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生儿的这几件事,你可能不知道

来源 :妇女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nman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生儿是和月嫂睡还是和妈妈睡?
  现在经济条件好了,很多产妇坐月子期间,为了减轻自己的辛劳,都请了住家月嫂来照顾。如果再有老人在家,那么就出现一个小宝宝,三四个大人照顾的情况。有些产妇,除了给孩子喂奶,别的什么都不干,到了晚上,小宝宝睡觉了,也放到月嫂的房间,月嫂负责夜间照顾。
  其实,在坐月子期间,还是要实行母婴同室,也就是母亲与婴儿24小时在一起最好。
  因为新生儿的喂养、护理,总之,吃喝拉撒睡,离不开母亲片刻时间。即使请了有经验的月嫂,她也只能起到辅助帮助的作用,替代不了母亲的角色。
  在国际上,针对早产儿,实行的是袋鼠式喂养,也就是孩子24小时不离开母亲的怀里,人为地模拟一个类子宫环境,让早产儿还感到生活在温暖的子宫里。
  实行袋鼠式喂养的早产儿恢复发育,要比实行普通护理的早产儿都快。这也说明了母婴在一起的重要意义。
  母婴同寝,除了能让孩子及时得到母乳喂養,母亲也能随时看到宝宝,照顾宝宝,为按需哺乳提供有利条件。频繁的哺乳还可以避免母亲乳房胀痛。同时,母婴在一起,还可以通过母子触摸、母子对视增进母子感情。
  很多妈妈都认为,小宝宝睡着了就不会饿,也就不用喂宝宝了。其实这是不正确的。因为小宝宝的胃容量很小,吃的也少,很容易肚子饿,每天喂养10-12次是很正常的。妈妈每隔2-3小时就母乳喂养一次,在增加小朋友吸吮频次即“少吃多餐”的同时,促进乳腺分泌,达到一个供需平衡。而且,小宝宝是需要吃夜奶的。少了夜奶,对身体发育是不利的。
  有些年轻的妈妈,受西方育儿理念影响比较深,认为这种中国式的母婴同睡,落伍了,总想着像欧美国家一样,让小宝宝独自睡。
  毋庸讳言,小宝宝从小单独睡,可以培养独立性,同时也不会受到大人活动的干扰,有很多好处。但是在照顾小宝宝上,就不太方便了,特别是孩子处在婴儿期,身体发育脆弱,需要母亲照顾的更多一些。同房而睡,小宝宝较有安全感。尽管还不会说话,但他可以听到爸爸妈妈的声音,心里就很安定。家长也能就近观察宝宝的一举一动。因此,1岁以下的幼儿最好还是和妈妈睡在一起。
  新生儿这三个部位为什么不能碰?
  “奶胡子、马牙儿、螳螂嘴儿?”相信很多年轻夫妇都是头一次听到这三个词儿。
  刚出生的小宝宝,身上有这些吗?当然有了,下面,就听小红姐给你科普一番吧。
  先说说奶胡子。在过去,老辈人为了防止乳头内陷,在女宝宝刚出生时,讲究把小女孩乳头里的奶核挤出来,让乳头露出来,这叫作“挤奶胡子”。据说,女孩子小时候如果没有挤奶胡子,青春期的时候,不仅容易出现月经不调,月经疼痛,成年后,还容易出现乳头凹陷,生孩子无法母乳喂养。
  其实这么小的新生儿,挤奶胡子很可能会造成挤伤和感染等。如果真的存在乳头内陷,那也最好在医生指导下,等待小宝宝长大一些再作处理。
  马牙儿,医学上叫作上皮珠,一些新生儿生下来后,在口腔的上颚中线的位置和牙龈部位会有黄白色米粒大小的小颗粒,这主要是由上皮细胞堆积或黏液腺分泌物堆积形成的,俗称“马牙儿”。
  马牙儿不会影响新生宝宝的生长发育,而且宝宝也不会有任何的不舒服表现,一般几个月就能自行吸收消失。不需要治疗。宝宝会由于进食,吸食奶水的摩擦,使马牙儿自行脱落的。
  螳螂嘴儿,是指刚出生的新生儿口腔的两侧颊部有一个较厚的隆起的脂肪垫。有的新生儿很明显,有的很轻微,不是很明显。这在医学上叫作吸奶垫,是为了适应新生儿吸奶的需要而存在的。新生儿在吮吸妈妈的乳汁时,口腔黏膜下脂肪组织的隆起会使口腔内的负压增大,便于乳汁流出,帮助小宝宝有力地吮吸。如果没有这种脂肪层的弹性,会使小宝宝双颊内陷。我们都说吃奶的劲儿大,就是因为新生儿有这种吃奶垫。这种吃奶垫,随着母乳喂养的结束,婴儿的饮食从乳汁、粥到软饭等的改变而逐渐消失,也是不需要治疗的。
  早产儿为什么要使用塑料袋保温?
  一些早产儿的家长,看到自己的小宝宝在病房暖箱里,身上插着输液管,还用塑料袋包裹,就不理解:刚出生的小宝宝,为什么要裹上塑料袋呢?看着让人心疼。
  塑料袋的作用,就是为了保温,防止早产儿出现低体温症。早产儿、低出生体质量儿产热能力低,而且很容易丧失热量,耐受环境温度变化能力比足月儿差。室温状态下,婴儿出生后皮肤湿润,体热会丢失,早产儿更加严重,易发生低体温。长期的低体温常可导致早产儿代谢紊乱及循环、呼吸、神经及泌尿等各系统损伤,继发多种严重并发症,从而增加新生儿病死率及致残率。因此,医院非常重视对早产儿的保温,采取了各种措施。
  早在2013年,儿科专家就有研究报告,通过将身体和下肢放进塑料袋中,加上毛毯、热辐射器等传统的保暖方式,降低这种风险。
  在英国,一位医生曾经将一名刚出生的早产婴儿放进了装三明治的塑料袋里,模仿婴儿母亲的子宫环境。保温和治疗效果很好。现在,这个女婴长大了,发育得很好,医生说,要不是当初有塑料袋的保护,很可能会夭折。
  给早产儿保温,毛毯、棉被、被单,这些东西都可以,为什么首选塑料袋呢?相比起塑料袋的优势来说,传统的保暖衣物就相形见绌了。说到塑料袋的保暖优势,最重要的三种:
  第一,聚乙烯塑料薄膜密度高,能有效减少早产儿热量散发和传导,起到保暖作用。
  第二,塑料薄膜还有一个好处是,和不透明的棉被、毛毯等保暖衣物不同,它柔软透明,应用方便,不影响新生儿复苏以及医生对病情的观察。医生要检查早产儿的身体情况,一目了然,不像盖着棉被,还得掀开被子看。
  第三,塑料袋费用低廉,随处可寻,属于一次性消耗品,每一个家庭都消费得起。
  正因为塑料袋有这三种优势,所以,现在医院对于早产儿体温保护时用塑料袋的越来越多。保温方式也多种多样,头部和躯干是重点保护的部位,有封闭包裹、塑料帽、保暖床及塑料袋保暖等。
  有些家长担心,塑料袋属于化工原料,直接接触早产儿的身体,会不会对小宝宝身体有损害呢?家长们放心,早产儿使用的塑料袋都是经过消毒处理,完全无害的,对小宝宝没有影响的。
  翟立红:就职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中国最具人气资深助产师,北京三甲医院产房资深接生婆。从事接生工作20年,安全接生2万多例。
其他文献
无论运动健身还是日常生活中,发生碰撞、挤压、摔倒等意外,都很容易伤到肘关节。很多人以为,肘关节损伤了就应该安心静养,避免活动,这样才能保护肘部功能,不致引起继发损伤。事实真的如此吗?    合理训练避免关节粘连    肘关节发生损伤,不仅引起出血、肿胀、伤口渗液诱发疼痛等问题,还造成关节结构位置发生变化,使活动受限。如果长时间不活动,就可能产生粘连,引起肘关节僵硬或功能障碍,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
近年来,因为家长育儿方法的错误、不良生活方式、社会因素等使宝宝也患上了一些“富贵病”,其中以肥胖症、营养不良多见。说肥胖症属于“富贵病”,家长还不难理解,可营养不良难道也是吃得多、吃得好才导致的吗?  事实确实如此,如今经济条件改善,被饿出来的营养不良孩子已很少见到。可由于偏食、挑食、过多摄入蛋白质和甜食,因营养不均衡而面黄肌瘦的宝宝并非少见,这也是“富贵病”的一种。  宝宝患了营养不良,表现为食
有没有一种药可以让人服用后就青春永驻呢?显然,这是不存在的。健康长寿,需要日积月累,需要从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改变哪怕很小的不良习惯。下面这些问题就是关于如何才能健康长寿的。回答这些问题时,顺便想一想,你现在所选择的生活方式,在你年老以后,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1只要身体是健康的,就会健康长寿。  A正确 B错误  2没有努力去控制饮食,也没有锻炼,体重却减轻了,这是好事情。  A正确
失眠者非常痛苦,夜晚上床后难以入眠,睡着后又间断多醒、早醒、醒后难再入睡、通宵梦扰、似睡非睡,到了白天,体倦乏力、头晕、头胀、头痛、耳鸣目眩、口干口苦、心慌胸闷、急躁易怒、健忘、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也接踵而来,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和工作学习效率。引发失眠的因素很多,导致的失眠类型也各异,下面列举最常见的7种失眠类型,看看你属哪一种?    类型一 神经质性失眠  生活实例:张阿婆尽管看过很多医生,也吃过
关键词:准爸爸 药物 副作用    生活实例  在一次优生咨询门诊,28岁的李先生满脸忧愁地对医生说:“我得了溃疡性结肠炎,一直吃柳氮磺胺吡啶。现在我结婚了,想要个孩子,听说这个药对精子危害很大,会影响宝宝的智力,我应该怎么办呢?”其实,像李先生这样既想生育又怕药物影响优生的准爸爸很多。  的确,李先生用的柳氮磺胺吡啶(柳氮磺吡啶、水杨酸偶氮磺胺吡啶、SASP)对溃疡性结核炎、克隆病很有效。但遗憾
作为一名男科医生,在数十年的临床实践中,回想一下自己为众多男科疾病患者解除病痛的经历,我认为医生必须医术精湛,医德高尚。毫无疑问,这两点是对一个合格医生最起码的要求。然而,在面对一些疑难疾病时,还需要用心去做,关注细节,善于发现疾病的蛛丝马迹。另一方面,面对疾病,尤其是疑难病症,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也至关重要。   男性不育是男科领域的疑难病症,病因多样。记得10多年前我曾遇到过这么一对不育夫妇。这
预防骨质疏松可补充雌激素吗  我今年67岁,45岁绝经时开始服用雌激素尼尔雌醇,直到2年前,医生说雌激素替代治疗不能超过4年,我才停止服用。最近生病住院,医生说我骨质疏松严重,叫我注意补钙。我看到不少文章中提及,补充雌激素对治疗骨质疏松有帮助,我还可以补充雌激素吗?怎么补?需要做什么检查?  上海 刘荣英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陶敏芳:卵巢功能衰竭、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引起骨量
专家支持(排名不分先后)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研究员赵兰才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研究员孙全富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研究员王作元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研究员尉可道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研究员任天山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研究所研究员曹兆进    特别鸣谢  中国疾
每年的3.18是全国爱肝宣传日,今年的主题是“依靠科学,防治肝病”。本刊特邀四位国内肝病界的权威分别就目前最常见的四种肝病——病毒性肝病、脂肪性肝病、酒精性肝病和药物性肝病,提出四条“爱肝”忠告,希望能帮助健康人远离肝病,帮助肝病患者战胜肝病。    姚光弼:乙肝防治两大法宝——打疫苗、抗病毒    专家简介  姚光弼  上海市静安区中心医院临床免疫中心教授,历任上海市静安区中心医院院长、中华医学
生活实例:晓华怀孕了,这个消息让她和新婚不到一年的丈夫十分兴奋。然而细细一算日子,她又开始担心起来。她清楚地记得,停经2周时,曾经因感冒服用过抗感冒药。她害怕怀孕期间服药会伤害腹中的胎儿。于是,在丈夫的陪伴下,她来到医院咨询妇产科医生:停经2周前服感冒药会不会伤害腹中胎儿,这个胎儿我能不能留下?   如今,大多数怀孕妇女都知道,药物会对胎儿造成伤害。越来越多的临床试验也证实,胎盘屏障并不能阻挡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