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学生剪个“纸月亮”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20881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川汶川大地震,震醒了全国人民的大善、大美和大爱,也震醒了我们这些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老师们。这次地震所发生的一切在严肃地警示我们:不能等灾难来临了才开始重视对孩子抗挫能力和心理自我疗救能力的教育和培养。
  唐传奇中有三个故事,分别叫做《纸月》、《取月》、《留月》。“纸月”是讲有一个人,能够剪个纸月亮照明;“取月”是说有一个人能够把月亮取下来放在自己怀里,没有月亮的时候照照;至于“留月”是一个人把月亮放在自己的篮子里,天黑的时候拿出来照照。这三个故事中的三个人,定然都有一颗无比澄澈清明的心,他们那神异的心壤,承接了无比圣洁的月辉,他们是健康、快乐、幸福、坚强的人!
  这三个故事给了我灵感:如果我们也能让我们的学生都拥有一个如此澄澈清明的“纸月亮”,那么我们的教育不再是被动的、无助的,而是主动的、成功的,我们的学生将会健康、快乐、幸福、坚强地成长!由此我认为,我们首先要给学生剪这么一个“纸月亮”,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勇敢面对人生的坎坷和磨难,自己去疗救自己的心理问题。这样的自我救助往往比求助他人来得更为便捷、更为有效。
  
  一、学生的心理现状
  
  我们一般把学生分为“优生”、“中等生”和“后进生”,想当然地认为所谓的“问题学生”就是“后进生”。其实不然,无论是“优生”“中等生”,还是“后进生”,他们或多或少都存在着心理方面的困扰。
  “优生”是指品学兼优的学生,相对于一般学生来说,他们的行为、学习习惯、学习成绩及各种能力都要突出一些。在不少教师和家长眼里,优生只意味着学习成绩的拔尖,他们身上所表现出的独有的思想偏差、人格缺陷被忽视了,而正是这些隐性因素给优生造成了心理疲劳。长期以来,这种心理疲劳在很大程度上被我们教育者所忽视,当优生的心理疲劳达到饱和时,他们所造成的后果往往比一般学生更严重,如他们受挫心理承受能力差。优生从小成绩好,一直受老师和家长的表扬、同学的羡慕,各种荣誉纷至沓来,他们长期处于顺境中,很少品尝失败和被冷落的滋味,受挫心理准备不足,一旦遇到一点“打击”,就会情绪低落,悲观失望。优生因缺乏心理调节能力,不堪重负,心理疲劳异常,再加上追求完美造成的心态失衡,过分注重得失,陷入完美的泥坑,以及“高处不胜寒”所形成的孤独感,只有躲进“象牙塔”,一心只读“圣贤书”,孤军奋战。这一方面造成同学关系不和谐,另一方面使他们更为孤傲更为孤僻。
  “中等生”处于“亚健康”状态。他们的智商虽不算高,但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功底说不上扎实,但有一定的基础;成绩虽不优秀,但知道去学;品行不是很优秀,但绝不会出乱子。“平平淡淡”“悄无声息”是对“中等生”最好的形容。所以教师们多认为他们本身没问题,用不着太过费心,因此“中等生”多成了受冷落的群体。其实他们身上存在着许多“亚健康”因素,特别是学习上的“春雪现象”“影子现象”“漏斗现象”“蝜蝂现象”,造成他们心理上的许多缺陷。“春雪现象”是指学的时候风风火火,但没几天就失去了耐心;“影子现象”是指机械地模仿别人的学法,“画虎不成反类犬”;“漏斗现象”是指学习不巩固不复习,过了就忘;“蝜蝂现象”是指“眉毛胡子一把抓”,“不求甚解”,结果“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这些现象都是日常学习中很容易被忽略的,也正是因为它们有相当的隐蔽性,所以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很难发现并帮助学生解决。
  “后进生”有两种,一种是学习成绩差,另一种是思想行为习惯差。第一种是智力因素造成的,如:观察、归纳、思维、联想能力比较差,有时也懒得去思考;记忆能力较差,常常是记得慢、忘得快;技能较差,基本概念理解不清,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平常少动手,作业完成慢,不善于应变;缺乏信心和勇气,遇到一点困难就放弃。由于成绩上不去,不免受到师生乃至家长的冷遇,从而产生自卑感,因此性格内向,少言寡语,在班级里几乎没有交际活动,处于封闭状态。第二种属环境因素造成。如:父母过于溺爱、父母不良行为的影响、早期管教和启蒙教育放松,还有父母离异的影响,这使得一些孩子从小没有是非观念,学习没有主动性,对待困难更是望而却步,在校一般都不服从老师的管理,成了班级里的“老大难”。
  任何一个教育者,都要面对这样三个心理层面的学生,同时也要承认任何一个学生都或多或少存在着心理困扰。如果老师的眼睛只盯着班里那几个特殊的学生,那么哪怕你工作做得再细再到位,效果也不一定会尽如人意。况且很多时候他人的帮助无法及时、无法到位,更多时候需要学生自己解救自己。因此,我着手思索两个问题:一是教师怎样从大处着手,全方位考虑,给学生提供自我心理疗救的外在环境;二是怎样培养学生自我心理疗救的内在能力。
  
  二、提供学生自我心理疗救的外在环境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没有儿童的幸福,就没有教育。教育的理想就在于使所有儿童都成为幸福的人,使他们的心灵由于幸福而充满快乐!”是的,教育就应该让所有的学生都获得幸福,让他们获得人类最上等的享受——心灵的享受。哪些是心灵的享受呢?就是真善美。人如果在这三方面达到最高的境界,那么他同时也就达到最幸福的境界。
  因此,要实现教育的理想,首先要提升所有孩子的幸福感;要提升所有孩子的幸福感,就要让所有孩子拥有一个快乐的心情;而快乐的心情就需要一个“心中的月亮”。我们要想尽办法温暖他们,让他们认识真善美,让他们的心灵纯洁,让他们为自己感到骄傲,感到自豪,感到自己是一个有益的人、一个真正快乐幸福的人。
  所以,教师就有必要给学生剪个这样的“纸月亮”,一直搁在他们心里。
  
  1、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对优生不提过多过高的要求,凡事不带优生的框框,不将他们的身份和地位特殊化,与其他学生一视同仁,让他们从功利的重负下解脱出来,勇于去掉自我陶醉的光环,以恢复作为一个普通学生的感觉,对荣誉和分数坦然处之,以达到心理减负的目的。对“后进生”要宽容,用教师的优良人格去铸造学生的人格,以教师的优雅情感去点燃学生的情感,像面对婴儿一样宽容、理解学生的错误,像尊重长者一样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同时,引导学生学习积极的发泄方式和逃避方式,更重要的是,不要把普通的心理问题上升到道德问题甚至思想政治素质的高度,也不要管太多,通常情况下这就像手指被割破一样会有自愈能力。
  
  2、提供倾情诉说的机会
  中等生因不好不坏而容易被教师忽略,平时不太受关注,如果教师能时不时地听听他们的声音,或以日记的方式进行交流,让他们说出心中的疑惑,将有利于他们走出自我的阴影,摆脱“亚健康”状态。教师要放下架子,深入聆听学生们的感受。有时候,聆听就是最大的理解和支持。在学生们信任的前提下可以提一些建设性意见,但不强求。   
  3、评价鼓励树信心
  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对学生积极评价能够产生正面效应。其实对于“后进生”来说,他们最在乎的是老师对他们的看法、评价。教师不要吝啬鼓励性话语。
  
  4、营造一个互帮互助、有良好心理氛围的班集体
  一般来说,同一班集体的学生经历大体相同,他们有共同的心理感受。积极健康的心理氛围对发展少年的德能与情意、智商和情商、智力与非智力、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竞争能力与合作能力、做人与做事、学习与生活等方面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5、提倡阅读式自我内省
  卡莱尔曾说过:“任何一本书的影响莫过于使读者开始内心的反省。”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大量地阅读,读名著,读历史,读散文,读评论……书是一面镜子,让他们从中看到自己的不足,也可以汲取思想的精华作为心灵升华的源泉。
  
  三、培养学生自我心理疗救的内在能力
  
  教育不应仅是使孩子从别人或外界的关怀给予中得到幸福,要让孩子永远有水喝,就应该教给他找水源的本领;要让孩子永远有鱼吃,就应该教给他抓鱼的本领;要让孩子永远坚强,就要教给他坚强的能力,即培养一种从内心深处激发出来的坚强的本能。这样,学生在任何心理问题面前,才会泰然处之、乐观对待、积极解决,过着永远进取、永远健康、永远幸福的“平衡的生活”。
  
  1、让每个学生都拥有一个宽松和谐可以自我疗救的时间和空间,用来自“痛”自“晤”
  不管发生什么,或即将发生什么,教师都要给学生一个自我消化、自我解决的过程,不要急于插手。很多问题学生可以通过写日记、同学间交谈沟通、看书或者大吼一声、狂吃一顿、猛睡一觉等方式排解。这样做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而且可以锻炼学生自我疗救心理问题的能力,何乐而不为呢?
  
  2、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转移心理压力
  兴趣面狭窄的学生只把幸福寄托在一种追求上,当这种追求求而不得时,他就会痛苦、失落、压抑、郁闷,因此造成心理负荷,从此一蹶不振。如果有诸多兴趣爱好,那么当“这个不成”的时候就不会化过多的时间来悲痛,而是会灵活地调整目标或转移目标,很快从别的事儿中找到乐趣。
  
  3、建立老师、家长、学生之间的交流信箱
  一周一小谈,一周一小信,这些信能使教师走进家长和学生的心里,能使家长走进教师和孩子的心里,也能使孩子走进教师和家长的心里。这样的亲近,缩短了心与心的距离,这种温暖会化解很多的矛盾,这种幸福会消除很多的误会。是的,信是心之声、心之桥,心相通的人,只要说几句话、打两三个手势都能表达自己的心声,抒发相互间的感情。信之路,心之路;信是心声,信是心桥。只要善于传声,善于搭桥,学生的心路就会四通八达!
  
  4、让学生掌握几种自我调节情绪常用的方法
  (1)强制压抑。强压怒火,克制,自我提示,延迟发作。(2)借助于自己感兴趣的事来转移、回避坏情绪。如听音乐,打球,逛街等。(3)合理宣泄。如打击沙袋、找人倾诉、写日记等。(4)幽默解嘲。(5)自我安慰。(6)理解宽容。(7)激励进取。(8)调整目标。(9)改变认识。(10)助人奉献。尽量让学生进行正确、科学的自我调节。
  
  5、培养学生快乐的习惯
  快乐本来就出自人的心灵和身体组织。我们快乐的时候,可以想得更好,干得更好,感觉得更好,身体也更健康,甚至肉体感觉都变得更灵敏。快乐犹如一剂良药,是一种可以培养和发展的心理习惯。心理学家加贝尔博士说:“无论环境如何,个人的活动能够发展和指导快乐的观念、思想和态度。”心理学家霍林沃兹博士又说:“快乐需要有困难衬托,同时需要有以克服困难的行动来面对困难的心理准备。”所以让学生学会快乐、寻找快乐、选择快乐,才能使学生拥有“健全的心理”。
  
  6、提高学生的自我修养和道德情操
  学生要知道读书,喜欢读书,并且乐于读书,从书中获得人生的真谛。“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学生看了这些以后自然会明白:在困境中,在人格备受屈辱、心理备受煎熬的情况下,只有自强不息,才会有所成就。读书,促使他们树立远大志向,把目光投向社会,增强责任感;读书,使他们思想飞翔,心灵产生强大的内驱力。“书籍是改造灵魂的工具”,这种作用是任何说教都无法比拟的。一本本书像一艘艘航船,带领学生从狭隘的地方,驶向无垠广阔的海洋。心灵的空间开阔了,压力的强度自然减小了。
  创造一个月亮,其实就是创造一种心情。当痛苦来袭,当情绪低落,当困难当前,用这个月亮,劝慰自己,向自己借光,偎在自己的怀里取暖。能这样做的人就是善于生活的人,他们定然有能力扫除心中的阴霾。
  给学生创造月亮吧!让学生的心头升起一个月亮,给学生一个快乐的机缘,让他们怀揣着月朗月润的心情,走在生命绝佳的风景里。
其他文献
写作能力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四种能力之一。作为课程实践者的教师理应积极实践、不断反思。然而,从各类杂志上的论文、案例到不同层次的公开课、竞技课,阅读的比重远甚于写作。由于写作能力的提高往往是投入巨大、收效甚微,所以教师致力于阅读能力的提高而忽略写作能力的培养已不是个例,此种情况实乃课程之憾。  作文讲评作为写作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更是重视不足。长期以来学生的习作都是教师详批细改,而学生或读读
课改成败,系于教师。课程改革需要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教师的专业化需要校本教研。回顾近几年的教研活动,我们组始终以“为了每一位教师的成长”为目的,在不同的阶段创设不同的活动。2004年之前,我们组不自觉地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参加培训、组内研讨、写教后感;自2004年9月起,我们作为校本教研的试点,开始在专家的指导下自觉组织校本教研活动:专业引领、同伴互助、教学反思。如今,我们积极推进和深化校本教研制度建
那年初一,期中考试成绩刚一公布,就宣告了我们三班坐上了最差的“宝座”。全班没有一人进入学校前20名,前50名只有2人,虽然表面上大家都不在乎,但心里都隐隐约约感到了不舒服。  作为班长的我,脸上有些挂不住,便与其他班委商量,一定要打个翻身仗。  全班同学在我们的感召下,都非常努力,全身心投入学习,期望在下次考试中考出好成绩。我带头每天学到很晚,连周末也不休息。  期末考试很快就来了。可满心期待的我
影视网络文化、电子阅读终端产品高歌猛进,形态各异的印刷图像制品浪高潮涌,在这种科技文化背景下,图视阅读自然成为一种越来越凶猛的趋势。它们听得见,看得到,甚至摸得着,通过直观的影像对人们接受资讯、文化娱乐提供了更多样的选择,它有着比文字更为形象鲜活的“眼球效应”——从时间转向空间,从立体转向平面,从整体转向碎片。这样带着高科技含量的形态各异的图视影像制品扑面而来,强势地进入校园课堂,进入学生的阅读空
每位刚走上讲台的新教师都有一个梦想:把最好的课奉献给学生。但若干年后,他们却发现,自己的专业成长并没有取得多大的进步。笔者认为,制约教师专业成长的瓶颈之一是对相关学术著作阅读的忽视。本文结合阅读仲伟民《茶叶与鸦片:十九世纪经济全球化中的中国》(以下简称“仲著”)一书的体会,谈谈笔者在品读学术著作中获得的专业滋养,求教于方家。  一、 史学著作的品读视角  作为高中教师,笔者习惯从“三维目标”的视角
教学过渡语是教师课堂话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各环节之间的衔接语言,常被教师通俗地称做“串词”。教学过渡语的巧妙运用彰显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我们平时所听的优秀课,几乎每一节都是一气呵成,犹如行云流水,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授课者善于设计和巧妙地运用教学过渡语。  但是在平时的英语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由于对教学过渡语的认识不足,没有使用教学过渡语或不善使用教学过渡语,导致课堂教学气氛平淡,效率低
地图是我们认识世界、认识社会的基本工具之一。地图教学是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一种非常重要和常用的手段,特别在七年级的历史与社会教学中会大量使用地图。教会学生正确阅读地图,认识其中蕴含的知识、数据、原理等,在七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占据很大的比重。  认识地图的基础是地图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和图例与注记。方向、比例尺都没有太大问题,教材中阐述很明确,但是在图例与注记中,关于注记只有一句话:“地图上的文字
PCK是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ContentKnowledge)的简称,它是舒尔曼教授在1986年针对当时美国教师资格认证过程中存在的“学科”缺失现象提出来的一个重要概念,认为教师除了具备学科知识、一般教学知识,还必须拥有另一种新知识——学科教学知识,即关于教师将自己所掌握的学科知识转化成学生易于理解形式的知识,这是专家教师与一般教师、学科专家的区别所在。此后,国内外许多专家对这一概
有效探究是指创设有意义的学习和生活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选择课题,设计方案,进行自主性探究. 有效探究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过程,在知识的形成、建构、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形成创新的意识,提高创新的能力. 但在实施数学探究性教学中,如果教师对科学探究的过程及本质的理解不到位,不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就会使课堂探究效率低下,失去了课堂教学应有的活力.那么,数学
之前网上流传这样一句话,叫“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这前半句的合理程度我们暂且不论,不过这后半句嘛,真的是有道理到让人无法反驳。  有趣千万种,各人皆不同,但每一种都会引来别人羡慕的眼神。  如果“有趣”有重量,那豆丁编觉得,聊天室的小读者们实在辛苦。你问为什么?因为他们每天都要把100斤的重量扛在自己小小的肩膀上。  南风:用尽毕生所学,也要努力夸完。  大家好,我叫南风!平时