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光亨教授逝世

来源 :世界汉语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33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外汉语教学界资深教授、知名汉语辞书学家施光亨先生因病于2020年6月1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施光亨先生1938年4月21日生于江苏无锡。1956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学习,1961年毕业后作为第一批国家出国汉语储备师资至北京大学东语系进修阿拉伯语。1964年到北京语言学院(今北京语言大学)工作,直至退休。曾任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总编辑、教务处处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施光亨先生教授过多国留学生,曾在留学生院系任教研室主任.
其他文献
本文提出了"形-义关联度"的概念——语言形式和其意义的关系,按其强度大小分为强关联、中等关联和弱关联。寄生范畴和库藏手段之间属于弱关联,体现了语言形式和意义之间异常复杂的关系。文章全面深入考察了事态范畴在汉语各种范畴中的寄生情况,发现事态范畴广泛寄生于汉语的众多目标范畴中,体现了汉语母语者对其较高的敏感性,可被称为"隐性敏感范畴"。显赫范畴属于"显性敏感范畴"。
简明汉语的研制是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应急之需,亦是中国未来应急语言服务之需。在借鉴简明日语、简明英语、汉语国际教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以HSK四级以上汉语水平的在华外籍人士为主要服务对象,确定简明汉语词汇、语法及语用的具体简化标准。通过复盘反思,提出了未来简明汉语研制的四点改进意见,希望能够把简明汉语的研究和使用纳入国家语言服务的整体规划中,特别是建立简明汉语研发与使用的体制机制法制保障。
为有效预防和控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按照上级部门的总体部署和相关要求,原定于2020年9月在北京语言大学举办的《世界汉语教学》青年学者论坛(第8届)延期至2021年9月举办。论坛的主题为"新形势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跨学科研究"。现继续公开征集论文,热忱欢迎海内外从事汉语研究和汉语教学研究的青年学者投稿。本届论坛在原定议题(1-3)的基础上增加3个议题(4-6),包括:1.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研究.
在一定共时平面,任何图式性构式都有一个范围模糊的"边界"。这种边界涉及两种现象,一是图式性构式中以低核心程度为特征的"边缘构例",二是在这些构例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抽象意义已经出现变化的"变异构例"。边缘构例和变异构例都具有语义上的多元性。这种多元性的形成不仅可以归因于图式性构式历时扩展中语义语用限制条件的不断变化,更主要地是因为扩展的多维度性。核心构例、边缘构例和变异构例之间具有同形异义关系,说明图式性构式形式特征和意义特征演变具有可分离性。
受新冠病毒疫情影响,经多方协商,原定于2020年9月27日到30日由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研究院与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新西兰梅西大学人文学院联合举办的"第17届汉语国际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ICCSL-17)"推迟至2021年举行,具体日期待定。大会承办方仍为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大会举办地点、主题不变。再次感谢学界和业界所有关注此次会议的同行、同学,期待来年山河无恙,共襄盛举。
在汉语中,情态副词"少说"能够表达说话人对量化成分的估测,它并非由谓词性偏正短语"少说"直接发展而来,而是受到类比化这一机制的影响,在"少也……"的基础上通过在"少"后添加认知义动词"说"而形成"少说也……",并伴随着副词"也"的消失而最终词汇化为情态副词。它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结构增扩和结构省缩两种构式变化,表现为一个既"增"又"省"、先"增"后"省"的构式变化过程。
本文以语义语法为理论指导,按照从话语到句子的分析顺序,运用话语逻辑、句法验证与认知解释的方法,论证副词"索性"句"势迫顺为"的话语功能,并验证"索性"的情态内涵。首先,在综述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三点不足:话语关联的界定不够精准、语法意义的提取缺乏验证、情感态度的解释缺乏逻辑。其次,从话语功能、逻辑层次和语义功能三个层面勾勒"索性"的话语关联,并分别从形式标记和语义功能两个角度论证外层转折和内层因果及其语义。再次,从认知的势迫性、情感的不得已、态度的果断性和意向的自主性四个角度论证"
本文对汉语疑问代词"谁"表"疑问"和"任指"的韵律和听感表现进行了系统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谁"的"疑问"和"任指"两种功能在音高、时长和音强上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谁"的焦点信息的表达主要凭借句法手段,而不是语音手段,"谁"在语句中表现为自然重音,而不是强调重音,表"任指"的"谁"则有弱读的趋势。二者在感知上的差异集中在对语句"自然度"的评判上。
本文以汉语词类系统中的特殊范畴——区别词为例,从构式形义关系的角度系统考察区别词习得中的形义失配表现和适配情况,并从形义关系匹配的参差性入手分析学习者构式意识的发展层级。区别词习得的特殊性揭示了构式习得中的一般性问题,对认识整个词类范畴的习得规律也很有启发。基于此,本文以区别词这个边缘现象的习得为切入点来探讨词类范畴习得的普遍性问题,进而对基于特殊形义关系的构式习得研究路径在偏误分析中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做出新的思考。本文最后探讨了边缘现象、特殊范畴的理论地位问题。
多义词义项区分度指的是在实际语料中,人们为多义词选择合适义项的难易程度。本文探讨了一种测量多义词义项区分度的方法,试图量化表示义项区分度。我们认为,这个问题的难点在于多义词词典定义的不确定性:词典在定义多义词时缺乏强一致性的标准,以及不同人对词典定义的理解是不同的。这使得一方面基于词典的研究结果总是受到来自词典定义的挑战,另一方面研究者本身的主观性也多少削弱了研究结果的可靠程度。本文利用标注者一致性作为衡量多义词义项区分度的指标。结果显示,标注者一致性可以有效地表示多义词义项区分度,并且对进一步分析多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