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诗歌诵读中渗透审美教育

来源 :语数外学习·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xub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怎样才能让学生体味诗歌的美,提升审美情趣呢?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我认为,在初中诗歌教学中,通过诵读渗透美育是最为有效的教学策略。基于此,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了如下几方面的探究。
  一、反复诵读品味,感受诗歌的音韵之美
  诗歌具有音韵之美,读起来才能琅琅上口、抑扬顿挫,声声悦耳。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可见,诗歌教学重在读。因此,在初中诗歌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在诵读中的主体性,让学生去反复诵读品味,学生自然而然就会品味到诗歌的音韵之美,产生愉悦的审美情感。在诵读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并不是让学生漫无目、心不在焉地随意而读,教师要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在诵读中把握读音、节奏、语气等,真正读出诗歌的音韵之美。
  首先,在诗歌诵读中保证正确的读音十分重要,如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路转溪桥忽见”中的“见”要读“xiàn”,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要注意“不胜(shēng):”“何事长(cháng)向别时圆”等多音字的读音,一定要在学生诵读前给予正确的引导和讲解,提高学生朗读的准确率,因为把字的音读准,是提升诵读效率、感受诗歌音韵之美的前提;其次,还要读出诗歌的节奏之美,要通过示范诵读,使学生准确地把握诗歌的重音和节奏感,读出诗歌的韵味。比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中,“几时”“问”要以重音来读,“几时”则要将音节适当拖长……这样读出来,才能使人感受到一种低吟浅唱、豪迈低沉的韵律之美;第三,在诵读中要读出诗歌的语气。比如,在诵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要结合诗歌的情感变化,运用恰当的语气来表现,时而苍凉、时而无奈,时而压抑,最后要用充满期盼、祝愿的语气来诵读。
  如果能够从读音、语调、节奏等环节都表现到位的诵读中表现出诗歌的音韵之美,那种美是余味无穷、令人陶醉的,它会给予人的心灵一种艺术之美的洗礼,所给与人的审美享受也很容易潜移默化为读者的一种审美素养,因此,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是在诗歌教学中渗透美育的有效策略。
  二、诵读欣赏诗歌,体会诗歌的意境之美
  每一首诗都有美的意境,这种意境之美也只有通过反复的诵读、想象、品味才能感受到。在诗歌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诵读引导,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将诗歌的意境之美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在接下来的自主诵读中,结合诗歌形象优美的语言,充分发挥形象思维,乘着诗歌的翅膀让想象去飞翔,去感受诗歌意境的波澜壮阔、空灵虚幻、悠闲自得、美妙绝伦……每一首诗都是一幅画,情与景的和谐、交融凸显出了诗歌的独特魅力,学生在对诗歌的反复诵读中产生想象、形成感受,不由自主地步入诗情画意中,与作者产生强烈的共鸣,在此基础上对诗歌的审美能力也不断地得以提升。
  比如,教学毛主席的《七律 长征》,教师引导学生想象这首词就如同展示几幅“长征图”,只有用心地诵读才能感受到,该诗描绘的是一幅幅可歌可泣的悲壮的历史画卷,“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所呈现出来的是红军怎样的英雄气概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呢?在诵读的时候,要引导学生反复品味红军那种令人肃然起敬的精神境界,由此产生更加丰富的联想,提高审美能力。
  三、认真吟诵品读,欣赏诗歌的语言之美
  诗的语言是语言艺术的极致,它是诗人的思想感情的载体,诗歌中的一些重要的字词往往凝结了诗人的所思所感。在诗歌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认真地吟诵品读重要字词,去欣赏、品味、享受诗歌的语言之美。比如,在教学冰心的《成功的花》时,要引导学生去品味诗中的“芽儿”“花儿”“果儿”所蕴含的意义,去欣赏作者始终运用拟人、反复、修辞的手法,展示出一个纯洁美好的世界,同时也赞美了积极的人生。诗意的语言所承载的是作者纯洁的内心世界。再如在学习刘湛秋的《中国的土地》时,要引导学生在吟诵中体味什么是“黄金般的相思”、黄金有什么特点,由此去感受诗歌所表达的对祖国深深的眷念……
  综上所述,依照新课改理念,教师要引导学生诵读经典文学作品来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实践证明,在诗歌诵读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是提升学生综合审美能力的有效策略。学生审美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付出长期的努力。作为初中语文教师,一定要在诗歌诵读教学中不断总结,大胆实践,为学生审美能力的不断提升而努力。
其他文献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