀青年献身国民教育——师范教育运动周广播词》中为了吸引更多优秀青年报考师范院校及稳定教师立志从教的决心,就提出了师范教育的三个优点:(1)师范生的待遇是较为丰厚的;(2)师范生的出路是较有保障的;(3)未来教师的生活是最为优美的。由此,可以说师范生在求学时则待遇丰厚,毕业时则出路宽广,服务时则生活优美。
  ③空中座谈会与上海广播电台密切合作,主要围绕“家庭与学校联系的相关议题”讨论“如何使家庭与学校打成一片,增进教育效能”。
  ④1943年11月8日教育部颁发《教师节纪念办法》,宣布为“鼓励教师服务精神,融合师生感情,唤起社会尊师观念”,规定每年孔子诞辰日8月27日为教师节,并规定教师节纪念活动中,各级教育行政机关、学校即教育团体应分别或联合举行相关仪式。各级教育行政机关为纪念教师节得举行下列事项:(1)表扬卓有劳绩之优良教师(教育部以全国为范围,省市县教育行政机关以各该省市县为范围);(2)提倡改善教师待遇;(3)发表奖学金得奖学生之名单(专科以上学校及国立各中等学校得奖学生,由教育部颁发,省市县立即私立中等学校暨省市立小学得奖学生,分别由省市教育行政机关颁发;乡镇中心学校保国民学校及私立小学得奖学生分别由县市教育行政机关颁发)。同时,各级学校及教育团体为纪念教师节得须举办下列事项:(1)讲演孔子及历代师儒之言行或关于教育之学术讲演;(2)恳亲会;(3)教师友谊会;(4)学生慰劳教师游艺会;(5)优秀成绩展览会;(6)其他教师节纪念活动。以上引自教育部(编)《教育法令》,中华书局,1947年出版,第109页。
  参考文献:
  [1][23]教育部积极推进师范教育,今起举行师范教育运动周[N].市民日报,1946-03-30(3).
  [2]孙绍梁.师范教育运动周感言[J].教育论坛,1946(4):25-27.
  [3]陈绍新.新教育学的理论与实践[J].南国,1932(2):18.
  [4]王秀南.教育学科教学的现况及其批判[J].教育与文化(福州),1946(6):4-7.
  [5]程其保.教育学之哲学观与科学观[J].政治季刊(南京),1939(1):65-68.
  [6]景中天.师范教育运动周[J].教育函授,1948(4):9-11.
  [7]师范教育运动周之历史意义[J].教育通讯(汉口),1948(3):24.
  [8]陈立夫.为师范教育运动告全国师范学校师生书[J].教育通讯(汉口),1942(11):1-3.
  [9][10]国民政府教育部教育年鉴编纂委员会.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M].上海:商务印书馆,1948:21,22-24.
  [11]周邦道.如何发展师范教育——为江西省举行第六届师范教育运动周作[J].教育通讯(汉口),1947(6):6-7.
  [12]王心熙.北平师院师范教育运动周写实[J].中华教育界(复刊),1947(5):60-61.
  [13]程忠.师范教育运动周筹备会议记录[J].台湾省立师范学院院刊,1948(11):1.
  [14]师范教育运动周筹委会拟定办法[N].新闻报,1948-03-26(7).
  [15]师范教育运动周筹备就绪今开始[N].中华时报,1947-03-29(2).
  [16]余子俠,冉春.中国近代西部教育开发史——以抗日战争时期为重心[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313.
  [17]教师节特刊:谁是教师,谁不是教师[N].云南日报,1941-08-27(4).
  [18]师范教育运动周的几声呐喊[N].云南日报,1942-03-29(4).
  [19]李智.为师之道——为教师杂志于三十六年师范教育运动周创刊而作[J].教师杂志,1947(1):8-11.
  [20]黄麟书.我们怎样响应师范教育运动周[J].教育导报,1942(25):1-2.
  [21][24]郭景川.被遗忘的教育活动史:战时师范教育运动周研究[J].汉江学术,2017(4):26.
  [22]庄泽宣.择业与成功[J].留美学生季报,1919(7):65-79.
  [25]树立社会风气倡导师范教育实施要点[A].宋恩荣,章咸.中华民国教育法规选编[C].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457.
  [26]张睦楚.困惑与选择:民国时期教育学人的学科认同[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7(4):68-76.
  [27]王惠三.师范教育运动周感言[J].首都教育(南京),1947,1(7):19.
  [28]吴益曾.“师范教育运动周”抒感[J].豫教通讯,1947,1(6):1-2.
  (责任编辑 钟嘉仪)
其他文献
摘要:综合性大学的钢琴专业主要以培养复合型、社会化的人才为目标,然而课程设置却与目标有所偏差,导致存在难以实现培养定位,社会认同度不高等问题。本文在完全学分制的背景下,对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艺术学院钢琴演奏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进行分析,围绕综合性大学钢琴人才培养目标,提出关于课程建设、导师制度、学业评价的对策探讨,以期探索符合综合性大学钢琴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的新路径。  关键词:钢琴教育;人才培养;课程
期刊
摘 要:研究生建言行为能够促进科研团队的集体学习,服务于导师、团队和个体的发展,而导师指导方式对学生的组织公民行为和心理状态都有重要影响。基于积极心理学和社会交换理论,探讨了辱虐型指导方式对研究生建言行为的影响及其过程机制。采用问卷调查方法收集436份样本数据,使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数据分析并发现:辱虐型指导方式能够显著抑制研究生建言行为,使学生在面对导师和团队时保持沉默,并且这个影响是通过降低研究
期刊
摘要:县域公平是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区域公平的重要内容。在考察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县域差异的基础上,采用固定效应面板模型估计方法,从经济发展水平、教育资源投入以及考生结构特征等方面探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县域差异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在控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高中生均公用经费以及中学生师比等因素条件下,无论在供给总量还是在录取层次方面,城乡差异仍然是影响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县域差异的重要因素,而民族差异的影响作用在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对于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强烈,高职院校所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掌握知识,更要擅于“学会怎样学习”。目前,在高职教育中仍普遍存在重“教”轻“学”的现象,高职学生学习力的评价和培养还未得到充分重视。本文以高职院校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分析学习力的构成因素,构建学习力蛛网模型,帮助教育者更加详细地了解学生学习力状况,更有针对性地开展人才培养工作。  关键词:高职学生;学习力;评价;蛛网模型 
期刊
摘 要:王越,当代知名教育家、“百岁大学校长”,1958-1970年、1978-1982年两度任“华侨最高学府”暨南大学副校长。他心系华侨高等教育发展,积极参与暨南大学的重建、复校工作,协助陶铸校长主持校务,还参与筹办暨南大学医学院,关心侨校教学科研与学生德育工作,为暨南大学在广州重建与复校作出重要贡献,在百年暨南史乃至新中国华侨高等教育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关键词:王越;暨南大学;华侨高等教
期刊
摘要:实行以战略规划为基础的战略管理是现代大学普遍的管理举措。文章以战略管理过程的基本要素为分析框架,通过比较清华大学和华盛顿大学2所中美顶尖公立研究型大学的战略规划后发现:中美公立研究型大学战略规划有较大差异,美国公立研究型大学战略规划更加聚焦于具体目标,而中国公立研究型大学战略规划强调战略目标的全面性;中美公立研究型大学制定战略规划的起点明显不同,美国公立研究型大学以大学使命和愿景为起点,而中
期刊
摘要: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与个人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小学新进教师的职业认同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追踪调查。共有1062名免费师范毕业生参与了前测,其中的464名时隔一年参与了后测,18名参与了随后的个体访谈。运用“等级秩序变化”、“平均水平变化”和“可信变化指数”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入职一年后,新进教师的职业认同水平在各个维度都显著地降低,尤其是其工作满意度和领导力效能感。这一下降趋势与性别、所授科目和
期刊
摘要:大学生在网络社会中的行为表现受到普遍关注。本文以西方经典的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引入TPB模型,采用跟踪问卷调查的方式采集数据,使用SPSS和Amos软件对大学生网络伦理失范的生成机制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TPB模型对大学生网络伦理失范行为有很好的预测和解释作用;大学生网络伦理失范的意图会显著影响其网络伦理失范行为的发生;大学生感知或执行网络伦理失范的意图受限于个体对待网络伦理失范的态度、主
期刊
摘 要:社会新转型期,后情感主义、后物质主义、技术依赖等特征对高校课堂教学生态的影响潜移默化。后情感主义的大学课堂,不再是对真实生命体验的表达和分享,而是通过虚假的话语和规训化的流程完成教学过程。后物质主义价值观转向下的课堂上,大学生特别强调自尊、自我表达、自由权利、个体感受,形成师生话语权争夺的代际冲突。课堂的技术依赖也引发了师生的情感抽离、主体性缺失、话语压抑的现象。社会新转型影响下的课堂生态
期刊
摘要:文章基于“2017年全国研究生离校调查数据”,比较了学术硕士与专业硕士的就业状况。研究结果显示:专业硕士的就业率显著高于学术硕士,专业硕士在就业竞争中已具备初步比较优势;在就业单位选择上,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差异不大,或是由培养同质化和专业硕士培养规模的扩张导致;专业硕士就业满意度显著高于学术硕士,但尚无法确定就业满意度的差别来自于就业质量的差别,就业满意度或受家庭背景和个人偏好等多种因素影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