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

来源 :世界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j_wpp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两岸同胞的共同财富,中华文化在维系两岸民众的中国认同、连接两岸民众的血脉深情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两岸关系发展始于文化交流
  
  1949年,国民党当局败退台湾,海峡两岸进入军事对峙和相互隔离状态,两岸人民在日本投降后刚刚恢复的正常交流往来再次中断。在此后的30余年间,除了时有传闻的“叛逃”事件外,两岸普通民众间没有任何的交流往来。
  两岸普通民众最初的交往应该是在大陆出国人员与台湾留学人员之间进行的。大陆实行改革开放后,大陆民众出国出境、尤其是赴英美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求学访问的机会大幅增加。而此时许多台湾民众早就已在西方国家留学、生活,甚至扎根。由于两岸同文同种、同根同祖,因此两岸同胞在海外相见自然就多一份亲近和好感。因此,西方国家的大毕、科研机构等地方成为两岸同胞最初的交流交往平台。同时,一些获得海外国籍的台湾同胞,可以不受台湾当局禁令的约束,他们或主动要求、或受所在国派遣到大陆访问,通过讲学、座谈、考察、参观等形式,既了解到大陆情况,也向大陆介绍了台湾情况,也成为首批担纲两岸交流的使者,两岸普通民众的交流交往开始露出曙光。
  随着国际形势和两岸关系状态发生重大变化,全国人大常委会于1979年元旦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再次表明大陆希望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诚意,明确提出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提议实现两岸“三通”和开放各种交流,在岛内产生极大反响。岛内民众要求与祖国大陆民众交流交往的呼声日趋强烈,特别是台湾岛内知识界和军队眷属间出现了“思乡热”、“思亲热”和“寻根热”的浪潮。台湾当局虽继续公开坚持对大陆“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的“三不政策”,但也意识到两岸交流交往的趋势已经不可阻挡,开始探讨两岸接触和交流的途径与方法。1986年10月15日,台湾当局宣布自1987年11月2日起,允许台湾居民可经第三地赴大陆探亲。而大陆也随后发表声明,表示欢迎台湾当局的决定并公布相关的接待办法。此后,台湾民众开始大批次地返回祖国大陆,两岸普通民众阆的交流交往真正展开。
  
  文化交流助“遏独”,“反独”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两岸关系的改善,两岸民众的交流交往逐步深入。但是,李登辉、陈水扁执政时期推行“台独分裂”政策,严重阻碍两岸关系发展,甚至一度使两岸关系发展进入高危期。李、扁当局不仅在岛内操弄蓝绿斗争加深族群分裂,修改“中华民国宪法”以变更两岸统一的法理基础,而且在国际上大搞“烽火外交”、“金元外交”以凸显“两岸分裂分治”的事实。更重要的是,台湾当局在岛内推行“去中国化”政策,发展“台湾主体意识”,建立一整套的“台独”论述,妄图建立所谓的“台湾认同”,割断两岸民众的精神纽带。
  从理论上讲,“台湾意识”不是“台独意识”,而是中国意识的组成部分,就如同齐鲁文化、楚越文化一样,台湾文化本质上是中华文化的一个分支,“台湾认阿”是中国认同的一个地方形态表现。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说的:“中华文化在台湾根深叶茂,台湾文化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台湾同胞爱乡爱土的意识不等于台独意识”。讲话准确地概括了台湾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以及台湾文化的特点。在历史、地理和现实的多重因素影响下,台湾文化确实有自身特色,不仅具有浓厚的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和当地原住民文化特色,同时还受到西方文化、日本文化的影响,这使得台湾文化十分丰富多元。但是中华文化仍是台湾文化的主体,形塑着台湾同胞基本的生活方式,也是连接两岸同胞共同反对“台独”、遏制“台独”的精神纽带。
  随着两岸交流的不断扩大,两岸文化交流遍及文学、艺术、民俗、文物、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艺术教育及文化产业等领域,文化交流渐次成为两岸交流中最活跃、最具影响力的方面。大陆在台举办的“秦兵马俑特展”、“三国演义文化艺术展”引发参观热潮,而台湾的云门舞集、青春版《牡丹亭》等在大陆也引发广泛关注。两岸文化交流进一步满足了两岸人民渴望沟通的急切心情,激发了两岸民众的爱国热情,也彻底击穿了“台独”分子的谎言。
  同时,两岸民众交流往来记录迭创新高,相互了解程度进一步增强。截至2008年,共有5100多万次台湾同胞来大陆,也有190多万次大陆同胞赴台交流,两岸共进行过5万多个交流项目。仅2008年一年,两岸间就有8000多个文化交流项目,大陆有4万多人次赴台交流,而同期台湾来大陆交流的人数更是达到436万人次。通过两岸民众的交流交往,两岸民众共有的精神脐带得以维持和延续,对于遏制“台独”分裂活动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文化交流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2008年以来,台海局势发生重大变化,两岸关系发展出现前所未有的机遇,两岸正迈入“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的新时期,和平发展已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主题。在新形势下,两岸文化交流出现新的发展契机,同时也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两岸关系新形势促两岸文化交流向纵深发展。
  一是建立两岸文化交流制度性渠道。两岸文化交流制度化,就是两岸文化领域建立更为密切、经常性和规范性的联系与往来机制,不会因政治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胡锦涛总书记曾提出,“大陆将继续采取积极措施,包括愿意协商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协议,推动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迈上范围更广、层次更高的新台阶”。海峡两岸签署文化交流协议,将有效地集中双方的资源、资金和智慧,推动两岸文化交流由感性交流向理性交流阶段跨越,增进互信,累积共识。
  二是推动两岸文化交流产业合作。基于雄厚的中华文化基础,两岸文化产业合作潜力巨大,前景广阔。海峡两岸文化企业界发挥各自优势,整合两岸资源、创意、资金、人才、市场,推动两岸文化产业对接,广泛开展两岸人员交流、演出、展览、研讨、联谊等活动,定期举办各种主题的两岸艺术节、两岸艺术展演等综合性文化交流活动,构筑两岸中华文化产业。
  三是拓展交流的广度、深度。两岸交流不应只停留在为交流而交流的表象,参访、开会并不是交流惟一方式。举凡学术、艺术、科技、宗教、体育、新闻、出版、影视等均应迈开步伐。两岸可以在鼓励学者进行中长期合作研究、共同合作出版、交换教授及学生、两岸新闻媒体的观摩与合作、共同编写学生参考书等方面展开有意义的合作。
  另一方面,两岸文化交流为两岸关系的进一步改善铺陈基础。
  一是为两岸政治谈判创造氛围。马英九执政之后,两岸本着“先易后难、先经后政”的顺序进行协商谈判,并在两岸“三通”、大陆民众赴台旅游、共同打击犯罪、金融合作等方面达成共识,促进了两岸关系的改善。但是,随着两岸协商谈判走向深入,两岸间面临的诸多政治性议题逐渐浮上台面,成为影响两岸关系发展的突出问题。因此现在需要为政治性议题的协商创造良好的氛围,而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强化两岸人民的文化交流,增进两岸民众的相互了解,化解长久以来的误解,进而争取岛内民众支持两岸的政治性议题谈判。
  二是为两岸和平统一提供精神动力。两岸的统一不仅包括政治、经济等领域的统一,而且应该包括文化的统一。由于两岸的文化差异并不如政治、经济等方面大,而且文化交流的敏感性相对较低,因此两岸首先在文化方面进行整合,建立统一的文化价值观念和文化认同感,建设两岸共同的精神家园,都将会促进两岸和平统一的早日实现。
其他文献
2016年必将是在中国人口政策发展史上留下浓重一笔的年份。2015年10月底,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放开“二孩”政策,不仅标志着20世纪80年代开始实行的独生子女政策彻底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还预示着2016年将正式开启全面“二孩”政策的新时代。恰逢2016年全面二孩政策实施之初,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隆重推出了由北京大学知名教授、人口学家穆光宗的新作《人口生态重建》。  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
【美】《美国利益》2016年9/10月  卡钦斯基成长于二战后的华沙,他醉心阅读、热衷政治,还是一位优秀的历史学家。2001年,他创立法律与公正党,自2003年一直担任党魁。2015年议会选举,他领导的法律与公正党大获全胜,于参众两院都赢得绝对多数。上台执政后,这一保守右翼政府迅速通过了一系列旨在改变国家体制的法律,如《宪法法院案》修正案、新《媒体法》,在国际社会引发轩然大波。卡钦斯基则强硬回应:
今年初,我曾在《世界知识》发表短文《为“韩国模式”点赞》,将韩国妥善和智慧处理对美对华关系的平衡做法,归纳为“韩国模式”,认为该模式有益于亚太所有国家妥善处理与中美两国的关系,是有益于地区和平的最佳模式,并且不仅在亚太,而且在全球也将产生重要而积极的影响。  然而,随着朝鲜进行第四、第五次核爆及美韩决定在韩部署“萨德”,韩国对美、对华的平衡做法有所动摇,发生了从平衡向“不平衡”逆向转变的趋向。近期
新加坡滨海花园。  我于1993~1997年在中国驻新加坡使馆工作。新加坡是一个年轻的城市国家,1965年自马来西亚联邦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国家。我在任时,其国家人口才300多万,面积只有600多平方公里。经过独立后近三十的励精图治,新加坡成为当时亚洲“四小龙”之一,其成功模式为世界所承认,名望也如日中天。  建交晚、发展快的中新关系  中新建交很晚。在东南亚十国当中,新加坡是第九个同中国建交的
2014年中美关系的基本特点是:总体稳定,局部紧张,共识难遮分歧,合作不掩矛盾,共建新型大国关系的努力继续前行。  这一年,两国隆重纪念建交35周年,高层交往有声有色,奥巴马总统及夫人米歇尔分别访华、两国元首海牙会晤、第六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成功举行等充分发挥了首脑外交的引领功能。双方不断重申共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共识,各领域合作和重大国际问题协调持续深化,发表气候变化联合声明、加快投资协定谈判、就
受 访 者/谢 韬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教授  刁大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2016年7月,作为总统选举的必经程序,美国共和、民主两党全国代表大会相继召开。初选阶段一度出现的混乱局面逐渐走向清晰,选民们将在特朗普/彭斯组合与希拉里/卡因组合之间作选择,美国则站到了精英政治与民粹政治对决的舞台上。8月11日,本刊举行第三次圆桌访谈,特邀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教授谢韬、中国社会科学
自2016年3月29日起,日本新安保法开始正式实施。新安保法包括1个新立法和10个修正法。新立法是《国际和平支援法》,根据这一法律,日本可随时根据需要向海外派兵并向其他国家军队提供支援。10个修正法统一打包为《和平安全法制整备法》,内容大多涉及行使集体自卫权、扩大自卫队海外军事行动任务和范围等。  新安保法标志着日本战后“专守防卫”的安保政策发生重大转变,日本放弃战后坚持多年的和平国家路线,积极投
【法】《观点》2015年2月12日  法国约有55万犹太人,是欧洲最大的犹太人聚居地。据统计,犹太人口占法国总人口比例虽不到1%,但反犹行为却占据了法国一半的种族主义行为。今年1月9日巴黎犹太超市遇袭后,饱受社会反犹情绪困扰的犹太人更加愤怒和恐惧,越来越多的人对在法国的未来感到担忧,并开始考虑移民以色列寻求庇护。  欧洲犹太人大会秘书长表示:“在法国,由伊斯兰极端分子发起的反犹行为越发猖獗,而国家
10月1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一项有关耶路撒冷圣地的决议,引发了以色列和世界犹太人组织的一致声讨。据报道,该决议由巴勒斯坦同埃及、黎巴嫩等国一道推动,并获得通过。这项决议认为,耶路撒冷对于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是圣洁之地,但以色列认为其在措辞上却认定圣殿山仅对穆斯林有神圣性,对于犹太教的意义只字未提,此举是在无视犹太人与圣殿山和西墙的历史联系。这表现在,决议在提到犹太人所称的圣殿山时,仅给
【日】《东洋经济》2016年4月  日本熊本震后恢复工作仍在进行。虽然熊本县的GDP仅占日本全国的1.1%左右,但地震对九州经济圈的后续影响却在持续发酵,对金融市场也造成较大冲击。由于災后重建对建材等需要量激增,相关股票应势上涨,其中包括副首相麻生家族的混凝土公司的股票。但包括铁路、电力在内的基础设施企业受灾影响严重,股价大幅下跌。由于保险公司灾后需支付巨额保险金,日元需求激增,这成为外汇市场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