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音与语篇的衔接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tsmk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篇的衔接手段,在不同的学术作品中,有不同的方式。廖秋忠(1992)从功能和位置这两个标准来划定大致的范围,主要分为这样几类:时间关系连接成分、逻辑关系连接成分、转接连接成分。黄国文(1987)从语法手段和词汇衔接、逻辑连接语来分析篇章的联结手段。语法手段细分为:时间关联成分、地点关联成分、照应、替代、省略、时和体形式、排比结构。这里仅列了几个较有代表性的分析,虽不完全等同,但还是可以看到他们的共同点。我们都知道字有音、形、义三要素,而上述的分析大都是从形、义这两个角度来分析,本文尝试从语音的角度来进行切分。
  
  一、语音
  
  语音是一个既古老又新兴的学科。说其古老是因为在古代许多学者就注意到了语音的研究。现代有的学者将语音与语法联系在一起,就有音律语法,如冯胜利的《汉语韵律语法研究》。有的谈谐音的结构成分和结构类型,如李胜梅《修辞结构成分与语篇结构类型》。语音分为声、韵、调三个部分。在谈到押韵的时候,就应该弄清“韵母”这个概念。韵母是指一个音节中除声母以外其他音素的总和,包括韵头、主要元音和韵尾,而韵则只指主要元音和韵尾。韵头不同的音或主要元音是邻近音,可以互相押韵。本文主要是从韵的角度谈论与篇章衔接的关系,顺便提及声、调与篇章衔接的关系。
  
  二、语音各范畴与语篇衔接的关系
  
  语言是多层次的,如语义层、词汇层、句法层、音系层等。在语篇研究的现状中,我们已经看到保证语篇产生的各种衔接手段在语义、词汇和句法层中的作用,本文将讨论音系层有关语音各范畴和语篇衔接的关系。
  1.声调群
  人们在说话,特别是长长的一段话时,总得换气。换气使言语流不时出现“停顿”。这样,我们可以把停顿作为划分单位的分界线。两个停顿之间的一段语流,便是语调单位,也叫做声调单位或(声)调群。根据英国学者的看法,音韵单位自大而小,可区分为“声调群”“音步”“音节”“语音”等。他们在研究中发现有五种简式语调和两种复式语调即“调1(T1)”“调2(T2)”“调3(T3)”“调4(T4)”“调5(T5)”及“调13(T13)”和“调53(T53)”。这些语调与语篇的衔接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语调的选择不是任意的,而是受语篇制约,同时语调的选择也可以体现某些语篇的特征。
  新闻广播的主要任务是提供新闻,不要求广播员向观众提出问题,因而没有T2。新闻广播只要求广播员客观地、如实地报道新闻,不容许夹杂个人判断或情绪的流露,因而也没有T5和T53。
  2.音韵
  我国诗歌非常注意音韵,这些音韵对语篇衔接有着重要的意义。朱光潜先生(1987)谈到“音律的技巧就在选择富于暗示性或象征性的调度。比如形容马跑时宜多用铿锵急促的字音,形容水流……”他在1976还说到“韵的最大功用在于把涣散的声音联络贯穿起来,成为一个完整的曲调。它好比贯珠的串子,在中国诗里这串子尤不可少。”
  《邶风·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诗中斜体字押侯部韵,“-”的字押脂部韵,采用的是交押形式,诗中前六句是同韵,主要描写男子等待女子的心情与神态。后六句写男子获得女子赠物后的心理反应。由侯部韵换成了脂部韵,不仅体现了诗文的层次性,而且用韵更符合诗篇的内容。诗中“彤管”,处在交韵之间,起到很好的连接作用。后半诗中,用“荑”“美”回应前半诗的韵,对语篇的衔接也起到很好的作用。
  杜甫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诗中带斜体字押灰部韵,汉语平声缓慢舒坦,仄声短促急速,诗中以“仄仄平平”起音,中间又不断变换,形成了诗的节律[(2+2)+3)]。(2+2)又平仄相对,不仅朗读上错落有致,而且篇章上前后连贯。“风急天高”与“渚清沙白”平仄两两相对,共同描写同一个意向。上句“渚清沙白”与下句“无边落木”平仄相同,上下音韵和谐。诗中平仄的分布及诗的节奏,能使诗歌的体裁在语音上得到衔接,最后体现诗篇的完整性。
  
  三、余论
  
  语音学借助科学仪器的使用,取得了很大进步。语音逐步与其它各资料渗透,增加了研究的角度,使研究进一步深入,但由于科学仪器设备的限制,语音的报道相对要少一些。本文仅就语音与语篇的衔接作了肤浅的分析,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
  
  参考文献:
  [1]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
  [2]廖秋忠.廖秋忠文集[C].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
  [3]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1999.
   (张丽艳,南昌大学中文系)
其他文献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汉语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是古代汉语的质变期。鸠摩罗什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姚秦僧人,是历史上著名的“三大译师”之一,其汉译佛经口语性强,被后人誉为“新译”,是研究当时语言的珍贵材料。在本文中,我们拟对鸠摩罗什所译《众经撰杂譬喻》(共2卷44篇18300余字)中的疑问代词加以分析,以期获得当时疑问代词运用情况的一些资料和线索。  依据询问功能进行分类,汉语的疑问代词可分为事物疑问代词、人物
研究诗文中的韵字与归纳诗文的用韵系统有着密切的关系,归纳韵部要建立在分析韵字的基础之上。韵字的研究可以弥补韵书的不足,并能反映出具体韵字在语音发展史上的演变轨迹。王梵志诗是初唐时期的白话诗,口语性很强,用韵很宽,往往同摄的字可通押。王诗中有很多特殊用韵现象,我们现以搜集到的敦煌出土的363首王梵志诗作为研究对象,在归纳王诗用韵系统的同时对其特殊韵字进行探讨分析,以考察实际语音的变化以及王梵志的方音
形容词作为汉语中的一个重要的实词类,其内部分类问题比较复杂。朱德熙先生把形容词分为简单式和复杂式,后又根据短语组合功能划分了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并将区别词划出形容词范围单列一类,吕叔湘先生则根据句法功能标准将形容词分为一般形容词和非谓形容词。本文将分别从区别词与形容词的异同两个方面来简要谈论一下二者之间的界限。    一、共性考察    (一)可以直接修饰名词充当定语  例如:区别词:单、合格
现今,随着东北民间文学的广泛推广,东北方言已经逐渐成为一种“时髦”的语言,得到了社会上较多的认可,出现了一度兴盛的模仿热潮。对于“忽悠”这个词,大家早已耳熟能详,大话西游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